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張飛《八濛山銘》拓本三種、諸葛亮《遠涉帖》
三國張飛《八濛山銘》拓本三種、諸葛亮《遠涉帖》
《八濛山銘》(傳)拓本三種(後兩種疑為清代、民國偽刻)
傳說張飛打敗曹操手下名將張郃之後,以丈八蛇矛在八濛山石壁上鑿隸書兩行:「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濛,立馬勒銘。」即後世傳誦的「八濛摩崖」。由於年代久遠,遺迹已壁裂字毀。清光緒年間,有人根據拓本重銘石上,民間叫「桓侯碑」。「特殊年代」中被人打碎埋於地下。
張飛(?-221),字益德(《三國演義》、《華陽國志》中字翼德),漢族,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將領。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初戰就獲勝,嶄露頭角。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三人情同兄弟,劉備坐下時,二人常不辭辛勞隨身守護,有時一站就是大半天。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劉備被封為平原相,時關羽、張飛任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建安元年(196年),袁術攻打劉備,爭奪徐州。劉備派張飛守下邳,自己則將兵在盱眙、淮陰抵抗袁術,雙方僵持了月余,互有勝負。下邳相曹豹是陶謙的舊部,與張飛不和,為張飛所殺,於是城中人人自危,頗為混亂。時袁術給呂布寫信,勸其乘機襲下邳,答應事成後,援助呂布糧草。呂布很高興,率軍而至。劉備中郎將許耽開門投降,張飛敗走。呂布俘劉備妻小和諸將家屬。由於形勢所迫,劉備、張飛只好暫時依附呂布,駐軍小沛。呂布還劉備妻小。 劉備駐小沛,發展較快,不久便聚眾萬餘人,呂布不安,又率來攻,劉備只得攜張飛等投奔曹操,並與曹操聯合,打敗呂布。
197年6月,曹操擊敗呂布,被任命為中郎將。後來劉備再依袁紹、劉表,最後屯兵於新野。幾年後,劉表死,曹操南下,劉備棄新野行陸路南逃,曹操派出精騎兵追了一日一夜,在當陽橋上,劉備棄妻先逃,張飛帶領二十騎拒後,張飛斷橋、立於河邊,大叫:「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赤壁之戰後,劉備奪下荊州四郡,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後轉到南郡。
後來劉備入益州,不久與劉璋反目。建安十八年(213年),張飛、諸葛亮、趙雲等領荊州兵入蜀增援。到達江州,遇上劉璋大將嚴顏,嚴顏被張飛生擒,嚴顏拒降的豪氣感動了張飛,被張飛引為上賓。大軍繼續分定諸郡縣,於次年(214年)五月推進至成都,與劉備會合。劉備成為益州牧,賜張飛黃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緞千匹。
218年,曹操擊敗張魯後,曹營名將張郃率軍進入益州東北部,此地雖屬益州但向來為張魯的領地。劉備遂任張飛為巴西太守,出兵爭奪,兩軍對持五十多日。後來,張飛率精兵萬多人,邀張郃軍交戰,因山道狹窄,前後不能相救,張郃大敗,棄馬與十餘人爬山退還南鄭,張飛此戰不僅拓增劉備方領土,更使保住蜀地門戶,使益州轉危為安。張飛隨即參與攻打漢中的戰事。219年,劉備據有漢中,稱漢中王,拜張飛為右將軍,假節。十二月,關羽被孫權所殺。
221年,劉備稱帝,張飛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同年六月,劉備為奪回荊州,東征東吳,張飛在閬中準備出兵會師江州。臨近出發時,被其麾下將領張達﹑范強(演義中誤寫作范疆)謀殺,更帶同其首級奔赴孫權,劉備聞得張飛都督有表,大叫:「噫!飛死矣。」漢懷帝劉禪於景耀三年(260年)追謚張飛為桓侯。
諸葛亮《遠涉帖》(原石及拓本)
《遠涉帖》相傳為王羲之臨摹諸葛亮所書。
諸葛武侯《遠涉帖》,余既冠時,與鮮於純叔獲觀於沙麓張氏家。迨大德庚子冬,詔集賢所貯書畫,賜其院之官屬,呂司直所得者,亦有是帖。老眼復觀,煥若神明,頓還舊觀,然比之向所見者,後有東坡跋語,辨其印章,玉泉公家曾收。彥瞻博雅好古,可謂物有所歸矣。(《秋澗集》卷七十三)
孔明能書早見諸北宋《宣和書譜》,且道及蜀漢書家僅其一人。唯因人得其遺迹必珍玩之,故古代不乏穿鑿附會,米芾《跋秘閣法帖》即謂《淳化閣帖》之《度德》、《亮曰》二帖「並諸葛書」,宋以降刻帖遂踵跡因循其說。如康熙《懋勤殿法帖》作「諸葛亮《亮白帖》」。乾隆《因宜堂法帖》也將《亮曰帖》歸為「蜀漢諸葛武侯書」,並偽刻明天啟安世鳳跋「武侯手翰,惟此數十字」云云。就米芾之失鑒,大觀初黃伯思《東觀餘論·法帖刊誤》指謬曰:有誤著其主名者,若以晉人章草諸葛亮傳中語,遂以為亮書之類是也。「孤不度德量力」與「亮白董卓已來」二帖,皆諸葛傳中與昭烈問答語。此文出亮言,亦史家潤色之。又中雲亮曰,亦史家所記,米遂謂亮書,差千里矣。近代張伯英《法帖辨偽》亦謂《因宜堂法帖》多收偽跡,以閣帖所載之《隆中對》一段,即命為諸葛武侯之書,此甚可笑。
北宋集帖間相傳亮書另一刻帖為大觀初《汝帖》中之《玄莫帖》。隸書二行十四字為:「玄莫大寂混合陰陽先生天地柔剛」。此帖真偽,尚有分歧。元劉有定《衍極》謂「諸葛武侯其知書之變矣」注即列此帖字。清程文榮《南?帖考》質疑:「豈真以為武侯書耶?必集魏碑中字,然今無考」。明郭秉詹縮臨《貞隱園法帖》戊集猶標帖主「蜀諸葛武侯孔明」。《法帖辨偽》則辨曰:「郭氏於臨仿之工頗深。而鑒古之識殊淺,所臨行草每雜用《閣帖》中偽跡,是其一失。」殆指《玄莫帖》。又,偽刻元佑《戲魚堂帖》和宋《星鳳樓帖》均有「諸葛亮《玄莫帖》」。《法帖辨偽》駁曰:「二帖宋、明時並無,所謂非驢非馬,不古不今,供好事者插架之需而已。中有諸葛亮、曹植書,皆荒謬不審其所從來」。鑒於《玄莫帖》出現唐突,書帖查無實據,刻帖自疑信參半待考,由此愈反證下列《遠涉帖》之確鑿珍貴。
首先,流傳有緒。《宣和書譜》「草書敘論」曰:自漢晉宋以還,以草書得名者為多,流傳於今者,蜀得諸葛亮。今御府所藏草書——《遠涉帖》。清張澍整理《諸葛忠武侯文集》援引《太平御覽》著錄帖文為:「師徒遠涉,道路甚艱;自及褒斜,幸皆無恙。使回,馳此,不復云云。亮頓首。」案,《御覽》系宋太宗案頭備覽類書,由此說明斯帖於宋初存世無疑,故被當作先賢語錄。且此乃亮書墨跡證據確鑿,料經時賢考證,故既有書帖入藏內苑供帝王鑒賞,又明白無誤著錄於《宣和書譜》。兩宋以降元學者王惲《玉堂嘉話》、《秋澗大全文集》之《跋諸葛公〈遠涉帖〉》曾道及於青、中、暮年三度鑒賞。案其品鑒水平高明,故跋謂書帖於北宋迭經蘇軾等庋藏當屬可信,由此亦可見此帖確見於宋徽宗前不謬。
元以降《遠涉帖》在清初藏家高士奇後裔康熙四十四年揀定「進上」《江村書畫目》中又見蹤跡,但其實未進宮而在民間輾轉遞藏。光緒十四年北京「寄觀閣」古玩鋪覓帖自山西太谷,旋為收藏家李葆恂覬覦而詭稱後人仿作,以二十兩銀子「揀漏」一舉居奇。此事傳為琉璃廠古玩肆有眼不識瑰寶笑柄,至今屢為北京古玩界前輩陳重遠《古玩史話與鑒賞》、《鑒賞述往事》、《文物話春秋》、《收藏講史話》等系列叢書提及,引為經營古玩走眼經驗教訓。而李則就己巧取之舉頗為自得,既把購置原委記錄在案,且將書帖前後題跋,印鑒悉數著錄於《海王村所見書畫錄》。《遠涉帖》最後有記載可循系民國二十三年《河北第一博物院畫報》第五十七期《古董錄》短訊:「義州李文石丈有《遠涉帖》,題『亮頓首』。歷來著錄家,均定為武鄉遺墨。然又安知其為諸葛亮耶?紙墨字形,則確為漢晉間物,即謂之庾亮(東晉書家,《淳化閣帖》有《書箱帖》),亦無不可。似應存疑耳」。
《遠涉帖》真偽,雖此存疑,但前輩學人多考證此乃王羲之臨仿亮書之唐鉤摹本。尤其李葆恂著錄宋徽宗瘦金題書等言之鑿鑿。故儘管題跋所及斯帖於元蒙覆滅而自宮中流散,嗣後相繼在冀北、嶺南等地藏家間播遷?藏,清鑒藏家翁方綱於天各一方南北兩度鑒賞、題跋等,均不見其本身著述;王惲、蘇軾及其中表程正輔藏跋等,料於李葆恂著錄前為好事者人為割取,斯帖當猶足信以為真。《遠涉帖》書帖雖因李葆恂卒而不知所終,使人無緣一睹右軍臨仿武侯書跡神韻,幸此前道光二十七年粵籍儒賈葉應暘撰集《耕霞溪館法帖》加以摹刻並列廣東書法、鑒賞家吳榮光考識左證。經驗證李葆恂著錄書帖行秩及所鈐印鑒,刻帖間墨拓徽宗「雙龍」圓印,「宣龢」印、「御書」葫蘆印,宋高宗「紹興」印等,與之完全一致,從而令人得以領略翰墨書帖之一斑。值得一提是,粵帖甚多,葉刻叢帖即有四種,吳榮光《筠清館法帖》外即推此帖。唯刻石於同治間粵海關監督晉某任滿還京舟載過渤海突遇風濤為船人舉而沉于海。故《遠涉帖》雖堪稱《耕霞溪館法帖》僅存備份,然因石毀不存,此前世間拓本無多,摹刻帖猶吉光片羽矣。
作為孔明親筆出師褒斜討伐曹魏「特快專遞」,《遠涉帖》與同時《曹真殘碑》語涉「屠蜀賊諸葛亮」云云,事關同一場戰爭敵對雙方運兵謀略,南征北戰史實恰可遙相呼應,史料價值可想而知。而作為「書聖」臨仿「智聖」墨跡刻帖,書法價值更不言而喻。至於公諸「古褒斜棧道陳列」,豈非得其所哉?
釋文:
師徒遠涉,道路甚艱;自及褒斜,幸皆無恙。使回,馳此,不復云云。亮頓首。
延伸閱讀
三國諸葛亮書跡刻帖《遠涉帖》重見天日
上海博物館碑帖研究專家陶喻之研究員在從事古代碑帖整理研究過程中,於清代集帖間發現湮沒已久的三國諸葛亮書跡《遠涉帖》刻帖。行草二十七字作:「師徒遠涉,道路甚艱,自及褒斜,幸皆無恙。使回,馳此,不復一一。亮頓首。」這一研究成果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三國文化暨諸葛亮學術研討會」上一經公布,引起轟動。因帖文內容事關諸葛亮晚年經褒斜棧道北伐曹魏,故蜀漢出師所在地的陝西漢中博物館「褒斜棧道史陳列館」複製翻刻予以陳列展覽,吸引了眾多參觀者一睹為快。
《遠涉帖》最早始見於北宋內府《宣和書譜》著錄,內容曾被入選宋初類書《太平御覽》,由此表明墨跡書帖曾入藏北宋內府;另外,元人王惲《玉堂嘉話》、《秋澗先生文集》、王旭《蘭軒集》,清收藏家高士奇《江村書畫目》、李葆恂《海王村所見書畫錄》等均有著錄或記載。據已佚書帖題跋可知此墨寶相傳曾系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臨仿,後經北宋蘇軾、宋徽宗趙佶、元朝大名府藏家及清鑒藏家孫承澤、翁方綱等遞藏、過目、題跋,可謂流傳有緒,信實可考。儘管墨跡書帖在李葆恂之後不知所在,幸好道光年間此帖被有刊刻叢帖家風的粵籍儒商葉應暘刻入《耕霞溪館法帖》得以傳世,同時廣東學者、書法鑒藏家吳榮光、張維屏就此均有題識。
諸葛亮書法世間絕無僅有,作為鉤沉所得傳世唯一可信的「書聖」王羲之臨仿「智聖」諸葛亮書跡,《遠涉帖》的水落石出,其史料與書法價值之高不言而喻。
漢南定軍山麓丞相墓前「護墓雙桂」乍綻時節,這片當年蜀漢北伐出師地的「古褒斜棧道陳列」亦於古漢台博物館改建落成,其間展覽翻刻王羲之臨仿諸葛亮《遠涉帖》甚為引人矚目。
因斯帖系我鉤沉提供布展,故自應就此略事講解。孔明乃「智能化身」婦孺皆曉,然其善篆、隸、草書則知者甚鮮。其實,孔明能書早見諸北宋《宣和書譜》,且道及蜀漢書家僅其一人。唯因人得其遺迹必珍玩之,故古代不乏穿鑿附會,米芾《跋秘閣法帖》即謂《淳化閣帖》之《度德》、《亮曰》二帖「並諸葛書」,宋以降刻帖遂踵跡因循其說。如康熙《懋勤殿法帖》作「諸葛亮《亮白帖》」。乾隆《因宜堂法帖》也將《亮曰帖》歸為「蜀漢諸葛武侯書」,並偽刻明天啟安世鳳跋「武侯手翰,惟此數十字」云云。就米芾之失鑒,大觀初黃伯思《東觀餘論?法帖刊誤》指謬曰:有誤著其主名者,若以晉人章草諸葛亮傳中語,遂以為亮書之類是也。「孤不度德量力」與「亮白董卓已來」二帖,皆諸葛傳中與昭烈問答語。此文出亮言,亦史家潤色之。又中雲亮曰,亦史家所記,米遂謂亮書,差千里矣。近代張伯英《法帖辨偽》亦謂《因宜堂法帖》多收偽跡,以閣帖所載之《隆中對》一段,即命為諸葛武侯之書,此甚可笑。
北宋集帖間相傳亮書另一刻帖為大觀初《汝帖》中之《玄莫帖》。隸書二行十四字為:「玄莫大寂混合陰陽先生天地柔剛」。此帖真偽,尚有分歧。元劉有定《衍極》謂「諸葛武侯其知書之變矣」注即列此帖字。清程文榮《南帖考》質疑:「豈真以為武侯書耶?必集魏碑中字,然今無考」。明郭秉詹縮臨《貞隱園法帖》戊集猶標帖主「蜀諸葛武侯孔明」。《法帖辨偽》則辨曰:「郭氏於臨仿之工頗深。而鑒古之識殊淺,所臨行草每雜用《閣帖》中偽跡,是其一失。」殆指《玄莫帖》。又,偽刻元佑《戲魚堂帖》和宋《星鳳樓帖》均有「諸葛亮《玄莫帖》」。《法帖辨偽》駁曰:「二帖宋、明時並無,所謂非驢非馬,不古不今,供好事者插架之需而已。中有諸葛亮、曹植書,皆荒謬不審其所從來」。鑒於《玄莫帖》出現唐突,書帖查無實據,刻帖自疑信參半待考,由此愈反證下列《遠涉帖》之確鑿珍貴。
首先,流傳有緒。《宣和書譜》「草書敘論」曰:自漢晉宋以還,以草書得名者為多,流傳於今者,蜀得諸葛亮。今御府所藏草書——《遠涉帖》。清張澍整理《諸葛忠武侯文集》援引《太平御覽》著錄帖文為:「師徒遠涉,道路甚艱;自及褒斜,幸皆無恙。使回,馳此,不復云云。亮頓首。」案,《御覽》系宋太宗案頭備覽類書,由此說明斯帖於宋初存世無疑,故被當作先賢語錄。且此乃亮書墨跡證據確鑿,料經時賢考證,故既有書帖入藏內苑供帝王鑒賞,又明白無誤著錄於《宣和書譜》。兩宋以降元學者王惲《玉堂嘉話》、《秋澗大全文集》之《跋諸葛公〈遠涉帖〉》曾道及於青、中、暮年三度鑒賞。案其品鑒水平高明,故跋謂書帖於北宋迭經蘇軾等庋藏當屬可信,由此亦可見此帖確見於宋徽宗前不謬。
元以降《遠涉帖》在清初藏家高士奇後裔康熙四十四年揀定「進上」《江村書畫目》中又見蹤跡,但其實未進宮而在民間輾轉遞藏。光緒十四年北京 「寄觀閣」古玩鋪覓帖自山西太谷,旋為收藏家李葆恂覬覦而詭稱後人仿作,以二十兩銀子「揀漏」一舉居奇。此事傳為琉璃廠古玩肆有眼不識瑰寶笑柄,至今屢為北京古玩界前輩陳重遠《古玩史話與鑒賞》、《鑒賞述往事》、《文物話春秋》、《收藏講史話》等系列叢書提及,引為經營古玩走眼經驗教訓。而李則就己巧取之舉頗為自得,既把購置原委記錄在案,且將書帖前後題跋,印鑒悉數著錄於《海王村所見書畫錄》。《遠涉帖》最後有記載可循系民國二十三年《河北第一博物院畫報》第五十七期《古董錄》短訊:「義州李文石丈有《遠涉帖》,題『亮頓首』。歷來著錄家,均定為武鄉遺墨。然又安知其為諸葛亮耶?紙墨字形,則確為漢晉間物,即謂之庾亮(東晉書家,《淳化閣帖》有《書箱帖》),亦無不可。似應存疑耳」。
《遠涉帖》真偽,雖此存疑,但前輩學人多考證此乃王羲之臨仿亮書之唐鉤摹本。尤其李葆恂著錄宋徽宗瘦金題書等言之鑿鑿。故儘管題跋所及斯帖於元蒙覆滅而自宮中流散,嗣後相繼在冀北、嶺南等地藏家間播遷藏,清鑒藏家翁方綱於天各一方南北兩度鑒賞、題跋等,均不見其本身著述;王惲、蘇軾及其中表程正輔藏跋等,料於李葆恂著錄前為好事者人為割取,斯帖當猶足信以為真。《遠涉帖》書帖雖因李葆恂卒而不知所終,使人無緣一睹右軍臨仿武侯書跡神韻,幸此前道光二十七年粵籍儒賈葉應暘撰集《耕霞溪館法帖》加以摹刻並列廣東書法、鑒賞家吳榮光考識左證。經驗證李葆恂著錄書帖行秩及所鈐印鑒,刻帖間墨拓徽宗 「雙龍」圓印,「宣龢」印、「御書」葫蘆印,宋高宗「紹興」印等,與之完全一致,從而令人得以領略翰墨書帖之一斑。值得一提是,粵帖甚多,葉刻叢帖即有四種,吳榮光《筠清館法帖》外即推此帖。唯刻石於同治間粵海關監督晉某任滿還京舟載過渤海突遇風濤為船人舉而沉于海。故《遠涉帖》雖堪稱《耕霞溪館法帖》僅存備份,然因石毀不存,此前世間拓本無多,摹刻帖猶吉光片羽矣。
作為孔明親筆出師褒斜討伐曹魏「特快專遞」,《遠涉帖》與同時《曹真殘碑》語涉「屠蜀賊諸葛亮」云云,事關同一場戰爭敵對雙方運兵謀略,南征北戰史實恰可遙相呼應,史料價值可想而知。而作為「書聖」臨仿「智聖」墨跡刻帖,書法價值更不言而喻。至於公諸「古褒斜棧道陳列」,豈非得其所哉? (陶喻之)
諸葛亮《玄莫帖》
《玄莫帖》為蜀漢法帖,據傳為諸葛亮所書。據史料考證「北宋集帖間相傳亮書另一刻帖為大觀初《汝帖》中之《玄莫帖》,隸書二行十四字為『玄莫大寂混合陰陽先生天地柔剛』,此帖真偽尚有分歧。元劉有定《衍極》謂『諸葛武侯其知書之變矣』注即列此帖字。清程文榮《南帖考》質疑『豈真以為武侯書耶?必集魏碑中字,然今無考』。明郭秉詹縮臨《貞隱園法帖》戊集猶標帖主『蜀諸葛武侯孔明』。《法帖辨偽》則辨曰『郭氏於臨仿之工頗深。而鑒古之識殊淺,所臨行草每雜用《閣帖》中偽跡,是其一失』,殆指《玄莫帖》。又,偽刻元佑《戲魚堂帖》和宋《星鳳樓帖》均有『諸葛亮《玄莫帖》』。《法帖辨偽》駁曰『二帖宋、明時並無,所謂非驢非馬,不古不今,供好事者插架之需而已。中有諸葛亮、曹植書,皆荒謬不審其所從來』。鑒於《玄莫帖》出現唐突,書帖查無實據,刻帖自疑信參半待考。」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號卧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謚曰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詩人杜甫有《蜀相》名篇傳世。
※走近書畫大師吳三大先生的藝術人生
※王羲之《擇葯帖》、《朱處仁帖》、《追傷帖》等
※蘇東坡知密州的書法活動及所留墨跡考評
※墨色也迷人
※宋仁宗、清康熙臨《蘭亭序》
TAG:聞是書畫 |
※三國蜀之殤:諸葛亮六出祁山
※山寨《三國志》為何暢銷日本?
※閑讀《三國》之魏延(三)
※閑讀《三國》之魏延(二)
※讀《三國志》—「王佐之才」荀彧
※連環畫欣賞-三國演義之五十七:《姜鄧鬥智》
※《三國演義》六大龍套排行榜:一劉二潘三道榮,四馬五高六曲阿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
※陳壽的《三國志》為何不寫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
※再讀《三國》,思諸葛亮之「罪」
※何俊華:陳壽撰寫《三國志》的匠心
※三國愛情故事《孔雀東南飛》
※邪神卧龍現世《街機三國》魔王諸葛亮來襲
※從《三國機密》《隋唐英雄傳》《江山風雨情》開扒末代帝王不為人知故事
※程念祺:鄭逸梅的《三國閑話》
※諸葛亮:被《三國演義》神化的名將(武廟系列)
※《三國》「曹操刺董」
※戰國七雄之「魏、趙、韓」三國史
※《重讀三國》之諸葛亮出山的人生智慧
※日本動漫里的《三國演義》,曹操諸葛亮和關羽,三國英雄日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