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純愛中醫:小兒保健

純愛中醫:小兒保健

小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臟腑組織的功能還不夠健全,中醫稱之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其中特別以肺、脾胃相對稚嫩為主。也正因為如此,嬰幼兒才常常容易患肺炎,呼吸系統和脾胃的疾患,如傷風、感冒、發熱、咳嗽、哮喘、腹瀉、消化不良等。我國古代醫家根據小兒的這一生理特點,在醫學臨床實踐中,摸索和總結出了小兒防病的許多寶貴經驗。艾灸和捏脊促進小兒生長發育,防治各種呼吸道病症,就是其中最為主要的內容。

身柱穴,曾被稱為「小兒百病之灸點」。日本的中醫學者1938年在小學為身體素質虛弱,容易感冒、患有貧血、遺尿、消化不良的小學生集體施灸身柱、肺腧、風門、足三里等穴,連灸一個月後,被灸學生的食慾、體重都明顯增加,學習成績也普遍提高,遠足旅行再也不落伍於他人。連續灸半年後,一些營養不良、體弱多病的學生大都病況痊癒。此事曾在日本引起不小的轟動,以至於其他許多地方的中小學校都效法施行。身柱穴在背部第3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3個椎骨)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有補益肺氣、止咳平喘、溫化痰濕、健腦益智、防病強身的功能作用,能通治小兒科的多種疾病。

小兒灸身柱的方法,一般用小艾條懸灸身柱(燃端距皮膚3厘米上下)艾灸8-10分鐘。每周灸1~2次,可連灸數月至數年。由於小兒皮膚嬌嫩,對艾灸的溫熱度比較敏感,加上嬰幼兒好動,不易配合。我們也可以選擇藉助灸具溫和灸的方法,選用純艾柱進行施灸,每次30分鐘左右,每天一次。

對於年齡偏小的嬰幼兒,我們中醫在這方面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就是捏脊療法。小兒捏脊療法是按摩手法中的捏、推、捻、揉、提等多種手法的巧妙組合,並作用於小兒腰背脊柱兩側肌肉的一種治療方法。操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拇指指腹與食、中指指腹相對合,夾持脊柱兩側的肌膚,拇指向前推動,從骶椎兩側邊捏邊向枕部推動;另一種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與屈曲的食指橈側部對合,夾持脊柱兩側的肌膚,拇指在前,食指在後,然後拇指向後捻動,食指向前推動,從骶椎兩側邊捻邊向枕部推動。這兩種方法可以根據操作者的習慣和使用方便而選用。

一般從骶椎兩側捏向枕部為一遍,連作5遍,第6遍起,捏3下,往上提一下,再作3遍,每天捏8遍。可以視其小兒的病情以及耐受能力作1~2次,每日早晨或晚上睡前進行,一定要持之以恆,才會有效。

在給小兒作捏脊治療時,應首先選擇好小兒的體位。體位應舒適自然,最好趴在床上。治療前操作者應剪好指甲,洗凈雙手,將小兒的上衣鬆開或脫去,暴露整個背部。但要注意室內的溫度,避免小兒受涼。捏脊完後不要馬上進食更不要喝冷飲。在捏脊時手法一定要做到輕柔和緩、靈活、自然,兩手用力要均勻一致,前進的速度和手法的頻率不應太快。捏起的皮膚要多,如果捏起的皮膚太少,小兒會有疼痛和不舒服的感覺而哭啼,不願接受治療。在給小兒運用捏脊療法之前,操作者最好能在自己的腿上或其它大人的身上反覆練習,認真體會自己手法是否正確,輕重是否適宜,待熟練後再給小兒捏脊。如果小兒背部皮膚有破損,患有癤腫或皮膚病等,就不可施用捏脊療法。

捏脊是不用藥物而且比較安全的一種治療方法,沒有藥物的毒副作用。中醫認為它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以及增強機體能力等作用。特別在健脾和胃,調節胃腸功能方面尤為突出。近年來,通過實驗證實,捏脊能提高患兒的血紅蛋白、血漿蛋白、血清澱粉酶指數。提高小兒免疫功能和加強小腸吸收功能的作用。它對小兒疳積、食滯、厭食、腹瀉、嘔吐、便秘、尿頻、咳喘、夜啼等病症均有較好的療效。當小寶寶患有以上病症時,家長不妨試一試捏脊療法,它將會使小寶寶早日康復。

我們今天的課程分享了兩個增強小兒免疫力的方法,一是艾灸身柱穴,二是捏脊,這兩種方法既簡單又易操作,非常有益孩子的身體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