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本周劃重點」李連達院士:掌握好臨床與科研的平衡

「本周劃重點」李連達院士:掌握好臨床與科研的平衡

點擊上方「轉化醫學網」訂閱我們!

乾貨 | 靠譜 | 實用

「本周劃重點」李連達院士:掌握好臨床與科研的平衡

本周轉化醫學又有了哪些進展,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今日推薦

李連達院士:掌握好臨床與科研的平衡

一部分醫生以科研為主是可以的,但絕大多數醫生應以治病救人的臨床工作為主。培養醫學人才的大方向不能離軌。

近年來,有的醫院過度強調科研,過度重視建設科研型醫院,過度提倡醫生成為科研型醫生,評出了一些「不會看病的高水平醫生」。有的醫學碩博士、教授及醫學專家只重視搞科研、寫文章,卻不太會看病。

醫生該不該做科研?這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重要問題,也是亟待解決的方向性、導向性問題。醫學科研很重要,能夠讓醫生不斷更新知識,把臨床經驗上升為理論,培養良好的科學思維。不過,也要看到,醫生以治病救人為主,醫生、醫院及醫學科研機構等,主攻方向還得是治病救人,直接或間接地為治病救人服務。

有的醫生、醫院、醫學科研機構,不重視醫療工作,或認為臨床工作不如科研「高級」。有的臨床醫生不重視醫療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有的醫院領導,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投向科研,結果醫院的文章多、成果多、獎項多,但是醫療水平不高,治病救人的效果不理想。

人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社會分工不同。有的醫生,特別是剛畢業的青年醫生,認為做臨床醫生整天忙於醫療,沒有發展前途。只有從事醫學科研才有水平、有發展、有前途。因而對於提高醫療水平不重視,把主要精力用於脫離臨床的科研工作,逐漸發展成「療效欠佳的醫學專家」。一部分有條件的醫生以科研為主是可以的,醫療、科研、教學全面發展應該鼓勵、支持,但絕大多數醫生應以治病救人的臨床工作為主。

有人講「救100個病人不如發1篇論文」,原因就在於評價標準出了問題。在評定醫生水平、職稱、工資、獎勵等一系列問題上,至今尚無科學、公正、完善的評審制度與標準。評價臨床醫生,不看他的醫療水平及治病救人的能力如何,而是以SCI論文影響因子、引用次數為金指標。這也鼓勵一些臨床醫生一頭扎進實驗室,不重視醫療水平的提高。

其實,看病和科研並不矛盾,而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鍵是掌握二者的平衡。唯論文、唯SCI導向評價醫生,將其作為醫生晉陞職稱的主要標準,對基層醫院和臨床一線大夫是不公平的。他們全部時間精力用在治病救人上,沒有時間、條件和精力進實驗室,做實驗寫論文。因此,要改革評價機制,引導基層醫院和臨床第一線的大夫以治病救人為第一要務。同時,在積累醫療經驗、提高醫學水平方面,也應該鼓勵醫生以科研的方式去思考、去交流。

近年來,有些中醫機構熱衷於紙上談兵,坐而論道,還有些人把中醫理論神秘化、玄學化,脫離實際、脫離臨床。這對於提高療效、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提高治病救人的水平,沒有多大幫助,不解決實際問題。有人熱衷於爭課題,搶經費,生產大量沒有太多價值的論文、成果、專利,而不是努力解決治病救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科研方向的偏離,浪費了國家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阻礙了中醫學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後繼人才的健康成長。

總之,醫生該不該做科研,醫院要不要過度強調向「科研型醫院」發展,醫療機構要不要以治病救人為主,人才培養的方向是醫療型醫生還是科研型醫生,這些問題都應該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論有多少理由,有多少千變萬化的情況,醫生的天職是治病救人,這個基本點是不變的。

行業動態

1、新解釋!7位科學家聯名發文駁斥「CRISPR導致基因突變」論文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布羅德研究所的7位著名科學家,日前聯名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表文章稱,5月底《自然·方法學》雜誌刊登的題為《體內CRISPR-Cas9編輯後引發不可預測的基因變異》的論文存在嚴重誤導,作者應對原論文標題和結論進行更正。

2、專業為你解答,了解無創DNA產前(NIPT)檢測技術

NIPT(無創產前篩查) ,近年來產前檢測領域出現的新型胎兒染色體疾病檢測技術,相對傳統的絨毛取樣或羊膜腔穿刺等具有「侵入性」的產前檢測方法而言,其通過高通量測序技術對母親外周血中的胎兒游離DNA進行「非侵入性」產前檢測,開闢了產前檢測的新篇章,有效補充了現有的產前篩查、產前診斷體系。

3、2017年全球體外診斷五大趨勢

著名醫療保健市場調查公司Kalorama Information近期發布了報告《The WorldwideMarket for In Vitro Diagnostic Tests》,其中全球體外診斷市場的五大趨勢包括醫療機構的整合、CFDA影響力的增大、檢測服務市場、新型小診所、M&A。

4、重磅!2017 年度谷歌學術指標發布

近日,谷歌發布了 2017 最新版本的谷歌學術指標( 2017 version of Scholar Metrics),對收錄的會議和期刊論文根據被引用情況進行排名。谷歌學術指標提供了一個簡便的方法,讓學者們可以迅速地看到學術出版物上最新文章的影響力。

5、基金委公布「腸道微生態影響慢性重大炎症性腸肝疾病的機制研究」重大項目指南

本項目以腸道微生態為切入點,擬研究腸微生態影響「腸肝對話」的機制,解析腸道菌群、腸道粘膜免疫與慢性腸道疾病的關係,明確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對肝臟代謝功能的影響,探討腸穩態對肝臟炎症和自身免疫的影響,深入闡釋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在腸肝疾病發生髮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為臨床轉化研究提供新的診斷靶標與治療靶點。同時,本項目的實施對促進微生物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與消化病學等基礎和臨床研究的學科交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6、全球首例MALBAC-PGD?阻斷無先證者先天多發性關節攣縮症健康嬰兒誕生於北京301醫院 |附盧彥平主任、彭紅梅主任訪談

近日,解放軍總醫院(以下簡稱301醫院)誕生了國際首例通過MALBAC-PGD?阻斷先天多發性關節攣縮遺傳病的試管嬰兒,這一喜訊再一次證明我國單基因遺傳病的臨床診斷診治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遺傳病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

7、普及基因測序 | NHS將5年內研發DNA Reader幫助診斷感染病疾病

英國全民健康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簡稱NHS,NHS成立於1948年,是衛生部下屬的一個機構。NHS公立醫院近日發表聲明,將在5年內研發出用於輔助診斷感染性疾病的DNA Reader,相關技術實驗將在下周正式開始。

8、基金委公布生命科學方向5項重大研究計劃2017項目指南

7月10,國家自然基金委官網陸續公布了「情感和記憶的神經環路基礎」、「非可控性炎症惡性轉化的調控網路及其分子機制」、「器官衰老與器官退行性變化的機制」、「血管穩態與重構的調控機制」和「組織器官區域免疫特性與疾病」等5項重大研究計劃2017年項目指南。

9、全國各大學中院士人數排行榜,這才是硬實力!

評價一所高校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是頂尖人才數量的多少,而我國當前高校最頂尖的人才為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 2016年國內各所高校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排行榜看詳情。

10、2017國際精準醫療(杭州)產業發展論壇盛大開幕

2017年7月15日,由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上海市浦東新區生物產業行業協會主辦,轉化醫學網、和達高科承辦的「2017國際精準醫療(杭州)產業發展論壇」於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下沙)盛大開幕。

11、華大基因今日上市,18年風雨歷程回顧

2017年7月14日,成立18年的華大基因、全球最大的測序機構終於上市了。從2015年首次提交招股書,到2016年意外中止審查,再到今年正式登陸A股,有關華大基因上市的消息從來沒有間斷過。「或2016年上市」、「最早3月上市」,這些新聞一搜一大把。而今,伴隨A股敲鐘儀式的進行,華大基因(300676)正式上市發行,一切都塵埃落定。對於中國整個NGS行業來說,這一天都是值得紀念的日子。

研究進展

1、我國學者在《Annals of Oncology》發表高分SCI文章,展示非小細胞肺癌的精準治療方案

近日,國際經典腫瘤學臨床期刊《腫瘤學年鑒》(Annals of Oncology,SCI影響因子11.855)以短文(Letter)的形式發表了廣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李宇清教授聯合上海渥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渥恩醫學)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也是中國肺癌臨床經驗在國際腫瘤靶向治療領域的又一次高質量展示,渥恩醫學的循環腫瘤DNA(ctDNA)二代基因測序技術(NGS)亦獲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2、顛覆認知:免疫細胞增加患糖尿病風險?!

科隆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在肥胖小鼠和人類中參與糖尿病發展的免疫細胞亞群。如果這種免疫細胞亞群在人體中被特異性地消耗,那麼肥胖人群的糖尿病發展風險可能會降低。

3、今天你喝咖啡了嗎?新研究指出喝咖啡延長壽命!

近日,科學家發現喝咖啡的人似乎活的更長。咖啡攝入與非洲裔美國人、拉丁美洲人以及白人的心臟病、癌症、中風、糖尿病以及腎臟疾病的死亡風險相關。

與沒有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一杯咖啡的人死亡率降低了12%。對於每天喝兩到三杯咖啡的人來說, 其死亡率降低了18%。

4、請照顧好你的腸道菌群,它可以幫助你減肥抗抑鬱!

寄生在人類身上的任何生物都可能會影響身體的每一部分,從大腦到骨頭,甚至你的想法和感覺。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這些微生物菌群對宿主身體產生的影響。例如肥胖,這些微生物菌群可能通過影響食慾而發揮重要作用。在最近的一項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研究人員開始懷疑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是否可以受到神經系統的影響,也可能受到骨髓的影響。

5、顛覆發現!WHO警告淋病已耐葯,難以治癒 柳葉刀發文腦膜炎疫苗可防淋病

上周,世界衛生組織(WHO)對77個國家數據的分析發現,目前幾乎所有用於治療性傳播(STI)淋病的抗生素都面臨著愈加嚴重的耐葯挑戰。在WHO提出淋病預警後的一周內,來自紐西蘭奧克蘭大學以及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對近1.5萬15-30歲人群長達12年的研究發現,淋病病原和腦膜炎病原的結構和特性具有一定相似性,常規的老年B群腦膜炎疫苗竟然也可以防止淋病,接受B群腦膜炎疫苗注射的人群面臨著相對更低的淋病風險。

6、【新研究】多吃草莓就能「永遠十八歲」?

近日,索爾克(Salk)生物研究院科學家研究發現存在於草莓中的天然化合物抗氧化劑非瑟酮(fisetin)能夠減少諸如阿爾茲海默症等老化相關炎症和疾病的發生,對應文章發表於最新上線的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雜誌。

7、CRISPR女王:魔剪CRISPR變完美,對脫靶說不!

7月12日,CRISPR先驅Jennifer A. Doudna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了關於脫靶效應的最新成果。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由病毒產生的蛋白質,其可以阻斷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切割靶DNA。使用該蛋白質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控制CRISPR,大大降低了脫靶效應。

8、胖並不怪你!新研究發現環境污染讓人更胖

近日,美國杜克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室內灰塵提取物與一系列在室內環境中普遍檢測到的半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SVOCs)存在一定的脂肪生成活性。研究人員收集了美國北卡羅來納州11個家庭的室內灰塵樣品並在小鼠前脂肪細胞模型3T3-L1細胞中測試了樣品提取物的脂肪生成活性,發現這些提取物對小鼠脂肪細胞甘油三酯(一種脂肪)的積累存在潛在影響。

9、Cell重磅:科學家發現癌細胞如何「挾持」正常細胞 幫助其擴散

一項新的研究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一些乳腺癌比其他乳腺癌更具有浸潤性。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現在已經了解了癌細胞如何挾持正常細胞,以達到促進腫瘤生長以及轉移的目的。研究人員在癌症患者的血液中檢測到病毒類似物,特別是三陰性乳腺癌。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說,掌握這個過程的工作原理為開發新的乳腺癌治療措施提供了可能。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轉化醫學網 的精彩文章:

聚焦基因科學與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中醫藥基因分會成立大會在湘舉行
基因編輯工具CRISPR的十大神奇用途
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對胃癌輔助診斷和預後的意義
2017國際精準醫療(杭州)產業發展論壇盛大開幕

TAG:轉化醫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