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與《我的前半生》
師太亦舒開始寫小說時我還未出生,後來紅極一時,坐擁粉絲無數。
大概是在十幾歲時才知道她的,因為看到一篇文章里提到她小說中的名句:「我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麼就很多很多的錢,如果兩件都沒有,有健康也是好的。」彼時年少懵懂,不知情為何物,隱約覺得此話精緻,是個真理。到如今細想,才發覺這女子真是很通透,拎得清,她一定不會如瓊瑤劇里的那些愛情至上的女主角,可以為愛忘卻整個世界,因個男人尋死覓活的。在師太眼裡,感情本是奢侈品,女人應當堅韌而獨立,最愛的永遠都應該是自己。我欣賞她的這份勇氣,有些目空一切的孤標傲世。
《我的前半生》自開播以來收視率很高,它為什麼紅?因為它和《歡樂頌》一樣,迎合了觀眾的胃。一個是講在城市裡孤身奮鬥的女白領的各種歡樂悲傷;另一個是講男人變心女人慘遭拋棄,又如何崛起的故事。說實話我只看了第一集,但也大致猜出它的結局了,當然,它的劇情應該還是不錯的,只是我沒有那個精力和時間去追。
曾經正兒八經看過師太的小說只有兩本,《喜寶》和《流金歲月》。一開始很喜歡,看到後面全是些皮裘、珠寶、鑽石、別墅、遊艇、城堡、上流社會的鑽石男和美人,跟一些嚴肅文學的作品比起來,有些誇張和失真,但不得不否認她是極其聰慧,富有才情的,說話往往一語中的,幾筆就勾勒出一個故事,小說中的美人也是活靈活現,各有千秋,我看了都愛,何況男人?只是筆調有些悲涼、傷感,世事滄桑的感覺,這點和張愛玲有幾分相似。她筆下的金句無數,隨便摳幾個出來,都很值得玩味。
(亦舒年輕時照片)
一篇小說是可以影射出作者本人的一些特徵的,比如性格、喜好、品味、三觀等等。師太筆下的美人多獨立而勇敢,如她自己那般,可以18歲和貧困潦倒的畫家相愛而決絕地衝破家人阻擾,與其結婚生子,三年後,當愛情被婚姻瑣事消磨殆盡時,她選擇結束,可以洒脫到連兒子都不要,再後來,又愛上另一個男人。
《我的前半生》中全職太太羅子君卻是個異數,從嫁給陳俊生的那一刻起,便心甘情願地淪為一個沒有生存能力的女人,久而久之在男人眼裡成為寄生蟲,棄如敝履只是個時間的問題,無論他當初有多愛你,都不足以用這句話來麻痹自己,給自己營造一個沒有任何危機感的烏托邦。這世間相濡以沫變成相忘於江湖的例子不勝枚舉,且多是男人先拋棄女人,先別急著對男人罵聲一片,你嫁給他時也無法測試他是否攜帶變心的基因。反觀女人,是不是自身也是有些問題呢。男人不會發自內心的尊重一個沒有獨立經濟能力的女人,也不會魂牽夢縈地愛慕一個蓬頭垢面的女人。就像師太曾在《要多美麗就多美麗》中寫道:「人的天性便是這般涼薄,只要拿更好的來換,一定捨得。」所以,不要完全怪他,出了事不一定只有他才是癥結所在。我相信,他求婚時說「願意養你一世,不要出去工作」,這話是發自肺腑的呢,只是後來情變了,這一切誰又能說得准呢?世間之事瞬息萬變,最不牢靠的就是情了。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愛情只存在於古典詩詞小說中,現實中無論他有多愛你,你都不能讓自己成為他的附屬品,一旦經濟上不獨立,人格上也不可能獨立了。在職場廝殺的女人也會抱怨自己工作辛苦,而且多有逆水行舟之感,危機四伏,不得鬆懈。但至少她們是樂意承擔這份辛苦的,說個最簡單的,在看到自己特別喜歡的衣服首飾時,就不用太在意男人的想法,實在太喜歡那就買吧!
不用仰望的姿態看他,一切都是平等的,那便沒有好與不好,怕與不怕。我一向是憐惜女子的,嬌滴滴,脆生生,需要愛護,但是,男人要的不是女兒般的妻子,而是一個能與他風雨同舟的伴侶。你對自己狠一點,就長大了,到那時你會發覺,世間沒有什麼事情可以難到你的。
不當你的世界只作你的肩膀
無畏的太陽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哥斯大黎加有奪杯之心,加拿大恐難逃一敗
※莫德斯特接受權健報價並簽字,但球員一行為恐最終功虧一簣!
※AniseedLiving——「包」治百病
※運虛為實——談道教運用現代傳媒來弘道
※學習型組織理論中的自我超越
TAG:公眾號 |
※蛙:「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中陳俊生和凌玲之間是否有過愛情
※祭,我的前半生
※吳越:《我的前半生》飾演凌玲
※我的小前半生
※新版《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後半生
※《沈從文的前半生》
※張幼儀:我的前半生和後半生
※《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和陳俊生的婚姻,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
※我的前半生之「她的後半生」
※在《我的前半生》中,陳俊生和白光誰更適合當老公?
※父親的後半生?我的前半生
※《我的前半生》的羅子君出續集了!
※《我的前半生》:除了虔誠的懺悔,還有一股與生俱來的帝王之氣
※《我的前半生2》即將開拍,羅子君換人!
※《我的前半生2》凌玲與他人曖昧,陳俊生悔不當初,想重追羅子君
※《我的前半生》大結局:良心不會痛嗎?網友,續集該叫《我在歡樂頌的後半生》
※《我的前半生2》準備開播,羅子君要和陳俊生複合?
※《我的前半生》沒有你,我的後半生希望你全程參與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