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國重啟F22生產線?初步投資520億美元,軍迷的態度有趣了

美國重啟F22生產線?初步投資520億美元,軍迷的態度有趣了

圖為美軍F-22飛行特寫

【墜母的世界軍情觀察第341期】近日,據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文章稱,以節約著稱的美國國會最近突然大方了一次,一次批了數百萬美元給美國空軍,要求研究F22隱身戰鬥機重啟生產線的可能性。而研究表明,重啟F22生產線大約需要520億美元,中國殲20後來居上讓美軍感受到了很大壓力,但軍迷態度卻很有趣,甚至很多人表示心潮澎湃了,因為這正說明了殲20的強大實力。

雖然目前F22的性能在世界上還是公認第一的,但是因為設計的時代是80年代,甚至基本思想還是70年代。當時F22的作戰定位是深入有著非常嚴密防空系統的華約防空網,面對密如織雨的十多種,由超低空到高空的蘇聯防空軍配備的各種防空導彈系統,以及蘇聯防空軍和空軍各式各樣的第二代第三代戰鬥機。

圖為殲-20

【墜母的世界軍情觀察第341期】如老式的米格21/23系列或是蘇15系列戰鬥機,以及新一代米格29/31,以及蘇27系列戰鬥機。甚至是蘇聯新一代隱身戰鬥機,去爭奪戰區的制空權。而到F22服役時,已經蘇聯解體多年後了,俄羅斯已經不復當年蘇聯的強盛,連自保都成了問題。而F22最大的競爭對手居然是無人機,隨著時間的推移,無人機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到今天21世紀第二個十年快結束的時候,無人機已經明顯的表明,在今後20年內,有人戰鬥機必定會退出兵器作戰行列。

特別是俄羅斯,中國這二個國家,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都開始陸續服役,特別是中國的殲20已經有後來居上的態勢。殲20的一些性能甚至連F22都沒有,比如新型360度全向戰場感知能力,目前就只有殲20和F35擁有,俄羅斯的T50據說也有安裝。

圖為F-22發射導彈

【墜母的世界軍情觀察第341期】擁有這一系統的戰鬥機,可以對戰機四周360度的環境擁有極佳的感知能力,而且通過光電系統把探測到的圖形反應到飛行員頭盔顯示器上,或戰機駕駛艙的大液晶顯示屏上。可以讓飛行員做到先敵發現,先敵攻擊。而F22因為設計太早,當時根本這一概念,所以安裝都無從談起,因此同為隱身戰機,相比就大大吃虧了。這還是新一代隱身戰機與老一代隱身戰機之間,F22沒有擁有的眾多先進技術之一。

特別是在美國軍費緊張異常的情況下,目前初步評估重啟生產線,再生產200架F22的投資成本高達460億美元。如果要對F22進行現代化改進,並再批量生產,那麼這個費用還要再增加60億美元左右。這對美軍顯示是不可接受的!

精彩內容,歡迎大家關注「墜母的世界」微信公眾號:picmn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墜母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第17期陸航「樹梢殺手」是否名副其實?武直19座艙採用串列式布局
中國新型導彈試射,將會打破美軍優勢,西方最擔心的來了
中國最老的戰機:已60多歲還是主力,軍迷提起它就驕傲了
中國這一殺手鐧不行?還是發動機,白宮表態讓軍迷無奈了
中國最新殺手鐧曝光!國外展出後,連美國人都讚不絕口了

TAG:墜母的世界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空軍重啟F22戰機生產線?耗資達到100億美元,影響六代機項目
中芯國際上海12英寸晶元生產線 計劃投資逾100億美元
投資100億元!上海超硅半導體300mm生產線開工,年產360萬片
第4條殲20生產線將開啟?年產量或達40架,與美國仍有差距
印度斥資百億買f16生產線:美國賺不止100億!印度又一次當冤大頭
200㎡生產線年產值約10億——中國人自己的全時四驅核心技術
美軍為何不重啟F-22生產線!卻花百億研製F-35?
華力二期12英寸生產線項目投產:初期月產能1萬片 良率可達93-98%
央媽曝重磅消息,2019年,殲20B搭載渦扇15,4條生產線量產!
殲20量產客觀,已完成30架,美國重啟F-22生產線,與之對抗!
星星科技擬投資9.5億元建3D曲面玻璃生產線,年產能將達2,000萬片
11.2億美金16架戰機,美稱最新F-16戰機是F-22親兒子,生產線要給印度?
日本F35生產線開工,五年交付400架,中國殲20產量需提升
印度百億美元購買美國F-16生產線,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
F22比F35強很多,為什麼美國重啟F22生產線?看來美國還是聰明的
中國水泥大王,擁有3條日產萬噸生產線,一年低調賺走300億
投資逾13億美元!康寧10.5代玻璃基板生產線落戶武漢
馬天尼收購柯爾布斯生產線;富士膠片61億美元收購施樂多數股份;2018年數字印刷總產值將增至1877億美元……
殲20超越F-22成為笑話?美未重啟F-22生產線只為了一個賭注!
中國殲-20戰機數量超過了20架?4條生產線全部待命,速度追趕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