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美國名記:「西安事變」前後的「德意日蘇」

美國名記:「西安事變」前後的「德意日蘇」

原標題:美國名記:「西安事變」前後的「德意日蘇」

1911年,統治中國多年的清王朝被徹底推翻了,自此之後,中國境內相繼爆發了一系列的事變。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國內外對於「西安事變」的反應很強烈,從程度方面來說,沒有哪次事變比它的影響更大了。當我還在菲律賓的時候,「西安事變」就爆發了。「西安事變」發生後不久,我就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隨即收拾好行囊前往中國。在聖誕節之前幾日,我到達上海,當時上海和南京都呈現出一種歡呼雀躍的場面。那時,南京是中國的首都。

當時,蔣介石不僅是中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還是中國國民政府的最高領導人。不過,那時的蔣介石處於被人挾持的狀態,由此造成了相當嚴重的後果:一方面中國政府陷入癱瘓,另一方面一些政界人士蠢蠢欲動,企圖再次掀起黨爭,或實施政治陰謀。此前,蔣委員長憑藉他強硬的態度有效扼制了這些黨爭和政治陰謀。

那時,亞洲東部的政治形勢十分緊張,這加劇了中國內部的混亂局面。「西安事變」引起了中國、蘇聯和日本的高度關注。德國和日本曾簽署了軍事同盟,在這之前,雙方還在《反共產國際協定》上簽字,這麼說來,德國也算是與「西安事變」有關的國家。1936年11月25日,日德在柏林展開雙邊會談,兩國就蘇聯和第三國際的相關事宜達成一致意見,並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在此之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西安事變」就發生了。如此看來,德國和義大利也與「西安事變」有關係。更何況,中國此前加入反共同盟的請求遭到來自日本、德國和義大利的反對。

眾所周知的是,日本侵佔了中國東三省。在這之後,日本又不斷向西擴張,將內蒙古劃入勢力範圍;那時蘇聯控制著外蒙古,而內蒙古恰好與外蒙古接壤。由此,中日關係和日蘇關係都達到白熱化的程度。

當時,關於蔣介石安全問題的謠言傳遍了上海,當地的政治局勢因而動蕩不安。為了使這種動蕩的情形有所緩解,《大陸報》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需要說明的是,《大陸報》是一種英文報紙,那時由中國人經營。至於「西安事變」,則是由張學良發動的,共產黨也參與其中。《大陸報》抱有這樣的念想:「西安事變」的當事人能夠早點兒醒過來,並遣送蔣委員長到南京;如此,國家的統一才有了切實的保障。這種念想與孔祥熙的期望不謀而合。這時,孔祥熙是財政部長,同時兼理行政院院長之職,不過這個職位只是臨時的。當時,一些記者對孔祥熙進行了專訪,採訪中孔祥熙說:「一些人打著反日的幌子,卻居心叵測,他們著實給國家造成了不少不良影響,我相信他們很快就會意識到這一點。」

當時,日本和蘇聯的關係相當緊張,東京就此專門發了一條電訊,上海方面將這條電訊發表在當地的報紙上。這條電訊是這樣的:座間勝平和大竹廣吉是日本報紙的兩名編輯,不幸的是,他們被抓。理由是,這兩位編輯將內蒙的軍事情報泄露給伯瑞斯洛道夫,並從中牟取了一定的利益。那時,伯瑞斯洛道夫是蘇聯派駐日本大使館的館員。這個情報與蒙古德王的對外活動有一定的關係。在這之前不久,德王前去日本,並訪問了那裡;其間,日本當局授予他內蒙古偽政權主席的職位。此外,德王與外蒙古串通一氣,這時的外蒙古由蘇聯掌控。

在德國和日本的威逼下,中國政府同他們秘密簽訂了一項協議。這項協議涉及這樣的條款:中國政府需聘請日本人為特別顧問,這些顧問的職責很多,不僅要密切關注共產黨的活動,還要嚴加防範朝鮮人在中國的「不法」活動,並將其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除此之外,對於中國境內的一切反日活動,這些顧問必須加強打擊力度。另外,為了重新編寫中國各級學校的教材,這些顧問需要選派一些中日學者專家,並將這些人組織起來,成立一個委員會。需要指出的是,川越茂將這些條款轉交給張群。當時,川越茂是日本駐華大使,張群是中國外交部長。日本人真是慾壑難填,竟然向蔣委員長提出把華北的軍政事務權力轉交給日本的要求。在無可奈何之下,中國政府只好答應了日本當局的要求,並就此簽訂了一項協議,名字是《塘沽停戰協定》。

1933年5月31日,中日雙方各派代表在這項協議上簽字,他們分別是何應欽、梅津美治郎。那時,何應欽是中國陸軍部長。(此處應為作者筆誤,簽訂《塘沽停戰協定》的中日代表分別是熊斌、岡村寧次,且日本駐華大使不是川越茂,中國陸軍部長也不是何應欽。)北平學生得知《塘沽停戰協定》簽訂的消息後,當即組織示威遊行活動,強烈抗議中國政府的行為。

當時,由於中國西北的政治局勢動蕩不安,蔣委員長在最近的數個月內竟然去了西安兩次。造成這種不安情形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對於蒙古地區,日俄垂涎三尺,都想收入囊中,同時日俄雙方的利益關係極其複雜;一個是中國共產党進駐陝北和綏遠,並在中國西北地區積極活動,一方面是搞政治性的宣傳,另一方面是進行軍事活動。

那時,中國共產黨的軍隊與中國政府的兩支軍隊在西北對峙,後者分別是由張學良將軍指揮的13萬東北軍和由楊虎城將軍帶領的4萬地方軍。不過,這兩支軍隊極易被中共的宣傳所左右,這是因為政府對士兵的待遇問題直接導致軍隊的士氣普遍不高。

當時,西北政局呈現出動蕩不安的情形,上海的報紙上大量刊載了相關的新聞。有些新聞這樣說:在中國西北地區,大量學生走上街頭進行示威遊行活動,一方面希望中央政府不要再對中國共產党進行壓制,一方面希望中央政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並組成統一戰線,以抵抗日本的侵略。與此同時,中共僱用了一個美國婦女,讓她用中英文兩種方式在中共的電台做同樣的宣傳。需要指出的是,這位美國婦女是一位左翼分子。那時,中共承受著日軍的巨大壓力,自然想蘇聯站在中共這一邊,並向中共提供一定的援助。因為日軍不僅向西伯利亞施壓,還對外蒙古加壓——那時,外蒙古由蘇聯強佔著——於是蘇聯與中共產生了同樣的念頭。此外,蘇聯希望日本能夠深深地陷入中國戰場,如此必將釀成日本與英美兩大國的衝突。對此,莫斯科方面拒不承認。不過,「西安事變」的發生很大程度上與莫斯科方面有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早在「西安事變」數月之前,張學良的部下一改先前的敵對態度,開始與共產黨交往,雙方的關係相當友好,許多人都意識到這一點。當時,張學良的部下給予共產黨一定的自由,准許共產黨在他們的防區做宣傳,並向普通居民發放相關的宣傳品。1927年,國民黨在上海、南京和漢口地區先後與中國共產黨攤牌,也正是從這時起,蔣介石始終沒有同意與中共和解的建議。在蔣介石看來,中國共產黨那時處於共產國際的庇護之下。蔣介石說,倘若中共斷絕與蘇聯的現有關係,同時不再對中國西北地區實行控制,那麼他還有與中共和解的可能。當時,外界有這樣的傳言:為了繼續推行反共政策,蔣介石故意將張學良撤職(之前南京國民政府在陝西省南部地區設立了一個「剿匪總部」,任命張學良為「剿匪總部」的總司令),並讓別人繼任「剿共總部」總司令一職。早在蔣介石去西安的三天前,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對外聲明:中央政府繼續推行蔣委員長原先提出的外交政策,依舊執行在西北實行的反共決議。除為數不多的衛兵外,還有10位高級政府官員陪同蔣介石前去西安。這10位高級政府官員里,其中有幾位是將領。蔣鼎文將軍便是這些將領中的一位,時任福建省綏靖地區的主任,他就是繼張學良之後擔任「剿共總部」總司令的人。

在「西安事變」中,除蔣介石外,他的隨從也被扣押。「西安事變」頗具戲劇色彩,此次政治性事變不僅牽扯到中國、日本和蘇聯的利益關係,還波及全球的政治利益。

美國名記:「西安事變」前後的「德意日蘇」

張學良與蔣介石

12月7日,蔣介石搭乘的飛機在西安著陸,蔣介石隨即在臨潼華清池落腳,這兒與西安之間還有一段路程。當時,邵力子是陝西省政府主席,此前他是上海報社一位很有資質的人。需要指出的是,邵力子的職位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對於蔣委員長的到來,邵力子表示了真摯的歡迎。當時,陝西省有一支警察武裝力量,這支警察隊伍是邵力子掌控的惟一的武裝力量;「西安事變」之後,這支警察隊伍始終聽從蔣委員長的調派。長期以來,在解決重要政治事件時,蔣介石和蔣夫人會同時出現在公眾場合,這次是個例外。

蔣介石剛一抵達西安,就舉行了一系列的會議。除蔣介石及其隨從外,張學良和楊虎城也出席了這些會議。需要說明的是,張學良被人稱為少帥,楊虎城是時任陝西省軍隊的首長。由於張學良和楊虎城一再提出與會人員還應包括地方代表的要求,這些會議都沒有獲得實質性的進展。這些地方代表無一例外都主張立即發動對日戰爭。會議持續了4天,期間並沒有什麼成果。在這之後,蔣介石對張學良說,對於陝西北部的共產黨,中央政府將繼續推行「圍剿」的決策。蔣介石一再強調說,倘若中央政府對日宣戰,而任由陝西北部的共產黨發展勢力,那麼這與自殺有什麼區別?然而,在張學良和他的搭檔看來,明智的選擇應該是接納中國共產黨,並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組成全國性的抗日統一戰線。

當時,中國西北地區駐紮的部隊人數多達27萬。張學良始終認為中央政府不僅應該負責發放這27萬人的軍餉,還應該為他們更新裝備。不過,張學良說,對於統一戰線的人是否服從中央政府三軍統帥指揮的問題,他心中也沒底。這或許就是張學良為何邀請中共代表單獨與蔣委員長協商的緣由吧。

一次會談上,中共代表和蔣委員長之間展開了一場唇槍舌劍的爭辯,雙方一度陷入了僵局;蔣委員長隨即回到臨潼華清池歇息,這裡是一個臨時營地。在臨潼華清池,除為數不多的衛兵外,還有一支地方警察部隊保衛著蔣介石的安全。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衛兵是蔣介石的人手。

接著,張學良舉行了一次緊急會議,除其部隊中的師長外,楊虎城等人也應邀出席了會議。會議結束後,張學良和楊虎城的部隊遵照張學良的命令夜襲西安的戰略要點,並攻佔了這些據點;次日早上,西安已處於這些部隊的重重包圍之中,事變自然按照原定部署勝利完成了。此次事變中,張學良的部隊是一師人,楊虎城的部隊是一團人。在臨潼一帶,蔣委員長由為數不多的衛兵和地方警察保衛。在這次事變中,惟一反抗張學良和楊虎城部隊的武裝就是這些衛兵和地方警察。事變發生的當晚,一陣槍聲把蔣介石從睡夢中驚醒。隨後,在一個衛兵的保護下,蔣介石逃出起居室。接著,蔣介石從高高的院牆翻過,不幸的是將腳踝扭傷了,因而沒走多遠就藏在一個不顯眼的地方。後來,張學良手下的一位軍官發現了蔣介石,並將他送回去。在這之後,蔣介石被安置在楊虎城的一所宅子里。此時,邵力子也被抓獲了,與蔣委員長的隨從們關押在一個地方。需要指出的是,邵力子及其掌控下的警察部隊是蔣介石的忠實擁護者。

蔣委員長被扣押的消息一經傳出,西安整個地區頓時沸騰起來,隨之而來的是種種反蔣抗日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包括召開群眾大會,還包括大範圍的示威和遊行。當時,傳單、標語在西安隨處可見,不僅嚴厲斥責了日德意反共同盟,還要求組成統一戰線共同抗日。當時,為數不多的共產黨激進分子提出許多建議,但意圖只有一個,即抗日救國。

直到目前為止,沒有什麼表面的跡象顯示中共直接捲入了「西安事變」。不過,這個事變發生後,按照張學良的命令,一架飛機飛抵延安,將這裡的三個中共領導人接到西安,這無疑表明中共開始插手「西安事變」。這三個中共領導人包括周恩來、葉劍英和博古。與這些中共領導人前去西安的還有幾個秘書和隨從。

不過,時間不長,莫斯科發表聲明說,「西安事變」的發生出乎他們的意料,他們從未插手「西安事變」;此外,譴責日本,指出日本對這個事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幾乎在同一時間,東京發表聲明說,「西安事變」來得太突然了,他們都沒反應過來,更不可能參與「西安事變」的籌備工作了;另外,指責莫斯科,表示莫斯科應當承擔這次事變的部分責任。莫斯科的報紙上大肆渲染「西安事變」,說這次事變是汪精衛和日本人的佳作。與莫斯科截然不同的是,日本政府內部人員持有這樣的觀點:張學良發動的「西安事變」很大程度上要歸咎於中國共產黨的鼓動;這次事變的教訓是深刻的,同時它表明中國很有必要加入反共協定。

《報紙新聞》是東京的一種報紙,它上面刊載了這樣的新聞:不管是在西班牙,還是在中國,共產黨都做了「統一戰線」宣傳,這種宣傳內容幾乎一樣。倘若張學良固執己見,聯合蘇聯成立統一戰線,那麼日本將會採取相應的措施,給予有力的回擊。「西安事變」後,日本趁中國政局不安的情形,大肆向中國政府施壓,試圖讓中國政府與他們在反共協定上簽字,《大公報》就此發表了一則新聞,嚴厲批判日本的這種行徑。需要說明的是,《大公報》是中國自由主義派的報紙。《日日新聞》是東京的另一種報紙,它說在朱德和毛澤東的帶領下,中共領導的軍隊力量不斷壯大,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將與中央政權展開權力之爭。

(摘自《我在中國的二十五年》 文/[美國] 約翰·本傑明·鮑威爾 譯/劉志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網 的精彩文章:

懶人修圖法!教你如何打造清新膠片質感人像
從盲龜到人身所經歷的無量劫有多漫長?
一位臨濟禪師的菩提道
中國景點成功申遺顯示國際認可 仍需加強保護工作
美媒:好萊塢大片在華不再吃香 中國觀眾越來越挑剔

TAG:中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