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劇版VS影版,《三生三世》的「近親繁殖」是常態還是變態?

劇版VS影版,《三生三世》的「近親繁殖」是常態還是變態?

近日,上海新文化傳媒集團宣布將攜手星爺打造電視劇版《美人魚》和《西遊降魔篇》。其中,電視劇版《美人魚》已經在廣電總局完成了備案。從備案信息看來,較之電影版,電視劇版《美人魚》的劇情改動很大。據悉,周星馳將擔任劇版的監製,參與選角事務。

此外,網傳電影《美人魚2》正在籌備中,電影類型為喜劇、愛情、科幻,拍攝日期為今年10月。而為電視劇版《美人魚》演員招募而策劃的綜藝節目《尋找美人魚》據傳將登陸浙江衛視。

《美人魚》IP的魅力究竟何在,潛力又有多大?電影與電視劇的近親繁殖究竟有何吸引力,將從未與電視劇沾邊的星爺拉入了這股浪潮?

相互翻拍之風盛行,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電影與電視劇之間的近親繁殖早已是司空見慣,從上世紀的四大名著改編電影電視劇到如今的網路小說改編電影電視劇,這一現象在近幾年時間內越發熱度飆升。有趣的是,除了《將愛情進行到底》《盜墓筆記》等少數IP獲得雙贏之外,絕大多數同IP電影、電視劇之間總有一勝一敗。同IP之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2014年網路劇《匆匆那年:好久不見》口碑炸裂,豆瓣評分8.0,同年,電影《匆匆那年》豆瓣評分低至5.3;繼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紅高粱》之後,時隔17年,電視劇版《紅高粱》播出遭差評,被調侃「不是那口『高粱酒』」;2015年,電視劇版《何以笙簫默》與電影版《何以笙簫默》先後「出爐」,前者成為年度熱劇,而影版《何以笙簫默》中男女主角的演技卻被瘋狂吐槽……

2016年電視劇版《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開播,該劇收視平平,難以再現影版《致青春》的輝煌;同一年間,電視劇版《微微一笑很傾城》和電影版《微微一笑很傾城》的首播/映時間相差不到一個月,前者收視率尚可,後者觀眾吐槽篡改原著、演技浮誇……

2017年,電視劇版《白鹿原》在影版上映5年之後開播,一雪電影招致的前恥,受到多方點贊;電視劇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浙江、東方兩大衛視熱播,收視率破1,劉亦菲和楊洋主演的電影版《三生三世》緊隨其後定檔至8月4日開播,票房成績如何仍未可知……

明明是「同父異母」,卻為何質量差異如此之大?在探究同IP影視劇作品難以取得雙贏的原因之前,區分清楚IP改編類影視劇作品的類別是有必要的。

改編類影視作品可以被分為兩大類:影視IP改編類、文學IP改編類。現如今,在影視劇領域中,文學IP改編類影視作品居多,影視IP改編類作品較少。細數過往,國內外較為知名的影視IP改編類作品如下圖所示:

從表格中不難看出,不同於文學IP改編類作品,影視IP原本就有著較為鮮明的電影風格或電視劇特質。比如《神話》《畫皮》系列,既由電影人原創,其故事本身對畫面、特效有較高要求。而《金太郎的幸福生活》《馬文的戰爭》等原產於電視屏幕的故事則較為瑣碎、日常。這是影視IP改編類電影、電視劇常有勝負之別的原因。至於文學類IP改編的勝負,則要看同一IP故事在銀幕與電視屏幕之間流轉到底時究竟改變了什麼。

電影與電視劇之間的改編,

改的到底是什麼?

從電影改編成為電視劇,或者從電視劇改編成為電影,在影視劇的改編互動之間,改變的到底是什麼?

首先,改變的是藝術體裁。毫無疑問,電影、電視劇之間的相互轉化首先意味著藝術體裁的改變。就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而言,電影、電視劇雖然是「近親」,但畢竟藝術基因仍大有不同。從敘事結構上來說,電視劇的故事結構較為龐大,而電影的故事結構則更加精簡、縝密;從題材類型上來說,並非所有的故事題材都既適合電視劇也適合電影。

例如,用短短几個小時的時間在電影院里講好《白鹿原》這樣的史詩級故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徐兆壽在《改編是難的——影視劇得失談》中寫道,雖然陳忠實先生本人對四小時的原版電影版《白鹿原》給予了肯定,但他本人確認為,「即使是四個小時也是失敗的」,連環畫似的東西「無法使人進入小說的內在精神」。

其次,改變的是原創班底。綜觀中國影視劇改編史,電影版作品與電視劇版作品採用同一班底的事例屈指可數。除了《將愛情進行到底》《武林外傳》在進行電影改編時啟用原創班底之外,其他改變作品幾乎無一例外的「改頭換面」。改編作品除了故事主線與原作基本一致之外,從導演到編劇到演員全部「換血」,習慣「先入為主」的原著黨和原作受眾自然很難接受。

再次,改變的是受眾對象。原作受眾能不能接受新作是一回事,會不會去嘗試接觸新作是另一回事,畢竟電影受眾群體與電視劇受眾群體的構成仍有較大差異。年齡層次相對較大的電視劇受眾未必能夠接受熱門電影的故事題材。最為重要的是,中國電視劇受眾是無需為觀看行為付費的,而電影則需召集具有一定消費能力且有消費意願的受眾。一個IP能從大銀幕落地到小熒幕也便罷了,若是想要從小熒幕飛躍至大熒幕,還需充分考慮IP本身的票房號召力。

此外,改變的是創作心態。孕育於同一IP的電影、電視劇爭先恐後、同期上映的現象本就在一定程度上突顯了影視創作者急功近利的心態。此外,另一現象中也可見出影視團隊「非常態」的創作心理——巧合地是,除了《白鹿原》之外,幾乎所有的互相翻拍的電影、電視劇作品,兩者之間大獲成功的總是「捷足先登」的那一個。

導致此種現象的原因必然部分地出自偶然,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現象也隱藏一定的必然性邏輯——後來者製作班底常常居下。比如電影版《畫皮》《畫皮2》用的是一線的電影演員,陳坤、周迅,而電視劇版《畫皮》《畫皮2》用的並不是最紅的小生、花旦。可以說,創作者本就打著「二次消費」IP,不必大費周章的算盤。

既已知「必敗」天命,

為何跟風逆流而上?

改編有風險,「後來者」落敗似乎已是命中注定。「天命難違」,影視劇創作既已知天命,又為何逆流而上?

影視劇導演選擇已有影視原作在前的IP來進行改編自有其緣由。首先,新作可以向原作借故事。現階段,中國影視行業缺故事,缺好故事,缺能夠吸引觀眾的好故事。就行業內部而言,影視劇編劇人才稀缺、原創動力不足是不容忽視的行業現狀。中國影視既缺原創故事,就不得不向網路小說、文學作品討要故事,或者是借鑒「同胞兄弟」電影/電視劇的故事。

就行業外部而言,網路文學雖盛產IP,質量上乘者畢竟只在少數,電影、電視劇團隊看上同一IP也是難免的事。而況,若有電影/電視劇原作火爆在先,該IP更是經過了原著粉和原作粉的雙重認可,該IP故事自然是經得住市場檢驗的故事,借來一用又有何不可?

其次,新作可以向原作借風勢。新作緊隨原作其後,則後來者可以蹭取先行者的熱度;若電視劇/電影作品與同IP的電影/電視劇作品同步上映,二者可以相互借勢,既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又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宣發費用。雖然說同步上映的兩部作品總會被觀眾拿來做「重此抑彼」的比較與評價,但無論是「推」還是「黑」,終究是確保了關注度。

另有一種情況是新作與原作的創作、播映時間相距甚遠。吃「老本兒」的作品通常打的是「賣情懷」的主意,然而打情懷牌有風險,畢竟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故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觀眾。電視劇版《致青春》主創團隊算是比較聰明的,以90後的故事成功替換80後的故事。然而對於絕大多數創作者而言,利用好「舊情懷」並不被其所傷並非易事。老謀子尚且把握不住(電影版《山楂樹之戀》失敗),何況他人?

再次,同一時期的影視題材同質化現象進一步推動電影與電視劇之間的相互改編。在題材選擇方面一味跟風、盲目隨大流是國產電影、電視劇由來已久的毛病。近幾年青春題材、仙俠玄幻題材原本分別是電影、電視劇的熱門題材,如今這種同質化之火跨屏「燃燒」。找到好故事難,要在同類型題材中找到好故事更難。隨著同質化現象愈演愈烈,電影與電視劇「攀附」同一故事的可能性相應提升。

此外,同一IP在不同領域遍地開花是IP開發的必然。自IP概念風靡在中國影視領域風靡以來,打通全產業鏈條的口號愈喊愈響,深挖IP價值,覆蓋全產業鏈勢在必行。優質IP越發被奉為典範,似乎任何一環發生「掉鏈子」的行為就對不起整個「IP」。此種情勢下,同一IP在電影、電視劇領域同時開花、各表一枝就成為了必然。

然而,存在未必合理。IP概念的過熱有其不合理之處,電影、電視劇一味相互翻拍也有其不合理之處。並非所有IP都適合全產業鏈投放,並非所有電影/電視劇都可以改編成電視劇/電影。同IP下的電影、電視劇的相互改編有可能是中國影視行業的「出路」,也有可能是阻礙中國電影、電視良性發展的「不歸路」。

酒香不怕巷子深,

影視劇互相翻拍也該適可而止

同IP國產電影與電視劇爭先恐後、相互借鑒的根本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對自己創作能力的不自信,擔心原創故事沒有爆點;二是對團隊宣傳能力的不自信,總希望改編的新作可以乘上原作的東風。古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為何如今的「酒商」如此急於將「好酒」呈上?是「酒」不好,還是擔心巷子深?

不可否認,形同「好酒」的好故事、好作品在中國影視行業內是稀缺資源。前文曾提到中國影視行業原創力不足。中國影視原創力的缺失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原創故事的缺失;二是好的原創作品,也就是好的國產影視劇作品的缺失。

中國影視行業需要原創的故事。雖然文學IP、影視IP等不同類型的IP可以為影視行業提供故事,注入全新的動力。但是中國影視行業的路終究應該自己走。影視劇與遊戲、文學等藝術門類畢竟不同,電影藝術與電視劇藝術之間也有鮮明差異,不同的藝術體裁需要不同風格、不同內容、不同題材的故事來填充。國產電影和國產電視劇理應有獨屬於自己的中國故事。

中國影視行業呼喚原創的作品。影視作品的原創力不僅體現在故事的原創性上,更體現在導演、影視創作團隊的創作力上。有人說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電影是導演的藝術。年輕的導演和編劇創造力相對有限,於他們而言,改編熱門作品是快速混入影視圈的捷徑。然而真正的藝術家應當是有表達個性想法的慾望、有強大的創造力的人,無論對於青年創作者自身來說,還是對於中國影視行業來說,提升創作能力都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有了故事原創力和作品原創力,影視劇作品就有了根基。那麼有根基的作品還需要「急於出頭」么?好故事和好作品應該被「珍藏」還是被「開挖」?

酒香不怕巷子深。雖然在當今社會,宣傳策略也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釀出一壇「好酒」。而況,再好的酒也不應「一飲而盡」。IP開發固然要顧及「廣度」,也應顧及「長度」。不能「竭澤而漁」,只做「一次性買賣」,好的故事更需要慢慢打磨,慢慢沉澱。

中國電影、電視劇創作者也該沉下心來,創作好故事,講好好故事。即便是要改編故事,也應在改編之前想清楚什麼樣的故事適合影視改編,如何才能讓改編故事烙下創作團隊的獨有印記。作品的根基終究在於故事,所謂IP好壞的根本也在故事,因而有無IP原作本不是最重要的。而況,故事再好,也需要講故事的人有能力把故事講好。

電影、電視劇是產品,但其本質上也是藝術作品。盲目跟風「複製」、不顧及作品的原創性和最終質量違背了藝術工作者的本職責任。影視劇創作何需「急於求成」?是金子總會發光,而好的故事就像是一壇好酒,理應歷久彌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壹 的精彩文章:

國產片佔比不到40%,中國影市仍在拐點
黃金配置換來「人財兩空」,《明月幾時有》為何敗北?
男神臉上的褶子帶你看遍早期韓劇歷程

TAG:深壹 |

您可能感興趣

ZAO因「戲精文化」走紅,「曇花一現」是這類生意的常態?
他的電影總是在表現常態下的變態
《七龍珠》,神秘悟飯到底是常態還是另一種變身形態?
孤單,是人生的一種常態
迷茫,是生命的常態
生活的常態就是……
宮斗劇《延禧攻略》一反常態,女主不是傻白甜,最壞的卻是她?
讓傳統傢具成為一種生活的常態
楊紫飾演的4個角色,造型一反常態的是圖二,最後一個土爆了
迷茫是生活的常態
這幾幅漫畫,暴露了你的生活常態
電影:《水形物語》-孤獨是人生的常態?
「老大死了,老二失蹤,老三發瘋,老四入獄」:悲情是生活常態
失去是人生的一種常態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
吳亦凡《悟》MV正式上線 反映藝人生活常態
景甜放飛自我,一反常態造型「邋遢」,網友:是張繼科喜歡的樣子!
人生百態,孤獨是常態
在悲劇性人物中倖存下的詩人——西川:一個將寫詩當做常態的人
《龍珠》被老界王引導出潛力的悟飯,是常態還是一種新的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