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才策謀略堪比諸葛,如若他不死,曹操定能一統天下
三國之爭,無非就是一場人才的征戰,無論是哪方勢力都在儘力招賢納士,其中有一位謀士堪比諸葛亮,是曹操的第一謀士,他就是郭嘉。
郭嘉是三國時期曹操的謀士,他十分聰明,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追隨曹操11年,也深得曹操信任,還被曹操誇獎見識過人。
郭嘉本是投奔到袁紹帳下,但是他發現袁紹不能知人善用,以後定不是一個成大事的人,便離開了他,那個時候袁紹還是很有權勢的,被稱為天下英雄,他的這個舉動無疑被人嘲笑,笑他傻,可是也只有他自己懂,袁紹並不是最佳的那個人。
後來在荀彧的推薦下,曹操把郭嘉迎到自己的營帳,共商天下大事,從此郭嘉一直跟隨曹操。
雖然郭嘉年齡不大,可是對曹操的志向了如指掌,並且對每個對手都有準確的判斷,每次曹操問他天下形勢或者作戰的時候,他都會適時出現,提出相應意見。
在官渡之戰的時候,郭嘉提出「十勝十敗」的理論,並連舉十條理由,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這個理論成功振作了將士的鬥志,還幫助曹操制定了近期和遠期的作戰目標。
郭嘉說,戰爭和下棋一樣,沒有一場戰爭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讀兵法只是入門,軍事的優劣在於臨場應變。郭嘉的分析與判斷征服了曹操,曹操感嘆到:「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當然郭嘉也很敬佩曹操,曾說「真吾主也。」兩個人就這樣征服了對方,被對方身上的精神與能力折服。
曹操很信任郭嘉,只有一次,沒有聽從郭嘉的建議,結果犯了很大的錯誤,就是放走了劉備,為自己埋下了很大的隱患。當劉備投靠曹操的時候,所有人都要殺掉他,只有郭嘉和他的想法一樣,認為劉備不能殺,但是郭嘉的意思是,軟禁劉備,畢竟殺掉劉備,對他的影響很不好,結果劉備就趁郭嘉不在,以追擊袁紹為借口,逃跑了,從此開始了對曹操的對抗。
郭嘉真的是個人才,可是天妒英才,因為連年征戰,四處奔波,過度勞累,再加上征戰的地方氣候惡劣,水土不服,郭嘉就這樣英年早逝,那一年郭嘉才37歲。
沒有了郭嘉,曹操整個人就像失去了支撐一樣,所有戰績都處於停滯不前的境地,甚至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還發出「若郭奉孝在此,決不會使吾有此大敗。」可以看出來曹操對郭嘉的依賴與信任,當然還有對郭嘉滿滿的思念,深深的孤獨感。
如果郭嘉不那麼早死,活的再久一點,曹操應該就不會戰的這樣疲憊,應該可以更早一點打敗蜀吳兩國。
就連毛主席都曾在不同的場合提出,要學習曹操的謀士郭嘉,要讀讀《郭嘉傳》,稱讚郭嘉是「才識超群,足智多謀」。


※禽獸皇帝,「玉體橫陳」就是從他的行為來的
※荀彧興復漢室為什麼沒有找漢室宗親劉備,而是輔佐曹操
※傳說中的楚國圖騰九頭鳥,與湖北人有什麼關係?
※李世民凌煙閣上24名將,此人最強猛將,卻排名倒數第一
TAG:史終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