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斷谷絕粒——神奇的古代辟穀術

斷谷絕粒——神奇的古代辟穀術

我國古代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養生術——辟穀。

辟穀又叫卻谷、斷谷、去谷、絕粒、絕谷。谷,指五穀雜糧。辟穀,就是不吃五穀雜糧。從生理學的角度講,人不進食的極限時間是7天。但據古人講,施行辟穀術的人可數十日、上百日甚至數年不進食。三國曹植《辯道論》:「余嘗試郤儉絕谷百日,躬與之寢處,行步起居自若也。夫人不食七日則死,而儉乃如是。」[1]西晉葛洪《抱朴子?雜應》:「餘數見斷穀人,三年二年者,多身輕色好,堪風寒暑濕。……人絕谷不過十許日皆死,而此等已積載而自若,亦何疑不可大久乎?」這些話中雖不免有誇大之辭,讓人難以全信,但古書中所記辟穀實例確實不少。

斷谷絕粒——神奇的古代辟穀術

見於記載的最早辟穀者是春秋時魯國人單豹,《淮南子?人間訓》說他欲煉長生之術,便避世居深山中,住岩洞,喝溪水,「不衣絲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猶有童子之色」。其後有漢初張良。張良體弱多病,等與劉邦打下天下,便學古代仙人「道(導)引不食谷」,一年多閉門絕谷不見客。後來呂后嫌他自找苦受,逼他吃飯,才「不得已強聽食」(見《史記?留侯世家》)。西漢方士李少君曾把「穀道卻老方」[2]獻給漢武帝(見《史記?封禪書》)。東漢方士王真曾斷谷二百餘日,仍舊「肉色光美,力並數人」(見《道藏?漢武帝外傳》)。三國時,吳國有道士石春,行氣為人治病時常一月或百日不食,吳景帝聞而疑之,「乃召取閉,令人備守之。春但求三二升水。如此一年余,春顏色鮮悅,氣力如故」。(見《抱朴子?雜應》)南北朝時,北魏著名道士寇謙之亦行辟穀術,並託言太上老君私授此法,讓弟子十幾人皆辟穀。東萊道士王道翼亦曾隱居韓信山,「斷谷四十餘年」(皆見《魏書?釋老志》)。唐代,道士潘師正「居於蒿山之逍遙谷,積二十餘年,但服松葉、飲水而已」。其弟子司馬承禎「傳其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餌之術」,亦行辟穀(皆見《舊唐書?隱逸傳》)。宋人蘇軾於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居儋耳[3]時,因其地米貴,亦與蘇過實行過吞日光辟穀法[4]。

方術士們辟穀後,要食用諸多替代物。古書中記載最多的是食氣。《楚辭?遠遊》:「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兮,精氣入而粗穢除。」這是先秦食氣代谷的藝術化反映。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去(卻)穀食氣篇》,言「首重足輕體軫(zhěn),則吹呴(xǔ)之,視利止」。是說初行辟穀的人往往產生飢餓反應——頭重腳輕四肢乏力,這時便可用「吹呴」食氣來克服這種現象。食氣時,「春食一去濁陽,和以□光、朝霞」,「夏食一去陽風,和以朝霞」,「秋食一去凌陰,和以沆瀣」,不同季節,有不同的食氣方法。兩漢時期,食氣辟穀成為方士們引以為誇的方術,他們傳言「真人食氣,以氣為食」,四處宣揚「食氣者壽而不死,雖不穀飽,亦以氣盈」(見《論衡?道虛》),「食氣者神明達」,「上第一者食風氣」[5]。晉時,「有馮生者,但單吞炁,斷谷已三年。觀其步陟登山,擔一斛許重,終日不倦」。(見《抱朴子?雜應》)又有天竺僧佛圖澄「常服氣自養,能積日不食」;王嘉「不食五穀」,「清虛服氣」;僧涉「清虛服氣,不食五穀」(皆見《晉書?藝術傳》)。葛洪曾說:真人效法龜鶴「食氣以絕谷」(《抱朴子?對俗》)。《雲笈七籤》曾對服氣辟穀做過總結,有《服氣絕粒》等,言施術時應夜半起坐,先存思上丹田和太一真君,後卧下,「閉玄牝氣,鼓滿牙齒」,「收息縮氣,弽(shè)腹咽下」,使氣進入食脈,便「與食無異」,能以之代糧(卷六十)。

斷谷絕粒——神奇的古代辟穀術

據說,吸食冬蟄動物呼出的氣體也能辟穀休糧。蘇軾曾記敘過一件發生在北宋時代的怪異之事:河北大飢時,一對夫婦棄兒於道旁空冢中外出逃荒,「歲定歸鄉,過此冢,欲收其骨,則兒尚活,肥健愈於未棄時」,還視冢中,「空無有,惟有一竅滑易,如蛇鼠出入,有大蟾蜍如車輪,氣咻咻然,出穴中。意兒在冢中常呼吸此氣,故能不食而健」。從此,此兒遂不食谷,長到六七歲時其父抱至京師請兒科醫生張荊筐看病,張荊筐告訴其父:「物之有氣能蟄者,燕蛇蝦蟆之類是也。能蟄則能不食,不食則壽。」宋仁宗嘉祐六年,張荊筐將此事講與蘇軾[6]。

漢魏兩晉時期,隨著存思氣功的發展,還出現過存思食內氣辟穀術。漢成帝時,谷永上疏言方士有行「化色五倉之術者」,李奇注曰:「思身中有五色、腹中有五倉神。五色存則不死,五倉存則不飢。」(《漢書?郊祀志》)依五行之說,五臟各與五色相配,心赤、肝青、脾黃、肺白、腎黑。思身中有五色、腹中有五倉,即存思內臟之色,把意氣注入五臟中,使人不飢。這是一種高級辟穀術,漢成帝時隱居嵩山的著名方士劉根說,欲學此術以長生,要「先定心志,除嗜欲,乃可授神方《五色篇》」。(《神仙傳》)葛洪將存思與食內氣結合起來:「或思脾中神名,名黃裳子,但合口食內氣,此皆有真效。」(《抱朴子?雜應》)

與食氣辟穀術相近的是吸食日月星光和雲霞以辟穀。《太丹隱書》說:「上學之士,服日月黃華。」《五符經》說:「食月之精,可以長生;食星之精,上升太清。」《真人周君內傳》說:「紫陽真人周義山……常以平旦出日之初,面東漱日服氣。」[7]隋代名醫巢元方在道術之士研究實驗基礎上,總結出「服日光月光法」寫在他的《諸病源候論》中:「端坐伸腰,向日仰頭,徐以口內(納)氣,因而咽之,三十過而止。」(見《積聚病諸候導引》)「月初出時,日入時,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頭吸月光精,入咽之」。(見《無子候導引》)《雲笈七籤》卷二十三收有「大方諸宮服日月芒法」、「太上玄真訣服日月法」、「服日月氣法」、「太一游日服日月法」、「服日月六氣法」等,是道士們服日月精光的總結。

斷谷絕粒——神奇的古代辟穀術

服雲霞辟穀,首見於東漢王充的《論衡?道虛》:河東蒲坂項曼都曾自己宣揚「有仙人數人將我上天,離月數里而止。……口飢欲食,仙人輒飲我流霞一杯。每飲一杯,數月不飢。」《真誥》說:「中嶽真人王仲甫,少好仙道,常吸引二景及餐霞。」[8]也是講服日光月光及雲霞。服食日月精光及雲霞,這只是意念中的想像之事,其所食只不過仍舊是空氣而已。

另外,古人還用吞唾液的方法來辟穀,即所謂「胎食」。東漢上黨人王真年已百歲,但面目紅潤,貌似不到五十歲,自雲「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漱)舌下泉咽之」(《後漢書?方術傳》)。李賢注引《漢武內傳》[9]曰:「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習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王)真行之,斷谷二百餘日,肉色光美,力並數人。」漱咽舌下泉,即舔舐下齶,使口中生唾液而吞咽。178歲高壽的東漢道人蒯京亦「朝朝服玉泉」以辟穀養生,其法是:「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見孫思邈《千金要方?養性序》)舌下泉一名五芽,《黃庭內景經》說:「存嗽(漱)五芽不饑渴。」也是講胎食辟穀。巢元方對胎食法頗為推崇,他說:「朝朝服玉泉,使人丁壯有顏色。」「咽之三過乃止,補養虛勞,令人強壯。」(《諸病源候論?虛勞羸瘦候導引》)

較為通行的辟穀方法是服食其他替代物。馬王堆出土《卻穀食氣篇》說:「卻谷者食石韋。」《漢書音義》說張良辟穀時「服辟穀之葯」[10]。《道藏?漢武帝外傳》說封君達行辟穀術,先服黃連五十年,又隱居鳥舉山「服水銀百餘年」。《後漢書?方術傳》說郝孟節能口含棗核,「五年十年」不飢。曹丕《典論》說「潁川郤儉能辟穀,餌伏苓」[11]。《魏書?釋老志》說「河東羅崇之,常餌松脂,不食五穀」。又說東萊道人王道翼「四十年斷粟食荽」。還有食白石子以辟穀的。《抱朴子?雜應》載,格陽道士董威輦常止白社中,食石子當飯。陳子敘師事之,「積久乃得其方,云:以甘草、防風、莧實之屬十許種,搗為散,先服方寸七,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又可「用丹砂曾青水,以石內(納)其中,復須臾,石柔可食也」。「又有引石散,以方寸七投一斗白石子中,以水合煮之,亦立熟如芋子,可食當谷也。張太元舉家及弟子數十人,隱居林慮山中,以此法食石十餘年,皆肥健。」

斷谷絕粒——神奇的古代辟穀術

葛洪曾對漢魏西晉人的辟穀方法進行過總結,言辟穀「近有一百許法:或服守中石葯數十丸,便辟四五十日不飢。練松柏及術(zhú),亦可以守中,但不及大葯,久不過十年以還,或辟一百二百日,或須日日服之,乃不飢者。或先作美食極飽,乃服藥以養所食之物,令不消化,可辟三年。欲還食谷,當以葵子豬膏下之,則所作美食皆下,不壞如故也」。「或用干棗,日九枚,酒一二升者。或食十二時氣」。「又,符水斷谷,雖先令人羸,然宜兼知者,倘卒(猝)遇荒年,不及合作藥物,則符水為上矣」。(《抱朴子?雜應》)明人高濂《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錄有「辟穀住食方」及「辟穀避荒方」。前方由六味草藥配製,後方由黑豆、大火麻子、黃豆作丸。

關於辟穀的作用,我國歷史上曾發生過爭論。漢代人將人與鳥獸類比,說:「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無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絲而蛾。」既然蟲獸如此,那人也是「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大戴禮記?易本命》)漢方士以此為論,宣揚「王子喬之輩以不食谷,與恆人殊食,故與恆人殊壽,踰百度世,遂為仙人」。王充則斥此為虛言,說:「人之生也,以食為氣,猶草木生以土為氣矣。拔草木之根,使之離土,則枯而蚤(早)死。閉人之口,使之不食,則餓而不壽矣。」(皆見《論衡?道虛》)但爭論並沒有就此結束,西晉時,傳世道書上說:「欲得長生,腸中當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葛洪反駁說:「此乃行氣者一家之偏說耳。」「斷穀人只可息餚糧之費,不能獨令人長生也。」(皆見《抱朴子?雜應》)葛洪認為,辟穀只是入山煉丹的必備方術[12],並非長生之道(見《抱朴子?金丹》)。但辟穀長生之說依舊盛行,晉人楊泉《物理論》說:「元氣勝谷氣,其人瘦而壽;谷氣勝元氣,其人肥而不壽。」仍主張辟穀節食。道書《天交上經》說:「太古之人所以壽考者,不食谷也。」[13]亦倡辟穀長生說。

這種爭論,乃是兩種養生哲學思想對立的反映。養生家中的「清虛派」主張返本歸元,認為人要保持天地開闢前的混沌虛無狀態,才能壽蔽天地,故主張食氣,主張辟穀,以減緩人體的生命運動過程,乃至實現生命逆向演化。「運動派」則主張人應順天而動,促使身體氣血流暢,以谷氣升華成體內元氣,使元氣充盈,祛疾延壽,故斥辟穀長生為虛言。王充曾說:「夫人之生也,稟食飲之性,故形上有口齒,形下有孔竅。口齒以噍食,孔竊以注瀉。順此性者,為得天正道;逆此性者,為違所稟受。失本氣於天,何能得久壽?」(《論衡?道虛》)

斷谷絕粒——神奇的古代辟穀術

辟穀是否可以長壽?這個問題至今仍不得其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星座》雜誌報道了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谷中的洪扎人長壽的消息,引起了眾多的科學家對他們進行研究和考察。蘇格蘭醫生馬克?卡里松在那裡觀察了14年,認為洪扎人長壽與飲食有關。自1963年9月起,由12人組成的別爾威菲考察隊對其繼續考察,發現洪扎人以水果為主食,在果樹不結實的那三四個月里,洪扎人稱之為「飢餓的春天」,「洪扎人在這幾個月內不吃食物,……一天只喝一杯由水果和山泉製成的營養豐富的飲料」,但他們大都活到110~120歲[14]。1988年1月7日《人民日報》第三版以《麻城農家女十年粒米未進言行自如》為題報道:湖北省麻城市熊家鋪區月形塘村25歲姑娘熊再定,15歲時突染重病,生命脫險後不復進食水,至今已十年粒米未進。但她染病卧床八年後,竟能獨立行走,談笑自如,且能做些家務勞動,真令當代醫學家驚嘆不已。

只能說,辟穀長壽的原理對於我們來說,還是個謎。

【注釋】

[1]《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裴松之注引。

[2]穀道,《論衡?道虛》及《藝文類聚》所引皆作辟穀。

[3]儋耳,今廣東儋縣的古稱,宋時稱宜倫。蘇文中系用古稱。

[4]見《東坡志林》卷一《辟穀說》條。

[5]見《三洞珠囊》卷四《絕粒品》引《太平經》。

[6]見《東坡志林》卷三《冢中棄兒吸蟾氣》條。

[7]皆見《太平御覽》卷六六九。

[8]見《太平御覽》卷六六一。

[9]當為《漢武帝外傳》,見前所引《道藏》。

[10]見《史記?留侯世家》集解引。

[11]見《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裴松之注引。

[12]煉丹多在深山中,路途險阻,無法擔足夠糧食入山,故丹士先習辟穀術。

[13]見《太平御覽》卷六六九。

[14]見蘇聯C.Я.奇金《健康長壽之道》,江蘇科技出版社,1983年中譯本,39~42頁。

斷谷絕粒——神奇的古代辟穀術

書名:中國古代實用養生術

作者:鄭傑文, 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16.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天下沒有色藝雙全的數學老師
海口,最適宜居住的地方
兩隻小老鼠的幸福生活
留學攻略:美國高等教育的分類是怎樣的?
周一綜合征?這都不叫事兒

TAG:書問科普 |

您可能感興趣

斷谷絕粒-我的辟穀初體驗
為啥司馬丕一度「斷谷,餌葯以求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