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從「少爺」到「公務員」的轉變

從「少爺」到「公務員」的轉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每次念及此,淚水不由自主地湧出,為那些已經離開的親人,還有那些把我從小拉扯大的老人們。時間啊,它到底有多殘酷,我總是覺得自己趕不上它的腳步,讓那些我最親愛的人一天天日漸老去。

——題記

我看著鎖著的柜子,撇了撇嘴,「爺爺,我要看照片。」爺爺慢慢地從長凳上直了起來,從腰間將鑰匙取了下來,又摸索著對了幾次,才將鑰匙插了進柜子去。

在爺爺家,有一個時時上鎖的老立櫃。立櫃是20世紀80年代的老物件了,裡面珍藏著的那銘刻幾代人成長的記憶,成了我們一家最好的紀念。

相冊有好幾本,我還是習慣地從最熟悉的那本翻看。相冊剛剛翻起,爺爺就不知何時湊到了我的身邊,餘光掠去,老人家在陪著我翻看這些老古董時,似乎也回到了那過去的時光,以至於讓眼角歲月的留痕都成了最澄澈的波瀾,在一張張的回憶中都散了去……

第一張照片。那是一張明顯的全家福。照片後排中最左邊那位穿著襯衣西褲意氣風發的青年,和我身邊這個老人的樣子像極了。一樣濃黑的眉毛,一樣高高的鼻樑。我指著那個青年,側頭轉向老人,「爺爺,怎麼看,都覺得你年輕時蠻帥的呀!」爺爺齜牙一笑,不小心露出那剩餘不多的牙齒。

爺爺,出生在一個軍人的家庭。太爺爺家是我們那兒舊時的地主家,在民國最後的歲月中也吃乾淨了祖上的老本兒,家裡的大院至今已無處可尋。當時年歲尚小的太爺爺稀里糊塗地跟著國民黨打軍閥去了,南征北戰,後來又不知怎的成了一名共產黨的軍官。也是在那時候遇見了太奶奶,在江蘇有了我的爺爺。

奶奶在世的時候常常對爺爺的童年顯得忿忿不平。奶奶的父親是當地的舉人,但不幸,在奶奶還是四五歲的時候就離開了,而奶奶的媽媽早在生她的時候就難產去世。奶奶的童年都是跟在後媽的屁股後面到處為生計奔波,乞討要飯。相比奶奶凄苦的童年,爺爺的小時候一直到青年時間的形象,都是奶奶口中的「資本家少爺」。

爺爺從小生活在軍區,在戰亂、饑荒、貧窮傾蓋整個中國的同時,爺爺是吃豬肉穿皮鞋在溫暖的教室中被關懷長大的。爺爺兄妹四個,下面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我小時候,爺爺總會指著照片中的他們一家六人的全家福,告訴我,這個出生在浙江,這個河南,這個湖北……也許爺爺那種對旅遊的熱愛是從小培養的吧,那種年輕時走遍天下的經歷,讓這個已75歲的老人每次回憶起,眼中流露的都是不合年齡的那種驕傲。爺爺對旅遊真的是一種痴迷,一樣的風景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美,我猜不透那許許多多的風景在爺爺眼中是該有多麼迷人。

再後來,中國解放了,抗美援朝也勝利了,國家對太爺爺的態度是留在南方且軍銜保留。然而,太爺爺還是回到了邯鄲,回到了這個離開了幾十年的家鄉,帶著一家六口。這是爺爺第一次踏上了這個名義上的祖籍,也一直在這個地方到現在生活已五十餘年。

我在翻看相冊的時候,時不時地觀察著身邊的老人,看他的一蹙眉一憨笑,眉眼間在這一刻已經全然看不出時間的困擾。

「爺爺,奶奶純粹一美女,你說你就一窮二白地把人家娶回家,真虧了我奶奶了。」

爺爺在這一點上永遠有自己的堅持,也不管我這看法表達了多少次,「這話說得!你奶奶她看中你爺爺我性格好,這不得靠人格魅力呀。」

爺爺當時跟著太爺爺回到邯鄲時候,確實一窮二白,更不是小時候的公子少爺。太爺爺在家鄉身份就是一個普通從軍過的士兵,後來進了我們本地的一個部門做了普普通通的一個工人。不到三十的爺爺憑著當時罕有的高學歷在冶金機關中謀了一職,俗稱「公務員」。當時的機關單位沒有那麼多的勾心算計,誰靠譜、誰辦事牢靠自然就容易平步青雲。而我「老好人」的爺爺從一個小部員也稀里糊塗地成了「楊科長」。「找老楊辦事准沒錯」,是我小時候從張爺爺王爺爺之類人口中對爺爺最中肯的評價。或許奶奶也覺得「找老楊辦事」也「准沒錯」,所以乾脆結婚嫁人的事兒,也找他師傅——老楊了吧。

奶奶一開始是爺爺的小學徒,跟著爺爺學會計,不能不說革命感情確實情比石堅,這樣看來兩人也真真實實的是彼此的良師益友。在兩人婚後40年的歲月中,爭吵雖有,但不外乎都以爺爺每次的妥協退讓消散,一直到奶奶離開,爺爺都一直陪伴著她,說著那些只有兩人才有的話,沉默著那些只有兩人才懂的沉默。

「你奶奶一倔脾氣,容易生氣。每次生氣都憋在心裡,也不說出來。」

「爺爺那您嘞?」我看著照片中的俊男美女向爺爺問道。

「嗨,我呀,我才不跟她急,她生她的氣,我不理她,每次你奶奶一生氣,我就下樓遛彎兒去。」爺爺似乎在表揚著自己這一生的老好人哲學,遇事不急,什麼都看淡,不計較自然也沒有爭執。

我有時候覺得,兩人或許再也找不到比對方更合適可以與之陪伴一生的人了。奶奶性急,爺爺平穩;爺爺愛看戲聽歌,奶奶愛唱曲跳舞;奶奶做事猶豫,爺爺有主見卻又不武斷;爺爺不愛做家務,奶奶就給他做了一輩子的飯菜。以至於當奶奶真的離開時,爺爺又無奈的自己開始學習做飯,而每次不是放多了油就是放少了鹽。

爺爺指著一張照片讓我看。「這是你爸小時候。」

爺爺奶奶有三個孩子,清一色的臭小子,爸爸排行老大。這三個小子雖然性情各有不同但著實讓奶奶操碎了心,這也就是在媽媽懷孕的時候,奶奶總說「生閨女生閨女,閨女省心聽話」,爺爺在這點上不置可否。

「你爸小時候字寫得是最好的,可長大了就都不成了。」爺爺對於這三個孩子的書法無不遺憾。

「誰叫您管他們那麼松呀,您和奶奶的水平他仨差遠了去了。」

爺爺的書法一直在我心中維持「大家」水平,這點上爺爺奶奶兩人還真的有幾分談笑鴻儒般的相互欣賞。家中到現在都有一幅爺爺裱給我的「攀登高峰」,和一幅奶奶工楷撰寫的《登鸛雀樓》。字裡行間的遒勁寫意,這麼多年一點兒沒有消散的意思,反而愈加更是有味。

爺爺善工筆,尤其是鉛筆畫。大概是鉛筆隨處可尋,和爺爺隨意的性格符合,興起則畫上一幅,不做任何的評價,權當興趣所致。不幸的是,在這點上爸爸叔叔們從來沒有誰遺傳到這一藝術,反倒都和奶奶一樣擅長唱歌,這也讓爺爺覺得很遺憾。

「你看,這是你三叔大學唱歌比賽的那照片。」爺爺奶奶對三叔一直都是無比驕傲的。這點誰也不能懷疑,三叔是我們家第一個名牌大學生。三叔上大學的那年我也恰巧剛剛出生,爺爺在剛剛看我三天之後就去送三叔上大學了。而回家後就侃侃而談在外的所見所聞,都忘了襁褓中的我,這讓媽媽印象很是深刻。

我剛剛想給爺爺抱怨這個小插曲的時候,無意間看見了另一張照片。照片中的小女孩乖乖地站著,頭上扎著一朵小紅花。

「爺,這是您給我做的不?我記不太清了。」爺爺微笑著沒有給答案。爺爺擅長這些小手藝小玩意兒,兒時的我總是不經意間收穫一個紙鸚鵡,一個小孔雀或者一個憨態可掬的小狗。《還珠格格》盛行的時候,爺爺拿皮筋兒給我做了一個紫薇的古箏,那鬆緊不同的皮筋兒真真兒的還彈出了幾個調調。後來口哨在小朋友中流行的時候,我因為吹不出來,爺爺又給我鼓搗出了一個「小氣子」,嘴中含住,就能發出比所有小朋友都清脆的聲音。爺爺給我做過鞦韆,做過手搖鈴,做過毽子,教我騎車,教我打算盤,教我每一次在外面和小朋友生氣時候不能哭要笑……

「爺爺,您說您看過這麼多遍照片不煩么?」

「還說呢,要不是我把相冊鎖到柜子裡面,還指不定都讓你們給弄哪兒了。」

雖然爺爺答非所問,可是這個問題我想我也沒必要再問了。這些照片對我可能真的只是閑時回顧過去的一個寄託,而對於爺爺卻成了銘刻一生的記憶。那些他到過的美景,那些他經歷過的事情,那些陪伴他人生的人們,他都將這些用照片悉心地一一保留。

我的爺爺沒有太多傳奇的人生,但我愛他。愛他常常掛在臉上的笑,愛他對人對事的方式,愛他熱愛生活的態度,愛他的平平淡淡的一生。

我現在每次和爺爺見面,總會說一句:「兒女的事兒你少操心,自己快樂就好。」

爺爺每次聽了,也都開心的一樂,「都大了,我管不了太多,也懶得管,你好我好大家好,就好。」

嗯,你好,我好,大家好,這是一個老人最平凡的話語,和他那幾本厚厚的相冊卻一道化作對我們晚輩最好的祝福。

楊可攬

內容來源:文章選自:《尋訪祖父的秘方》

作者:劉宏, 編著

出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閱讀 的精彩文章:

逃離大城市的格子間,追尋青海湖的神話傳說
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走向
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第一個關鍵:父母要獨立
看病時如何遠離「醫托」陷阱?

TAG:書問閱讀 |

您可能感興趣

民國時期是怎樣考公務員的?
公務員考試當天,應該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