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天壇內鏡神外專業組:內鏡為眼,各顯神通

天壇內鏡神外專業組:內鏡為眼,各顯神通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的東南角,有一座灰色的五層小樓,爬山虎在外牆上恣意穿梭,古樸的樓道里亮著暗黃的燈,這一切都賦予了這座小樓神秘的年代色彩。

這裡歷史悠久,創建於1960年3月,是國內最早建立以神經外科研究為重點的公益型研究所。

這裡盛名遠播,目前研究所與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已共同成為集科研、教學、臨床為一體的,亞洲最大的且在世界上享有聲譽的神經外科臨床、科研和教學機構。

而一切的核心在於,這裡人才輩出,綿延不息。培養具有國際一流的神經外科基礎與臨床人才隊伍是其「持之以恆的責任」。而內鏡神經外科專業組和國家衛生計生委神經內鏡培訓基地就是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中最閃亮的隊伍之一。在所長張亞卓的帶領下,這支以神經內鏡技術見長的團隊,也已站在國際前沿。

桂松柏講究策略的「手術狂」

即使已經成為了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做過的手術早已記不清數量,桂松柏還是時刻謹記老師張亞卓的那句話 —— 「神經外科醫生,在手術操作技巧熟練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手術策略。」

一次次的手術實踐中,他不知不覺成長為「手術狂人」,也愈發覺得手術策略代表了醫生的哲學思維和手術悟性。

3年前,桂松柏被外派到武漢腦科醫院支援工作。在即將結束外派工作的時候,一位4歲男孩的頭顱MRI片子讓他驚出了一身冷汗:孩子的顱內長了一個直徑近7厘米的巨大實質性顱咽管瘤。

顱咽管瘤,位於顱腦的中心位置,腫瘤周圍是顱內最大的動脈 —— 頸內動脈系統、顱內最複雜的神經內分泌系統以及顱內最嬌嫩的神經中樞 —— 下丘腦。這個手術風險大且手術併發症多,被認為是顱內最難切除的腫瘤。而這種如雞蛋大小的腫瘤卻長在一個4歲孩子的脆弱頭顱里,對於神經外科醫生來說,是一項不亞於「蜀道難」的挑戰。

對於每個月都要做30餘台手術的桂松柏而言,手術經驗雖非常豐富,但對於這個孩子依然十分慎重。術前,他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把手術方案確定下來之後,再細化每一個步驟:入路、手術步驟的規劃以及術中的應急策略。

那天上午9時,手術開始。切皮,游離骨瓣,切開硬膜。上午10點半,開始切除腫瘤。5個多小時後,腫瘤全部被切除。

「結果滿意。」為了這四個字,桂松怕帶領同事持續長達了8小時高強度的「戰鬥」。

「感謝您精湛的技術,雞蛋大的腫瘤可以一次全切除了,並且沒有出現風險。那一剎那,才讓我第一次對手術醫生有了敬佩之情。是您這麼好、這麼嫻熟的技術,給了孩子再活下去的希望。」回到北京後,桂松柏收到的孩子父母的感謝信中這樣說道。孩子恢復得很好,能說話了,能下地走路了。這讓他欣慰,每每回味時都讓他精神抖擻。

在桂松柏看來,思維、手術技巧、責任心、勇氣、細心五者合一決定了外科醫生的高度。「如果你有(做這個手術)的水平,就得勇於擔當。」他覺得,醫學雖然歸屬於自然科學,但是醫學服務的對象是人的生命,因此醫學還包含對人的關懷、責任心以及,敢於擔當的勇氣。

2015年8月,天津發生大爆炸之後,桂松柏被緊急調派至救援一線。一名19歲的消防戰士在事故中不幸發生了重型顱腦創傷,醫務人員及時為其做了腦內血腫清除手術和去骨瓣減壓術,但術後患者仍舊昏迷。

此時,桂松柏和其他專家會診後,考慮合并有瀰漫性軸索損傷,及時提出立即使用甘露醇和甲強龍降低顱內壓的建議,同時給予充足的靜脈補液,以保護腦組織,預防腦水腫和腦梗塞。第二天,患者病情明顯的好轉,意識也恢復清醒。這件事更讓他意識到,面對負責的病情,必須要勤動腦筋,多想策略。

2004年,桂松柏考取了張亞卓所長的博士生,從安徽來到了北京。憑著這股擔當的勇氣,他從主治醫師到主任醫師、教授、博導的跨越之路,比普通醫生少走了三四年。

有快,也有「慢」。桂松柏做手術一直堅持自己的節奏,該快的時候一定要快,關鍵的地方則要放慢節奏,仔細再仔細,從而提高手術質量,減少併發症,讓患者更快康復。

「愛琢磨,很有闖勁兒,臨床手術技術學的很快,科研思維也很成熟。」張亞卓對他寄予厚望,也已開花結果。因為在內鏡顱底外科和內鏡腦室腦池外科的技術創新及技術推廣工作中的突出貢獻,2012年,桂松柏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他作為負責人或主要參與者曾經和正在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項目、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衛生局高層次技術人才培養計劃、首都衛生髮展科研專項等各類科研課題有11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持首都衛生髮展專項科研項目1項。

王新生待人如己的「心理師」

來找王新生看病的患者都覺得他不像個神經外科專家,倒像個愛揣摩患者心理的大師。

「太平易近人了,說話還特幽默。」懷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的方姐(化名)如此評價。方姐年近五旬,在體檢中發現了腦內長了東西,驚慌失措地她趕緊拍了片子找到了王新生。

「大夫,您看我這病是不是沒得治了?」說話間她都快哭出來了。

「別激動別激動,我看看。」王新生朝她擺了擺手,問診之後,接過了片子,舉到頭頂認真看了起來。

「看片子的話,確實有個瘤子,但是非常小,你現在也沒什麼癥狀,我們可以不用管它。您就回去半年一次來複查就得嘞。」王新生看著方姐的眼睛,輕鬆地說。

「啊?不用切了啊?那我這頭疼怎麼辦啊?」方姐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看到她的臉上仍不太放心,王新生繼續心理按摩:「回去多想想開心的事兒,別一天到晚想著這個瘤子,雖然不排除它有長大的趨勢,但咱不能在家坐等它長大吧?何況它很有可能一直都不長,跟著你變老呢。傻等啊?」聽完這話,方姐臉上烏雲放晴,笑呵呵地出了診室。

作為一個老北京人,王新生在每周兩次的門診中幽默而親切。

在他看來,患者本身就都是「聽判」的心情,如果把氣氛搞得太嚴肅,那病就別看了。然而,舉重若輕,有時也絕不是表面看起來那麼「輕鬆」。

10歲的患者小強,進診室時就頭暈難忍,讓爸爸媽媽扶著才能勉強站穩。看過片子之後,王新生已基本斷定孩子得的是腦幹惡性腫瘤。因為還需要一項檢查以最後確診,他讓家長把孩子扶出去躺著休息,一邊跟出去和孩子家長耐心交代注意事項,臉色如常。回到診室輕掩上門後,他深嘆了一口氣,輕輕搖了搖頭。

工作幾十年,小強這樣的病人見過許多,每次,王新生還是會情不自禁,因為他總把病人當自家人。比如一位10年前由王新生切除了巨大侵襲性垂體腺瘤的國企老師傅,定期來複診,如今更像是定期來串門看朋友。

此外,王新生每年都要接診幾十位來自貧困地區的腦積水「大頭娃娃」,很多人因為付不出3至5萬的手術費用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期。王新生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此還曾經找過國內的幾家基金會尋求幫助。

從23歲就來到天壇醫院工作一直到現在成為病房主任,王新生致力於神經外科工作已經30多年。在與病人的朝夕相處中,他深感責任重大:「把病人管好了,照顧到他們的各方面情緒,是我最大的心愿。」

宗緒毅與時俱進的「實幹家」

剛來到天壇醫院的時候,宗緒毅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一晃32年,當年的小夥子已年過半百,他也見證著內鏡技術從初步建立、逐步推廣到廣泛普及發展的全過程。

在神經外科,宗緒毅年資很高。但在他身上卻一點兒都沒有專家的架子,總是笑眯眯的。按同事的話來說,他講話速度很慢,平時愛好引經據典,是科里的「大文豪」。雖然性子慢條斯理,可宗緒毅面對工作的時候卻一點兒也不慢。

然而,當他剛開始接觸內鏡技術的時候,也有過思想鬥爭。「當時我覺得內鏡不靠譜,這是個什麼東西啊?」宗緒毅回憶。那會兒,所長張亞卓剛開始讓他學習內鏡技術的時候,他內心是抵觸的。而且,彼時他已40多歲,早已不是學習新技術最好的年齡了。張亞卓看到他有顧慮,也沒多說什麼,就是一有時間就帶著他上手術。

半年的時間內,宗緒毅發現,內部人的不理解加上客觀條件的限制並沒有讓張亞卓放棄對內鏡技術的研發,這種開拓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同時,他在跟著張亞卓一次次的手術實踐也真正學到了寶貴的技術,手術的成功率高了,病人受到的創傷小了,這一切都讓他見識到了內鏡的「功力」。

改變了對內鏡的認識之後,宗緒毅開始下苦功研究內鏡手術技術。他的母校山東醫學院的著名婦產科專家蘇應寬曾說:我在工作中犯過的錯,必定不會再犯第二次。受這句話影響,他養成了手術完就看一遍錄像的好習慣。這個「看」並不是簡單的「看」,而是要帶著思考、有目的的去總結優點、缺點,不停研究動作要領,做好筆記,以備下次遇到相似的手術時能有切實可行的參考資料。

於是,「慢」變成了厚積薄發。曾經貼在張亞卓辦公室那句「空談誤國,實戰興邦」也著實激發了他做內鏡手術的熱情,再加上與生俱來的愛鑽研的拚命三郎勁頭,宗緒毅的內鏡手術數量和質量逐年提高,與神經內鏡有關的疾病的治療與理論研究已居國內領先水平,如腦積水、鞍上池囊腫、顱內蛛網膜囊腫、腦室內各種囊腫、腦室內腫瘤、腦垂體腺瘤、脊索瘤、膽質瘤(表皮樣囊腫)等。

讓他感到尤為驕傲的是,在完成上述工作後,他還多次受院派遣到內蒙赤峰、包頭、福建泉州、河北承德、湖北武漢長江航運總醫院和新疆自治區人民醫院等地開展工作,出色的完成了任務。

此後,為了推廣內鏡神經外科技術,他跑遍了全國150家醫院,進行手術指導和病例會診,將最先進的技術帶到了基層醫院。「醫學的進步是以病人獲利最大化為標準。」宗緒毅認為,傳播先進技術、培訓出更多專業的人才至關重要,這才是對病人好的可持續性方式。

與工作中的他不同的是,生活中的他更像閑雲野鶴。「快樂、健康、有點兒錢。」這麼多年了,宗緒毅的微信簽名一直都沒變。偶有觸動內心的靈感,他會立即用最愛的古文表達出來。在《理想》這篇小文中,他寫到:「願醫者之心,循古禮而不變,初心不忘,始終如一」。

李儲忠事無巨細的「大管家」

在同年資的醫生中,李儲忠是佼佼者,也是最忙碌的那一個。「江湖人稱『大管家』」,所里的人都這麼評價。在臨床、科研、培訓方面都有涉獵的他,基本被填滿了。

技術傳承最重要的武器是人。2007年10月,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經過衛生部內鏡專家委員會的審查驗收,成為首批國家衛生部內鏡診療技術神經內鏡專科培訓基地,擔負神經內鏡專科醫師的培訓工作。

這項「育人」工作迄今為止已有條不紊地進行了10年。2006年就考取張亞卓所長博士生的李儲忠,從第一屆培訓班一直跟到了現在,持續了10年,已成為培訓中心的負責人。

培訓中心每年開班5次,每兩個月一次,主要培訓內容為理論學習(講課)、模擬訓練(虛擬與真實模擬)、屍頭標本操作和觀摩手術。培訓中心擁有先進的手術視頻實時轉播系統及多套完整的、用於培訓的神經內鏡設備,並配備多套模擬培訓系統、大量實驗動物和屍頭等相關器材。

此外,中心還組織有關專家制定了專門的神經內鏡培訓大綱,使每位受培訓的學員從理論上到實踐上對神經內鏡技術有所認識並熟練掌握。許多醫生從對內鏡不了解到熟悉,培訓班從一開始只有4個學生到現在的標配12人,李儲忠的心血初見規模。張亞卓提及李儲忠說,他為了所里的工作,經常晝夜顛倒,晚上熬夜到凌晨三、四點是家常便飯。更有心的是,在培訓過程中,他還著力於開發培訓的設備和儀器。

在臨床手術和培訓班工作之外,包括垂體瘤的分子分類和個性化治療、顱底腫瘤特別是脊索瘤的診療技術開發、腦功能影像技術的研發這三個內鏡組的重要科研課題也是李儲忠負責召集。

與筆者談及內鏡技術,李儲忠總有說不完的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實神經內鏡很簡單。」他認為,張亞卓老師的指點讓他在做手術時少走了不少彎路。從2008年開始,他一般每天有2台手術,最多一天4台,一周大概要做十五六台,所謂「不是在做手術,就是在做手術的路上」。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手術數量上升的同時,李儲忠開始琢磨研發新的內鏡手術技術。

最值得一提的,是顱底重建技術個性化方法的建立和完善。顱底重建是神經內鏡臨床應用的關鍵技術。在實踐中,他別具一格地提出,根據不同患者個體差異,個性化選擇帶蒂粘膜瓣和多層加固修補技術方法進行顱底重建,尤其是率先在國內開展帶蒂中鼻甲下鼻甲粘膜瓣以及內鏡下縫合技術進行顱底重建,減少病人創傷的同時提高了重建成功率,在保證手術安全的同時,也進一步拓寬了內鏡技術的臨床應用範圍。

此外,鞍上蛛網膜囊腫的內鏡手術治療也是他率先進行研究的:近 5 年,應用神經內鏡治療鞍上蛛網膜囊腫107 例,綜合應用內鏡下超聲外科吸引器、內鏡下激光、軟鏡、術中B超等新技術治療鞍上蛛網膜囊腫,手術例數及手術質量居世界先進水平。

臨床、科研、培訓這三大部分已經佔用了他工作的大部分時間,其餘的時間,別忘了他還是「大管家」。臨近遷址,李儲忠更忙了,因為他「最清楚東西都放在哪兒」。

趙澎牆裡開花的「外交官」

2017年5月中旬,北京國際垂體腺瘤大會及2017北京國際神經內鏡研討會圓滿結束。23位海外來賓,涵蓋9個國家以及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的精彩發言成為一大亮點。

本次會議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是主辦方之一,此類會議中的國際交流部分,都由趙澎負責。對於他來說,這已是輕車熟路的事情。「在所里,只有趙澎能做這個事。」在張亞卓眼裡,趙澎是個非常稱職的「外交官」。

本次會議上,由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北京天壇醫院和美國、義大利的醫學機構聯合建立了中美意內鏡神經外科聯合培訓基地。該基地將對全球範圍內的神經外科醫生進行內鏡神經外科新技術培訓,並共同合作進行內鏡神經外科新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

在外交官趙澎看來,這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為這意味著更多的年輕神經外科醫生將有機會走出國門,和國外同行深入學習和交流。

不願表功,但趙澎之所以有「外交」天賦,緣於他的「開放性」國際化思維。日常學習研討專業知識時,經常有一些新的書和文獻國內還沒有引進。執著的趙澎就變成了善於「翻牆」的趙澎,為的是能看到一些重要的文獻。同步吸收了大量的國際先進知識之後,推進國內外的技術交流就水到渠成成了他的方向。

十幾年內,參加國內外神經外科學術會議並發言,在美國、義大利和德國先後做高級訪問學者;2013年和2015年他還分別赴韓國首爾及義大利羅馬參加世界神經外科大會WFNS會議,並應邀做專題發言。

與國外接觸多了,再加上在國內的大量臨床實踐,趙澎越來越覺得,醫生絕不能放鬆科研和教學,而成為「瘸腿」,在這個過程中,團隊配合好也是讓科研結出碩果的一把利器。

去年,作為副主任醫師的趙澎成為了研究生導師,自此,育人也成了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像張亞卓所長那樣,培養出更多的專業人才,擴充我們這支隊伍!」這是他育人的目標。

內鏡是有前景的,育人也是如此。

內鏡神經外科團隊在學科帶頭人張亞卓教授的帶領下,系統全面地開展了顱底內鏡和腦室及腦池內鏡的技術研發、應用和推廣,治療疾病的種類、手術的數量、質量均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同時,依託豐富的臨床資源和研究所科研平台進行轉化醫學研究,針對垂體腺瘤、脊索瘤臨床耐葯、侵襲、複發、放療抵抗等關鍵問題展開研究,承擔和完成國家重大、重點科技項目10餘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應用成果。

團隊依託衛計委神經內鏡技術培訓基地,聯合美國和義大利的著名內鏡神經外科中心開展對國際、國內的內鏡神經外科專科人才系統培訓,同時依託該基地開展新型信息化培訓設備和內鏡手術器材的研發。學員範圍不僅覆蓋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也吸引了周邊國家甚至非洲的學員前來學習內鏡技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二十年前中國神經內鏡技術的微芒之火,在內鏡神經外科專業組的推動下,已如烈火般照亮了中國神經外科事業並在世界上取得了自己的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醫生兵器譜 的精彩文章:

書寫神經內鏡的「開拓史」
頭胎輕易剖宮產,二胎或許要「還債」
游刃於大腦地帶的「掃雷尖兵」
孕媽合并主動脈夾層,「保胎」有了新政策
能治沒藥的捲髮綜合征

TAG:大醫生兵器譜 |

您可能感興趣

紅魔VS黑鯊 誰才是專業遊戲手機中的外星人?
業內人士從專業角度:看香港與內地風水大師的區別
貓神做客KPL解說席,專業中帶著一絲「皮」
針對專業視頻拍攝 富士將發布兩支X系列無反電影鏡頭
國外影片級遊戲系列專業美圖 一張圖片一場電影
喵星人的內心都住著靈魂舞蹈家,這樣妖嬈的動作一看就是專業的
專業玩家眼中的蛟龍 ROG遊戲手機黑科技爆棚
觀察|國內外英語文學專業的差別
金企鵝之夜,會火馬睿:專業選手較量短視頻
燈廠雷蛇跨界驚艷之作,天狼星 PRO 專業版音箱評測
專業壓槍神器,這遊戲外設有點東西!
乒乓球台區域劃分的專業術語圖解,乒乓球愛好者的進階知識
火影中的通靈獸,有一個專業墊腳的通靈獸很棒棒
台媒爆料皇帝專業戶大腕曾性侵電視台員工,暗指張鐵林?
明星玩遊戲真實表情,陳赫這神態就像專業玩家
南京農業大學開設「減肥課」,國內外這些奇葩專業聞所未聞
那些著名評論員到底誰的專業知識最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中戲藝考齊聚圈內新秀,他們未學專業就成了圈內大咖
霧霾天戴專業防霾口罩
專業的染髮內訓資料幾種亞麻色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