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軍平定陝甘:靠草包王爺打仗,西北王輔臣降清局勢驟變

清軍平定陝甘:靠草包王爺打仗,西北王輔臣降清局勢驟變

文| 赫連勃勃大王

康熙十五年(1676年),吳三桂和清軍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由於吳三桂起事突然,迅速奪取了雲南、貴州、廣東、湖南、四川及江西部分地區,前鋒直抵長江南岸,一時間風生水起,佔盡優勢。而後,福建耿精忠奪取了福建、江西以及浙江大部分地區,而王輔臣在陝西接應,甘肅大部也多陷於吳軍之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清軍步步被動,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同時,由於國內局勢吃緊,就連朝鮮、交趾等國也蠢蠢欲動,當時的清朝,可謂四面楚歌。

吳三桂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前鋒直抵湖北以及長江南岸的松滋(今松滋北)地區,隔江與清軍大本營荊州相望。至此,從雲南出發的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完全可以渡江北進。

此時清軍四散未集,江北地區人心不固。倘若吳三桂能夠指揮大軍迅速渡江,不僅能佔盡軍事上的優勢,而且在政治上肯定影響更大,必然會使江北乃至黃河流域的漢官漢將日益加入到反清行列中。依照這樣的邏輯推想,退而再退,清軍肯定還會後退到黃河北岸,尷尬地負隅頑抗。

但是,吳三桂進至松滋之後,在當地屯駐達三個多月之久,無絲毫北進跡象,到了湖南後,更是屯兵不進,使得機會盡失。

主戰場的對峙

吳三桂駐兵觀望不進,給清廷調兵遣將留出了機會,使得康熙及其朝臣能夠從容集結兵力,加強布防。

到康熙十四年初夏,清廷已經基本完成了對國內戰略要地的部署。而後,清廷派遣各方面軍首領統領各部兵馬迅速進入各自的戰區。由於康熙對吳三桂恨之入骨,所以,在戰爭相抗的同時,清廷開動宣傳機器,無所不用其極,以檄文或者公開信的方式,對吳三桂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進行大肆揭露。

清廷「安遠靖寇大將軍」多羅貝勒尚善率師赴岳州,康熙授意他以個人名義給吳三桂寫公開信,宣布四方。表面上看是勸降,實際上是來揭露吳三桂的愚蠢和罪惡,試圖在政治形象上進一步把吳三桂搞臭。

這封信,引經據典,入木三分,應該出自尚善手下漢族文士之手,確實是一封上好宣傳品,看似招降,實則挖苦、污辱。信中諷刺吳三桂為善不終,嘲笑他不慈不孝不忠不義加不智。

吳三桂看後,為之三日不思飲食!其中最有殺傷力的,是指斥吳三桂率領大軍親臨緬甸,最終擒殺永曆帝,誅滅明朝嫡系。這件事情,是吳三桂根本不能辯白的政治硬傷,確實無法取信於國人。

在戰爭初期,清廷確實也低估了吳三桂的影響力和實力,以為可以速戰速決。隨著戰場局勢的不斷惡化,清廷才逐漸感到後怕,並且逐漸開始採取被動的守勢。還好,吳三桂駐軍湖南,給了清軍喘息的機會,在對峙過程中,得以不斷尋找戰勝對方的機會。

當時,耿精忠佔據福建之後,攻取浙江、江西為左翼東部戰場;王輔臣起兵西北,四川甘肅、以及陝西大部地區,形成了右翼的西部戰場;而吳三桂本人統領反清主力佔據湖南,形成正面中路戰場。

三大戰場之中,當然要屬吳三桂統軍的湖南戰場最為重要。

他以7萬兵力據守岳州、澧州諸水口,與駐守江北的清軍嚴陣對峙;以7萬兵力駐醴陵、長沙、萍鄉各處,抵抗江西嶽樂部清軍的進攻。而且,吳三桂手裡還有一支「特種部隊」,那就是由雲貴土司苗、壯等少數民族土軍組成的「大象軍」。所以,在吳三桂手中,這種巨型「肉坦克」多達50個。

如此的「特種部隊」,現在聽上去如同兒戲——動物園動物上前線,似乎是開玩笑。但在熱兵器不發達、士兵多依靠戰馬作戰的清朝前期,訓練有素的大象,還是一種非常厲害的動物,它們不僅僅能夠衝鋒陷陣,還能夠驚嚇戰馬和士兵,往往在雙方交戰決勝的關鍵時刻起到出人意料的作用……

對於人在湖南的吳三桂來說,岳州乃重中之重,乃水陸中樞要地。它不僅和清軍大本營荊州隔江相望、對峙,而且,從戰略意義上講,還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支撐點。所以,吳三桂派出侄子吳應期率7萬精兵把守岳州,作為吳軍在湖南的戰略中樞。

清廷方面,也深知岳州的重要性,所以就派出重兵在荊州緊密布防。為此,援兵不斷,糧餉不絕,清軍同時在當地製造了大量船隻,專為將來渡江之用。

雖然當時全國有三大反清戰場,但清廷最關注的就是湖南戰場。這點也好理解,因為擒賊先擒王,只要能把吳三桂主力擊潰,擒殺吳三桂本人,那麼反清武裝失去了象徵性的人物,自然叛逆的勢頭迎風而解。

清廷、清軍忙不停,作為軍事家,吳三桂本人也一直聚精會神,部屬指揮。對於清軍作戰,吳三桂主要從三方面來進行籌劃:第一,一直派兵在岳州、澧縣水陸要衝部署重兵,和江北荊州清朝大軍警惕對峙,嚴防清軍渡江;第二,由長沙分兵進入江西,試圖打通和福建耿精忠的通路;第三,派出軍隊由四川進陝西,意在溝通興安、漢中的反清武裝,進而與西北起兵的王輔臣會合,繼之進逼北京。

所以,得知王輔臣在寧羌州反清,吳三桂大喜,他馬上派出大批戰船,揚言渡江要與荊州清軍決戰,並想決堤以江水猛灌荊州。

荊州地勢低洼,城牆五里以外就是長江,所以先前一直在東、南、西三面皆築有長堤防水淹。如果吳軍決堤,荊州城內清軍肯定頓時就成為如蟻浮屍。關鍵時刻,一輩子都陰毒隱忍的吳三桂,卻忽然生起「婦人之仁」,怕水淹清軍的同時會殃及城內的數十萬百姓性命,最終沒有使出這招「絕計」。

清朝的士兵及武器裝備

清軍靠草包王爺打仗

清軍方面,從努爾哈赤開始,直到康熙繼位,掌管兵政大權的都是八旗滿洲,漢人只能作副職。康熙依舊遵承「傳統」做法,各方面軍的統帥都以皇室後裔擔當。這些皇室貴族,相比他們足智多謀、殘忍暴虐的先輩,幾乎就沒有任何真正的戰爭經驗,許多人從生下來就養尊處優,打仗完全不懂,但收受地方官的賄賂和財物就很在行。

吳三桂起事後,由於根紅苗正,這些人被清廷選作方面軍統帥「大將軍」。打仗不是兒戲,箭矢如雨,白刃扎眼,這些皇族貴胄們暗自膽寒,更多的就是選擇和吳軍對峙,觀望徘徊,大有希望吳三桂自滅的意思。由此,清軍在湖南一直裹足不前,糜費了無數輜重糧草。

對此,康熙很生氣,但也不清楚當地的真實情況。後來,跟隨勒爾錦到荊州參贊軍務的漢人、禮部員外郎王詔給康熙帝上了一道密疏,詳陳當地情況,希望康熙帝能夠強令勒爾錦剋期進討,再毋逗留觀望。

仔細讀罷王詔奏報,康熙恍然大悟,繼而大發雷霆。他即刻下詔痛斥勒爾錦等人,說正是他們率領清軍在湖南、江西的疏怠,才使得吳三桂叛軍的強勢一直未被遏制,最終導致了廣西孫延齡、福建耿精忠、西北王輔臣等人的相繼叛變,使得國內「賊寇」蜂起。

痛斥歸痛斥,打仗還是要靠這些草包王爺和貝勒。當務之急,康熙指示安親王岳樂,在固守江西的同時,入冬後馬上派兵速取長沙。

康熙十四年十一月,為了能夠順利進攻長沙,安親王岳樂再次上疏,表示說非綠營漢兵不能殺敵,非紅衣大炮不能破壘。為此,康熙帝馬上派五千熟悉火器的漢軍前往岳樂軍前效力,還帶去由傳道士南懷仁監造的輕便火炮以資進攻。

一來二去三耽誤,轉眼之間又到了康熙十五年正月,清軍在湘贛還是裹足不前。二載有餘,清軍未獲寸土,致使師老餉匱,坐失機宜,康熙恨得牙根痒痒,下詔嚴譴勒爾錦等人。

清朝士兵的頭盔

王輔臣終歸降清

清軍和吳軍在荊岳地區相持之際,東西兩個戰場上,清軍與叛軍也在激烈交戰中。

耿精忠、王輔臣宣布叛清之後,吳三桂一直試圖應援二人,相互靠攏,想最終使得三部起事軍隊能夠連成一片。為此,清廷萬分焦急,火速派出一部又一部的軍隊,在江西、浙江、陝西、甘肅等地四處出擊,艱難阻擊吳軍,同時圍剿耿、王二部叛軍,竭力避免他們之間的聯繫和靠近,想方設法把他們孤立在各自戰場上,以圖日後尋找機會各個擊破。

陝甘地區的西部戰場地近京師,所以,王輔臣這部叛軍忽然就成為清廷的心腹大患。一時之間,康熙帝就把注意力轉移到王輔臣身上,他使盡一切辦法,恩威並用,剿撫結合,想儘快解決西部問題。

康熙十四年三月初,清朝的「定西大將軍」董鄂率兩萬大軍抵秦州城下。由於有大炮攻城,綠營漢軍又能戰,最終迫使秦州叛軍總兵陳萬策開城門率兵民出降。而後,增援秦州的四川和平涼叛軍也聞風敗逃而去。

失去秦州之後,王輔臣大感恐懼,他急率精銳部隊和秦州潰敗下來的殘軍會合,然後收縮兵力,至平涼固守。除平涼之外,王輔臣軍隊還佔據慶陽、定邊、固原、延安、蘭州等幾個孤立的戰略據點。

在先前圍困秦州時,清軍已向蘭州、鞏昌叛軍進攻,並成功招降。康熙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延安府下面的膚施、保安、安塞、宜川、延長、安定等縣也陸續被清軍收復。

不僅如此,清廷還抓緊對王輔臣的招撫。這邊廂康熙和王輔臣書信來往周旋,那邊廂康熙嚴令董鄂、畢力克圖、阿密達等人率領大軍急進,並於八月十五日抵達平涼城下,準備一舉攻滅王輔臣叛軍。

清軍氣勢洶洶而來,但兵力不足,致使圍城不嚴。得知清軍向平涼地區不斷集結的消息,吳三桂很著急,先後派出雲貴少數民族士兵(猓猓軍)數萬人到平涼助王輔臣守城。同時,還命令四川叛軍出援平涼。本來大軍齊集,清軍都把平涼包圍了,由於吳三桂諸將的來援,平涼城下的清軍又陷入被動的局面。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康熙派遣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並授以全權,讓他總轄陝西的滿漢大軍,前往平涼,負責全權負責剿滅王輔臣。

三月十七日,圖海率領援軍抵達平涼。由於圖海帶來了康熙獎勵清軍的詔旨和大量賞銀,一時間清軍士氣大振。此時的圍城清軍,已經達十萬之眾,把平涼城圍得水泄不通。

即便如此,多年以驍勇善戰著稱的王輔臣並不懼怕。登城巡視防務之時,望著城外密集的清軍營壘,他輕蔑一笑,對身邊將領說:「這麼多人圍我城池,叫什麼能耐!姑貸其死,看我軍發威,讓這些人全部變成屍體!」

嘴裡說著硬,王輔臣內心也驚恐。此時的他,非常矛盾。按理說,如果他突圍撤往四川,逃跑活命肯定沒有任何問題。畢竟心存僥倖,王輔臣覺得自己和康熙帝有舊恩舊情,他還是想能夠獲得清廷赦免。

圖海文武兼備的一個人,他到平涼後,在對王輔臣攻心招降的同時,也來真格的。很快,他就指揮清軍對平涼城北的高地「虎山墩」大舉進攻。

「虎山墩」這個戰略高地,可以俯瞰平涼全城,還是平涼通往西北餉道的咽喉要地。為此,王輔臣部署了萬餘精兵護守虎山墩。

一聲令下,圖海親率大隊人馬仰攻虎山墩。王輔臣的軍隊都是久經戰陣的士兵,臨敵不慌,他們前為步兵,後為騎兵,陣前布列火器,有條不紊地向清軍衝來。

清軍層層逼近,步步為營,依靠人多勢眾,逐步把叛軍逼退上山。但戰鬥越往上,越對清軍不利。

此時的圖海,相當冷靜,不顧死傷,繼續發揮人海戰術的優勢。激戰幾個時辰,清軍最終攻克了虎山墩。

這時的王輔臣,確實感到害怕了。虎山墩戰略高地喪失之後,平涼城的糧道就被斷絕,城內數十萬兵民人吃馬喂,不久就糧草用盡,一時間餓死不少。

這時,圖海手下的幕僚周培公主動要求入城勸降。

迫於勢窮糧盡,王輔臣最終聽從了周培公勸告,派手下一副將隨周培公出城面見圖海,表示願降,但需要皇帝的親筆特赦詔書。

六月六日,圖海命周培公攜帶康熙赦詔,再進城撫慰。第二天,王輔臣派周培公的老鄉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投降。在上繳吳三桂派發的印信等文件的同時,向圖海進獻平涼軍民冊,以示臣服。

六月十五日,王輔臣親自騎馬出平涼城,到轅門後步行到圖海營帳,叩頭謝恩,表示真心歸降。平涼王輔臣降歸的消息傳到北京,康熙帝大喜過望,對圖海大加讚譽。同時,他還馬上表示寬恕王輔臣父子,履行諾言,恢復王輔臣原官,加太子太保,提升為「靖寇將軍」,命令王輔臣立功贖罪。

要知道,西北王輔臣及其部將,多是英勇善戰的悍將,標下兵卒也多為敢死敢斗百戰之士。這些人一投降,陝甘局勢驟然一變。至此,關隴大定,清朝的西北威脅基本解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100年前的戰場「高」科技
香港回歸20周年|中英交接進行時,英軍最後一次降旗,解放軍第一天入駐
長沙會戰日本人長記性,薛岳「天爐戰法」失靈,福地不再是福地,戰神依然是戰神
瘋狂!東條英機不經請示私自發動戰爭,關東軍為何如此膽大包天?
侵華戰爭日軍何以敢以一挑五?中國軍隊一個師只能打日軍一個團?

TAG:國家人文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溫清固解東南浪,凜冽應知西北風
「西北邊防督辦」馮玉祥如何改造西北軍?
軍閥時期的四大天王,東北張作霖西北馮玉祥,東西南王是何方神聖
雍正皇帝對抗西北準噶爾部時,為何需要依靠漢軍綠營兵?
知道東北王張作霖,西北王馮玉祥,卻無人知道西南王
蔣介石是如何分化瓦解馮玉祥的西北軍
雄踞西北,源於陝西刀客的十七路軍最終結局如何?
馮玉祥西北軍「五虎上將」的最終結局都是什麼?
林鳳祥、李開芳率精銳繞開北面清廷重兵,迂迴西北開始北伐
左宗棠揮百戰之師進陝甘平亂,西北農民軍戰鬥力為何比太平軍強悍
軍閥時期,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和西南王指的都是誰?
都知道東北王張作霖 那麼有沒有西北王? 西南王和東南王呢?
張作霖號稱東北王,而馮玉祥是西北王,其實在東南和西南也都有王
亮劍晉西北鐵三角中李雲龍最牛,為什麼不準上朝鮮,原因很簡單
中國近代軍閥割據,東北王、西北王、西南王與東南王分別都是誰?
中國軍閥時期,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和西南王分別是誰?你可能不知道
西北風情——甘肅!
甘肅平涼道家地,八台九宮崆峒山,西北黃土上的丹霞地貌
民國軍閥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和西南王分別說的是誰?
李宗仁點兵,川軍和西北軍撐起第五戰區「半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