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學科普如何更貼心?看武漢協和人詮釋「有溫度的醫學科普」

醫學科普如何更貼心?看武漢協和人詮釋「有溫度的醫學科普」

科普

7月5日,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學院協和醫院的會議室里,笑聲朗朗,掌聲不斷。

在2017年學科宣傳會暨第一屆微信科普大賽上,10位來自各專科的醫生選手輪番上陣,以演講的方式,進行相關疾病的科普宣傳。選手演講後,對應科室主任又以點評的方式為選手拉票,一次次掀起比賽的高潮。

醫院宣傳部部長黃冬香介紹,微信大賽歷時3個月,經過微信海選的初賽,最終10位來自介入、泌尿外科、呼吸內科、兒科等專科的醫生選手進入決賽。

現在,我們擷取幾位優秀青年醫生代表,請他們談談做科普的感想和體會。

做科普要有感情投入

兒科 林鳴

科普是對臨床工作的有效補充

寫科普文章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要嚴謹,寫出來的文章要經得起推敲。條理要清晰自不必說,既然是寫給患者看的,一定要注意在用詞方面,要通俗易懂,寫作時也需要有一定的感情投入,寫出有「帶入感」的科普文章。

我們科普的不僅僅是疾病,更是在科普患者對健康疾病的認知誤區。我們不僅僅要科普健康,也要科普就醫流程。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在和患者見面之前的一種有效的溝通,比如我之前撰寫的兩篇原創科普文章《拿什麼拯救你,早開花的孩子》和《媽媽,我想再長高一點》,我將文章發布在網路上,每次患者來找我之前,我會把文章發給他們,讓他們對疾病有一個最初的了解。

接下來我會著手寫一篇來找我看病的攻略,儘可能的讓我的患者在找我看病的過程中「少走彎路」,我也會把我的一些小心思加在裡面,比如直言告訴患者,醫生不喜歡那種類型的患者,教他們做醫生喜歡的患者類型。這裡面會涉及到包括在家的患者筆記,在院的遵守就醫規則,按排隊就醫等等。

我認為科普是對臨床工作的一個有效補充,可以通過我們的科普讓那些真正需要到院就診的病人得到及時準確的治療,讓那些不需要到院治療的人能夠在家處理,不浪費醫療資源。

科普是換位思考的過程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我們接觸的患者背後,還有一大群人,這些人的健康素養的高低也關係到患者疾病康復的速度。

很簡單,這是一個換位思考的過程。在兒童內分泌方面,家長最擔心的問題無非這幾個:影響孩子性早熟的原因是什麼?打激素會不會影響孩子的生殖能力等等。在我接診的過程中,常常會接觸到很多家庭,因為意見不統一,小孩子沒有得到一個及時的治療,耽誤了很多的治療時間。這些家長往往都是聽了「別人」的說法之後,被嚇到,不敢安心接受治療。我想這會是一個科普的突破口。在不泄露患者隱私的情況下,我會列舉幾個病例,相信會是一篇不錯的科普文章。

科普還需要一點共情

科普還需要一點共情,我也是一位年輕的爸爸,和現在互聯網上的年輕爸爸媽媽是一代人,我如果加入我的育兒心得,比較容易讓別人和我產生共鳴,因此我寫的科普文別人也就更加容易接受。在參加我們醫院舉行的科普大賽之後,我有兩點感想。

一是我身邊優秀的人太多,需要向他們學習,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寫出患者喜聞樂見的科普文。

二是我認為和我一樣,大家都很樂於做科普,都是熱心腸,可能一篇科普文的出爐,是在我們晚上出診時候的突發靈感,可能是我們和朋友交談時發現的線索,無論怎樣,我們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患者好。

新時代健康衛士 科普不可少

泌尿外科 王進

良好的科普氛圍至關重要

當支付寶都可以用於路邊攤的小買賣,當錄個視頻就可以變成「網紅」,在這個網路信息化迅猛發展的時代,任何知識似乎都可以在搜索引擎裡面找到答案。但是當患者朋友們拿著網路上找來的「知識」跟你「講解」時,很多醫生也會覺得很無奈。

雖然網路上出現的很多醫療諮詢網站,為患者和醫生提供了良好的溝通平台,但是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臨床經驗,對疾病的認識也有不同,患者線下評估自己病症的時候可能缺少足夠的信息支持。同時,也有些不正規的醫學網站會誤導甚至欺騙患者,造成嚴重的身體和精神創傷,這也讓患者真偽難辨。

因此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醫學科普氛圍,至關重要。

寫好科普文章,患者更信賴

大家都知道,目前國人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和就醫需求是前所未有的,不管大醫院還是小醫院,臨床醫生每天都在疲於處理臨床各類事物,還得為了學習和進職稱,日夜拼課題拼SCI,真正留給家人的時間都不多了。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會有積極性去做似乎與工作無關的醫學科普。而且基層醫生大都認為這應該是大型教學醫院的醫生才應該做的事情。

然而,當患者膽膽怯怯地來到門診,訴說著自己如何被不正規醫院騙光了所有積蓄,而且沒有任何療效的時候;當患者因為不懂就醫基本常識繞了好大個圈子才做了一項該做的檢查的時候,作為具有專業知識的我們,心裡常常會感到很遺憾。但是,當一個簡單的畫圖就能夠將複雜的手術方案跟患者解釋清楚,當你幽默的語言化解患者心中的緊張時,患者露出滿意的微笑時,我們才會意識到醫學科普原來就在我們身邊。

因此,醫學科普不一定非要局限於寫出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更是形式多樣。目前很多自媒體,比如微博微信個人網站等,都可以成為臨床醫生的科普工具。這類新媒體可以隨時記錄醫務人員對於某種疾病的認識和想法,也可以總結患者相似的就醫顧慮和疑問,避免了重複解釋,讓患者朋友對診療經過一目了然。同時,科普文章寫得好,更容易取得患者的信賴,也會從另一個方面提升醫生的知名度,更好地體現自身的價值。

醫學科普任重道遠,讓我們攜手一起砥礪前行,做好新時代的健康衛士。

每一個科普內容都蘊含著愛

腎內科血液凈化中心 孫新

科普不僅僅在傳遞知識,更多的應該是理念的灌輸與傳遞。理念可以是從無到有,就比如對於血液透析這個群體,對於大眾來說是陌生的,但是在全國40多萬人的巨大透析人數面前,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群體就在我們身邊。也許他就是我們的同事、我們的朋友。他們透析後依然拖著疲憊的身軀在學習、在工作,為了心中的夢想與生存,他們不屈服、也不能屈服。這樣的群體需要被社會關愛。

「以人為本」的科普是愛的起點

這次科普大賽後很多朋友跟我說:「你講得很好呀,最後的煽情我都感動得落淚了」、「這是人文關懷做得最好的科普,煽情指數第一名」!為什麼會煽情?因為心中有愛,有對我們主題的愛與疾呼。每一個科普內容都應該蘊含著愛,應該是愛與愛心的傳遞,是對特殊群體的支持,是為他們的呼喊。上面那則為尿毒症透析患者讓座的朋友圈內容被轉載時我曾聽到很多病友的感慨,他們感慨於社會大眾的關注與愛護,感動於愛心人士們對他們的寬容與關愛。這小小的善舉可能會成為這些脆弱的個體繼續走下去的人生動力。多年的臨床工作所面對的生生死死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愛的力量往往大於知識的力量。

科普是醫患了解的平台

在我們的科普平台里不僅有宣教、有呼籲,還有關於我們醫生護士的那些事兒。這些內容常常更受患者關注與熱議。在這樣的平台上,患者深刻地體會到了醫務人員的每一句告知都蘊含著豐富的專業內涵,這些內涵是日積月累的成果,可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同時,為他們進行的治療護理方案的每一次調整都是醫護人員對其化驗指標、通路情況、疾病飲食、干體重等等做了充分分析後擬定的最佳方案,其背後的工作量之大是「一言不足以道盡」的。比起「空口無憑」的告知,這種圖文並茂、「有圖有真相」的宣教往往更能夠令患者信服,從而增進了患者的信任與體諒、促進了醫患關係和諧。

在自媒體時代,微博和微信成為了我們得力的助手。現在類似的科普公眾號越來越多,如何做到脫穎而出、並擊敗那些商業氣息濃厚的虛假內容,我們還需要不斷借鑒他人經驗並結合自身優勢,做到以內容取勝。

點 評

「科普精神」是協和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

武漢協和醫院黨委副書記 彭義香

科普工作一直是醫院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學院在國內最早建立了一批科普宣傳專家隊伍,不少專家在媒體圈赫赫有名,如侯曉華、廖玉華、馮愛平、金畢、葉哲偉等。他們在繁忙工作之餘,致力於健康科普宣教,親自改稿撰稿,並擔任健康科普媒體的專家顧問。

我們的宣傳員隊伍也不斷推陳出新,不少青年醫生加入了團隊,繼續著前輩的科普事業。「科普精神」成為協和精神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

我理解的健康科普宣傳,對一名醫生來說, 更像是一項「公益」事業,沒有回報,只有不忘初心的「付出」,可能沒有立竿見影的「療效」,但更是潛移默化的「柔腸」。

在我看來,如果把「治癒」作為醫生全部的追求,則永遠存在著一個盡頭和極限。而醫學是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延伸,是沒有盡頭的。也正因如此,才要強調「常常去幫助」,而這體現為全社會對健康生活方式的崇尚和提倡,以及專業醫學轉變為大眾科普的推廣和接受。所以,智商可以成就一名醫生,而只有情商,才可以成就一名好醫生。僅僅靠手術,藥物是無法治癒一名患者的,而幫助和安慰才是更高的標準,講科普也體現了這一點,這正是我們舉辦首屆微信科普大賽的初衷。

臨床醫生治病更要防病,積极參与科普宣傳,更能體現臨床醫生和專家的價值。希望通過大賽,讓更多人參與科普,實現醫改讓老百姓「少得病、得小病、晚得病」的目標。

文/本報特約記者塗曉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亦舒與《我的前半生》
哥斯大黎加有奪杯之心,加拿大恐難逃一敗
莫德斯特接受權健報價並簽字,但球員一行為恐最終功虧一簣!
AniseedLiving——「包」治百病
運虛為實——談道教運用現代傳媒來弘道

TAG:公眾號 |

您可能感興趣

小米集團股價跌6.26%;華帝退款變退卡,中消協和人民日報對其微博喊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