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杜撰的炎黃子孫

(七)杜撰的炎黃子孫

友情提示

本期文章篇幅相當冗長,收錄《史記》第一、二、三篇全文,同步注釋樓豬八卦原創。

《史記》前三篇依次如下:

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卷二·夏本紀第二

卷三·殷本紀第三

樓豬此前發布過八卦史記系列如下:

燧人氏是歷史的需要

伏羲女媧是華夏的圖騰

夏朝無朝

商朝非朝

樓豬以嚴謹的角度質疑了關於五帝、夏、商的神話、傳說,以及公認的所謂歷史。如有興趣請閱讀公眾號歷史文章,歡迎拍磚,歡迎討論。

春秋時期,國家設置左右史官職。

禮雲,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正義雲,左陽,故記動。右陰,故記言。言為尚書,事為春秋。

左史主要寫記敘文歌功頌德,右史主要寫議論文標榜理教。都是宣傳部門乾的活,從這個角度可以佐證:歷史由勝利者書寫。

所幸樓豬八卦的是史記,思想不受束縛,就算得罪了司馬遷,也不至於因言獲罪。相信司馬遷是一位有良知的學者,九泉之下不會跟我計較。

以下粗體字為史記原文,細體字為樓豬註解。大段的粗體字可以跳著閱讀,尤其是歌功頌德的文字遊戲內容。

五帝本紀第一

五帝,就迄今為止的傳說和史料而言,毫無依據。

《史記》五帝,黃帝、顓頊(音「專虛」)、帝嚳(音「酷」)、唐堯、虞舜。《尚書》三皇,伏羲、神農、黃帝,五帝,少昊、顓頊、高辛、唐、虞。

本,本系。

紀,以年月記載事理。

第,次序。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書雲「人惟萬物之靈」。徇齊、敦敏、聰明都是讚揚這個黃帝德才兼備、武功高強、智謀過人等等。

歷朝歷代都需要供一個神,最有效的帝王之術就是把一個具體的人加以神話,供起來,讓大家都膜拜。既然黃帝是萬民共同的祖先,當然要好好誇一番。

至於是不是神童,不是大家不知道,只是大家都不說而已。皇帝的新裝,司馬遷早有隱喻。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

美化黃帝征戰諸侯篡權神農氏,所謂「師出有名」。

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歌頌黃帝武力非凡。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貶低炎帝,抬高黃帝,看來歌功頌德也是司馬遷的強項。兄弟互相殘殺,樓豬以為炎黃子孫也沒啥好驕傲的。這裡的「志」,就是殺掉親兄弟,侵佔黃河中下游的土地資源。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立一個不存在的靶子,繼續神話黃帝。蚩尤是銅頭鐵額吃石頭沙子的部落,居然也被黃帝打敗了,可見黃帝有多牛。好一個「代」字,就把黃帝這位篡位奪權的造反之徒說成了英雄。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筴。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南征北戰,殺人殺鬼無數。由司馬遷的筆墨潤色,黃帝這個殺人狂魔,就從一個部落首領成長為五帝之首。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編造家譜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太難為司馬遷了。顓頊(音「專虛」)是五帝第二。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帝顓頊生子曰窮蟬。

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帝嚳(音「酷」)是五帝第三。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看到「生而神靈」,樓豬忍不住笑了,這司馬遷老先生把美麗的辭藻用在了黃帝身上,後面再遇到需要誇獎神童的時候,就只好再用一遍「生而神靈」。實屬無奈啊。歌功頌德的活不好乾,挖空心思咬筆杆子,累啊!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又是兄弟殘殺,敗者不但丟了性命,還背上一個「不善」的惡名。堯帝是五帝第四。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這馬拍的,樓豬就一個字:絕!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鳥獸氄毛。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曆法歸功於堯,這與傳說中把曆法歸功於伏羲太昊有所矛盾。反正都是歌功頌德,安到誰頭上都可以,那時候也沒有知識產權的說法。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硃開明。」堯曰:「吁!頑凶,不用。」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岳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於是聽岳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關於王位繼承,堯帝徵求大家的意見,最後試用鯀,結果試用九年之後以治水不力而評判為不合格。這個故事是為了襯托舜治水有功和堯禪讓有德。

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岳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聖,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於德不懌。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堯帝把兩個女兒嫁給舜,考察三年,被評為「優秀」。

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辯於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於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後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上述這一段是禮教和法律的雛形,把這些功勞記在堯帝名下。

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彊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治水,滅三苗,這些功勞也記在堯帝名下。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則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硃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硃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硃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硃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這段敘述是說,堯帝把帝位授予舜,攝政二十八年終於堯帝駕崩。舜帝守孝三年,然後把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硃,舜自己躲到南河之南,結果官員朝覲、百姓申冤、歌功頌德都不去找丹硃,而是來找舜。然後舜說「天也」,然後登帝。舜帝是五帝之五。

事實上,舜帝被攝政沒多久,堯帝就閉關深山而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實權都在舜帝手中。堯帝駕崩之後,舜帝繼續大權在握而軟禁丹硃,讓位於丹硃也是做做樣子,最終是為了「天也」。說得那麼冠冕堂皇,可以當個宰相效忠丹硃,完全不必把帝位奪回來。這就是典型的既要幹壞事,還要立牌坊。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就時於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以上繼續是編纂神話故事。順便有了「成都」這個地名。2001年出土的金沙遺址,將成都建城歷史從公元前311年提前了300年,超過了蘇州,成為中國未變遺址最長久的城市。

堯乃賜舜絺衣,與琴,為築倉廩,予牛羊。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塗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鬱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凶。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魅,於是四門辟,言毋凶人也。

舜入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硃,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於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岳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讓於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棄,黎民始飢,汝后稷播時百穀。」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舜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垂可。於是以垂為共工。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於是以益為朕虞。益拜稽首,讓於諸臣硃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遂以硃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稺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咸興。分北三苗。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緻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於荒服。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堯子丹硃,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示不敢專也。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以上長篇累牘主要是歌功頌德,把舜說得很偉大。這裡面有一件因果報應的故事。舜把帝位讓給禹,禹把舜流放到荒野「巡狩」,最後舜「崩於蒼梧之野」,只有舜帝的兩個妻子(堯帝的兩個女兒)在墳前哭泣。舜死後,禹效仿舜帝,守孝三年,爾後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然後又說「天也」,拿回帝位。這其中禹帝有進步之處,那就是對堯和舜的兒子都分封了爵位和土地。

由此可見,所謂的「禪讓」,不過是欺世盜名的愚民伎倆,攝政則是自古有之。

太史公曰: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司馬遷關於五帝的結語,源於司馬遷自身「習道論於黃子」,受到黃老學說流派影響也是情理之中。這段話的意思是,司馬遷也是聽來的各種各樣的傳說,逐一梳理,互相佐證,最終形成了相對能夠自圓其說的五帝本紀,所謂太史公書之首。言外之意,五帝本紀,集四面八方古今神話傳說,由司馬遷梳理編纂成一家之言。

帝出少典,居於軒丘。既代炎歷,遂禽蚩尤。

高陽嗣位,靜深有謀。小大遠近,莫不懷柔。

爰洎帝嚳,列聖同休。帝摯之弟,其號放勛。

就之如日,望之如雲。郁夷東作,昧谷西曛。

明揚仄陋,玄德升聞。能讓天下,賢哉二君!

八股文的魅力,五句八十字,概括了五帝功德。最後落筆是「能讓天下,賢哉二君!」,樓豬有不同猜想。

讓位而攝政,然後掌權而讓位給先帝之子,然後「天也」而佔位。這樣的套路首次出現在舜帝接受堯帝的「禪讓」,然後又出現在禹帝接受舜帝的「禪讓」。

與其說是「能讓天下」,不如說是善於標榜。

夏本紀第二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為人臣。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原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禹的父親是鯀(音「滾」),治水九年,效果不好,被免除堯的後備,後來堯帝駕崩,舜帝把所有德才兼備的老臣都誅殺或者派往邊疆征戰而死,這其中就有「鯀」。水患不止,舜採納眾人意見,命令禹子承父業,繼續治水。

禹懷著殺父之仇,專心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積累了各地侯爵和百姓的群眾基礎,最後順利繼位,並且把舜流放「蒼梧之野」。

堯崩,帝舜問四岳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

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這裡寫的是「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我們小時候就知道的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讚美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大公無私精神。現在看來確實是被忽悠了。樓豬猜想,也許是大禹故意做給舜看的,表示敬畏,免除舜的戒心。

但不管怎麼說,貌似都與「大公無私」毫不沾邊。

經常有新聞報道,誰誰一心撲在工作上,顧不上家中老少婦孺云云,這不是變態嗎?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脩太原,至於岳陽。覃懷致功,至於衡漳。其土白壤。賦上上錯,田中中,常、衛既從,大陸既為。鳥夷皮服。夾右碣石,入于海。

濟、河維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雍、沮會同,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墳,草繇木條。田中下,賦貞,作十有三年乃同。其貢漆絲,其篚織文。浮於濟、漯,通於河。

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其土白墳,海濱廣潟,厥田斥鹵。田上下,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維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為牧,其篚酓絲。浮於汶,通於濟。

海岱及淮維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大野既都,東原厎平。其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其田上中,賦中中。貢維土五色,羽畎夏狄,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臮魚,其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通於河。淮海維揚州:彭蠡既都,陽鳥所居。三江既入,震澤致定。竹箭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喬,其土塗泥。田下下,賦下上上雜。貢金三品,瑤、琨、竹箭,齒、革、羽、旄,島夷卉服,其篚織貝,其包橘、柚錫貢。均江海,通淮、泗。

荊及衡陽維荊州:江、漢朝宗于海。九江甚中,沱、涔已道,雲土、夢為治。其土塗泥。田下中,賦上下。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礪、砥、砮、丹,維箘簬、楛,三國致貢其名,包匭菁茅,其篚玄纁璣組,九江入賜大龜。浮於江、沱、涔、漢,逾於雒,至於南河。

荊河惟豫州:伊、雒、瀍、澗既入於河,滎播既都,道荷澤,被明都。其土壤,下土墳壚。田中上,賦雜上中。貢漆、絲、絺、紵,其篚纖絮,錫貢磬錯。浮於雒,達於河。

華陽黑水惟梁州:汶、嶓既,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其土青驪。田下上,賦下中三錯。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貍、織皮。西傾因桓是來,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亂於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漆、沮既從,灃水所同。荊、岐已旅,終南、敦物至於鳥鼠。原隰厎績,至於都野。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黃壤。田上上,賦中下。貢璆、琳、琅玕。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序。

道九山:汧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岳;砥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常山至於碣石,入于海;西傾、硃圉、鳥鼠至於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於負尾;道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汶山之陽至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

道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於盟津,東過雒汭,至於大邳,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嶓冢道瀁,東流為漢,又東為蒼浪之水,過三澨,入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醴,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迤北會於匯,東為中江,入於梅。道沇水,東為濟,入於河,泆為滎,東出陶丘北,又東至於荷,又東北會於汶,又東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于海。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灃,又東北至於涇,東過漆、沮,入於河。道雒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於伊,東北入於河。

以上長篇敘事都是大禹治水的經過,覆蓋了如今黃河中下游大部分流域。

於是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六府甚脩,眾土交正,致慎財賦,咸則三壤成賦。中國賜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裛,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國,三百里諸侯。侯服外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綏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於是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於是太賓士。

皋陶作士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皋陶述其謀曰:「信其道德,謀明輔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慎其身脩,思長,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難之。知人則智,能官人;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寬而栗,柔而立,願而共,治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實,彊而義,章其有常,吉哉。日宣三德,蚤夜翊明有家。日嚴振敬六德,亮采有國。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吏肅謹。毋教邪淫奇謀。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績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贊道哉。」

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難禹曰:「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於水。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暐,行山木。與益予眾庶稻鮮食。以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澮致之川。與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眾民乃定,萬國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爾止。輔德,天下大應。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女輔之。余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綉服色,女明之。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來始滑,以出入五言,女聽。予即辟,女匡拂予。女無面諛。退而謗予。敬四輔臣。諸眾讒嬖臣,君德誠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時,布同善惡則毋功。」

帝曰:「毋若丹硃傲,維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於家,用絕其世。予不能順是。」禹曰:「予娶塗山,癸甲,生啟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輔成五服,至於五千里,州十二師,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各道有功。苗頑不即功,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舜德大明。

於是夔行樂,祖考至,群後相讓,鳥獸翔舞,簫韶九成,鳳皇來儀,百獸率舞,百官信諧。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維時維幾。」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念哉,率為興事,慎乃憲,敬哉!」乃更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然,往欽哉!」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為山川神主。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而後舉益,任之政。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禹帝把王位授予了益,益也效仿先帝,守孝三年,把帝位讓給了禹的兒子啟,結果啟不還帝位,「我是天子禹帝的兒子!」,於是啟繼承了天子之位。

樓豬猜想,「啟」早有預見,就等著「益」裝裝樣子,然後假戲真做,讓「益」的如意算盤落空。就好像狼來了的故事,已經出現過兩次雷同,難道還要讓雷同出現第三次?夏啟太有才了!

夏後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啟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維共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右不攻於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賞於祖;不用命,僇於社,予則帑僇女。」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

夏後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於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帝中康時,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台,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台,使至此。」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湯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也。

把夏桀貶得一無是處,為商湯名正言順做反襯,這不過是套路而已。就以傳說為依據,殷商也是夏朝諸侯國之一,明擺著就是奪權篡位。勝者王,敗者寇,商湯當然是正面的,因為他殺了夏桀,而死人不會說話,更無法為自己辯解。

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襃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會稽山,果真是「會計」的意思,又漲姿勢了。

樓豬猜想,禹帝召集諸侯在江南集會,論功行賞分封爵位和土地,結果被自己的兒子「啟」殺害,駕崩之前授予帝位給「益」,「益」守孝三年,而後裝樣子讓帝位給「啟」,結果沒想到「啟」占著帝位不讓出來了。

堯遭鴻水,黎人阻飢。禹勤溝洫,手足胼胝。

言乘四載,動履四時。娶妻有日,過門不私。

九土既理,玄圭錫茲。帝啟嗣立,有扈違命。

五子作歌,太康失政。羿浞斯侮,夏室不競。

降於孔甲,擾龍乖性。嗟彼鳴條,其終不令!

《尚書》中的《五子之歌》,網傳主要是唐代改編的版本,尚書原版待考。中心思想明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所謂的夏朝,仔細推敲,只是零零散散分布的若干部落,採摘打獵發生領地糾紛的時候就打一場群架,既沒有等級的劃分,也沒有官職的分工,只有簡單的生產合作和分工。因此把神話和傳說混為一談寫入史記,不奇怪。

殷本紀第三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報丁立。報丁卒,子報乙立。報乙卒,子報丙立。報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

殷契部落與堯帝部落是帝嚳的不同分支,從這一點可以自證,夏朝和商朝都是後人杜撰,炎黃亦然。

成湯,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作帝誥。

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作湯征。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湯舉任以國政。伊尹去湯適夏。既丑有夏,復歸於亳。入自北門,遇女鳩、女房,作女鳩女房。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湯曰:「格女眾庶,來,女悉聽朕言。匪台小子敢行舉亂,有夏多罪,予維聞女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眾,女曰『我君不恤我眾,舍我嗇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眾力,率奪夏國。有眾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無有攸赦。」以告令師,作湯誓。於是湯曰「吾甚武」,號曰武王。

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商湯與夏桀,算起來是同一個祖宗,但既然規定了商湯滅了夏桀,那麼自然要給夏桀多潑一些髒水,而對商湯要歌功頌德。這裡的《湯誓》,相當於戰前總動員,獲取民心,這與《五子之歌》有呼應之處。早在《尚書》和《史記》記載的所謂夏商時期,就有「先民」思想。

桀敗於有娀之虛,桀餎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颭,俘厥寶玉,義伯、仲伯作典寶。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報。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

讀到此處,樓豬疑問,商湯滅了夏桀,不過是兩個天子火併,剩下了一個,於是就「平定海內」,看來這「海內」也太小了一些。再深究下去,所謂的商朝只是有文字記載的城邑之一,沒跟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商量,就把四面八方全部代表了。文字刻在龜甲上,也只能記錄自家的事,而無法記錄未知的世界。此前樓豬有文章《(四)商朝非朝》。

湯歸至於泰卷陶,中紵作誥。既絀夏命,還亳,作湯誥:「維三月,王自至於東郊。告諸侯群後:『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后稷降播,農殖百穀。三公咸有功於民,故後有立。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有狀。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國,女毋我怨。』」以令諸侯。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單作明居。

湯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會以晝。

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湯適長孫也,是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作肆命,作徂後。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

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訓三篇,襃帝太甲,稱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時,伊尹卒。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沃丁。

沃丁崩,弟太庚立,是為帝太庚。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帝小甲崩,弟雍己立,是為帝雍己。殷道衰,諸侯或不至。

帝雍己崩,弟太戊立,是為帝太戊。帝太戊立伊陟為相。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懼,問伊陟。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闕與?帝其修德。」太戊從之,而祥桑枯死而去。伊陟贊言於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帝太戊贊伊陟於廟,言弗臣,伊陟讓,作原命。殷復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帝中丁遷於隞。河亶甲居相。祖乙遷於邢。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為帝外壬。仲丁書闕不具。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是為帝河亶甲。河亶甲時,殷復衰。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帝祖乙立,殷復興。巫賢任職。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為帝沃甲。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為帝祖丁。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為帝南庚。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陽甲,是為帝陽甲。帝陽甲之時,殷衰。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處。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後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為帝小辛。帝小辛立,殷復衰。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為帝小乙。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築於傅險。見於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帝武丁祭成湯,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懼。祖己曰:「王勿憂,先修政事。」祖己乃訓王曰:「唯天監下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中絕其命。民有不若德,不聽罪,天既附命正厥德,乃曰其奈何。嗚呼!王嗣敬民,罔非天繼,常祀毋禮於棄道。」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復興。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訓。

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為帝甲。帝甲淫亂,殷復衰。

帝甲崩,子帝廩辛立。帝廩辛崩,弟庚丁立,是為帝庚丁。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獵於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立,殷益衰。

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

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勣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樓豬猜想,這些來自民間以訛傳訛,並且經過司馬遷文采誇張而成。以下貶低商紂王的篇幅,基本相同,罪惡累累,不看也罷。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憙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砲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王子比干諫,弗聽。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及西伯伐飢國,滅之,紂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恐,奔告紂曰:「天既訖我殷命,假人元龜,無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維王淫虐用自絕,故天棄我,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不欲喪,曰『天曷不降威,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紂不可諫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爾未知天命。」乃復歸。

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說。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

追本溯源,依據傳說邏輯,周國也是與夏禹、殷契同時期發展傳承下來的部落之一,不妨也被司馬遷劃歸到炎黃子孫的一支。這也能證明,所謂的周朝,雖然比夏朝和商朝有更多的記載,當也是小國林立的局面,至多是周國的鄰國認周國做老大,周國的老大自稱天子,鄰國的老大不支持不反對不參與而已。

繼續是套路,周武王火併商紂王而勝出,當然要扣一堆罪名給商紂王。周國與商國的關係,無非兩種情況。其一,周國是所謂商朝的諸侯國之一,那麼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毫無爭議:謀反。其二,周國與商朝是並列發展的國家,那麼周武王討伐商紂王,也毫無爭議:侵略。既然神話傳說里使用的是「討伐」這個詞,那麼傾向於謀反更合適。

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續殷後焉。

沒有成王的造反派,叫做「作亂」。被絞殺的失敗者被扣上一堆罪名。篡位奪權成功者,當然是順天民意,偉大萬歲。

太史公曰:余以頌次契之事,自成湯以來,采於書詩。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孔子曰,殷路車為善,而色尚白。

殷商時期的紡織和印染比較發達,貌似也應該把青銅器寫上一筆。

簡狄吞乙,是為殷祖。玄王啟商,伊尹負俎。

上開三面,下獻九主。旋師泰卷,繼相臣扈。

遷囂圮耿,不常厥土。武乙無道,禍因射天。

帝辛淫亂,拒諫賊賢。九侯見醢,砲格興焉。

黃鉞斯杖,白旗是懸。哀哉瓊室,殷祀用遷!

樓豬觀點:杜撰的炎黃起源

炎帝黃帝來自神話傳說,缺乏依據,純屬杜撰。

假設炎帝黃帝這兩兄弟是大家共同的祖先,黃帝殺了炎帝,大家豈不是把殺害親兄弟的罪人追認為老祖宗,有啥好驕傲的?

夏朝無朝,商朝非朝。相同的原因是當時人們的活動範圍很小,無從知曉外面的世界。因此,有傳說,有甲骨文,也只能推斷出一小部分部落的生活痕迹,而無從知曉同一時期百里之外或千里之外發生了什麼。

斷代上古歷史三皇五帝燧人伏羲,還算說得過去,人類或人群,尤其是不自信的民族,總是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並且標榜一下虛無縹緲的「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假的也許比模糊不清要好一些。

斷代夏朝和商朝,證據缺乏。儘管甲骨文可以證明殷商的存在,但斷代商朝也很勉強。如果把夏、商、周的上古歷史相提並論,那麼這些假設的歷史已經自證矛盾:夏、商、周是堯帝之後並列發展的分支。

因此,夏、商、周時期,小國林立的局面是常態,偶爾鄰國之間火併或者冒出一個恃強凌弱的大哥要自稱天子,這樣的情況也可以有。

嚴格來說,所謂的周朝時期,一直都是大小王國林立,直到秦國滅六國,才初步形成了國家統一的概念和局面。而從地理覆蓋來說,直到漢朝才有了國家疆域的概念,雖然斷代西漢和東漢時期仍有小國並存的情況,但已完全不同於夏商周時期的井底之蛙格局。

《尚書》,有史可考的第一部史書。

《春秋》,有史可考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史記》,有史可考的第一部紀傳體史書。

之所以把《史記》前三篇放在一起八卦,是因為這三篇主要是神話傳說和道聽如說,缺乏確鑿的史實證據,沒啥好八卦的。

《史記》是紀傳體史書,嚴格來說主要是傳記和史料的混合體,所以樓豬八卦對神話傳說的內容從簡從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科全蘇 的精彩文章:

(六)八卦史記緣起
30萬,玉貴,手賤

TAG:百科全蘇 |

您可能感興趣

三皇五帝黃帝土宗園黃土華夏孫、炎黃子孫一脈根、人根老祖在祖根
「炎黃子孫「中的黃帝誕生於何地
姑娘掃盲之炎黃子孫
三月三軒轅黃帝聖誕!為什麼說中國人是炎黃子孫?
農曆三月初三,軒轅黃帝誕辰,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黃子孫同拜祖!
陝西寶雞炎帝陵 炎黃子孫的謁陵拜祖的聖地
農曆三月初三,軒轅黃帝誕辰,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黃子孫同拜祖
炎黃子孫的起源
為何中國人叫「炎黃子孫」?
家譜:炎黃子孫尋根的特殊歷史文獻
凝聚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精神紐帶 它被稱為華夏第一陵
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卻不是黃炎子孫,炎帝為什麼排在黃帝之前?
遼太祖自稱劉邦後裔,那麼契丹人是炎黃子孫嗎?
黃帝戰敗炎帝,炎帝貢獻不大,為何要說炎黃子孫,而非黃炎子孫?
再創華人紀錄!吳亦凡:我身上流淌的是炎黃子孫的血液
炎黃子孫應該改寫?是「炎黃尤」子孫,考古發現黃帝並未殺蚩尤!
雷姓 源自姜姓姬姓 資格的炎黃子孫
中華女性3大品質,8大美德,哺育炎黃子孫,護佑華夏兒女
考古證實,蚩尤並未被黃帝所殺,炎黃子孫應改稱「炎黃尤」子孫
華夏大地十大古建築,令炎黃子孫感到驕傲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