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給課改者的兩條建議

給課改者的兩條建議

為教師作「國培」講座時,提到課堂教學改革,常常被教師們問起這樣的問題:準備學習課改成功學校的課堂模式,是選擇A校模式還是選擇B校模式?確實,對許多準備開展或正在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學校來說,某些成功學校的課改模式成了繞不過去的一環。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這些成功學校的課改模式呢?

不妨從一個小故事說起。從前,有一個小和尚跟一位得道的高僧學禪。許多年過去了,小和尚一直跟隨高僧亦步亦趨地認真學習,許多禪宗經典更是熟記於心且每日研究,但是一直不能開悟。

一天傍晚,小和尚來到小河邊,又去問老和尚,什麼是禪學真諦,怎樣才能開悟。老和尚示意他和自己一起坐在鬆軟的沙灘上,然後抬起自己瘦骨嶙峋的胳膊,伸出長長的食指,指向了遠處的西方天邊,問小和尚,「你看到了什麼?」小和尚順著老和尚手指的方向,看到一彎淺淺淡淡的、不易覺察的弦月。「一彎弦月。」老和尚意味深長地說,「對,就是這彎弦月!我要教你的是體驗真理的方法,而不是真理本身。記住:你要找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本身。你若僅僅是研究那根手指的粗細、長短、顏色,永遠也找不到天邊的那彎弦月!」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那些成功學校的課改模式對於一線的課改實踐者而言,它們本身所代表的就是那根指向月亮的手指。如果我們只停留在模仿階段,或只是簡單地研究這些經驗模式,自然也不會找到課堂改革的真諦。我們看重的應該是這些先進經驗所指的方向,順著那個方向才能找到我們要找的「月亮」。

正確認識成功課改模式,會讓課改之路的前景更加明朗。對於一線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筆者有兩條建議:

第一,課改要「繼承+創新」。要做就做「真研究」,不能「照葫蘆畫瓢」,不能「拿來主義」。一方面,我們的課改要結合本校實際,要能繼承本校教學中的傳統優勢;另一方面,課堂教學改革要有創新,要能提高課堂效率。簡言之,課改是要在繼承本校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再開動腦筋、探索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這樣才會適應自己的學校,才能在自家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第二,課改要關注人的發展。為了使自己的優質課、課改「展示課」趨於完美,一些教師在聽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一般都會預演,教師讓學生在其設計好的「程序」里學習,甚至課上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要回答的問題都提前告訴學生,這個環節你們應該有什麼樣的反應,這個問題由誰回答、怎麼回答……這樣算是課改成功了嗎?這是我們想要的課堂嗎?

這樣的課是「演」出來的,教師在表演,學生也在表演。筆者認為,評判課堂改革成功與否,不能只看課堂的外在表現形式,也不能只看當前的教學成績,應把「人的發展」作為一個重要指標。「人的發展」要從兩方面去關註:

第一是關注學生的發展。《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提出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三方面去發展。這三方面或多或少都需要在課堂去點燃、去積澱、去實現。

以「自主發展」方面為例,《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能「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的價值,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為實現此目標,在課堂教學改革時,就要考慮課堂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起到了「點燃」的作用;是否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是否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使學生的學習能夠可持續發展,等等。

第二是關注教師的發展。成功的課堂改革能激發教師自身的成長。我們以課堂教學的一個環節舉例說明:如何設計精彩的導語,一直是對教師的一個挑戰。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一定會在課堂教學的開始幾分鐘,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讓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一堂課的導入,如果沒有讓學生產生「躍躍欲試,叫我、叫我」的衝動,沒有讓學生興奮起來,那麼這節課就失敗了一半。要想把課堂導入設計好,就要研究教材、搜集資料,就要不斷了解學生,設置包袱……對於教師來說,每一次導入設計都是一次小的挑戰;也只有這樣不斷戰勝挑戰,才能達到「日日有新意,節節吸引人」的效果。這個過程,就是教師成長、發展的過程。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是一項長效工程,它的效果可能在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才能體現出來。所以,課堂教學改革也不能以一時之「高效」為目的,不能摻雜任何功利性的東西;要放眼未來,要關注教師、學生的長遠發展。

(作者單位系河北省涿州市大邵村中心校)

《中國教師報》2017年07月12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國貧縣如何實現彎道超車
局長出鏡·張銳鋒
音樂教育,在哪裡迷了路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