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我不想原諒你,我只想放過我自己

我不想原諒你,我只想放過我自己

文/金融八卦女專欄作者 黃新玉

1

電影《霸王別姬》里的關師傅

李碧華的《霸王別姬》里有一個兇悍的關師傅。

每天打罵責罰,徒弟們傷殘病死,幾乎是家常便飯。

他的徒弟小癩子,因為看到關老爺子對小豆子的痛打懲罰,下手之重不僅讓讀者、觀眾心生餘悸,也讓犯了錯的小癩子心生畏懼而上吊自殺。

就這樣被母親遺棄、從小被棍棒打大的小豆子程蝶衣,學會了關師傅「人戲如一,從一而終」的京劇精髓,學會了從師哥段小樓那裡尋求溫暖和安全感,更學會了師傅的教徒方法。

後來小時候的小豆子、長大後的程蝶衣,將這種方法同樣用在了自己的徒弟小四身上,不料卻引起了小四的憤恨及報復,從而更進一步引發了自己的悲劇命運。

可是向來眼毒,嘴毒的李碧華,沒有指責,卻用一句話淋漓盡致展現了這位師傅的前世今生:

他的兇悍,蓋住所有心事。

曾經的痛苦、不如意、以及渴望成角的美好夢想,在這句話里全盤托出。

後來程蝶衣和段小樓兩位愛徒因為情感家庭的經歷,一個成為大煙鬼,一個轉行去賣西瓜,讓他心中頓起無限的蒼涼與無奈,

臨終前,他在台上一句: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道盡了他此生心中的心酸與無奈。

和他的徒弟們一樣,曾經的關師傅也是被這樣對待的。

這是關師傅的人生,也是我們的人生。

這是李碧華的毒辣,也是李碧華的慈悲:

因為每一個不幸人生,追根究底,都有一個不那麼幸福的源頭;每一個看似粗暴的人生,都深藏一個渴望不被粗暴對待的心。

2

蔣勛

他是台灣文化教父,不僅精通詩書畫和小說、還在散文創作,電影研究與文化批評諸方面縱橫馳騁;曾經,他是大學裡被主流道德束縛的美術系主任教授;他對逃學的學生大發雷霆,怒其不爭;他指望這個成為林徽因,那個變成英若誠,這個是李白,那個是曹雪芹……

有一天他突然被一個考試寫作品分析時寫不了幾個字,但聽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卻淚流滿面的學生打動,他說:「這個學生就是當年的我。」

少年時代的他本來是台師大附中樣樣功課都棒的好學生。

學校的功課漸漸無法滿足少年對生命提出的種種問題,於是他開始看《聖經》、看小說。

東方出版社在台北重慶南路上的小書店成了他最常光顧的地方。厚厚上下兩本《戰爭與和平》都是站在書店裡看完的。

每天看一段,看到哪頁就悄悄地折一下頁腳,改天回來接著讀。

看過托爾斯泰對波詭雲譎的大時代里那麼多人命運和心靈的描寫,冒著被打被罵的危險躲在被子里啃過一遍《紅樓夢》,蔣勛覺得自己已經沒法再去相信學校講的東西。

成績急轉直下,好學生成了經常被老師當眾懲罰的搗蛋鬼:如果不能每天背會5個單詞,就一個禮拜在講台邊罰站。

「我怎麼可能一天背不會5個單詞?我就是故意不背,固執地站在那裡跟一個我說不清楚的強大東西對抗。」

他在對抗學校、幫媽媽繡花、織布挑絲線的時候,學會了配色、懂得了層次;因為一種顏色的線在經線緯線上隔多少根線再出來,需要計算,更需要記錄:

紅花需要跟綠葉、跟莖要搭配,牡丹花才會出來,才會好看……

母親親手繡的被子、各種花樣的編織毛衣、用心烹制的各種美食……

讓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溫度,看到了瑣碎日常的情調,更培養了他對日常生活的美感。

他還感謝母親在他面對父親嚴厲質問、發抖時的一把擁抱,彷佛把一切無法承擔的壓力都紓解了。

因為這些陪伴,這些看似無聊卻實實在在的陪伴,讓他體會到何為生命之美乃至對生活的熱愛。

因為母親這份愛的滋潤,他常常心疼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他常常對諮詢他孩子該學什麼的家長說:

「學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回去抱抱你的孩子、帶孩子去看看山上的落葉。一個五歲的孩子能夠記住父親的體溫,將來他走到天涯海角,也能擁有很大的安慰和鼓勵。」

他從小愛聽媽媽講《白蛇傳》,但因為學校的簡單粗暴,他時常委屈地覺得自己就是白娘子,身上的「壓迫」那麼多。

可是等他完成在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的學習,回台灣編雜誌、進大學當老師當系主任之後,他卻驚詫地發現: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自己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法海。

他決定出走,他說:我沒法給這個學生打分。

「體制教育無法結合基本的生活經驗,讓我們保留詩意生活,體制更不能讓人成為完整的人。」

出走體制的他開始四處雲遊,在市場辦美學講座。

他的聽眾五花八門,從菜市場的販夫走卒到名媛貴婦,從服刑的犯人到每天工作到晚上11點、8年不休假的台企金領;

他的演講主題也是從漢字之美、唐詩宋詞、孤獨、情慾、死亡到中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紅樓夢》……無奇不有。

得益於母親從小的陪伴和熏陶,瑣碎日常也能被他讀出詩來;他永遠都不會忘記在高雄給菜市場的小販講《紅樓夢》,課程結束後,小販們送給他一條簽滿名字的內褲作為紀念——

因為他們被寶玉晴雯交換內衣的情節打動,便也要跟他交換內衣; 這條內褲被他像寶一樣留著,一直捨不得穿。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是他很愛的一句古話,於他來說,「赤子」的任性是一種堅守。

他把這看成自己的一種修行,經常講著講著,台下就有人哇哇大哭起來,他說:

「所謂文化不過就是做一點這樣的事情。」

3

孫儷一家

影視明星孫儷和鄧超是娛樂圈有名的模範夫妻,夫妻恩愛,兒女雙全,各自事業都穩步增長。

可是看上去光鮮亮麗的孫儷,卻有一個不太幸福的童年。

她出生的地方是上海有名的棚戶區,家境並不好;更不幸的是孫儷12歲那年,爸爸媽媽離婚了。

至今孫儷還記得媽媽從法院回來的那一天,一進門就抱著孫儷哭了:

「儷儷,法院只判了2000塊錢的撫養費,我們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

那一瞬間孫儷也很難過。

孫儷抱著媽媽說:

「媽媽你別難過,反正以後我也不會結婚了,以後的日子我陪你一起過。」

原本因為「他們倆終於不用吵架了」覺得挺解脫的孫儷悄悄大哭了一場,

心裡反反覆復只有一句話:「我沒有爸爸了,從今以後我是沒有爸爸的孩子了。」

看著辛苦撫養自己的母親,孫儷12歲起恨透了父親 。

成名之後,孫儷和媽媽生活狀況好轉。

遇見同樣來自重組家庭,一樣不打算結婚、要小孩的鄧超的時候,

孫儷已經因為《玉觀音》里的安心一舉成名。

他們因戲生情,他逗她開心,給她做愛心早餐,陪她聊天;她陪他打球,一起對戲,照顧他的生活;鄧超的幽默、貼心、紳士、包容打動了她,而孫儷的善良、乾淨、能幹也感染了他。

和他們當年不想結婚一樣自然,他們決定結婚了。

婚後,她好像生活得更遊刃有餘。

她並沒有拚命拍戲,但也沒有放棄演藝生涯。她的戲很少,但每部都是精品。

不拍戲的時候她看起來有更豐滿的人生:

書法、繪畫、養花、陪伴孩子和「大孩子」鄧超一起犯二、助力「大導演」鄧超的電影……

有些媒體也注意到孫儷和爸爸的關係,他們去採訪孫儷的爸爸。

孫儷爸爸對媒體說:

「對女兒孫儷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她能取得現在的成績全靠她自己的努力和她媽媽的付出,看她現在很好,我覺得很欣慰。」

孫儷看到這段採訪失聲痛哭,因為父親對她的維護。

她得知爸爸與繼母生了一個女兒,靠經營雜貨店維生但生活相當拮据。

沒有想像中的大快人心,卻有些於心不忍,多年僵持的關係,讓她的情緒有些複雜。

丈夫鄧超發現了後,只告訴她:

「父女之間有什麼過不去的?天下沒有哪個父親是不愛自己女兒的?你爸那樣做,肯定是有他的難處。你如果和他這樣較勁,將來後悔的一定是你。」

除了鄧超的鼓勵,母親的話也讓孫儷放心了不少。

有一次孫儷試探性地問媽媽還恨不恨爸爸,想不到媽媽很平靜地說:

「不恨,再怎麼樣,畢竟他給了我你這樣一個女兒,看著你,就不恨他了。」

看著母親對父親也已經寬容,孫儷決定與父親和解。

她為多年住在棚戶區的父親買房子,替同父異母的妹妹安排舞蹈老師,帶妹妹到劇組演戲,

在不明真相的粉絲留言辱罵妹妹的母親是第三者,孫儷立即出聲維護妹妹的母親:

「妹妹的母親不是第三者,我和父親一家關係和睦;我常帶妹妹到劇組玩,她演過《上海灘》和《甄嬛傳》哦。」

從不婚不孩,到婚後有了等等和小花;從希望把爸爸拋棄,到現在和睦共處。

她自己卻雲淡風輕地說:以前年紀小,沒有遇見對的人。

孫儷後來在一篇文章里寫:

「我在北京的家裡,喝著爸爸親手為我熬的中藥,看著身邊為我削水果的媽媽,突然感覺我一直是個多幸福的孩子啊。我慶幸自己的寬容讓童年時曾經破碎的那個世界,在我成年之後,重歸完整。」

她說,我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

恨一個人,你永遠得不到幸福;而愛,可以讓你的內心獲得真正的寧靜。

4

《把愛傳下去》電影海報

美國一哥們卡里姆「調皮」地做了這樣一個社會實驗:

扮演一個失業青年在街頭問人借錢,承諾隔天把錢還回來。

這不靠譜的舉動當然遭遇了無數人拒絕,接連很多天的失敗後,他遇到了一個慷慨的人。

等他去還錢時,這個借錢給他的人的回復,卻令他極為震驚——

大叔並不想要回他的錢相反,他說,「請把這些錢給到需要的人手裡去幫助更多的人,把愛傳遞下去。」

這個理念和這些愛的動作,源於一部美國電影《Pay It Forward》(中文名:把愛傳下去)

這部由影帝凱文.史派西主演的電影曾經感動了全球億萬觀眾。

電影改編自著名小說家凱瑟琳.瑞安.海德的同名小說《把愛傳出去》,小說來自於一個真實的故事:

尤金·賽門特(凱文·斯帕西飾)是一位善於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的社會學教師。

阿琳·麥肯尼(海倫·亨特飾)是一位生活拮据的單親媽媽,為了撫養兒子特維(海利·喬·奧斯蒙特飾)而沒命地工作,借酒澆愁是她的唯一「愛好」。

這一切在這一天發生了改變,尤金給特維的班級布置了一道特殊家庭作業:

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特維決心從自己做起,因為他相信做善事一定會有善報,於是他把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請到自己家……

在特維的感召下,人們從起初的猜疑、嘲諷逐漸地表示認同,大家驚訝地發現自己在付出愛心的同時,也在得到別人的幫助,這個世界真的可以變得更美好!

把愛傳下去,讓這世界更美好。

當你對這世界左看右看看不順眼的時候,去改變它;當你被苛責,被冷漠對待,去終止它。

因為我們不能選擇如何被對待,但是我們卻可以如何去對待。

5

成人對待世界的態度,往往是兒童時期被待模式的翻版。

心理諮詢師Lina的父親,對外是老好人,口碑絕佳;對內暴躁,每天對她責罵暴打。

在她小的時候,經常打得她睡覺不能仰睡,只能夠面朝枕頭睡上幾天,等背部、屁股上的棍棒傷好之後,才能夠正常睡覺。

而她焦慮的母親,在她六歲以前,因為疾病,經常失去知覺被抬回家。

從小,她總是站在眾人的身後,恐懼母親馬上就會死去。

母親除了一直告訴她耽誤了她的事業以外,也一直警告說,養她到法定年齡18歲,就掃地出門。

她從小整個的成長過程,除了與書的親近與溫暖,沒有太多的安全感的。這種兒時受到的傷害,讓長大了的她不惜一切地要去找溫暖與安慰。

長大後,為了逃離借錢不還,但看上去孝順、只是父母單方面認可的前男友,無處可逃又一次感覺是孤兒的她,只好出去住,到處去找安全感。

想要遠遠地離開父母,離開傷害。也就是在那段時間,她認識了前夫,

於是在感覺到終於被愛的時候,主觀性地選擇忽略了很多事實,並在閨蜜好心提醒的狀態下,很快結了婚,遠遠地搬離父母。

可是她依舊沒有安全感,她恐懼會被離棄,她拿著好幾個學位和很高的薪水,仍然沒有足夠的價值和安全感。

她焦慮,憤怒,惶恐……

於是她開始在眾人看起來很好的婚姻中逃離,在」成功的事業「中抑鬱。

直到她開始正視自己從小受到的傷害。

她說:「童年已經是過去,我們沒有可能重來,只能拾起創傷,面對並接納,但同時,做自己的父母,給自己一直沒有得到的溫暖、安全、愛和接納。並一定一定要讓自己,不再像父母一樣虐待孩子,不要再讓自己的孩子,重蹈復轍,再經歷自己的痛苦。

虐待與傷害,就在我們這裡終止。 」

她還說:

「整個自我修復的過程,是漫長和痛苦的,而且並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夠真的修復。但無論結果如何,有理性與智慧的成長,都比所謂的傳統盲目愚孝,逆來順受,都要對整個家族的健康延續,有用得多。這也是對自己作為個體生命的負責。」

如今她遠赴丹麥生活的她,可以與女兒平等相處,也可以在女兒受到不公正待遇時,挺身而出,據理力爭。

她還在北歐簡單的生活中,越來越和自己鏈接:

全身心的寫作,安靜的打坐,深深的呼吸。很多時候,她會情不自禁的嘴角上揚,

微笑出來。

王寶強事件爆發,在所有人都在鋪天蓋地討論王寶強,批判馬蓉的時候,她卻說咱能不談了嗎?

她說「對他人的事太過捲入,是因為你把自己對生活的焦慮放了進去。你要知道,只有我們的幸福,才跟自己有關。」

是啊,只有我們的幸福,才跟自己有關。我不想原諒你,我只想放過我自己。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八卦女 的精彩文章:

假如,你買彩票中了30億,你會怎麼花?
困住你的,從來都不是房子!
電影《Margin Call》帶你看盡華爾街投行
最全介紹:香港不應忘記

TAG:金融八卦女 |

您可能感興趣

「我沒有原諒你,只是想放過自己」
我沒有原諒你,我只是放過自己
「我沒有原諒你,我只是放過自己。」
我不想原諒你,我只想看到你生不如死
我沒有原諒你,我只是不想再折磨自己
我不是原諒你,只是放過自己
對不起,我沒有原諒你,我只是不想為難自己
我沒有原諒你,只是放過自己
我沒有原諒你,只是放過了自己
「我沒有原諒你,只是放過了自己」
請原諒你是我,我卻不懂你!
我不是原諒了你,只是放過了自己
原諒我愛你,卻不敢打擾你
我不恨你,但也不原諒你
我不恨你,但我永遠不會原諒你
不恨你,是為了讓自己釋懷,但我也不原諒你
我不恨你,但也不會再原諒你
我原諒了他,卻忘了放過自己
我不恨你,但也絕不原諒你
我不恨你,但也不原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