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洛:風景旅人

科洛:風景旅人

歡迎關注「盧浮宮博物館」官方微信

科洛先生是一個協調者而不僅僅是一個填色家,他的構圖從來不落俗套,並且因為其色彩的簡約而顯得那麼的誘人.

——查爾斯·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科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於1796年7月16日出生於巴黎。在他24歲時,他開始跟隨新古典主義畫家Anchille Etna Michallon學習繪畫。而這時,正值法國的藝術從新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變革的時期,而無論是沙龍還是藝術市場都開始逐漸重視這個曾經在學院派藝術中被忽視的主題——風景畫。而這也是科洛一生中不斷去探索和創新的主題。

《太陽的頌歌》( L Hymne au soleil, ou Orphée saluant la lumière),讓-巴蒂斯特-卡米耶·科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科洛在1825年前往義大利,在當地遊學3年,之後又遊歷於瑞士,英國,荷蘭。並在當地創作了大量的寫生風景畫。科洛創作風景畫的方法與他的老師和之前新古典主義風景畫師的方法都不同。曾經學院派藝術家在創作風景畫時都會先在室外繪畫出速寫草稿,之後在室內進行上色,所以無論是光線和用色都來源於創作經驗和想像,去理想化自然場景。而隨著浪漫主義崇拜自然思潮的影響和現實主義的興起,以及受到十七世紀荷蘭畫家和十八世紀末英國風景畫家特納的影響,科洛的作品都會在室外完成大部分的創作,並且捕捉不同種類,不同主題的風景。儘管我們能在科洛早期作品中看到新古典主義強調的精細的技術,例如細膩的筆觸,平衡且有重點的構圖,以及大量深色調的運用,但在創作的流程中,他已經開始漸漸的把重心從歌頌自然轉移到表現自然上。

《弗拉斯卡蒂風景啟發的風景畫》( Paysage inspiré de la vue de Frascati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科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在1829年的春天,科洛來到了位於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Barbizon),而這也正是一個影響了科洛一生風格的重要節點。在1830年與1831年,他用兩幅《楓丹白露森林的景色》參加了這兩年的沙龍。在1831年的沙龍中,他結識了當時巴比松畫派的創始人和成員們:泰奧多爾·盧梭(Théodore Rousseau),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Paul Huet等人。巴比松派作為19世紀初興起的風景畫派,它沉浸在對風景的真實反映中,擺脫了之前風景畫與古典建築、遺迹和神話素材的組合,單獨反映風景純粹的美。他們著重表現鄉間風光,從田園生活中尋找素材。科洛的作品中吸取了大量巴比松畫派的技巧,也借用它們的主題進行創作,但科洛固有的新古典主義的技巧卻不能與這些田園牧歌式的作品完全的適應,他又離開了巴比松前往下一段旅程。

《教堂里的修士》( Religieux dans une église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科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科洛在這之後又一次前往了義大利,重新回到了對古典意象的探索之中。在這一段時間,他一方面重新藉助於新古典主義的美學,表現宗教建築或宗教主題。另一方面,他又創作了大量的風景畫,並在其中加入了人與動物,強調俗世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在科洛的作品中,他創作了一種獨特的回憶畫主題,即在某個地方創造出大量的草稿,之後在創作作品是添加進去人物與動物,為這個風景賦予文本,讓他不僅僅局限在自然中,積極去實現情感的表達。這種方式,也是那時強調情感的導向作用的浪漫主義所追求的。

《貝林佐納的浴女》(Les Baigneuses de Bellinzona ; Effet du soir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科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帶著花冠閱讀的女孩》(Liseuse couronnée de fleurs ou la muse de Virgile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科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然而,在這麼多年對風景畫的研習之中,科洛也同時創作了一些人物的肖像畫。他善於捕捉片刻之間人物的動作神態,區別於新經典主義對於人物肖像所要求的「理想之美」,科洛筆下的人物則更貼切於現實主義的風格。尤其是他筆下的女性,那種由生活沉澱所帶來的真實與平靜,是他所追求的美。

《穿藍色衣服的女人》( La dame en bleu),讓-巴蒂斯特-卡米耶·科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科洛的作品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沙龍中的學院派,同時他也啟發了之後的印象派畫家。儘管在用色上,科洛還傳承著古典主義對於黑色,棕色,深灰色的偏好,而這些顏色都是在之後印象派藝術家作品中很難見到的。但是科洛作品中他對於光線的感知,例如加強作品中的明暗對比,並且試圖去描繪在不同材質上光的反射與彌散。這些技法都啟發了之後的印象派主義畫家,例如莫奈,塞尚等。並在科洛晚年的作品中,他的風景已經逐漸失去了之前學院派所要求的「精緻」,自然被大片的顏料塗抹堆砌出來,例如這一副盧浮宮館藏的《納爾尼橋》(Le pont de Narni),就是他風格變化的最好體現。1875年,科洛在他的故鄉巴黎逝世,而他給這個世界所留下的,也正是這個世界所帶給他的。

《納爾尼橋》(Le pont de Narni),讓-巴蒂斯特-卡米耶·科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盧浮宮博物館,巴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盧浮宮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展訊 《繪出宏大》

TAG:盧浮宮博物館 |

您可能感興趣

俄羅斯繪畫:風景呵風景
神奇的旅遊風景
俄羅斯繪畫:亮麗的人物與風景
俄羅斯繪畫:寧靜迷人的風景
俄羅斯繪畫:讓人心醉的風景
油畫風景欣賞——科林·庫珀
油畫風景欣賞——托馬斯·科爾
俄羅斯水彩:風景和城市街景
德國繪畫:沃爾特描繪的迷人風景
荷蘭繪畫:克洛德·洛蘭 莊重的風景
美國繪畫:托馬斯·科爾筆下凝重的風景
澳大利亞繪畫:童話般迷人的風景
中國式旅遊:最丑的風景是人
俄羅斯繪畫:莊重的風景
泰國之旅:這些風景迷人的電影取景地
弗雷德·克萊納:羅馬藝術中的歷史與風景
油畫風景欣賞——弗朗西斯科·瓜爾迪
荷蘭繪畫:鄉村迷人的風景
烏克蘭繪畫:安靜迷人的風景
浙江省會杭州:風景秀麗的「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