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識文斷字】說「必須」

【識文斷字】說「必須」

「必」,「柲」本字,後寫作「柄」。從「弋(帶椏杈的樹枝之類)」從「八(按:八亦聲)」,會意。指的是勺子、枝杈之類或者長桿兵器上的那部分「抓手」——其中的「八」也就是「把兒」。

上面圖左的甲骨文是個勺字,兩邊的「八」表示是把柄的位置——後面的枝杈是為了不讓勺子掉到鍋碗中去,如圖:

「須」,原本指的是橫向翹起的、上嘴唇上的鬍子,在兵器、魚鉤等器物上,引申為橫向的、可以增加磨擦力的那部分「須子」。詳見拙文《說鬍鬚》:

關於橫向須、縱向胡這個「鬍鬚」,不妨補充個例子:貓的鬍子是橫著長的,所以叫「貓須」;而山羊的鬍子是豎著長的,所以叫「山羊鬍」。

總之,有了「必(柄)」,就有了把柄或者說「抓手」;

有了「須」,就會有刮擦、不打滑或者便於阻攔——如皋話叫有了「刮(讀誇,陽平)頭」。

我們看古代冷兵器上的把柄,往往都會在抓握部分——「必(柄)」——上橫向絞纏上些「須子(布條或絲帶)」,那是為了增加摩擦力,便於抓握,這正是典型的「必(柄)須」。

以前,社會上重男輕女,因為男孩子都是「帶把兒的」,自然也就是個「必須」——這話好像有點玩笑的意思,不過……你懂的。

孔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人不能太想當然、不能太絕對、不能太固執,不能太自我。這其中的「必」指的是別太絕對、別授人以柄——這也展現了孔子「時中之聖」的那一面。

「須」字,後來除了鬍鬚,多指抽象化的「阻礙」、「停留」、「停頓」、「定格」等意義。比如杜甫的名句「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這個「斯須」是「正當此時,即此定格」的意思,與原意為陷在爛泥中的「需」意思基本重合了。

「須」字後來繁化作「鬚」,特指人的鬍鬚,這說明兩個問題:

1:人文世界都是「以人為本」的,一切關於人的、重要的東西都會突出、特指、不計成本——正所謂「傷人乎,不問馬」;

2:古文字中也有不少為了表達得更清楚所導致的「繁化」現象,換句話說,文字的發展,也不全是為圖省事的簡化。為了實際需要,繁化和簡化都是「古法」——那些強烈反對繁體字或者一見簡化字就不爽的朋友您也是太絕對、未免於「必」了不是?

總之,「必須」都是指摩擦力大,讓人有「把握」、能留住。

所以,舞刀弄槍,「必(柄)須」都是必須的,但是,過分講求,過於誇張,必(柄)和須也會導致橫生枝節、離題萬里的「支離」;雖說「寧支離勿輕滑」,那也得看場合、看情況。一般情況下,還是直爽的好。您瞧:無所謂「必(柄)須」的棍子才是「冷兵器之祖」,誰的本事最大,就被尊稱為「棍」——比如「賭棍」、「訟棍」,就因為棍是光溜溜的「光棍」,自由度最高。

不管怎麼樣,縱向的、直的「必(柄)」與橫向的、彎的「須」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得心應手——有時候,胡攪蠻纏也是一種「必須」,只不過,橫向糾纏的「須」與縱向直通的「必(柄)」之間的比例關係,因為很有些個性,而必須費一番糾纏吧。

再者,由於「必(柄)」是用來掌握的重點、著力點,因此自身也必須有相當高的強度和承受力,說文一點,就是「尤須自重」。比如掌握權柄的官員,常說的話就是「必須」,也就必須注意:您可千萬別太牛、別太「必」——別太牛必,以至「關刀舞脫必(柄)」呀!

作者:徐飛。江蘇如皋人。傳統文化學者,書法家。寓居北京,從事傳統文化和書法教育。

(原創文字,轉載請署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眾號 的精彩文章:

孩子回家不想寫作業怎麼辦?
論文學的「當代性」
葛大爺躺過來,它比床要浪,比椅子要柔,爽到無法自拔
看了這,才知道啥叫國家
「不想結婚」也是拖延症?越來越多人都在拖延……

TAG:公眾號 |

您可能感興趣

識文斷印:從西漢楚王墓看級別最高的漢代玉器
朱元璋當和尚之前就已經識文斷字了,教他的師父很有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