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傷寒論》條辯三二: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

《傷寒論》條辯三二: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

《傷寒論》條辯三二: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譫語,腳攣急,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得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甘草乾薑湯方:

炙甘草四兩,炮乾薑二兩,此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咀」:《傷寒論》湯方中,很多次出現「咀」字,有何意義呢?什麼意思呢?

「咀」:古時,為了保持藥性與藥效,且煮葯時為了能把葯盡多的煮出來,而節省藥材。用口咬成小塊,再煎煮葯,「咀」即是此意。

《傷寒論》裡面的斗,升,斤,兩,錢,合, 進位單位跟現在怎麼換算呢?

漢一兩約為今15.625克。十錢為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一斤。

漢一升約為今五分之一升。十升為一斗。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當病人有「自汗」。

這些看來不是傷寒,傷寒是身痛、體重、節痛、沒有汗的。

現在有傷寒,病人會惡寒,但是有流汗,小便數,心煩,這種情形就不是桂枝湯證,如果用桂枝湯來攻表,處方開錯就會「得之便厥」。

其實「厥」不用擔心,擔心病人吃下去會昏倒、擔心出危險,所以桂枝湯不敢用,就算誤用了也沒關係的,只是不該發汗你去發掉了汗,這個時候會造成:喉嚨里很乾燥,煩躁,吐逆,肺里胸陽不夠,傷到津液。

很有名的「甘草乾薑湯」很好用又很簡單,乾薑在肺里是非常溫熱的葯,溫性的葯,它能夠把肺陽強振起來。

炙甘草能夠強振心陽,所以應當加重炙甘草的劑量,當炙甘草劑量越重的時候,心臟的力量越強。所以,甘草本身是甜味、入脾的,但用蜂蜜炒過以後變成了炙甘草,炙甘草味道比較厚重,味道帶點苦味又厚味,所以它入心。

乾薑和炙甘草配在一起,強心又強肺,脾臟在中間,《難經》里常常介紹有「瀉南補北」,我們在治療時和「瀉南補北」一樣的觀念,當我們在強心強肺的時候,脾臟的功能會強起來。

所以,「甘草乾薑湯」是用在一個救逆的狀況下,是專門適用於桂枝湯誤治,產生誤汗以後病人的,病人癥狀會有喉嚨干,肺里津液不夠了,煩躁、吐逆的現象。此時,我們就適合用「甘草乾薑湯」了。

譫語,腳攣急,抽筋,都是津液不夠,因為發汗發太過了。

甘草乾薑湯是陽葯,當心肺的陽受到「乾薑、炙甘草」的作用,陽會恢復過來。「厥證」:比如喉嚨干、煩躁、腳抽筋等癥狀就解除掉了。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得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正常人的健康標準就是:一年四季頭面是冷的,手腳是溫熱的。

如果去檢查病人的時候,可以一手握他的手掌心,另一隻手摸他的額頭,額頭是冷的、手掌是熱的這就是常態,也就是正常現象。如果額頭是熱的、手腳是涼的,這就是非常態。

當用「甘草乾薑湯」後,腳熱起來了,代表陽恢復了。

當陽恢復後,為什麼還要用「芍藥甘草湯」?因為芍藥是補陰的,是補津液的。

當用到補津液的葯時,代表病人陽氣恢復了,但是肌肉裡面、血脈裡面的陰還不夠,所以,我們這個時候會用到「芍藥甘草湯」。

用了「芍藥甘草湯」以後,病人津液回來了,腳就可以伸展了。臨床中有很多病人「腳會抽筋」,腳會回收,里寒很盛的時候,我們要靠芍藥、甘草。

靜脈曲張、靜脈瘤,女士們腳腿生了靜脈瘤、靜脈曲張,治療就要靠芍藥,白芍、炙甘草如果同樣的量,但一定要重劑使用,炙甘草會強心陽、心臟的。

處方有時候是對的,但劑量不夠就看不到效果,從這個處方中,從這個條辯裡面我們可以知道,讓腳的循環回來的時候,我們必須要重用「白芍」。

所以,如果靜脈不好,可以多吃「芍藥甘草湯」,用芍藥甘草湯的時候,粉劑效果不好,肯定要用湯劑的,湯者盪也,用掃蕩的力量。

西醫觀念中,腿腳的靜脈裡面有淤血塊堵到道,這個淤血塊很容易迴流至心臟造成心臟病,所以,讓病人吃阿司匹林、等等副作用很大的葯。

中醫觀念中不需要照X光、或者去做很多繁雜的檢查項目,看看到底有沒有淤血,這些不重要。

中醫有寒熱辯證,「寒熱」,身體上從腳到心臟距離最遠,當心臟有問題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就出現在腳上面,心臟初症、剛剛有病的時候,腳是涼的、冷的,因為腳離心臟最遠。

我們常常利用這個觀念來判斷,腿、腳裡面靜脈有沒有淤血堵到,很簡單,腳是冷冰的人,腿腳上就可以看到都有淤血。

北極、南極,總之,氣溫很低的地帶,冰天雪地氣溫嚴寒,液體很快就會變成固體。所以,天氣冷溫度低就會讓液體變成固體,都是寒冷造成的。同理,病人腳都是冷冰冰的,那腳裡面血管,好似地面河流在寒冷氣候下變成固體一樣,所以,腳是冷的,這個冷是造成淤血塊的主因,因為冷把血管里的血液變成固體。

所以,造成腳上血管淤血塊、淤堵是因為腳冷。腳冷的原因是什麼?是心臟的搏動力量不夠強,心的熱沒辦法導到手腳上去,所以造成手腳冰涼。

西醫治療感冒時,抗生素吃下去心臟立即受傷,心臟傷到以後,心臟產生的熱就無法傳到腳上,所以腳是冷的。

過多談論中西醫容易產生隔閡,我們不要有這個隔閡,作為一個病人,怎麼知道哪個葯對我們有效?葯吃下去後,手腳變熱了就是葯吃對了。如果葯吃了,手腳還是冷冰的,代表葯沒效果、葯沒吃對,這是一個基本概念。

當病人腳是冷的時候,如果用芍藥甘草湯吃下去腳會熱起來,一定重用「炙甘草」,心臟會熱起來,白芍能夠讓血液循環起來。

腳熱起來後,溫度熱量就可以把累積在腳上的淤血融化掉,所以,中醫觀念的活血化瘀就是這樣的道理。

白芍能夠化瘀為什麼呢?就是靠炙甘草,因為炙甘草藥性作用很熱,熱度夠高了就可以把淤血塊融化掉,就好像冰塊遇到了熱融化掉是一樣的道理。這就是中醫的寒熱的辯證觀念。

病人吃進阿司匹林或者香豆素(抗凝血劑),越吃腳越冰冷。

如果病人從腳冷一直冷到膝蓋,這就是極、到頂了。如果淤血在裡面開始只是腳冷,腿部是熱的,即便淤血進入到腿部很快也會化掉,就算有淤血,也不會馬上發病。

只要腳冷,很長時間段內都不會發生心臟病,因為腿部有足夠的熱存在,淤血還沒有上來就被融化掉了,逆證腳冷指腳趾到足踝,逆證手冷指手指到手腕,這叫做「逆證」,經方里有時候叫手腳冷。

如果手腳冰冷從腳到膝蓋了,或者從手冷到了肘,這就是發展到「四逆證」了,當病人發展到了這個階段,因為腿部和小臂血管比較大,淤血迴流速度很快,這樣就容易造成心臟病。

如果病人原來有足冷到膝蓋,現在只有腳冷,代表進步了,這 是向好漸遞的發展過程,這樣可以預防心臟病。

日常我們對心臟病的預防重視程度不亞於治療心臟病,心臟病突發死亡率不斷提高,有的根本就不給搶救的機會,平時去醫院做心電圖stresstest(應力試驗),檢查心臟顯示沒問題,心臟很好。只有病人心臟病發作的時候才可以查到,所以,很多人就死在了EKG上面。

心臟病可以不可以預先知道?可以不可以預防?當然可以預防的,所以,「芍藥甘草湯」就是一個很好的處方。當腳很涼的時候,芍藥甘草湯可以加進炮附子,成為「芍藥甘草附子湯」,可以加快疾病的恢復。

附子的功效與作用

1、附子具有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之功效。

2、附子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

3、附子有擴張血管,增加血流,改善血液循環作用。

4、附子有顯著的抗緩慢型心律失常作用。

那麼,血管淤堵造成逆證、四逆證、靜脈瘤、靜脈曲張這些毛病,中草藥中有很多活血化瘀的葯,可以不可以使用呢?例如:三七、丹皮、桃仁等等,根據《傷寒論》張仲景的意思:「熱」就可以把淤血去掉,這裡不需要加其他的活血化瘀的葯了,所以,經方就是很簡單的幾味葯,但效果非常好。

所以,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足溫足熱的人沒有心臟病!

如果足冷的病人怎樣才可以足溫熱呢?必須吃中藥才會足溫熱,吃再多西藥足都不會溫熱。西醫急診非常好,西藥應急非常好。還有牙科西醫非常有必要。

當吃了芍藥甘草湯以後,津液回頭了,溫度也回來了,陰陽都回來了,所以,腳可以伸展了。

如果發汗發太過了,誤給桂枝湯一種情況是變成了胃氣不和證,譫語者,造成了胃承氣湯證。

造成另一種情況就是:把胃裡面的津液給散發掉了,病人本不該吃桂枝湯,誤吃了桂枝湯,結果胃裡的津液沒有了,乾涸了,只是因為病人不該發汗,而錯誤的發了汗。

我們怎麼知道津液沒了呢?很簡單,胃氣不和、胃裡很難過,同時「譫語」妄言,因為食物里本來有一定水分,不該桂枝湯的時候誤用桂枝湯發汗,水分發散出去所以食物很乾,就堵在裡面了。

臨床腹診的時候,腹部中脘穴位下面,建里和下脘穴位到肚臍這一段有壓痛點。

當任脈的中脘穴到神闕穴中間這一段有壓痛點的時候,我們要用「調胃承氣湯」來解決這個問題。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調胃承氣湯此時不宜給太多,「少與」、一點點,少與調胃承氣湯就可以了,不要給太多,把腸子裡面清一下就可以了。

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四兩,甘草四兩炙,此二味,咬咀,以水三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甘草乾薑湯,炙甘草四兩,乾薑二兩,炙甘草的劑量要大於乾薑的劑量。

芍藥甘草湯:芍藥和炙甘草的劑量相同,這個是很有名很有效果的,讓腳靜脈的血液循環起來。

很多媽媽生完孩子後容易得了靜脈瘤,靜脈瘤吃西藥沒有什麼好葯可用,可以多吃芍藥甘草湯的,劑量要加重再加重,什麼樣的量可以呢?吃完葯會頭昏,中醫上有這樣的說法:「葯不瞑眩疾弗(fu二聲,弗去)瘳(chou,病癒)」,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吃進中藥沒有產生暝眩的時候病不會好。

經方使用的時候常常暝眩代表藥物對症!只要是對症都會頭昏。病人一劑桂枝湯下去他就頭昏,麻黃湯一劑下去病人就會頭昏,大青龍湯一劑下去病人就會頭昏。

恭喜你!病人一劑下去就頭昏的現象,證明醫生給的葯對症了。這樣的醫生是高明的醫生,不但辯證準確葯給的對症,而且葯的劑量抓的很准,一下子就頭昏。

如果不再加進其他藥物,單單芍藥、炙甘草這兩味葯,劑量用到病人頭昏的時候就到此為止,第一天吃了葯有的人就會暈眩一下,第二天就很快就有效果。所以,經方劑量用的很好的話,效果就很突出明顯的。沒有人因為吃很多白芍而死掉的,這是不會發生的事情,但是劑量要因人而異,也不能過度盲目亂用劑量。

調胃承氣湯方: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炙甘草二兩,芒硝半斤。此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肉芒硝,更上火微煮,另沸,少少溫服之。

調胃承氣湯,大黃、炙甘草、芒硝。

處方中大黃需清酒洗,《神農本草經》開宗明義在講炮製法的時候,只有用酒清洗過以後,酒制過後都是取它是「升提」功能、作用,同樣,如果是生大黃在使用的時候,吃進去就拉肚子排泄掉了。

本來胃裡有食物正在消化,結果誤用了發表、發汗的葯,食物還在胃裡沒有消化完,發表發散後水分津液沒有了,未消化的食物堵在了胃裡,這個時候我們會用到「調胃承氣湯」。

我們就會把葯的作用點找準確無誤,藥物作用使在胃裡,就會把胃裡積堵的食物清除掉,而不會錯誤地去清掉小腸或大腸,所以才會用到酒去清洗大黃。

大黃有個外號「川軍」,四川的大黃很有名氣,為什麼叫「軍」?大黃是「將軍」的比喻,作用很厲害。大黃如果不用酒炮製一下,吃進肚裡一下子就進大腸去了,吃完葯馬上就要上廁所,起不到我們定點清理胃裡積堵了,所以,「調胃承氣湯」方中,大黃必須酒炮製過,才可以達到我們定點清除的任務。

「芒硝」一般來說我們都是生用,如果把芒硝和其他藥物一起去煮,煮完了芒硝也就消失沒有了,所以,芒硝是生用不能放進葯鍋去煮。

芒硝生用的時候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其他藥物煮完以後,湯還在滾還有一點點小火,芒硝倒進去融化在裡面,此時必須馬上關火。另外一種方式是芒硝直接放湯碗里,熱葯湯直接倒進碗里把芒硝融化掉。這樣就是取芒硝迅捷、迅速的藥性。

為什麼要用到芒硝?當大便很乾燥、很硬的時候,只使用大黃下去清不出來,病人想排排不出來,因為有時候大便又燥又硬,有拳頭那麼大而肛門很小排不出來,這個時候靠芒硝了,芒硝是用來攻堅的能夠軟堅,芒硝生用的時候,大便被芒硝弄的好似馬鈴薯切片一樣,切成一片片。

所以,加了芒硝下去後,燥矢(shi三聲,意:箭)宿便,干硬大便排出來的時候,像馬鈴薯切片一樣一片一片排出來,芒硝就起到這個作用,非常厲害。

如果沒有加芒硝只使用大黃,(小承氣湯里就沒有芒硝),明明是大承氣湯證,必須要芒硝把大便、宿食給清理出去,如果誤用小承氣湯方沒有芒硝的作用,葯吃下去感覺很想上廁所,坐在馬桶上很久肛部墜痛就是拉不出來,就是因為芒硝沒加進去,這是庸醫乾的事情。

所以,我們下處方的時候,要非常明確什麼時候需要下重手,一劑葯下去就要給他攻出來。不然的話病人很痛很痛的。

所以,我們要非常明確地知道芒硝的功能、作用是什麼。

經方就是一證一個處方,《傷寒論》條辯三二條,用的是「調胃承氣湯」,用的「芍藥甘草湯」,還有「甘草乾薑湯」,這些都是誤用桂枝湯後產生的病變,這些方子是去彌補的一個措施。

同時,我們從這些彌補的措施里,也可以體會到這些處方,還有其它的功能在裡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桂枝 的精彩文章:

小中藥大智慧之桂枝淺談
現學現用——桂枝加附子湯證
默子說——降逆為何不用麻黃用桂枝
《傷寒論》條辯二二:若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仁
從經典古方到中藥國際化開拓者——桂枝茯苓膠囊科技影響力分析

TAG:桂枝 |

您可能感興趣

1.29《傷寒論》與《溫病條辯》《做自已的健康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