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見的開埠前後的周村老照片,那時候的周村就這麼牛了!
解放時的周村大街上
周村是民族資本家比較集中的地區,經過暴風驟雨般的改造,各種經濟形式最終納入社會主義的經濟體系。本套老照片展示解放初期處在經濟建設中的周村。而今,周村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鎮西橋工地上來了攝影師,工人們覺得很新鮮,都驚奇的轉過臉來。
工人正在新建路十字大街開挖下水道,為開寬馬路作準備。
周村區工業局化學廠化妝社主要生產肥皂等簡單的日用化妝品。
貧下中農代表發言,擁護新生的革命委員會。
當然,「紅寶書」是必須時刻不離手的
圖為奪權大會會場,參加大會的戰士們都是全副武裝
這是奪權大會會場內的群眾隊伍,當時,周村這個古鎮,萬人空巷,齊聚廣場
遭受轟炸後的周村
周村是淄博地區印刷業創辦最早的城市。目前有案可查的最早的印刷廠是三益堂書坊。作為淄博有案可查的早期書坊之一,三益堂,在三百多年前就已聞名遐邇。收藏於浙江圖書館的乾隆三十二年標有周村王金範刻本的《聊齋志異》,就是周村三益堂出版印刷的,這是國內現存最早的《聊齋志異》版本。三益堂是明末清初時由來自廣饒縣的付氏與幾位親友合資創辦的。
民國以後,三益堂的資東分家,各自成立了三元堂、三義堂、三升堂和文林堂。這裡由付氏的後代付竹江先生繼承,改號三元堂,取「三元及第」之意。原來也是前店後廠的傳統商號院落布局,沿街是店面,後面是經理室、會客室、帳房、印刷車間和加工廠。三益堂主要經營圖書業務,兼營筆、墨、紙、硯。三益堂印刷的書籍多為常用的四書五經,以及《三字經》、《女兒經》、醫書、古典文學等,現存清光緒年間的《新狀元書經》、《新狀元詩經》等,都是當時很流行的版本。三十年代書坊添置了鉛石印刷機,業務範圍擴展到印中堂畫、四扇屏、對聯、商店的廣告、戲院的海報、五音戲的戲本等。
據說當年著名京劇藝術家程硯秋先生來周村演出時的戲報,就是程先生親自指定在這裡印刷的。現在原址設立了三益堂印刷展館,主要利用實物和圖板說明介紹我國印刷技術的產生、發展和周村印刷業的發展歷史。
縫紉機是德國人發明的,發明的時間大致是與自行車同時代的19世紀初葉。公元1914年。據廣告書所載,德國利康公司在中國的上海、杭州、漢口、青島、濟南、周村13個城鎮設有利康縫紉機器發行所。
(文章源自網易微博)


※《一馬三司令》竟然是吃著咱周村饃饃醬拍出來的!
※留在周村人心裡最遙遠的記憶居然是……
※夏至將至,這有一份古城最好吃的麵條攻略
TAG:周村古商城 |
※一組周口老照片,看過的人都哭了!再也回不到從前……
※一組晚清的老照片那時候的中國你見過嗎?
※一組蔣介石青年時期的老照片,那時候的他還不是光頭
※清朝非常珍貴的老照片,每一張都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悲哀,讓後人引以為戒
※三十多年前的老照片,看懂的人都老了
※清朝人的辮子那麼長,睡覺時放在哪裡,最後一張老照片告訴你
※老照片:這才是真實的日軍前線照,最後一張看了無不憤怒
※清朝老照片:下棋的大爺,最後一張揭露了當時的人們到底有多窮
※看著這些老照片,感覺我們都在時光中慢慢的老去了!
※老照片,帶你見證一個不一樣的無錫,那時的黃埠墩和現在不一樣啊
※若不是那張老照片,你怎會想起十年前的今天你在做什麼
※原來以前的林青霞這麼美!這張老照片很多人沒有見過,你覺得怎麼樣?
※一組老照片,看懂的你就是小陶的老人了
※罕見的清朝老照片,李鴻章年輕時的照片,最後一張看了讓人很憤憤不平!
※老照片,另一個視角下的清末百姓生活,和你以前見到的有所不同
※老照片:一組三十年前的老照片,在回首我已是人父,看著看著哭了
※百年前的老照片 帶你看看那時候的美麗汶川
※晚清時期的上海老照片,看看百年前的「魔都」是什麼樣子
※鏡頭下的晚清老照片,最後一張竟然看哭了
※一組30年前的老照片,看過的人都哭了,看懂的人都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