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救老人被火車碾斷腿,值嗎?35年前有人做出同樣選擇,引發全國大討論

救老人被火車碾斷腿,值嗎?35年前有人做出同樣選擇,引發全國大討論

在滿屏令人生厭的狗血黃暴八卦中,有這樣一條新聞,波叔看了,內心唯有感動。


7月6日,29歲的火車站值班員

徐前凱

為了救一個橫穿鐵軌的68歲老人,跳下運行中的列車,在幾秒內把老人推出危險區域。


老人安然無恙,自己卻被列車輾過右腿,因是離斷傷,只能從右腿膝蓋上方進行高位截肢。


這樣做,值嗎?


這個問題35年前就有人用相近的方式問過,並且他得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名大學生,應該懂得自己生命的寶貴,要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為國家創造大於本身價值的價值,而不是去換取一個六十九歲老農的生命。

拿了金子去換取等量的石子,總是不合算的。


這段話發表在1982年11月9日的《文匯報》,立即引爆了全國性的大討論。


文中說的那個大學生,是曾經在全中國無人不曉的救人英雄——


張華


很巧,張華是35年前的今天、1982年7月11日犧牲的,當時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的大學生,年僅24歲。

那天,是個炎熱的夏日。張華正在西安市康復路的一家裁縫鋪上改襯衣,準備暑假帶給南京的妹妹。


突然有人喊救命。


呼救聲從路對面的糞池傳來。69歲的掏糞工魏志德正在疏通糞池,在36~37度的高溫下,糞池產生了大量有毒沼氣,他被熏得昏倒落入糞水中。兩個拉糞的青年農民見狀,馬上驚慌地大聲呼救。


襯衣都沒拿,張華就和裁縫鋪店主,還有油糕攤掌柜一起沖了過去。


魏志德整個人淹在3米深的糞池裡,臉朝下,只有頭髮露在外面,一動也不動。


糞池是一個半間房子大小的密閉式地下化糞池,有一個兩尺見方的出糞口露出地面。要救人,就只能從那個出糞口下去。


油糕攤掌柜扛來了梯子,他一腳踩上梯子,正準備往下爬,張華攔住了他。



你年紀大,不要下,讓我下。


張華左手緊緊握住梯檔,轉過身去,伸出右臂,從1米外的糞水中拽過魏志德,抬頭對人們喊:


人還活著,快放繩子!


這是張華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

這是張華犧牲前一周拍的最後一張照片

剛說完,他就一頭倒下,和魏志德一起跌入糞水之中。


圍在上面的25歲奶牛廠工人王寶安馬上反應過來,一定是糞池裡的沼氣把人熏昏的。人們往糞池裡一共灌進了15桶水,試圖沖淡沼氣的濃度。


王寶安在自己腰上繫繩子,用濕毛巾捂著口鼻,爬下糞池。第一次被嗆得受不了,上來又綁了一條濕毛巾,第二次下去,才把張華和魏志德撈了上來。


人們用清水衝去他們滿身滿頭的蠅蛆和污物,又在大街上攔了一輛車,送去西京醫院搶救。


但是太晚了。


人工呼吸,無效;


注射強心針,無效;

清除呼吸道異物給氧,無效;


最後,開胸直接按摩心臟,也無效……


24歲的張華犧牲了。


他要救助的69歲的魏志德也沒有獲救。


張華的同學們一開始聽到噩耗根本不敢相信。當天下午,四中隊一共98個學生,立即趕到西京醫院,分批進入太平間,向張華告別。

張華同班同學的畢業照,可惜沒有他

張華所在班的班長、現任海軍總醫院幹部病房心血管內科主任朱曉法記得,張華穿著部隊發的白襯衣和藍軍褲,身上還沒沖乾淨,靜靜地躺在太平間里。


第四軍醫大學的校園拉起了一條橫幅:「沉重悼念張華同志」。同學們紛紛去買紙紮花圈,還有幾個連夜沖洗張華的照片,一間間宿舍敲門收集學生簽名,打算為他申請一等功。

張華的父母和弟弟妹妹最後送別張華

張華成了英雄,也得到了他應該得到的榮譽和評價:


約一周後,經請示蘭州軍區,第四軍醫大學校黨委作出決定,給張華追記一等功,批准他為革命烈士。


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發布《關於開展向張華同志學習的決定》,教育部、衛生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等也紛紛發文號召。

10月18日,新華社發表張華事迹的報道。


10月28日,張華的事迹彙編成《新一代的理想之歌》出版,葉劍英題寫書名。


11月25日,中央軍委授予張華「富於理想勇於獻身的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


張華成了80年代中國最著名的青年榜樣之一。

張華(後排左一)和他的同學們

如果一切只停留在這裡,張華只是1949年後出現過的眾多烈士和英雄之中的普通一員而已。


張華的獻身最有價值的,在於他喚醒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人

對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關係、對利己與利人的關係、對人生的價值

這些重大問題的思考。


一個風華正茂,一個風燭殘年;


一個是稀缺的大學生、中共黨員、軍人,一個是身處社會底層的掏糞工;


一個無疑會在日後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一個基本已經不再產生社會價值,即使有,也是可替代程度很高的體力勞動。

從來沒有一件事,能如此直接而殘酷地把兩個生命的價值擺在同一架天平之上,迫使人們不得不從中做出選擇。


這樣的思考,開始於一封質疑張華行為的信件。


10月下旬,《文匯報》在上海的編輯部收到了一封來自杭州師範學院的讀者來信,那個化名

「多言」

的讀者提出了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


「多言」認為,培養一個大學生比培養一個農民需要耗費更多的國家資源,從社會價值來說,一個大學生也一定會比一個農民高。


所以,一命換一命,這是虧本的投資,不值得。


來信發表了,題目是

《大學生冒死救老農值得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後的20天內,有4500多封來信寄到《文匯報》,激烈地對這個問題講述自己的看法,其中有1/3是大學生。


必須要了解那個時代,你們才能理解,這場大討論為什麼能夠引發那麼多人的爭論。

要知道,那是在1982年。大學生,不像今天只是高中畢業後一個接近必然的選擇。那時候,「大學生」,代表了什麼?


有四個字最合適:


天之驕子


那個時代的大學生,就意味著之後的人生道路全部為你鋪平。


除此之外,張華身上還有另兩個更重要的身份:中共黨員,軍人。


就在這個月初,張華的8個男同學組織了一場「第四軍醫大學七九年級四隊六班(張華班)同學聯誼會」,這8個同學,大多是享譽軍內外的教授、博導。


這就是說,如果在1979年以瀋陽軍區空軍系統第一名考入大學的張華順利開展他的人生,前途同樣光明。


而且,那個時代大學生無一例外都是由國家出錢培養,這也讓人提出:這樣的犧牲,是不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


當時已經進入改革開放,中國人開始掀起一輪輪的思想解放運動,人們敢於說真話,也敢於說和別人不一樣的話。

有人支持張華。


讀者葉春生說:



張華是我們時代的「金子」。


讀者雷達說:



張華的先進事迹必將產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勵大學生們奮發向上,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作出更大的貢獻。


但也有人支持「多言」。



有人認為,思想可以稱讚,犧牲並不值得。也有人認為,這不是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而是一種掩蓋著的宗教信仰。還有人說,假如我是張華,我就不下去救。救人也有限度,只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明知自己不會游泳卻跳到河中去救人,這不是送死嗎?兩者皆失。勇敢不能代替勝利。紹興師範專科學校一位讀者來信說:我一直在思考著這個問題:要否這樣花那麼多的筆墨地進行宣傳和讚揚?

張華的同班同學、現任天津市冶金醫院院長范力恆也承認,當時真為張華感到不值,因為「恢復高考後的第二批大學生實在吃香得很」。


但是35年後,范力恆的想法改變了:



生命不是算術題,道德也不能用加減乘除來換算。


在報紙上的討論持續的時間不長,但席捲全國,影響深遠。在那幾個月里,《人民日報》發表了6篇相關報道和評論,《光明日報》36篇,《文匯報》71篇。


爭論是從「多言」開始的,也是從他結束的。


1982年12月7日,「多言」在《文匯報》發表了他的第二封來信《重新思索,重新認識》:



今天我又給你們寫信了,但現在我的看法與一個月前寫信之初是截然不同的了。以前,我對張華冒死救老農的英雄行為很不理解,反而得出一個「不值得」、「不實際」的結論,寫信向你們求教。經過這場討論,也就是深入向張華學習的活動,我看到了張華烈士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的巨大貢獻,也看到了自己認識上的錯誤。


拋開帶有時代印記的表述方式,1982年展開的那場大討論已經觸及了討論的每個角度。「多言」的轉變也很能說明問題。


但時至今日,當徐前凱救人斷腿的新聞出現,「大學生冒死救老農值得嗎」這個問句仍然有人在問。這說明,張華仍然沒有過時。


也許是中國自古以來對個人價值的重視程度不足,所以在思想解放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比別的國家更糾結於這樣的問題。


《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你們都知道吧,1998年,作家梁曉聲看到這部電影,又想起了十幾年前因張華而起的大討論。他感慨萬分,寫了一篇《冰冷的理念》,發表在《文匯報》:



那老人即使獲救,究竟還能活幾年呢?他對社會還能有些什麼貢獻呢?……這樣一位老人的生命,與植物人的生命又有什麼區別呢?其生命價值,究竟在哪一點上高過一草一石呢?而一名大學生的生命價值又是多麼寶貴!他也許由本科而碩士而博士,而博士後,而教授,而專家學者,他的貢獻,不是簡單可以預估的……


這是當年在大學裡代表了似乎絕大多數學子們的觀點。……十五六年前,連我自己也不能對張華的死作出非常自信的評價。


然而只過了一個多月,他也像「多言」一樣,想通了。他在《中國青年報》發表《再談「冰冷的理念」》:



根本不能接受,也根本不能承認這樣一種思維格局。……如果大學生救掏糞老人是「不值得」的,那麼反過來呢?——如果掏糞的老人眼見一名大學生掉進了糞池裡,他是否有充足的理由抱臂而觀幸災樂禍呢?


如果要波叔表態,波叔的答案是:



一個生命和另一個生命之間,無法功利性地判斷出哪個價值大、哪個價值小。


波叔相信,張華在決定救人的那一刻,心裡也完全沒有閃過「值不值」的念頭。


生命不是手段,生命本身就是目的。


正如《華岳魂——張華傳》寫的:



張華犧牲前,曾明確地說,「划不來」的演算法是錯誤的,庸俗的,落後於起碼的文明道德。人和動物的價值,就區別在這些地方。

2015年,張華的骨灰回到家鄉安葬

即使從最功利的角度來說,張華的行為感召了一大批向他學習的人,他的自我犧牲仍然帶來了可觀的社會收益。


他影響了他的同班同學,比如上海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



有許多次,當眼前的病人突然嘔吐甚至噴血,根本來不及去拿容器時,汪昕的第一反應,竟是用雙手去接捧。有時,張華形象在腦中一閃而過,汪昕想,「那麼臭的糞坑他都敢下,我還能嫌臟?」


無論自己承認與否,「張華」二字,早已潛移默化,流淌在醫者的從業觀里。


也影響更多的人。


就在他犧牲不到一年後的1983年5月1日,在華山險峻的山道「千尺幢」發生了十多名遊客滾落的事故。


一群大學生在遊客即將滾落懸崖的危險關頭挺身而出,用身體和手臂抓攔阻擋,制止了慘劇發生。之後,還通力合作,把受傷的遊客送下華山,及時得到救治。


他們就是第四軍醫大學的學生,張華的校友。


甚至影響了多年後的徐前凱,和多年後的我們。


幸好我們曾有張華,幸好我們還有徐前凱。


現在,「值不值」的問題,你有自己的答案了嗎?



今日心情 感動


生命不是手段,生命本身就是目的。




點擊藍字,閱讀更多人物故事




《你以為你是吳亦凡?嘻嘻哈哈像什麼樣子?》



《李嘉誠給你一份年薪100萬的工作,你行你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ookface 的精彩文章:

抹上立刻就止癢,蚊子半天不敢再靠近
為什麼一定要從左側登機?
心煩的時候,就抄這260個字
他從未來帶回的發明,被封鎖成為國家機密,所以我們只能忘了他
你以為你是吳亦凡?嘻嘻哈哈像什麼樣子?

TAG:bookface |

您可能感興趣

26歲年輕孕媽查出癌症,她的選擇讓無數人淚奔!
養狗13年,在它老後竟要做出這種選擇,淚奔……
家裡發生了火災,卻只有一個能活下來,這隻狗狗的選擇讓家人嚎啕大哭!
懷孕5月查出癌症,她的選擇感動無數人,18年的話都在這裡了!
同樣都是遇到流浪狗,有人選擇溫柔以待,有人選擇將其打死,它們何錯之有
眾多女星選一個做老婆,網友們紛紛作出選擇,究竟誰榜上有名
退出娛樂圈選擇出家的6大明星,最後一個令人唏噓不已!
狗年了,很多人選擇把死去的狗狗做成標本留在身邊,你願意嗎?
鏟屎官帶眾多狗狗出門,竟選擇了這個出行工具,路人紛紛圍觀!
他的作品眾人說好,離婚後選擇凈身出戶,現62歲混成這樣!
能載人能拉貨,小老闆的最佳選擇,開出去十分有面子
愛情里的爭吵,女人選擇糾纏,男人選擇躲避,到底是誰的錯
老婆去城裡被車撞成痴呆,我選擇離婚,一年後再次看到她我傻眼
她被譽為翁美玲的接班人,當紅選擇出國進修,如今52歲活成這樣!
晨起第一杯水,有這5個選擇,選對了能讓人多活10年!
零下7°,遇到這樣全身是傷的小狗,你選擇怎麼做?
星座測試:選擇一把尺子,測出給你7年時間能做出多大的成績
這五種發男人,你選擇的時候慎重了!
相親個42歲的男人,說出經歷後,讓我毫不猶豫的選擇他
六旬老人收養流浪狗,數量越來越大,無奈只有選擇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