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十大著名謀臣 諸葛亮只排第八!

中國歷史十大著名謀臣 諸葛亮只排第八!

1、伊尹


商朝大臣,名阿衡,尹為官名。一說名摯,阿衡為官名(相當於後世的宰相)。是有莘氏在一個叫空桑的地方拾到的棄兒,因在伊水邊上,遂以伊為氏。商湯娶有莘氏女,為陪嫁媵臣。當時夏桀暴虐殘忍,濫用民力,弄得民不聊生。伊尹看出夏朝氣數已盡,於是用自己高超的烹調手藝,接近商湯,並以「調味」比喻治國安邦的道理,很受商湯賞識,擢為宰相,綜理國政。《史記》中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至於王道」。商湯在伊尹的輔佐下,力量開始壯大。不久,伊尹就向商湯建議起兵討伐夏桀,湯聯合諸侯之師在有戎之虛打敗夏桀的軍隊,在鳴條活捉夏桀,並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建立商朝。


商湯聽取伊尹的建議,勵精圖治,愛護百姓。受到百姓的愛戴。商湯逝世後,伊尹繼續輔佐外丙、中任治理國家。中任死,商湯的嫡孫太甲繼位,三年,不遵湯法,暴虐亂德。伊尹把太甲放逐到桐宮,親自攝政,以朝諸侯。帝太甲在桐工住了三年後,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把太甲迎接回來,還政於他,自己告老還鄉。太甲返位之後,修德愛民,諸侯歸附,社會安寧。史稱「太宗」


伊尹逝世後,帝沃丁(太甲的兒子)以天子之禮葬於亳。孟子稱他為「聖之任者」。


2、姜太公

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又稱太公望。系東海人,炎帝的後裔。因其先人曾封於呂,因此以呂為氏,所以歷史上也稱為「呂尚」。殷朝末年,隱於渭水之濱,遇周文王,載與具歸,任為太師。之後他與周文王姬昌結為兒女親家(即是周武王的岳父,周成王的外祖父),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助文王「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史記.齊太公世家》)。文王崩,太公輔佐武王完成翦商大業,建立周朝。


姜尚是建立西周王朝第一位功臣,周王朝在分封宗室貴族和異姓功臣時,以功封於齊國,因此也稱他為「齊太公」。太公至齊,「因其俗,簡其禮,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管蔡作亂後周王室還給齊國專征伐的特權。


姜太公的謀略對後世有重大影響。「太公釣魚」、「文王拉輦」、「斬將封神」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3、管仲


春秋時齊國的大臣,政治思想家。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上穎人。與鮑叔牙為友。為齊公子糾太傅,佐公子糾與公子小白(後來的齊桓公)爭位,曾箭射小白,中帶鉤而幸免於難。齊桓公即位,經鮑叔牙推薦,齊桓公捐棄前嫌,任為上卿,相桓公,稱「仲父」。他執政四十年,因勢制宜,改進宗周制度,把齊國置為士鄉十五,工商鄉六,都鄙五,分設官吏管理,改革賦稅,發展農業,控制山海之利,從庶民中選拔賢能,使齊國民富兵強。又提出「尊王攘夷」策略,在他的輔佐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霸主。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著有《管子》八十六篇。


4、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後期吳國大臣。名員,字子胥,原為楚國人。有謀略,具膽識。父伍奢是楚國大夫,曾任輔導楚太子建的太傅。楚平王七年(前522),楚平王聽信佞臣費無極讒言,逼走太子建,殺伍奢及其長子尚。伍子胥經宋、鄭等國逃到吳國。乃助闔閭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被召為行人(官朝覲聘問的官職),參與國事。薦著名兵家孫武於吳王闔閭,並助吳王整飭內政,加強武備,使吳國日漸強盛。自吳王闔閭三年(前512)起,多次率吳軍攻楚伐越,屢獲勝利。六年,指揮吳軍在豫章(在今安徽境內)擊敗楚軍,攻佔居巢。九年(前506),偕孫武與吳王定破楚之策。吳軍一舉攻破楚國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之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之仇。後吳國又相繼戰敗越國與齊國,吳王夫差北上與中原諸侯爭霸,成為一方霸主。


伍子胥以功封於申,所以又稱申胥。吳王闔閭死後,夫差即位,伍子胥諫諍,勸其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夫差不聽。後因伯?進讒陷害,吳王夫差賜他屬鏤劍自剄。他臨死前叮告舍人,死後抉其眼懸於姑蘇城東門,以觀越國滅吳。後來,越王勾踐果然滅掉吳國。吳國人憐他之死特立祠於江上,命名為胥山,以示懷念。


5、范蠡


春秋末越國大夫,字少伯,生卒年不詳,原為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越國被吳國戰敗,入吳作人質二年,回國後與越王勾踐苦身戮力,發憤圖強,卒以滅吳,被任為上將軍。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的勾踐「觀兵中國,稱號『五霸』」。范蠡認為越王勾踐既雪會稽之恥,自己有大功于越王,「功高震主」,難以久居。而且他深知勾踐為人,只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同享福,為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場,遂與西施一起泛舟於江湖,變名易姓,至齊,自稱為鴟夷子皮,後定居於陶(今山東定陶),以陶為天下之中,操計然之術以治產積居,自號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後卒於陶。因為他經商有道,逐成巨富,所以後世民間有的尊「陶朱公」為財神,不少商家供奉祭祀。

6、李斯


秦朝的大臣。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從學於荀子,後西仕於秦,向秦王嬴政獻《論統一書》,秦王接受其建議,先任命其為長史,後拜為客卿,命其制定并吞六國、統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秦宗室提出逐客主張,他上《諫逐客書》書勸阻,秦王深受感動,立即取消逐客令,並升任廷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他任宰相。他主張廢除封建設立郡縣,並提議焚詩書,禁私學,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均得到始皇的採納實行。又變倉頡籀文為小篆。多次陪同始皇巡遊郡縣,著文刻石。始皇死,聽趙高計矯詔廢太子扶蘇,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趙高居中專權,遭忌被誣陷謀反,腰斬於咸陽。但他所主張的廢封建設郡縣、加強中央集權等國家機制一直被後世所沿用。


7、張良


西漢初大臣,高祖謀士、功臣。字子房。其先為韓人,祖與父相繼為韓國五個世代之相。秦滅韓後,他挾仇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以鐵椎刺秦始皇,惜誤中副車未遂。為避禍,更姓改名逃亡下邳,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秦末,陳涉起義,他聚眾歸劉邦,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入咸陽,還軍霸上,在「鴻門宴」上,使劉邦逃過一劫。楚漢之爭時,劉邦採用張良的計謀,聯合英布、彭越,籠絡韓信,最後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張良深受劉邦器重和讚賞,被劉邦讚譽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戰略家。曾與韓信一起整理春秋戰國以來各家軍事著作。初封成信侯,高祖六年,高祖請他選擇齊國境內三萬戶為封邑,它不接受,自請封於留,因稱留侯。晚年好黃老之術,習神仙辟穀之事。死後又追稱文成侯。


8、諸葛亮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陽都(今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蜀漢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


諸葛亮三歲喪母,五歲喪父,由叔叔諸葛玄撫養。諸葛玄被袁術任為豫章太守,諸葛亮隨叔叔到任,後又隨之上投奔劉表。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故,諸葛亮隱居荊州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卧龍。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受司馬徽、徐庶推薦,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著名的的「隆中對」,被拜為軍師。劉備讚賞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此後劉備根據其策略聯合孫權共抗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並佔領荊、益兩地,與曹、孫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曹丕廢漢稱帝,建立魏國。諸葛亮勸說劉備稱帝,蜀漢建立,他任丞相。劉備「白帝城託孤」,他是顧命大臣。劉備去世,劉禪繼位,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並主理政事。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諸葛亮曾五次出兵伐魏,爭奪中原。建興十二年,與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懿相持於渭南,因積勞成疾死於五丈原的軍中,享年53歲,尊其遺囑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相傳諸葛亮曾革新連弩,能同時發射十隻箭,又製作木牛流馬,用于山地運輸。著作《諸葛亮集》。後人特別推崇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將其視為智慧化身。小說《三國演義》更是將其神化,其情節更是廣布人口。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9、徐茂功


徐茂功(594~669):名世績,字懋功,後賜李姓,又避李世民諱,改單名李績,離狐人(今山東東明東北)。17歲隨翟讓在瓦崗起義。瓦崗軍採用他的計謀,擊斬張須陀,屢敗宇文化及,聲威大振。


瓦崗軍失敗後歸唐,深受李淵讚賞。隨李世民迫降王世充,擊滅竇建德、劉黑闥等,累遷左監門大將軍。又從李孝恭攻滅反唐的輔公?。李世民即位後,任并州都督。後任通漢道行軍總管,率軍大敗*河蟹*厥軍於白道。後與李靖合謀,趁*河蟹*厥頡利可汗懈而不備,以精騎奔襲並從背後堵截,殲其部眾於陰山。後又擊敗薛延陀,其餘眾逃至漠北,薛延陀屢被唐軍所敗後請降,徐世績受命招降薛延陀軍。消除了*河蟹*厥、薛延陀對唐的威脅。累功晉封英國公。


他駐守并州16年,令行禁止,李世民譽其勝於長城。從李世民征高麗,用其計巧渡遼水,攻克玄菟、蓋牟城和重鎮遼東,又隨李世民攻取白岩、安市等諸城。因天寒糧將盡,李世民決定退兵,他又和李道宗共同順利完成了殿軍的任務。


高宗李治即位後,授左僕射、司空、太子太師。666年作為主帥再征高麗,唐軍大勝,高麗全部平定。669年十二月病卒。


《新唐書》說他「用兵多籌算,料敵應變,皆契事機。聞人善,抵掌嗟嘆。及戰勝,必推功於下。得金帛,盡散之士卒,無私貯。然持法嚴,故人為之用……既沒,士皆為流涕。」


徐世績從不諱言自己的過去,他常說:「我年十二三為無賴賊,逢人則殺;十四五為難當賊,有所不快者,無不殺之;十七八為好賊,上陣乃殺人;年二十,便為天下大將,用兵以救人死。」


10、劉伯溫


劉伯溫(1311-1375年) 明朝的謀臣,開國元勛。名基,字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元統元年(1339年)中進士,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因其建議不被朝廷的採納,才能受到朝廷的壓制,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潛心著述。著有《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朱元璋兩次請他出山,經過深思,決定出山輔助朱元璋。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向朱元璋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朱元璋從此視其為的心腹和軍師。

出山之後,首先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朱元璋依計而行,不久削平江南群雄,而後揮師北上,攻入大都,消滅了元朝政權,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劉基作為開國元勛,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洪武三年(1370年),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他在功成名就之後,毅然選擇激流勇退,告老還鄉,再回青田隱居,不問世事。兩年之後,政敵胡惟庸任左丞相,指使他人誣告劉伯溫,想霸佔「有王氣」的土地作墳墓,圖謀不軌。慣於「卸磨殺驢」、屠戮功臣的朱元璋早就對劉伯溫放心,聽到誣告立即削奪其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於是親至京師謝罪,並滯留南京不敢回鄉。後因病重回鄉,不久憂憤而死,終年65歲。後來被謚為「文成」。



看文章不過癮?掃碼關注,更多精彩等你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歷史 的精彩文章:

《韓國史》中的朝鮮歷史地圖,中國哪裡去了...
韓國人為啥特別痛恨日本人?沒想到竟與中國有關
慰安婦:我恨日本人,但更恨中國人!
這10個世界紀錄的保持者,你可能一個也沒聽說過!

TAG:世界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三國十大謀臣排行榜:龐統第五,司馬懿才排第二,徐庶差點排不上
三國中實力最強的六大謀臣,東吳僅一人上榜,第二成三國最大贏家!
三國十大謀臣——「世之鬼才」郭嘉
三國最佳十二人:一個主公,兩大帥才,四位謀臣,五大名將
三國五大謀臣張昭只能排末位 諸葛亮可能排第二 誰才能排第一?
史上最智慧的5位「謀臣」,諸葛亮榜上無名,他排第一!
劉備在荊州十年得到多少頂級人才?三位軍師,四大名將,五位謀臣
三國活的最久的五位謀臣,司馬懿、賈詡未上榜,張昭僅排第三!
諸葛亮最珍視的4個三國頂級謀臣,司馬懿僅排第3,最後一個服了
三國籍貫潁川的十大謀臣:曹操一人獨得八個,劉備一個都沒得到
三國中死得最可惜的10位謀臣,龐統排第六,排名第一的是他
三國最令人惋惜的十大謀臣 陳宮上榜 法正第四 第一不死郭嘉難出
三國時期兗州為曹操貢獻了多少頂級人才?兩大名將,三大謀臣
曹操麾下的五大謀臣,許攸第三,郭嘉第二,第一名無人不服
擁有三國第一謀臣諸葛亮,蜀國為何卻最先滅亡?
毛主席點評過的古代四大謀臣,其中第四位講過一句話,成影響中國國策唯一古人
三國歷史上慘死的9大謀臣,一個遠超諸葛亮,另一個惜敗司馬懿
大明帝師劉伯溫十金句,不愧千古第一謀臣
《三國演義》中劉備身邊最令人惋惜的三大謀臣!
三國時代決定天下走勢的十大謀臣——荀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