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與書法:陽明開悟當年草書佳作《象祠記》全本賞析
(王陽明52歲書《與鄭邦瑞尺牘》)
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春天,王陽明經長途跋涉,歷千辛萬苦,終於抵達了貴州龍場。而當時「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鳺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
恰恰就是在這一年,王陽明於龍場大悟,史稱「龍場悟道」。《王陽明年譜》就較為詳細地記載了王陽明悟道經歷:「時瑾憾未已,自計得失榮辱皆能超脫,惟生死一念尚覺未化,乃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久之,胸中洒洒。而從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飼之;又恐其懷抑鬱,則與歌詩;又不悅,復調越曲,雜以詼笑,始能忘其為疾病夷狄患難也。因念:『聖人處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語之者,不覺呼躍,從者皆驚。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臆說》。」
也就是在這一年,王陽明應貴州宣慰使彝族土司安貴榮之請,為其書寫了《象祠記》。《象祠記》不僅文筆優美,文意深邃,而且以草書寫就,堪稱王陽明早期書法代表作。
《象祠記》,草法嫻熟,筆力奔放,頓挫轉折皆合法度,字形變化,線條遒勁,可以看出王陽明早期對傳統書法技藝下過大功夫,諸種技法已是瞭然於胸。但是,如果僅僅如此賞析此篇佳作,則又落於小了。因為此篇佳作書於陽明悟道當年,可謂承前啟後,那麼它就具有更為深邃的意義了。淺解如下:
(王陽明45歲書《奉壽西岡羅老先生詩》)
《象祠記》通篇雖變化多端,但總體草法森嚴,不越雷池一步,透露出王陽明此時仍遵循古法,書法雖精,卻因循居多,創見較少,與王陽明悟道後期隨順揮灑的風格迥異。據此,筆者臆測,王陽明或許書寫此文於悟道之前,而非悟道之後。因為書法、心法本自通貫,一透俱透,一明俱明,心若透脫,書必自在。
另外,此篇用筆急促,轉折騰挪,力透紙背。這說明王陽明早期用心過度,用力過猛,這點可由其三十五歲在京城雖正義凜然卻又意氣用事而最終罹禍看得出來。這點與陽明後期入道越深,字形越舒展,筆力越外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言為心聲,書為心象。賞析一代心學大師王陽明的書法,不僅僅是賞書而已,更是賞心、修心啊!
釋文:
象祠記
靈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祀之。宣慰安君,因諸苗夷之請,新其祠屋,而請記於余。余曰:「毀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蓋莫知其原。然吾諸蠻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遡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舉之而不敢廢也。」
子曰:「胡然乎?有庳之祠,唐之人蓋嘗毀之。象之道,以為子則不孝,以為弟則傲。斥於唐,而猶存於今;坏於有庳,而猶盛於茲土也,胡然乎?我知之矣。君子之愛夫若人也,推及於其屋之烏,而況於聖人之弟乎哉?然則祠者為舜,非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後乎?不然,古之驚桀者,豈少哉?而象之祠獨延於世。吾於是蓋有以見舜德之至,入入主深,而流澤之遠且久也。象之不仁,蓋其始焉耳,又烏知其終之不見化於舜也?《書》不云乎:『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瞍已化而為慈父,象猶不弟,不可以為諧。進治於善,則不至於惡;不抵於奸,則必入於善。信乎,象蓋已化於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國,象不得以有為也』。斯蓋舜愛象之深,而慮之詳,所以扶持輔導之者周也。不然,周公之聖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見象之既化於舜,故能任賢使能,而安於其位,澤加於其民,既死而人懷之也。諸侯之卿,命於天子,蓋周官之制,其殆仿於舜之封象歟?吾於(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也。然是唐人之毀之也,據象之始也;今之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終也。斯義也,吾將以表於世,使知人之不善,雖若象焉,猶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雖若象之不仁,而猶可以化之也。」
年弟守仁。


TAG:陸王心學 |
※讀書開悟:讀書十二法
※禪詩 《開悟詩》
※晉唐書法精湛至極 幾張草書法帖開悟筆法
※為什麼某些開悟者的煩惱甚於常人?(作者:東方陽熹)—道德真源
※開悟教育論壇之《西遊記》應該是一部教育經典
※《金剛經》中最精華的十句話 讀懂開悟福德無量!
※東方陽熹:開悟見性者必知的問題
※明章法師:救命至寶,當下開悟
※劇場版《龍珠超:布羅利》公開悟吉塔角色視覺圖
※仁清法師:明心見性開悟的標準是什麼?
※讀佛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四七七)
※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七七九)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七七)
※我是誰——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九七二)
※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七二九)
※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七二九)
※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七二九)
※讀佛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四七二)
※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七四九)
※讀彿經——論開悟禪與生命的認知(七四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