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不只是喬布斯,盤點六大離開又回歸的科技公司創始人 CEO

不只是喬布斯,盤點六大離開又回歸的科技公司創始人 CEO

摘要:Uber 創始人兼前 CEO 卡蘭尼克的離職令整個矽谷驚愕不已。以此為引導,咱們今天就來看看科技領域的創始人 CEO 究竟有何神力。

大約半個多月之前,Uber 鬧出了企業員工聯名召回前 CEO Travis Kalanick 的事件。當時整個 Uber 公司籠罩在一片絕望之中,在群龍無首的狀態下,員工們紛紛表達了對前 CEO 的留戀和惋惜之情。儘管實際聯名人數不到全體員工數量的一成,但當時整個公司的氛圍體現了 Uber 對其創始人 CEO 的敬重。

不但 Uber 如此,幾乎在整個美國的科技領域,創始人都會被員工捧上「神壇」。矽谷中始終流傳著這樣一句「至理名言」:「Founders know best(一切都聽創始人的)」。

誠然,幾乎所有創始人都對所掌控的公司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們或高瞻遠矚、遠見卓識;或知人善任、慧眼識珠;或激情澎湃、鬥志昂揚;或披肝瀝膽、堅韌不拔。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六位卸任(並重任)知名科技公司 CEO 職位的創始人,看看他們對公司究竟價值幾何。

1. Larry Page(谷歌)

谷歌的聯合創始人之一 Larry Page 曾離任過該公司 CEO 職位十年,後又重返 CEO 崗位。

谷歌成立於 1998 年,當時 Page 和谷歌的另一創始人 Sergey Brin 一直在領導公司。直到 2001 年,Page 辭去了 CEO 一職,從 Novell 公司聘請 Eric Schmidt 任谷歌 CEO,自己則轉而擔任了產品總監。

在 Schmidt 的領導下,谷歌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並將其利潤增至 25 億美元。雖然當時的谷歌發展得還算不錯,但 Page 卻覺得此時的谷歌必須「脫胎換骨」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2011 年 1 月,Page 重回舊職,並開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包括為谷歌的各個商務部門任命明確的領導人員、砍掉數十個偏離核心或表現不佳的項目(如 Google Health)等等。

在 Page 重新上任後,谷歌的股票價格將近翻了一番,且 Android 和 YouTube 都成長為規模可觀的業務。他還領導著 Google X 團隊,專門研究無人駕駛汽車、谷歌眼鏡等項目。一時間,谷歌蓬勃發展、風生水起。

其後,直到谷歌轉型成為傘型公司 Alphabet(Alphabet 是谷歌轉型後的企業集團,將谷歌旗下的核心搜索業務、YouTube、還有其它網路子公司與研發投資部門分離開來),Page 一直都是該公司的 CEO。在 Alphabet 成立後,Page 轉而擔任整個新集團的 CEO,而他的「副官」Sundar Pichai 則領導轉型後的「縮小版」谷歌。

2. Steve Jobs(蘋果)

蘋果應該是屬於在創始人重任 CEO 後而「絕處逢生」的經典案例,也相信各位看官早已耳熟能詳了。蘋果於 1985 年將 Jobs 解僱一事直到現在都還被人詬病不已。

當時,Jobs 的經營理念與絕大多數蘋果管理人員相悖。且屋漏偏逢連夜雨,當時恰好逢上 IBM 推出個人電腦,搶佔了大片的市場份額。公司高層紛紛將蘋果的不佳表現歸咎於 Jobs 身上。終於在 1985 年 4 月,蘋果董事會撤銷了 Jobs 的經營大權。在幾番奪權嘗試終告失敗後,Jobs 於同年 9 月離開了蘋果公司。

在出走時,Jobs 賣掉了自己在蘋果的股權,並由此創立了 NeXT 公司。在這段出走蘋果的日子裡,Jobs 還成立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該工作室在 1995 年推出全球首部 3D 立體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因此被大家所熟知。

Jobs 卸任後,時任蘋果 CEO 的 John Sculley 與微軟簽訂了蘋果歷史上最失敗的一份合同,該合同稱如果微軟繼續為蘋果生產 Word 和 Excel 等軟體,蘋果就會允許微軟使用部分蘋果的圖形界面技術。然而,這筆合同拉開了蘋果與微軟曠日持久的專利訴訟戰的序幕。

直到 90 年代,蘋果電腦銷量繼續下滑。然而蘋果此時卻制定了高價戰略,認為公司不應生產低端低利潤產品。這使得蘋果產品的售價越來越高。1995 年後,公司的虧損情況愈發嚴重。

1996 年,Gil Amelio 接任蘋果 CEO 職位,不過蘋果公司卻仍是大廈將傾、難以回天,其市場份額也由鼎盛時期的 16% 跌至 4%。儘管 Amelio 曾經在國家半導體公司虧損 5000 萬美元的危急時刻力挽狂瀾,但他似乎在蘋果公司陷入了走投無路的狀態。

在 Jobs 離職 12 年後,蘋果公司長期的虧損狀態導致其已處在破產的邊緣。為了尋求一線生機,蘋果在 1997 年收購了 Jobs 所創辦的 NeXT 公司,Jobs 重回蘋果 CEO 崗位。當時 Jobs 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由於《玩具總動員》而名聲大噪,本人身價也達到了 10 億美元。

歸來後的 Jobs 雷厲風行,停止了蘋果公司的不合理研發和生產,也結束了微軟和蘋果多年的專利訴訟戰爭。他促成蘋果公司與微軟達成協議,協議令微軟向蘋果投資 1.5 億美元用以購買蘋果公司非投票股票,蘋果也因此放棄繼續控告微軟侵權。

一年後,iMac 系列問世,這令蘋果公司於 1995 年後首次扭虧為盈。從此,蘋果東山再起。

3. Michael Dell(戴爾)

當 Michael Dell 還在德克薩斯大學讀書時,他在自己的寢室中創立了如今的戴爾公司。他將當時還處於雛形的公司以自己的姓氏「Dell(戴爾)」命名。在當時,Dell 還是一名醫學預科生。

出於對電腦的熱愛,1984 年,Dell 退了學,並正式成立了戴爾公司。在其後的二十年,Dell 一直擔任著戴爾的 CEO 職位,成功使戴爾在 2001 年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個人電腦製造商。值得一提的是,Dell 在 1987 年股市暴跌時大量吃進高盛的股票,使他在次年便獲利 1800 萬美元,當時的他年僅 22 歲。

1992 年,他成為了世界五百強企業中最年輕的 CEO。

2004 年,Dell 將公司的權杖交至時任公司董事的 Kevin Rollins 手中,儘管 Dell 十分信任 Rollins,戴爾公司還是在 CEO 交接後迎來了多事之秋。

2006 年,戴爾公司涉嫌財務造假,公司也面臨著被取締的風險。與此同時,戴爾的銷售業績也極不樂觀,其 PC 領域的統治地位一舉被惠普公司拿下。

看到一手培養的公司陷入生死攸關的危急時刻,Dell 終於在 2007 年被迫復出。2013 年,Dell 正式將戴爾公司私有化,總價值 244 億美元。在當時,戴爾公司是世界上年收入最多的從上市公司轉為私有化公司的企業。

4. 楊致遠(雅虎)

楊致遠的 CEO 復職之路可能是這些 CEO 中最艱難困苦的,他最終並沒有正式復職雅虎的 CEO ,而是成為了「雅虎酋長」。「雅虎酋長」雖然並不是真正的雅虎 CEO,但卻承擔著企業戰略、公共關係、公司文化等多個方面的責任。因此我們將楊致遠加入到了這份名單當中。

楊致遠在 1995 年 和 David Filo 一起創立了雅虎。當時兩人都是在斯坦福大學進行留校研究工作。在公司創立伊始,楊致遠並沒有擔任雅虎的 CEO 一職,直到 2007 年,他才轉而成為了公司的 CEO。

在他任職期間,微軟曾經於 2008 年欲以 446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雅虎,但遭到了楊致遠的反對,而這件事在後來也遭到了社會各界的嘲諷與詬病。微軟當時威脅雅虎若不能在 4 月 26 日之前同意併購,微軟將以低價發動惡意收購,然而雅虎不但不為所動,反而與 Google Adsense 合作,意圖抵抗收購。

據時任微軟 CEO 的 Steve Ballmer 寫給楊致遠的信件顯示,微軟曾試圖以 475 億美元收購雅虎,但楊致遠認為價格太低,堅持要價 530 億美元。

隨後,雅虎董事會起用 Carol Bartz 為公司 CEO,取代楊致遠的職位。隨後,雅虎又進行了兩次 CEO 崗位調整,期間,雅虎業績始終不甚理想。直到 2012 年 1 月,Marissa Mayer 成為了新 CEO,但她也沒能最終挽救雅虎。

但是必須提到的是, 2005 年,時任「雅虎酋長」的楊致遠一手策划了阿里巴巴投資協議的簽訂。這份協議使雅虎以 10 億美元換取阿里巴巴 40% 的股份,令雅虎的每股股價攀升至 33 美元以上,成功超過了微軟當時開出的價格。在阿里巴巴 IPO 後,雅虎當時持有其 16% 的股份,價值 360 億美元。楊致遠的這次投資也在當時被譽為矽谷史上最掙錢的投資。

2016 年,雅虎被 Verizon 收購核心資產,最終敲定價格為 48 億美元。

5. Reid Hoffman(領英)

2003 年,Hoffman 創立了領英,並領導了其四年。到 2007 年,領英已成長為擁有超過 9 百萬會員的大型職業社交網站。也是在同年,Hoffman 任命 Dan Nye 作為新 CEO。

然而 Nye 只在 CEO 的位子上坐了兩年。2008 年,由於領英高調招募時任谷歌產品管理部高級主管的 Dipchand Nishar 而導致其管理層重新洗牌改組,Hoffman 重新掌舵領英,再次成為該公司 CEO。Nishar 稱他將會帶領領英研發新產品與服務,而大家都認為創始人 Hoffman 是此時 CEO 的最佳人選。

在離任 CEO 時,Nye 說:「Reid 是帶領公司向前邁進的不二人選。」

然而 Hoffman 並沒有長期繼任 CEO 一職,他在位僅持續了半年時間。在管理層改組期間加入到領英並擔任主席的 Jeff Weiner 於 2009 年被迅速任命為接任 CEO。

6. Jack Dorsey(推特)

Jack Dorsey 是推特的聯合創始人,也是他提出了「推文」不超過 140 個字元的想法。

在 2006 年推特成立後,Dorsey 是該公司的第一個 CEO。但他卻在 2008 年被解除職位,據外媒透露,Dorsey 當時曾因交流問題和對公司發展方向有異議被要求辭去 CEO 一職,公司想讓他轉而成為「消極被動的主席和董事會中少言寡語的一員」。他隨後離開了推特,並在 2010 年創辦了金融支付公司 Square。

在他離職後,推特增速放緩。儘管其用戶量仍是呈現不斷增長的良好趨勢,但卻一直因缺乏明顯的商業模式而遭受外界非議。

在 Dorsey 離職期間,有報道說他曾經在 2010 年試圖通過謠傳誹謗來中傷當時推特的 CEO Evan Williams,以便使 Dick Costolo 來接任 CEO 職位。

隨後,Costolo 接任推特 CEO 一職,在他任職期間,推特成功上市,但他卻在 2015 年 7 月 1 日下台。Dorsey 在此期間擔任推特臨時 CEO,並於同年 10 月正式重新就任 CEO。如此,他不但重登寶座,還成為兩家公司(推特和 Square)的 CEO。

哪怕人才代出,江山不應易主

為什麼矽谷對創始人 CEO 偏愛有加?為什麼很多 IT 企業想要把已經卸任的創始人 CEO 繼續留在公司(比如 Bill Gates 在離任 CEO 後仍在微軟就職)?美國著名軟體公司 Opsware 聯合創始人兼 CEO,著名投資人,作家 Ben Horowitz 言簡意賅地說:「因為大多數成功的科技公司就是創始人自己的心血啊。」縱觀矽谷,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科技公司在創立之初幾乎都是由創始人 CEO 統領的。

不但如此,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曾發布過一篇專門分析退出投資領域的高科技公司的研究報告,這篇報告細緻地研究了近 50 家高科技公司,結果發現其中的創始人 CEO 在多個維度上(如資本效益、退出時機、脫手價格、投資回報率等)的表現都要顯著且始終優於職業 CEO。

離開學術領域,我們來看看媒體方面對 CEO 們的評價。美國《財富》雜誌曾在 2009 年列出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 12 位 CEO (不僅在科技領域,名單包括 Warren Buffett、Carlos Slim 等),所有人無一例外地均是創始人 CEO,不由讓人咋舌。

但凡事沒有絕對,目前風生水起的科技企業也有部分是由僱傭 CEO 領導的,比如思科。但是絕大多數的研究與事例都無疑印證了創始人 CEO 在科技領域的重要地位。

那麼,究竟可能是何原因導致了創始人 CEO 如此地不可或缺呢?

我們需要意識到,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創新。對於科技領域而言,創新意味著企業能以更理想的方式來完成任務、解決問題。但問題的解決並不意味著創新的結束,因為此後會有他人想出更好的方式來解決該問題。因此,企業,尤其是科技企業,必須不斷創新才能取得發展、不至淘汰。

而這些更迭的創新就是科技領域中的產品周期。這樣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職業 CEO 更擅長最大化產品周期,但對於尋找新的產品周期幾乎束手無策;而創始人 CEO 更擅長找到新的產品周期,但對於最大化產品周期而言可能就不甚靈光了。

而且,學者的研究結果和我們平時的觀察結果均發現:比起培養職業 CEO 尋找新產品周期的能力而言,訓練創始人 CEO 最大化產品周期的能力要容易許多。而這也很好理解,因為最大化產品周期的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的經營管理培訓而得到增強,但在絕大多數人眼中,「創新」卻是一個近似愚蠢、甚至無法想像的概念。因為很多時候,人們認識不到其潛在的需求,並且會對過於新穎的觀點嗤之以鼻。

除了創新之外,一個成功的科技企業 CEO 也需要全面的知識儲備,其中對公司概念與產品的理解、相關領域的熟稔精通、同市場內競爭對手的分析都是尤為重要的。在這一環上,創始人 CEO 顯然更具優勢。

此外,無論誰擔上 CEO 一職,都不免會對公司的基礎設想有所觸及。創始人 CEO 是該設想的謀劃者,自然對更改公司設想更具發言權。而職業 CEO 稍有不慎便有可能遭到公司眾人的激烈反對,甚至動搖整個企業的核心信仰。在這點上,創始人 CEO 再下一城。

而且,大多數的創始人 CEO 在公司建立之初就會有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構想。他們的願景是宏大的、長期的,他們是做好了萬里長征的準備的。公司對他們而言更像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是會有強烈而深刻的感情的。反觀職業 CEO,相對而言,他們更追求短期利益,只要在我在任期間沒出什麼差錯,那便萬事大吉,要是有所發展,說不聽還會得到更大公司的聘請函。因此,創始人 CEO 又將了一軍。

稍微涉獵過經營管理領域的朋友應該知道,企業的理念、市場環境、與企業領導者三者應為一個有機整體,三者的協調作用會主宰企業的領域選擇與發展模式。這有機體就好像人體一樣,各器官共同協作,才能健康生存。

而創始人出現的問題與過錯就好比是臟器出現了病變,當我們生了病,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尋求醫治,而不是立即將臟器切除。這跟董事會罷免 CEO 有很多相通之處。很多時候,創始人 CEO 都成為了公司危急時刻的替罪羊。董事會總是想著怎樣才能避免風頭,而往往忽略了其捨棄的正是公司戰至今日的制勝法寶。

綜上,讓我們打一個十分「極客」的比方:如果將公司比作一輛汽車,那麼創始人 CEO 就是駕駛員,掌握著車輛的前進方向;而職業或僱傭 CEO 則更像車道保持功能,他們能維持車輛前進,但卻不知會駛向何方。

文章最後,讓我們再次回顧 Kalanick 回歸一事。雖然此前聯名人數不及公司一成,但他的回歸可謂是大有希望,甚至是近似註定的。然而,他是會像 Jobs 一樣衣錦還鄉地回歸,還是像楊致遠一樣出任公司的「酋長」?來日方長,請您與極客公園一起拭目以待。

文章參考:Business Insider( http://dwz.cn/6i4GyP),Andreessen Horowitz(http://t.cn/RK9EG8i)

頭圖來源:CNBC(http://t.cn/RK9EIE9)

本文由極客公園原創

轉載聯繫 wangxue@geekpark.net

GIF/915K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公園 的精彩文章:

小巧而強大,可能是最適合你的智能音箱,邀你體驗
A站B 站無劇可看,又一波內容被清洗到底意味著什麼?
造作和它的下一步
O2O 大戰似乎又要開始了

TAG:極客公園 |

您可能感興趣

CM·朋克現身ALL IN賽事新聞發布會,要回歸摔角了!
GMIC人工智慧公開課重磅回歸
蘋果宣布在6月份舉行發布者大會,期待小屏iPhone SE回歸的朋友可要失望了
EXO大隊被唱衰,即將回歸的EXO-CBX小分隊則是已經糊了?
創夢天地赴港IPO,納斯達克回歸後再啟程
沉澱了四年,OPPO終於攜Find X強勢回歸,這只是開始!
EDG廠長重回賽場完美首秀:離開是為了更好的回歸
LOL:WE康帝宣布回歸 夏季賽的RNG又將迎來一個強勁對手
OPPO公布Find系列回歸 或用上未來黑科技
一拳超人,霸權番即將回歸,餓狼成為第二季最終BOSS
WWE布洛克回歸UFC定了?外媒爆大布的對手都選好了 白大拿怎麼說
NBA:沃爾的回歸給即將走進季後賽的奇才帶來更多機會
GMIC人工智慧公開課重磅回歸,報名通道開啟
三年之約結束董小颯回歸LOL,第一戰就是參加主播CP大作戰!
內特·迪亞茲在社交網站公布比賽信息,回歸UFC賽場有望!
韓國女團TWICE剛回歸不久又再宣布回歸,看來JYP真的要搶劫粉絲的錢包
AMD EPYC(霄龍)回歸後的頭等大事 與合作夥伴一起加快布局數據中心市場
EYES ON YOU團體預告照公開!分析此次回歸風格
這是Uzi回歸後RNG被吊打最慘的一局比賽!
卡哈比希望能與GSP對決,布洛克續約WWE不妨礙回歸U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