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略說聲聞種性(1)種姓

略說聲聞種性(1)種姓

略說聲聞種性(1)

種 姓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一:

《瑜伽論記》卷第六:「初瑜伽處等,簡餘二乘,三乘皆有初瑜伽處,故有四處:一、種姓;二、數取趣;三、安立;四、世出世。於此四中,種姓為先,故言初也。瑜伽是觀行,種姓是觀行種子,種子能為現行、觀行作所依處,故言初瑜伽處種姓地。」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八:「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姓地第一者。十七地中,聲聞地第十三,此即簡前生後。初瑜伽處等,簡餘二乘,三乘皆有初瑜伽處故。瑜伽有四不同,此為最先故言初。瑜伽是觀行,種姓是觀行種子,種子能為現行觀行,作所依處,故言初瑜伽處種姓地。」

云何種性?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

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於其涅盤、能得能證。

怎麼叫做「種性」呢?

辨別種子的相貌、種子的體相。

「謂住種性補特伽羅」,這「住」或當具足講也可以,就是具足聲聞人的無漏種子的人,安住種性補特伽羅這個人「有種子法」,在他的生命體裡面、眼耳鼻舌身意裡面有聲聞無漏的種子。

《瑜伽論記》卷第六:「就種姓地中。初標四門。釋釋初門中有種子,法由現有故等者:景云:由無姓來於所依中念念現成聲聞種姓無漏種子,遇緣即生,見道無漏漸入涅盤。泰云:法爾種子,非當有故名為現,非假法故名為有,若值如來菩薩勝緣便有性種姓堪能及有習性勢力,於有餘能得於無餘能證。基云:種子法即涅盤證之種子,由現有故簡當有義,現簡於當有簡於無。若爾,勝軍當有,此如何通?解曰,由現有煩惱等障可斷故,亦名現有。此三家義應敘之。」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八:「雲有種子法由現有故者,種子法即涅盤證之種子。由現有故,簡當有義,現簡於當,有簡於無。

「由現有故」,這「現」是表示「不是當來」,不是將來有,是說現在有,這「有」是表示說「不是沒有」,就是現在就有。現在雖然還是個生死凡夫在生死里流轉的,但是現在他就有這無漏的種子,就有聲聞人的無漏種子可以得涅盤。「由現有故,安住種性補特伽羅」種子在他的心裏面安住不動不可破壞的。

《瑜伽論記》卷第六:「言便有堪任便有勢力者:有說堪任謂性種性,勢力者習種姓也,今思不是所以者何?性種姓本有何勞遇緣,故云非也。今意者,堪任謂有種姓習種姓,勢力道種姓也。能得能證,與泰同釋。」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八:「論次下。言便有堪任便有勢力者:有說,堪任謂姓種姓。勢力者習種姓也。今思不是,所以者何?姓種姓本有,何勞言遇緣,故云非也。今意者,堪任,謂有種姓習種姓。勢力,道種姓也。能得,謂得有餘。能證,無餘涅盤也。」

「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若」、假設,假設能遇見到殊勝的因緣,或者遇見佛出現世間了,遇見有三寶出現世間為眾生宣揚佛法,若見佛聞法的時候「便有堪任」,就能夠接受,這「堪任」就是能接受,接受佛的教導,他就能發心,修行這件事能擔當起來,這就是「揕任」。「便有勢力」若發心修行以後,他那無漏的種子,那種性發出來力量就可以得涅盤,就能夠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有餘涅盤。

「於其涅盤,能得能證」對於有餘涅盤能得,對於無餘涅盤能證,這就表示這個人,這就是「種子」的相貌;無種性的人他就不行了,他遇見勝緣也不可以能得能證涅盤。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複次,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盤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盤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

「複次此一切種子識」,每一個眾生都有這一切種子識的,很多無量無邊的種子依止在識裡邊,以識為一切種子的依止處。

「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盤法者」,這個「般」當個「入」字講,能夠入涅盤。這個人能斷煩惱,能夠滅一切苦,有能力能夠入於涅盤,就是「般涅盤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那麼這個人他不但是有生死流轉的種子,他也具足出世間得聖道的種子、無漏的種子,「皆悉具足」。這個眾生是「一切種子皆悉具足」的。

有的眾生也有一切種子識,但是不能夠入於涅盤,就是沒有這種功德。「闕」就是缺少,缺少了三種菩提種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就是大菩提,這三種菩提的種子。要是缺少了三種菩提種子的話,就是不能夠入於涅盤,就是永久的在生死里流轉了。

或者可以這樣說:凡是信佛的人都是具足菩提種子的;不信佛的眾生,有可能也有,也可能沒有的了;信佛的人都是有的,所以我們信佛的人可以放心這件事。

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現在這裡說的「有種子法」,由此當知,在三種菩提種子裡面,是指聲聞菩提的種子說的,不是獨覺的種子也不是佛的無漏種子。無漏的種子附在他的「所依」就是他的生命體、阿賴耶識裡面。阿賴耶識是有漏的,那裡面有有漏種子,有漏種子是正在有力量的時候在生死里流轉。得涅盤的種子也附在那裡面。若沒有遇見殊勝的因緣來發動無漏種子,這無漏的種子就是的潛藏在那裡不動。雖然在生死里流轉,但是無漏種子不變動,也不會失掉的,不可破壞「故名叫做住」,這就叫做「安住」。

問:此種性名,有何差別?答:或名種子,或名為界,或名為性,是名差別。

《瑜伽論記》卷第六:「能生現行故名種子。梵本雲馱都此雲界,是因義也。梵本雲濕縛娑縛,此雲性,是體性義也。據義各別。此解種子初三家義如先敘。」

「問:此種性名,有何差別?」這上面說「種性」這句話,有什麼不同的話來解釋?有什麼不同的名字呢?「答:或名叫做種子」,這「種子」是一種譬喻,說是這個人,他有無漏種子他就能生出來聖道。說種性也好、說種子也好、說界也好、說性也好,這是名上的差別,裡面的含義無差別。

問:今此種性以何為體?

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於此立有差別之名。所謂種性、種子、界性。是名種性。

《瑜伽論記》卷第六:「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者:景云:若依執性聲教中雖不辨賴耶,今依大乘道理說彼聲聞種姓無漏種子。一須附在第八識中,以第八識即是第六所攝,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泰云:附在異生所依五蘊有聲聞姓殊勝無漏種子體相,不在山河外六塵中,故六處所攝。難陀等不許本有種子義釋此文雲。如產女有能生子用說有人種,然其女身中未曾有胎,此亦如之堪能得證故說有種,此堪能得義非修所得,故法爾。」

「問:今此種性以何為體?」種子的自體是什麼樣子呢?「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這種子就附帶在他的身心裏面,或者說是附在阿賴耶識裡面,阿賴耶識是所依,一切都由阿賴耶識的種子發動出來才能有所活動,若離開了阿賴耶識一切事情都不成就了,所以叫阿賴耶識是所依。

「有如是相,六處所攝」,有無漏種子的人,所有的思想、行動,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這無漏種子,它也是屬於「六處所攝」。說從「六處所攝」這句話來說,凡是這個眾生遇見殊勝因緣的時候,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有這種功能,這就叫「無漏種性」。「從無始世,展轉傳來」,在時間上來說,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的種子呢?向前推,推不到它最初的那個時間,說「無始世展轉傳來」從無始世展轉傳到現在,有無漏的種子人他是在人間又到天上、天上又跑到地獄去、地獄又跑到天上去了,雖然種種的變化但是這個無漏的種子一直地沒失掉,一直地展轉傳到現在。「法爾所得」是自然而有的,不是因為造作而成的,自然有的這個種子。

「於此立有差別之名」就在這裡面,這法爾所得的種子立有不同的名字,所謂叫種性、叫種子、叫界、叫性。

聲聞種性的種子的體性就是這樣子。

延伸閱讀:

1、處義、觸處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

云何眼處?謂若眼已得不舍,於無間體非斷滅法。如眼處相,余處自性,當知亦爾。問:處、觸處何差別?答:處如前說。觸處者,謂與觸俱,或能無間引發諸觸、隨順於觸所有諸處。問:若眼,亦處耶?設處,亦眼耶?答:有眼非處,謂若眼已得不舍,然是無間斷滅之法。有處非眼,謂所余處安住處相。有亦眼亦處,謂若眼已得不舍,亦非無間斷滅之法。有非眼非處,謂若眼不得、或得已舍,及余耳等不住處相。問:若處,亦觸處耶?設觸處,亦處耶?答:諸觸處必是處。有處非觸處,謂眼等不與觸合,亦復不能引無間觸,然非無間斷滅之法。若於色界或生或長所有鼻、舌,若生無想有情天中所有諸根,於一切時當知必定非處。

問:「處」名何義?為顯何義建立處耶?答:諸心心所生長門義、緣義、方便義、和合性義、所依止義、居住處義,是名處義。為欲顯示等無間、所緣、增上三種緣義,故建立處。廣分別「處」及次第,隨其所應,如「界」當知。

《瑜伽論記》卷第十五:「若於色界乃至必定非處者,三藏云:此應是處,非觸處,而名「非處」者,約生色界鼻舌二根、生無想天眼等五根,於一期中必定不能生心、心所,故不名處。故次文說諸心心所生長門名為處義。測云:此文錯略,應言非觸處。」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能生能廣諸心、心法;能生能廣諸心心法,是故名處。」

2、根義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七:問:何等是根義?答:增上義,是根義。問:為顯何義?答:為顯於彼彼事彼彼法最勝義。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於見等事自在相應;於見等事自在相應,是故名根。」

韓清凈《披尋記》:「附在所依等者:此中所依,謂有識身。攝大乘論說:出世心從最清凈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攝論一卷十四頁)。如是應知,附所依義。又如下說:住種性者所有諸相,謂與一切無涅盤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當知即名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相。今指彼相違相,說有如是相言。又如下說: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是故此說六處所攝。又此種性,非無般涅盤法補特伽羅熏習可有。若許爾者,應不建立有無種性二種差別。然實不爾!即由是義,說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性,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所依,是指有阿賴耶識執受的有情身,又名有識身。

《披尋記》作者引《攝大乘論》來解釋,但是《攝大乘論》和《瑜伽師地論》的說法不同。《攝大乘論》認為聲聞種性是從多聞熏習,是後來新熏而來的。《瑜伽師地論》說聲聞種性是本有的,法爾而有的。

《攝大乘論》卷第一說:出世心是從最清凈的法界等流所生,由正確的聽聞佛說的法熏習成種子所生。由於聽聞、熏習的聖道種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的五蘊生起處,依附寄居在阿賴耶識中,與彼阿賴耶識雜染的種子和合在一起相續的活動、流轉下來,好像水和乳混合在一起。

此處引《攝大乘論》解釋,指聲聞清凈的無漏種子是依附在阿賴耶識中,與雜染的種子在一起。說清凈的種子是依附的,因為阿賴耶識的體性是染污的,清凈的種子是不染污的,所以說寄存在阿賴耶識中。

又如同下面所說的,安住在聲聞種性的人,與一切沒有聲聞種性的人,有六種相貌是剛好相反的,如不具有這六種相貌,應當了知就是安住種性有情的所有聲聞種性的體相。此處是指與一切無涅盤法有情相違的相貌,就說這類人有聲聞種性的相貌。

又如同下文所說,聲聞的無漏種子,並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處中,另有不同的相貌出現,就在這樣的種類、分位,有聲聞種性的有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處中會有殊勝的相貌產生,例如我愛不強;能厭離生死、欣樂涅盤;具足慚愧、不樂行惡;於所聞佛法能生信解心;真實出家、好樂正學;所作少許善事都是追求涅盤為上首等,因此此處說六處所攝。

《攝大乘論》主張:原來沒有涅盤法種子的有情,經由熏習可以得到這種種子的。《瑜伽師地論》的主張種性是本有的,如果本來沒有,就算經由熏習,也不可能成就涅盤。如果是由熏習可得,應該不需要建立有種性或無種性二種差別,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確實約聖者教化的經驗來分,有些人是可以修行,有些人是沒辦法的,因此將有情分成這二類。由這樣的道理,說安住在聲聞無漏種性的有情,是從無始劫展轉的傳來,於人、天、地獄、餓鬼、畜生,一次又一次的輪迴,都沒有失掉,都具有這種種性。

《攝大乘論》說:「出世心從最清凈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最清凈法界」是指佛說的,是指佛在菩提樹下證得了無上菩提,覺悟了諸法的實相,諸法實相是最清凈的法界;佛所證悟的真如是最清凈法界。「等流」,實相的一切法是與我空、法空相應的真如,佛覺悟了,將所覺悟的道理平等的宣說出來,這是清凈法界平等的流類,稱為等流。佛為眾生宣揚佛法,佛所說的法,由大悲心等流出來這樣的妙證法教,雖然不就是佛的清凈法界、不就是實相,但和那個最凈法界是相似,是平等的,所以說是最清凈法界的平等流類。「正聞熏習」,由正確的聽聞,聽了以後能如理作意,也沒有顛倒思惟;聽聞了最清凈法界等流的正法,在心裏面造成一種清凈的力量,稱為熏習。一熏習了的時候,就在我們的心裏面就有種子了。心就有堪能性及智慧力證得聖道。繼續地聞思修,那麼所聽聞的佛法逐漸就不同了,所以這個種子也逐漸地變化,最後得無生法忍了,所以就是得了清凈心了。所以出世心應當具備三個條件:一、從最清凈法界等流,二、正聞熏習種子所生,三無漏為性。清凈心怎麼樣能夠現前呢?就是這樣出來的,從最清凈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的功能所現前的。

延伸閱讀:

《觀諸法如專欄》(2016)文章合集

《瑜伽師地論》五停心觀、五停心觀(尋思六事)系列合集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學會和不喜歡的人相處
傳統放生的現代轉型——奉齋放生
五停心觀:五、入出息觀(2)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水滸傳》中的六種武器,六種性格,六種結局
細分星座:12種星座-36種性格!
《道德經》:養三種性格,秉三種德行
武松林沖魯智深,三種武器,三種性格,三種人生,三種結局
12星座的五種性取向!
12種性格分類,你屬於哪種性格的人?
解析:人的九種性格分類,你屬於那一種?
三生萬物,女人3種腳型3種性格命運,其中1種婚姻美滿、富貴榮華
12個星座36種性格,每個星座竟然有3種性格?
面相識人:九種頭形九種性格九種人生
九種嘴唇對應九種性格,你是哪種?
6種國產土貓,第五種性格像哈士奇,第六種在國外地位很高
翡翠每種顏色都是一種性格!
心理學家:這五種嘴型代表了五種性格
盤點4種性格溫順的寵物犬,有你喜歡的類型嗎?
《道德經》:三種性格,命最好
和田玉,每種顏色都是一種性格!
兩種性格的李世民
《道德經》:3種性格,命最好;3種德行,福最大
謝霆鋒深愛的兩個女人,一個瀟洒一個小家碧玉,兩種性格兩種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