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一群人的痛苦造就了一群名導演,唉!

一群人的痛苦造就了一群名導演,唉!

今年6月,上海電影節邀請馬其頓著名導演米爾科·曼徹夫斯基擔任競賽單元評審,而他的三部作品——《暴雨將至》、《母親們》和《塵土》也將在電影節期間展映。由於一些原因,《暴雨將至》至今都只發行過DVD,高清介質始終未曾出現,另外兩部更是極為罕見,因此這回能在大銀幕上同時看到三部大師級作品,感受必定非同一般。

《暴雨將至》

《暴雨將至》是曼徹夫斯基的處女作長片。儘管此前沒有任何獨立拍攝長片的經驗,曼徹夫斯基還是以驚人的掌控力完成了這部作品,並在1994的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奪得金獅獎(與蔡明亮的《愛情萬歲》分享)和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等多項大獎。由於其顛覆性的敘事手法和深刻的內涵,該片甚至被譽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處女作之一。

影片分為「言語」、「面龐」和「照片」三個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三個部分發生在馬其頓的不同村落,第二個部分則發生在英國。初看之下,每個部分都各自遵循古典的「三一律」原則,混合著情感和暴力的元素;三個部分雖然發生在不同時空,卻呈現出按時間邏輯首尾相接的狀態;直到影片結束時,我們才驚訝地發現第三部分的結尾與第一部分的開頭完美接合在一起,使得全劇結構形成一個圓環。

事實上,1994年出現了兩部成功運用「環形結構」的電影,一部便是《暴雨將至》,另一部則是廣為人知的、在戛納電影節獲得金棕櫚的《低俗小說》。雖然表面上看去二者有些相似,但兩部作品還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低俗小說》全片可謂支離破碎,十數個情節發生的時序被昆汀·塔倫蒂諾打亂重組,對流行文化的運用、對暴力的極端渲染都具有全面而明顯的後現代特徵;《暴雨將至》則通過改造而非顛覆傳統經典的「三段式」結構闡釋出導演曼徹夫斯基對時間、暴力的看法,講述民族、國家的悲慘命運,其內核是純然的現實主義。

更進一步來看,影片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倒敘,也不是簡單的打亂順序然後拼貼,而是在劇情中神乎其技地插入一些在當下時空中不可能發生或出現的事物(且通常是細節),以此來顛覆觀眾對時間的認知。比如,影片的第一部分(「言語」)中出現了女攝影記者(已故女星凱特琳·卡特利吉飾)身披黑紗為死去的亞歷山大(拉德·舍博德茲加飾)致哀的場景,而第二部分(「面龐」)中亞歷山大卻再次出現於女記者的現實生活當中。從傳統的敘事手法上講,這意味著影片進入倒敘,即第二部分實際發生時間應位於第一部分之前。但隨後,女記者卻在辦公室看到了第一部分結尾處被親人槍殺的女孩和在一旁呆坐的青年神父的照片,這就意味著第二部分一定發生在第一部分之後。

雖然從前兩部分我們仍然無法得知整個影片會以「環形結構」呈現,但至此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時間並不是被外在地重組,而是發生了內在的錯亂。從這個意義上講,《低俗小說》和《暴雨將至》是從不同層面展示了編劇的技巧性,而二者確實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通過這種「錯亂」,導演將發生在不同時空之下的故事不動聲色地編織在一起,最終形成一種循環往複、無休無止的效果。可以想見,因為這種「環形」,不同時空中的劇中人將不斷經歷痛苦、別離和死亡,永遠無法逃離自身的悲劇,整個民族、國家甚至世界也將陷入「萬劫不復」——這便是談及此片必須從敘事方法、從整體結構入手的原因,也無疑是曼徹夫斯基對歷史發展進程和人類命運的終極拷問。

在一些訪談中,米爾科·曼徹夫斯基也一再提及自己對祖國馬其頓現狀和前途的憂慮。但他坦陳,《暴雨將至》「本不應成為先知預言,而只應是一劑警示」。他顯然沒有想到過,自己對種種衝突矛盾的展現,竟然預示了三年之後的科索沃戰爭,而這一戰爭的核心問題正是民族問題。唯一不同的是,科索沃戰爭的主角是塞(爾維亞)族和阿(爾巴尼亞)族,《暴雨將至》的衝突則在馬其頓人和阿族之間展開。當然,哪怕觀眾對巴爾幹問題沒有了解,理解該片都不會困難,因為片中每一個角色、每個眼神都確證著仇恨之於人類的普遍存在,影片的卓然之處,大概也正源於此。

類似悲劇的不斷復現,歸根結底是古老民族與現代國家不相兼容的後果,這既給巴爾幹半島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也給這一地區的藝術家帶來無盡的創作靈感。實際上在這一時期,《暴雨將至》的巨大成功絕不是個例:該片問世後的一年,也就是1995年,馬其頓鄰國塞爾維亞的世界級名導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即憑藉《地下》一舉獲得了個人第二個金棕櫚獎,而該片正是通過魔幻現實主義手法展現了革命戰爭到前南斯拉夫內戰期間永恆不變的生靈塗炭。有趣的是,巴爾幹另一國家——希臘的電影大師西奧·安哲羅布羅斯恰在同年攜《尤利西斯的凝視》前往戛納並獲得評委會大獎(也就是屈居亞軍),該片用極其詩意的手法描繪了整個巴爾幹半島戰亂頻仍的現狀,其中還集中展現了波黑首都薩拉熱窩遭遇的圍城戰。

直到2001年,波黑導演丹尼斯·塔諾維奇又憑藉諷刺波黑戰爭前線情況的《無主之地》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等多個重量級獎項。可以說,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短短七八年間,巴爾幹半島上出現了太多名留青史的作品甚至巨匠級導演,但這似乎也成為影史之於巴爾幹最為荒誕不經的地方:一群人的痛苦、分離甚至死亡成了另一群人交口稱讚的對象。藝術還能做什麼?藝術家還能做什麼?作為觀看者的我們還能做什麼?這些作品的出現,為全人類畫出了一個巨大的問號。

「時光不逝,圓圈不圓」,這是《暴雨將至》中最著名的一句「批語」,是電影結構和個中意涵的最終指向,也是導演米爾科·曼徹夫斯基對人類最終能夠突破暴力怪圈、逃離命運魔爪的深切期盼。只是,片中的亞歷山大未能等到這天的到來。影片結尾(如果有的話),他絕望地盯著一顆枯萎的小草,仰面嘆道,「暴雨將至啊。」烏雲向遠方翻滾,無人可以逃脫它的籠罩,豆大的雨點不停叩問著乾涸的大地,錘出陣陣雷聲。

文|圓首的秘書

本文刊載於20170623《北京青年報》B6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青藝評 的精彩文章:

「賣拷貝」的跨世紀金曲串燒
你淚流滿面驚為天人的 在人家不過是日常
新學院派回歸,能將電影帶出垃圾堆嗎?
有一個畫家,影響了數碼相機技術的發明

TAG:北青藝評 |

您可能感興趣

一次聚眾鬥毆,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造就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一個女人的暴脾氣,都是男人造就的,男人你該反思了!
曹操惹了誰?造就了一代梟雄的悲劇人生
同樣的一句千古名言,卻造就了兩個不一樣的命運
一人一貓造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能暖到你
周一圍的一跪,造就了這個冬天的最強演員
一條狗造就了一個天生滑稽的好主人
成吉思汗小的時候,只因為他們做了這樣的事情,卻造就了一代君主
一名好導演,真的能造就「演員的誕生」
腐朽與黑暗的村鎮,造就了一個殺人狂
一句粗口,成就了一位英雄左大帥,造就了一位詩仙樊美人
心太軟!打掃戰場時私自放走一名士兵,結果造就了一個戰爭狂人
是怎樣「瘋狂」的一群人造就了WEY P8?
滿清皇帝的一條命令,造就一個最火爆的職業,每天都人滿為患
是誰造就了一個這樣的杜甫?
每一次忍讓,都是一種造就
像不像一個人臉?新發現的三連天坑,是時間造就的大自然奇觀
奇葩的影視審美,造就了一群「敬業」的演員,看到最後一張我吐了
一句吹牛皮的話,造就了戰國七雄的亂局,嘴賤害了天下人
紅樓夢:王熙鳳的一個致命弱點,造就了她一生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