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透視第十三屆全運會改革探索」系列言論

「透視第十三屆全運會改革探索」系列言論

全運改革勢在必行

鍾 文

設立19個大項的群眾比賽項目,特邀全世界外籍華人、華僑中的高水平運動員參賽,鼓勵跨省、跨地區組合參賽……第十三屆全運會改革力度之大,預示著這是一屆不尋常的全運會。

全運會要不要改革?這是一個無需討論就能給出肯定答案的問題。前些年全運會賽場亂象頻出,圍繞全運會獎牌的爭奪無所不用其極,種種匪夷所思之事堂而皇之發生,使得人們一提起全運會便會產生不好的聯想。更何況,愈演愈烈的全運會亂象也在直接影響人們對中國體育的觀感,如果再不對全運會進行改革,非但全運會積弊難除,還會導致中國體育形象受損、發展受限。

全運會該怎樣改革?這不是一個可以夸夸其談的熱門話題,而是一個需要紮實推進的實踐課題。全運會改革有其複雜性與敏感性,自然不可輕舉妄動、莽撞行事。但相比於畏首畏尾的左右搖擺,大膽向催生全運會亂象的利益鏈條開刀、勇於將全運會打造成凝聚各方力量的開放平台,無疑是體現使命與擔當的堅定選擇。

當然,全運會改革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有將其置於全面深化體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才能找准全運會改革的突破口與發力點。比如全運惠民問題,就既要考慮為全運會承辦地群眾提供健身與生活便利,也要考慮吸納更多群眾參與全運會並從中收穫快樂;比如全運會與奧運爭光計劃的對接問題,既要一如既往地發揮全運會的平台聚合作用、科學統籌各方資源,也要堅決破除急功近利攫取獎牌的弊端、找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推進改革是全運會的必然選項,而全運會改革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為此,推進全運會改革,要堅定信心勇敢破冰,也要審慎把握穩妥前行。相信伴隨全運會改革的全面鋪開,熱熱鬧鬧的比賽項目與參與人群之變只是表象,真正的收穫肯定來自於賽事定位的確立與思想共識的達成。

「鏡面效應」看全運改革

薛 原

上屆全運會時曾採訪過一位老隊醫。他的全運生涯始於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親身見證了歷屆全運風雲,自然有些穿越歲月波瀾的獨特感受。

類似的話題,在近幾屆全運會上多次被提及。人們對全運會的興趣,其實遠不止當下的賽場,回望中平添的回味,那些「老全運」們口耳相傳的賽場故事,同樣是全運會走過58年的難忘記憶。向歷史深處去尋找面向未來的邏輯與動力,也是全運會改革創新應有之義。

走過58年歷程的全運會,串聯起中國體育的不同發展階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著經濟、社會、人文諸方面的發展歷程,這樣的一項賽事,在世界體壇範圍內都屬難得。但對自身歷史的發掘梳理,對運行標準的傳承發揚,對社會價值的研讀探究,卻是全運會的一個短板。從全運文化的角度看,這個短板也在提醒人們思考,全運人文價值的相對缺失究竟原因何在,又該如何發力去彌補?

其實,只要對中國體育的發展路徑和模式有較為清晰的了解,就不難理解全運短板的生成機制。作為中國體育的「龍頭產品」,全運會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槓桿作用無可替代,無論是初創年代的對內振奮民心凝聚士氣,還是改革開放時期的向外開拓接軌奧運,全運會都在解讀和表達著時代的體育訴求。也正因為如此,在體育改革相對遲滯的階段,全運會也如同一面鏡子,相當準確地反映出發展中一些亟待改變的痼疾。全運改革,也被視作中國體育改革不折不扣的風向標。

了解全運會的歷史與傳承,價值與短板,再將第十三屆全運會放在新中國體育發展史,放在改革開放大環境中去審視,就不難理解全運會改革創新的時代使命和轉型迫切。無論是向群眾選手敞開大門,還是鼓勵跨省跨項聯合,種種破冰、破壁之舉,都指向了體育改革需要發力之處,指向體育本應具有的寬廣內涵和多重光彩。對於體育領域深化改革的願景與舉措而言,全運會再一次當仁不讓展現出「鏡面效應」。

珍視全運會,這裡蘊藏著中國體育一代代累積起的人文財富和寶貴資源;辦好全運會,在時代大潮中閃耀新的榮光,第十三屆全運會承載著新的期待。

全運財富 全民共享

晨 曦

從1959年建成的北京工人體育場到2009年投入使用的濟南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多座美輪美奐的綜合性體育場成為全運會58年歷史沿革的醒目坐標。場館是全運會留給中國體育最為直觀的寶貴財富,時至今日,16支中超球隊中有5支都把全運會留下的主賽場當作主場,歷史的厚重記憶和職業體育的勃勃生機在這裡有了奇妙交匯。

不過,從4年前的第十二屆全運會開始,場館不再是全運會最搶眼的財富。人們開始意識到,全運會所傳達的理念,不應僅局限於競技與場館之中,更是一次將體育精神融入社會主流價值之中的良好契機。由此,全運會留下的最珍貴財富,不再是規模宏大的「兩館一場」,而是通過一次體育盛會,讓健康的觀念深入人心,讓體育的福利惠及大眾。

在全運會發展的歷史上,字面上對全民健身的重視並不少見,如何將理念轉化為行動,第十三屆全運會做出了積極嘗試。過往的全運會賽場,總有人抱怨看台上的觀眾太少,現在,全運會不僅將普通百姓請上看台,更將他們請進賽場,比賽的吸引力和意義自然都變得大不相同。讓體育精英和普通群眾都能從中受益,也為破解全運會中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這道非此即彼的難題給出了新答案。

從第一屆全運會叫響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到第十三屆全運會的「全運惠民,健康中國」,彷彿一個輪迴,全運會的價值評判和服務對象,愈發明顯地回歸全民層面。歸根結底,體育是屬於全民的事業,全運會回歸體育的本質,應當是回歸大眾、回歸社會、回歸生活。當全運會開始用打開大門的方式來吸引大眾、回饋大眾,培育出紮根於社會的活躍體育因子必將為時不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社體育部 的精彩文章:

TAG:人民日報社體育部 |

您可能感興趣

全國第十屆殘運會暨第七屆特奧會落幕 溫暖不變 情誼長存
「秦嶺四寶」成為第十四屆全運會吉祥物
這次是全主力!亞運會第九之後中國男排備戰世錦賽再度慘敗
第十八屆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成立大會在京舉行
第二十四屆省運會擊劍預賽完美落幕!
第三屆亞殘運會在雅加達落幕 中國代表團蟬聯亞洲第一
第十三屆省運會:眉山羽協載譽歸來
省十四運會開幕式進入全員綵排階段
亞運會男足賽程分組直播計劃:出線無懸念,小組第二才是最佳選擇
體育界五大賽事,NBA上榜,奧運會僅排第二,第一無懸念
亞運會收官項目獎牌榜出爐!中國隊成績矚目:五項第一,三項第二
中國第一次舉辦「奧運會」不在北京 英美軍官盛讚:改變歷史
第十四屆全運會會徽和吉祥物發布,會徽取象傳統禮天玉璧
省第十屆殘運會在臨夏開幕
朱婷坦言不想做第二個郎平背後:支撐三屆奧運會 第一人曾被拒絕
誰能成為奧運會乒乓球第一個「三冠王」?
雅加達亞運會中國十大運動女神盤點 女排三人上榜 美女門神排第一
LOL選手牌面:亞運會亞運之星兮夜第二,UZI第八
省十六運會閉幕!榆林代表團金牌總數居全省第二
亞運會第一比賽日獎牌全紀錄(附獎牌榜及第二日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