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鄧小平訪美經歷了多少曲折

鄧小平訪美經歷了多少曲折



作者:蘭台

來源:鳳凰網






導語:


回顧歷史,鄧小平對美國9天時間的訪問,不僅令中美關係走進了一個全新的時期,也對中國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儘管鄧小平訪美期間,中美雙方賓主盡歡,輕鬆愉悅,但在背後,兩國曾為建交走過了一段漫長而荊棘叢生的道路。這段往事,使得鄧小平走上美利堅國土的那九天,顯得更加來之不易。


1978年秋天,出訪朝鮮回來的路上,鄧小平來到東北三省視察工作。當聽取了遼寧省委和本溪市委的領導彙報後,鄧小平說:「我知道,你們還是比較好的。在國內你們不錯,在國外與發達國家比,你們還是落後的。」



鄧小平之所以這樣說,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們要承認落後」


1978年初,剛剛走出極左思潮的中國將汲取外國經驗列入了議事日程,這年2月,國務院提出「有計劃地組織幹部到國外去考察」的要求。很快,三個中央級的考察團被派往西歐、東歐和港澳。


趕赴西歐的代表團由谷牧率領,他們分別前往法國、西德、瑞士、比利時、丹麥五國。在那裡,他們受到的衝擊可以用「震撼」來形容:


聯邦德國萊茵威斯特伐利亞電力公司的一個露天煤礦,年產煤5000萬噸,只有2000職工。而在國內,產同樣多的煤需要8萬人。

瑞士伯爾尼公司的一個水電站裝機容量2.5萬千瓦,職工12人。江西江口水電站裝機2.6萬千瓦,要用298人。


法國馬賽的索爾梅爾鋼鐵廠年產350萬噸,有7000職工。武漢鋼鐵公司年產230萬噸,有6.7萬名職工。


回國後,谷牧向中央彙報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運作,對社會矛盾的處理手段,「已不是我們從蘇聯列昂節夫《政治經濟學》上獲得的那些老概念了」。


鄧小平對中國的落後顯然心裡有數,早在1977年,鄧小平在會見來京參加國慶活動的代表時指出:「我們要承認落後,不要怕丑。最近我跟外國人談話都是講這些話,有些外國朋友覺得驚奇,這有什麼驚奇?承認落後就有希望,道理很簡單,起碼有個好的願望,就是要干,想出好方針、政策和辦法來干。」


1978年10月鄧小平說:「我們派了不少人出去看看,使更多的人知道世界是什麼面貌。關起門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發達不起來的。」還說:「現在使我們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的時候了。」

鄧小平主張客觀地認識那些過去曾被長期否定的東西。1978年,遼寧省一本為兒童編寫的英語教科書中,描寫了「一個住在倫敦的可憐的英國女孩」的生活,把現在的英國依舊描寫成像狄更斯時代那樣貧窮。鄧小平得知後立刻批示說:「此類材料,在英國會成為笑話。這是編者和出版社對外國無知的反映。請教育部調查一下,採取辦法加以改正。」


當然,最好的了解外界的辦法,莫過於親自去走一走。1978年12月14日,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奉命緊急會見鄧小平,代表美方向中國提出了兩個建議:一個是約定雙方於北京時間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時,華盛頓時間12月15日晚9時同時宣布建交公報;另一個是建議鄧小平於1979年1月29日、30日和31日開始訪問美國。鄧小平表示贊成,並且選擇了美方提供的方案中最早的那個時間:1979年1月29日。


其實早前的11月29日,鄧小平會見日本客人時已經表示,「我現在還有一個願望,就是想到華盛頓去,不曉得能否實現。美國人總是說,你為什麼不到華盛頓去?那裡有台灣的大使館,我怎麼能去呢?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了,中國領導人就可以去了。」


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坐標系中意味著什麼?


1979年1月24日,鄧小平在訪美前夕會見美國客人時,曾闡明中美關係正常化對中國現代化的意義。他說:「我們相信中美關係正常化能為美國用先進的東西幫助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創造更有利的條件,這點對美國來說也是有利的。」

曾陪同鄧小平訪問美國的李慎之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寫道,「鄧小平如此重視美國是因為他認為,要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首先就要對美國開放,不對美國開放,對任何其他國家開放都沒有用。」


未竟之路


事實上,中美建交,也許本該更早完成。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並與中國簽署了中美上海公報,這意味著中美兩國結束了22年隔絕的狀態。


對蘇聯威脅的抵禦,是兩國走到一起的原因。不過,儘管開了一個不錯的頭,中美關係後來的道路又不太平坦。一開始,中美兩國一度將解決台灣問題、實現中美建交的時間表,鎖定在尼克松總統競選連任以後,但是1974年尼克松因為「水門事件」下台,繼任的福特在再一次加強了美台關係,但卻加劇了中美的爭執——台灣問題,一向是兩國分歧的焦點所在。


1975年5月6日,福特總統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再次保證,他將信守對「盟國」承擔的義務,並特意提到台灣。他說:「對台灣的義務———包括規定美國有義務保衛這個島嶼的安全條約———是有利於維護太平洋的和平的事情之一。」這番表態令台灣當局深感欣慰。


1975年12月1日,美國總統福特來到北京,鄧小平與他進行了三次會談。鄧小平堅持美方對台灣「斷交、撤軍、廢約」三個原則,但福特只是期待中國承諾不用武力解決問題,強調:「我們期待著你們政府和台灣之間的問題的任何解決將會通過和平方式。」


儘管分歧很大,鄧小平依然認為中美高層接觸是必要的,他對福特說:「我們兩國社會制度不同,理所當然地有許多分歧,但這不排除尋求共同點,不排除在上海公報的基礎上尋求發展兩國關係的途徑。雙方可深入地交換意見。哪怕是分歧、吵架也沒有關係。」


不難發現,雖然此時的鄧小平沒有說出口,但他處理問題的邏輯,已經很明確地排除了「意識形態」這個因素,正如1981年初,鄧小平就對來訪的美國人所說的:「認為中國政府信奉的意識形態旨在摧毀類似美國這樣的政府,這樣的觀點至少不是八十年代觀點,也不是七十年代的觀點,而是恢復了六十年代以前的觀點。」


到了80年代末期,鄧小平明確地提出了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的問題。他在會見美國已故前總統尼克松時說:「我知道你是反對共產主義的,而我是共產主義者。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在這樣的大問題上,我們都是現實的,尊重對方的,胸襟開闊的。」


不過,在文革尚未結束時,鄧小平這種務實的理念依然難以實施。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文革中的「風慶輪事件」。1964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出了造船和買船同時並舉的方針,1970年,又指示在國內造船一時不能適應需要時,適當買進一些船舶。1973年底,由上海江南造船廠製造的萬噸級遠洋貨輪風慶輪建成。按照船隻的性能,交通部認為該輪只能跑近洋運輸,「四人幫」抓住這個機會,在《文匯報》、《解放日報》接連發表文章,宣稱「我國近代造船工業發展史,是一部充滿尊孔崇洋與反孔愛國鬥爭的歷史」,影射交通部奉行「『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的洋奴哲學」,要「徹底批判代表儒家賣國主義路線的崇洋媚外思想。」並且把矛頭指向周恩來和當時主持國務院工作的副總理鄧小平。王洪文還專程飛往長沙毛澤東處去告狀,目的便是「阻撓鄧小平出任第一副總理」。


儘管在這次事件中,鄧小平得到了毛澤東的保護,但在1975年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鄧小平再一次被打倒,其被批判的重要罪狀之一,就是「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在一切為了四個現代化的口號下,狂熱地鼓吹洋奴哲學」。


他的去職令中美關係正常化又被擱置了下來。


1978年秋,重新執掌權力的鄧小平視察東北時,對當地領導說,「過去,我們對國外的很多事情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知道還有罪嘛,崇洋媚外嘛。我們應當去看看人家是怎樣搞的。」鄧小平心中想必深知擺脫極左思潮對中國走向開放意味著什麼。


「旋風九日」正式啟動


1977年,鄧小平再次復出,並獲得了更大的權力,中國國內有了一個穩定發展的政治基礎。


同年一月,卡特就任美國總統。一開始,卡特派出了國務卿萬斯訪華,萬斯提出了一個方案,提出準備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中美建交後,必須通過一項非正式協定,讓美國政府人員繼續留在台灣。萬斯還表示,美國將在適當的時候公開聲明希望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希望中國對此不要否定。實際上是變相令中國承諾不對台灣動武。這個方案遭到了鄧小平的斷然拒絕。談判又陷入了僵局。


對此,鄧小平是不滿的。他在1978年3月25日會見挪威外交大臣時指出:「現在,美國還沒有把中國擺在它的議事日程上,一個真正聰明的政治家,應該懂得中國究竟處於一個什麼地位。戰略上,我們的觀點明確得很。我們對自己有清醒得估計,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需要同西方世界合作。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對付超級大國,我們更需要合作。」


這一次,鄧小平可以明確地把發展與合作明確地掛在嘴邊,並且耐心地等下去,而再不用被詬病為所謂「洋奴哲學」。


鄧小平沒有白等,1978年4月,阿富汗發生親蘇政變,迫使美國政府下決心先同中國建交,再爭取同蘇聯談判的有利地位。這一次,卡特派出了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訪華。1978年5月21日下午,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布熱津斯基,會見前,他對中方的陪同人員說:「這是一個機會,一定要抓住。」


布熱津斯基帶來的口信是令鄧小平高興的。他表示,美國政府已經下決心要同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並願意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即與台灣斷交、撤軍、廢約)。


在此背景下,1978年7月5日起,中美開始了正式的建交談判。


從最後的中美建交協議看,兩個國家都做出了一定妥協。首先,在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問題上,中國原來堅持建交前必須廢約,後來因為體諒美方困難,同意美方在法律生效期滿之時「終止」 該項條約;美方原來要求在建交之際將單方面發表聲明,希望台灣問題和平解決,而中國不要予以反駁,後來經鄧小平提議,雙方通過協商,決定各自都可以發表聲明陳述自己的立場。第三,在美國對台出售武器問題上,雙方決定保留分歧。


1978年12月14日,卡特向鄧小平發出訪美的邀請。令他意外的是,鄧小平24小時之內即刻作出訪美決定。


12月16日北京時間上午10點,華國鋒主席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中美建交。1979年1月29日,鄧小平如約踏上了美國國土,開始了九天時間的訪問,為了這九天,從1972年起,中美兩國等待了整整七年。


鄧小平在白宮草坪的歡迎儀式上強調,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意義「遠遠超出兩國關係的範圍」;兩國要關注雙方之間的「共同點」,「用長遠的政治和戰略觀點來看待和處理中美關係」。


合作開始了。


訪美期間,在休斯頓市的一次聚會上,鄧小平見到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哈默,並向他發出了訪華的邀請:「我們都知道你。你是在蘇聯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了列寧的那個人。現在你可要來中國幫助我們呢。」


「我非常願意」,哈默回答說,「可是據我了解,你們不允許私人飛機進入中國,而我又年紀太大,不能乘坐商用飛機。」


「這好辦。你只要給我一封電報,告訴我你想什麼時候來,我可以做出一切必要的安排」。


兩個月後,哈默乘坐他的私人波音727飛機,帶著20多位專家來到了中國。經過多次談判,與中國方面簽訂了包括石油勘探、煤礦開採、雜交稻種和化學肥料等方面的初步協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掌上歷史 的精彩文章:

保健護士首次披露江青的日常生活
中國交還大批繳獲的印軍武器,他們卻還要求現場開動坦克
毛骨悚然!如果62年沒打贏中印戰爭!我們會怎樣
解密:我軍在中印邊境戰爭為何主動撤軍?
北師大教授談圓明園焚掠史:課本論斷有錯誤之處

TAG:掌上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鄧小平訪美 意外收到42年前毛澤東寫給他的信
七九年鄧小平訪問美國,意外收到一封42年前毛主席寫給小平的信
40年前鄧小平訪美照片集錦
40年前,鄧小平訪美宴會上的這個舉動,在場美國民眾無不落淚
40年前的春節,鄧小平訪問美國,第一件事卻是參加此人的家宴
鄧小平訪問美國,卡斯特勸誡小心越南,鄧總11個字輕鬆回應
鄧小平訪美,受到總統卡特熱烈歡迎,新中國第一位訪美的領導人
鄧小平訪美時,一個小小舉動,感動無數美國人,引發媒體爭相報道
鄧小平訪美要給此人掃墓,美國政府阻攔,卻受到美國民眾強烈擁護
七九年鄧小平訪美期間,卡特總統講出三十年前一事,眾人驚愕不已
鄧小平訪美,一美女送鄧一頂帽子,鄧接過後做一舉動贏得全場掌聲
七八年鄧小平訪日,直言:來尋長生不老葯,眾人知其意後恍然大悟
鄧小平訪美,迎接晚會卻是卡特自掏腰包,一個舉動才感動美國民眾
鄧小平訪問日本,一個舉動讓福田赳夫意外,一周收穫一億粉絲
78年鄧小平訪日時,曾去過松下電器,做了件事嚇得員工不敢說話
鄧小平訪日,充分表現了民族氣魄,日本天皇見狀說了這樣一番話
鄧小平訪問蘇聯遭到侮辱,他一連四個質問,讓赫魯曉夫啞口無言
日本人祖先來自中國?鄧小平訪日再提此事,看日本人怎麼回應?
鄧小平訪日時特至松下集團參觀,不想一舉動,讓場面一度鴉雀無聲
鄧小平訪問蘇聯不辱使命,揚我國威,回國後毛主席親自到機場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