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狐假虎威?只有列強在背後撐腰 印度才敢製造邊境摩擦

狐假虎威?只有列強在背後撐腰 印度才敢製造邊境摩擦

縱觀數十載中印交往史,但凡邊界出現比較嚴重的摩擦、衝突,大都是印度國內外多種因素交織的產物,而其爆發的時間節點也有一定規律可循。簡言之,就是當印度獲得強大外援或外部策應、軍力快速膨脹、推行內政需要對外轉移矛盾的時候,就比較「愛找茬」

這裡需要說明一點,從尼赫魯時代開始,印度就樹立了「文官治軍」的基本框架,出於對當年英國殖民軍(印軍前身)鎮壓獨立運動的歷史恩怨,文官政府對軍人的不信任延續至今——瞅瞅近兩年的印度防長,不是地方大佬(邦首席部長),就是財政部長(兼職)或鐵道部長(熱門人選),反正就是沒有職業軍人。另外就是整個印度官僚體系(特指中央政府),都喜歡有事沒事地給印軍武器採購設置各種「奇葩」障礙,這類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折騰了十來年的引進「陣風」計劃)。

總體來說,相比那些為黨派利益甚至一己之私而在邊界問題上大放厥詞、唯恐天下不亂的政客們,印度軍方大多時候還算理性、剋制,畢竟他們對中印軍力差距有比較清醒的認識,知道光靠打嘴仗贏不了對手。所以,甭管某些印軍高級將領怎麼「放狠話」,此番中印邊界對峙,真正的「毛病」八成還是出在現任莫迪政府身上

書歸正文。別看印度自詡「獨立大國」,但實際上,其對華政策受外部因素影響很大。這裡所說的「外部因素」含義廣泛——既有軍火供應,也有金融和工農業援助,還包括戰略策應與庇護(比如冷戰時期蘇聯從北方對華施壓,並為印度提供核保護傘)。

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前夕,印軍蠶食行動從範圍到力度都較以往明顯加大,僅1961年至次年9月在西段邊境中國領土上,印軍就建立了43個入侵據點,侵佔中國領土4000平方公里。

從當時印度國內情況看,印軍上述侵略行動正值1962年大選前夕,而國大黨高層對選情很不樂觀。1960年,尼赫魯曾慨嘆「國大黨喪失威望」,甚至說出「如果國大黨繼續軟弱下去就乾脆解散」這樣的氣話。

為保住執政地位,國大黨高層不惜煽動民族主義情緒,通過虛構所謂中國「侵略」來轉移國內不滿情緒。1961年7月31日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刊文指出,「國大黨如果在這個問題(註:指對華強硬)上採取堅定態度,它肯定將會在1962年大選中獲得徹底勝利。」

眾所周知,尼赫魯在1962年戰爭打響前一直對本國實力充滿信心,那麼他的自信又從何而來呢?恐怕很大一部分要源於滾滾而來的外部援助

中印1962年戰爭爆發前的3年時間裡,蘇聯分3次向印度提供工業建設貸款近41億盧比(約合8.6億美元),還於1960年2月簽訂了幫助印度擴建鋼廠(年產量從100萬噸增至250萬噸)和電廠,以及建設年產260萬噸煉油廠、水電站、洗煤廠、耐火材料廠的經濟合作協定。

為拉攏印度,抵消蘇聯影響,同時期西方也紛紛加大對印援助,比如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就在1958年後給了印度近50億美元巨額經濟援助(其中1959年下半年到1962年7月底,就援助了38.72億美元),西德和英國則以低息貸款幫印度建設鋼廠。

當然,西方援助也不是白拿的。當時發行的印度《社會服務者報》就直言不諱地諷刺說,「尼赫魯帶著討飯碗到美國去(求援)」。1961年11月,向西方納了「投名狀」的尼赫魯訪美回國後,立即掀起新的反華高潮,第二年中印便爆發了大規模邊境戰爭。顯然,外援極大地助長了尼赫魯的冒險行動。

1962年戰敗後,印度高層認為1962年印度的軍事失敗和1965年印巴戰爭未能取勝,使印度在南亞地區的大國形象嚴重受損。於是在1963年4月,尼赫魯公開表示要糾正「未對國防需要給予應有重視」的錯誤,印度從此開始了窮兵黷武式的國防建設。

從尼赫魯執政後期到他的繼承者(女兒英·甘地和外孫拉·甘地)掌權時期,印度軍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增至3.3%,繼而又升至4%。特別是拉·甘地時期的5年增長驚人,印度軍費從1984至1985年的660億盧比飆升至1989年的1450億盧比,印軍總兵力也從1949年的29萬人增至約130萬人,位居世界第四。難怪西方學者把英·甘地-拉·甘地時期成為印度現代史上的「軍國主義時代」

伴隨著軍力的快速膨脹,印度對鄰國的態度也陡然強硬起來,但請注意,還是那句話——如果沒有得到強大外援或有力的外部策應,印軍是不敢主動「挑事」的。

1967年9月初,時任印度副總理兼財長德賽出訪美國,毫不掩飾地表示為對付所謂「中國邊界入侵」,印度需要「援助」。也正是在德賽訪美期間,印軍在中印邊界東段發起挑釁和入侵行動,迫使中國邊防部隊第二次自衛還擊,通過2次小規模戰鬥(分別位於乃堆拉山口和卓拉山口)殲滅印軍600餘人,遏制了印度的妄動企圖。

1971年8月9日,印度和蘇聯簽訂《蘇印和平友好合作條約》,這個條約被認為給兩國政治、經濟關係帶來質的變化,實質上宣告了印蘇同盟正式成立。條約簽署僅僅3個多月後,1971年11月21日,自認為有了「靠山」的印度就悍然發動了肢解巴基斯坦的第3次印巴戰爭

反之,當印度內外交困時,則會主動放低身段,軟化對華立場和言行。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冷戰行將結束前的1990年,印度爆發經濟危機,軍事預算銳減,致使其與蘇聯「在冷戰時代締結的密切關係遭到極大削弱」,兩國軍事合作一度中斷。雪上加霜的是,作為蘇聯繼承者的俄羅斯,一改從前用印度盧比結算的慣例,要求印度用硬通貨支付軍購款。

而當時的印度既無力更新換代先進武器,日趨老化的蘇式裝備(1991年分別佔到印度陸軍的70%、空軍的80%、海軍的85%)也因蘇聯解體而失去穩定的零配件供應源。1988至1992年,印度曾是全球最大常規武器進口國,但在1996年卻迅速下滑至第23位。

蘇聯解體不僅使印度失去了最強有力的盟國與核保護傘,也失去用於抗衡中國的最大戰略籌碼。隨著冷戰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印度意識到曾對自己有利的戰略平衡已被打破,於是主動對華示好

而這一徵兆,在冷戰結束前夕就已顯現——以1988年底拉吉夫·甘地訪華為標誌,印度開始主動與中國改善關係,表示願與中方合作以避免1987年邊界衝突重演,並在上世紀90年代初停止了對西藏腹地的空中偵察。1991年拉吉夫·甘地遇刺身亡後,他的繼任者納拉辛哈·拉奧不僅從中印邊界撤走3個山地師,還於1993年出訪中國,中印關係繼續回暖。

新世紀第1個10年,由於美國反恐戰火燒到阿富汗,印度找到了對華合作的新基礎(具體是啥大家都懂),雙方邊界談判和事態管控逐漸機制化。2006年7月6日,中方響應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2003年的提議,重新開放了歷史上兩國曾多次發生衝突的乃堆拉山口。2009年8月第13次邊界問題會晤期間,中印還相約「共同努力保持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但從第2個10年開始,中印邊界對峙明顯有加劇和升溫趨勢。2013年4月,著名的「帳篷對峙」事件發生,但10天後雙方軍隊就各自撤回出發地。而2017年6月26日,印軍進入中方境內,阻撓中國邊防部隊在洞朗地區的正常活動,卻開啟了中印自1962年以來時間最長的一次邊界對峙,至今印軍仍未撤退。

而現任莫迪政府之所以敢於選在這個時候展示對華強硬姿態,其實與尼赫魯家族統治時代一樣,都受到國內外因素的直接影響,比較直接的外因,顯然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幾乎和在印度洋持續增強的軍事存在,讓印度高層「很不爽」,總琢磨著伺機報復。至於許多媒體所說的印度擔心中方修路「威脅」其東北部戰略通道,不過是印度故意「找茬」的借口罷了。試想,中方常年在邊境地區修路,也沒見印度有這麼激烈的反應。而且真要論對印「威脅程度」,恐怕青藏和川藏鐵路更厲害吧。

還說正題。就國內而言,莫迪對於印度綜合國力不強的癥結有比較清醒的認識,迫切希望增強中央政府經濟實力,以便縮小預算赤字,加大教育文化投資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儘早實現他的「印度製造」宏圖大計

於是,莫迪連出大招,首先在2016年11月8日發布「廢鈔令」(名為反腐和打擊黑錢,實質作用是增加銀行存款,提高借貸能力以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繼而在2017年7月初啟動獨立70年間最大規模的稅制改革,以商品與服務稅(GST)取代十幾個中央與地方稅種,從而「將這個2萬億美元規模的經濟體與13億人口統一為一個共同市場」(路透社評論)。莫迪的勃勃雄心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無論「廢鈔令」還是稅制改革,推行這麼激進的措施必然在印度國內招致巨大阻力和困難。更何況,7月下旬,印度還要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莫迪所在的人民黨志在必得,如何能爭取到更多國內選票也是其一大心病。於是乎,印度高層便又一次想著祭出「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對外轉移矛盾」的法寶,只不過如果沒有外援(關鍵看能否得到美方支持),對華翻臉的決心印度還真不好下。

正在這個節骨眼上,6月19日,美方答應與印度聯合生產F-16,連印度媒體都驚呼這是美國人送給莫迪「印度製造」戰略的一份厚禮。6月24日,美國國務院又批准對印出售價值20億美元的MQ-9B察打一體無人機,「用於監視、跟蹤頻頻在印度洋出沒的中國核潛艇」(《泰晤士報》評論),而美國之前僅向鐵杆盟友英國賣過這麼先進的無人機,所以此舉令印度高層對特朗普上台後的美印軍事合作前景信心倍增。再加上美國大幅削減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援助,更讓印方摸清了美方底牌,從而愈發有恃無恐,敢於在邊界問題上擦槍玩火。

於是,中印邊界對峙開始,緊接著印巴克什米爾炮聲再起。無獨有偶,就在印軍越界的同一天(6月26日),印度總理莫迪抵達美國開始為期3天的訪問。有意思的是,莫迪訪美期間向美國大企業、大財團賣力宣傳的,正是印度的新稅法。美印還發出聯合聲明,將巴基斯坦定位成「正在變成恐襲土壤」的國家。7月10日,美國與印度、日本舉行三國航母大演習,假想敵直指中國。那麼,這一連串事件到底有無關聯呢?答案不言而喻。從這個角度來講,要想和平解決目前的中印邊界對峙,對印度外援「釜底抽薪」或許是個可行之策。至於如何操作,就見仁見智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突擊手 的精彩文章:

乃堆拉成印軍傷心嶺?猖狂好幾年被中國步兵5分鐘打垮
中國軍隊交還大批繳獲武器:印度官員要求現場開動坦克
1962年被俘印軍士兵不想走?中國軍隊把他們當親人
1962年後印軍仍屢教不改?中方3次通知其來領屍體
蘇聯後期治安混亂匪盜叢生?曾經1個月連發3起劫機案

TAG:軍情突擊手 |

您可能感興趣

一隻「血洗」西方列強的隊伍:雖然沒勝利,卻給了他們沉痛一擊!
在抗美援朝勝利後,我國立下了1個規矩,西方列強氣的咬牙切齒卻不敢吭聲!
克林德碑後的悲劇故事:被列強欺壓的清朝只能拿自己子民出氣
東部列強之爭,哪一支你印象中的強隊掉隊了
清朝軍隊的真實戰鬥力如何?在列強面前,如同紙老虎一般不堪一擊
為什麼亡明能打贏列強,強清卻一敗再敗,原因就兩個字
火燒圓明園的背後,不僅是列強的貪婪,還有這個荒謬的目的
列強為什麼喜歡販賣黑奴,不僅身強體壯,干這一件事只有黑奴最合適
兩列強看上中國這塊龍興寶地:派兵賴著不走,燒殺搶掠給自己輸血
歐美列強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己造的孽含淚也要承受!」
以色列強勢出擊空襲敘利亞,就是不需要理由!
別再鼓吹以色列強大!離開歐美「拐棍」恐怕混得比誰都慘
堅決報復!以色列強硬攻擊敘利亞防空部隊,戰鬥英雄不幸遇難
越戰後,西方列強不敢再隨便向我國開炮,原因有四點
炮彈摻沙,列強果真坑了北洋水師?別再被騙了,這只是製造技術!
清末面對列強入侵為何毫無抵抗力,看看這些令人悲傷的老照片
近代熊貓獵殺史,讓你看看外國列強的貪婪,帶不走的寧可殺掉
晚清國力衰退嚴重,真的任由列強欺負嗎?其實它打贏過這幾個列強
忍無可忍!伊朗終於還手了,卻遭到以色列強烈打擊報復
此戰把當時的列強幾乎都拖了進去,規模也絲毫不遜色於後來的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