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評關註:監獄裡走出的大學生

中評關註:監獄裡走出的大學生

小評導讀

在香港作為大學入學考試的中學文憑試(DSE)12日放榜,21歲的阿偉在壁屋懲教所領取了自己的成績單。

壁屋懲教所的青少年在囚人士領取DSE成績表。

(中評社 庄恭誠攝)

3年前,阿偉因涉及危險藥物(俗稱毒品)的罪名被判入獄,當時他已處於輟學狀態,離家出走,還加入了黑社會。因為無業、沒有收入,阿偉幫人運送了一批毒品,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想賺快錢,受了擺布」。

3年後的今天,阿偉在DSE的6科中總共考獲20分,符合入讀香港本地大學的最低門檻,其中中文、通識和作為選修科目的經濟科均取得屬評級第2級的4分,英文、數學和另一選修科目旅遊與款待則均合格。

上課中的青少年在囚人士。

(中評社 庄恭誠攝)

在今年的DSE當中,合共有61,600人應考,其中20,801人的成績與阿偉一樣,符合香港本地大學的最低入學要求。不過有所不同的是,正在監獄服刑的阿偉,將鐵定無緣8所獲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大學,他已決定報讀香港公開大學的經濟或會計方面的課程。

這是香港目前唯一向在囚人士提供學士學位課程的大學。阿偉希望在餘下長達6年的刑期當中繼續進修、充實自己並盡量爭取學分,長遠希望取得學位。

時間是最大的敵人

壁屋懲教所於1975年投入服務,主要囚禁男性年輕犯人。阿偉在這裡的生活十分規律,每早6點起床,吃完早餐之後會洗澡,然後到教室上課。懲教所每天為他和其他DSE班學員安排8堂課,上下午各4堂,午飯過後和上下午各有一段休息時間,每天下午4點放學。

到了DSE前夕,懲教所會為班上學員作出特別安排,延長熄燈時間1小時至晚上11時。壁屋懲教所總懲教主任(行政)石中強曾多次夜巡,見到學員都在挑燈夜戰。「他們好好珍惜和利用了時間,我覺得很鼓舞、很欣慰。」

此外,壁屋懲教所也為在囚人士提供每星期2堂體育課,在天氣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這裡的在囚人士每天還有1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這是為了讓在囚人士強健體魄、保持身體健康,以應對日常生活和未來工作。

根據香港法例,在囚人士必須進行工作,適齡在囚人士則須接受教育,而學習則可代替工作。

學習訪談節目製作的青少年在囚人士。

(中評社 庄恭誠攝)

阿偉認為,在DSE班學習的最大困難是時間問題。以阿偉自己為例,他在未完成中四時已輟學,進入DSE班學習時,距離考試日僅剩下10個月,不僅學習、複習的時間十分有限,老師授課的速度也不得不加快,而且不能在一些較難的知識點上停留太久,否則會難以追上進度。「所以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識,真的一定要主動去請教老師。」

懲教署教育組二級校長蕭佩芬亦指出,不少學員在進入懲教所時已有一段時間沒有讀書,而且學歷水平相比起DSE的知識要求偏低,加上懲教所這一新環境需要時間適應,學員願意重拾書本,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終在相當緊湊的時間內完成一般中學數年的課程,相信學員對當中的辛酸都深有體會,有學員取得好成績更是難能可貴。

在這一情況下,懲教署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都為學員作出了度身訂造的方案。壁屋懲教所DSE班數學科老師、助理教學主任顧忠熹表示,因應學員水平不一,老師對課程內容作出了相應的剪裁,對個別學員還會調整教學方式。他還指,目前壁屋懲教所內的老師人手已可做到專科專教,例如他本身在大學主修數學,在懲教所內就教授數學,務求令學員的學習更為順暢和高效。

接受髮型設計訓練的青少年在囚人士。

(中評社 庄恭誠攝)

支持鼓勵不可或缺

在放榜當日,壁屋懲教所DSE班學員的家人均獲准陪同領取成績單。其中一位學員的媽媽坐在後排,不斷擦拭眼角難以抑制的淚水。阿偉的爸爸媽媽亦都有到場,其中媽媽全程緊握阿偉的手,爸爸也把手搭在阿偉的肩膀上,身體則緊緊靠著自己的兒子。

今年香港共有19位青少年在囚人士報考DSE,其中壁屋懲教所有7位。這些在囚考生所有應考科目的合格率達到79.8%,壁屋懲教所則更是達到92.7%,均高於香港日校學生的合格率。

接受心理輔導的青少年在囚人士。

(中評社 庄恭誠攝)

阿偉媽媽說,不管兒子考獲多少分,她都已經很滿意兒子的表現,因為看到兒子很儘力,也在學習上給了自己壓力,而就算成績不好,她也已經很開心,關鍵是看到兒子在學習前後有了態度上的轉變。阿偉爸爸同樣對兒子的表現感到滿意和開心,「分數高低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肯重新付出努力在讀書上」。他還笑言阿偉在重新讀書前比較懶散,好像怎麼踢都不動,現在則感覺兒子積極了很多、改變了很多。

阿偉直言,在懲教所學習的最大動力來自家人,他們每次一有機會就會前去探望,聊天時也不會給予太大壓力,不會說一定要讀書或是一定要讀得多好,只是鼓勵說儘力去學,也一直支持自己在學業上繼續下去。

朝夕相對的懲教所老師和職員則成為阿偉另一大動力來源。阿偉說老師和職員給了自己信心,令自己敢於去嘗試,並鼓勵他不要浪費時間,這令他最終決定重拾書本。而在過程中,阿偉說老師和職員也並沒有強迫他,而是與他耐心交談、向他解釋現況、未來和個人發展,之後再讓他自己思考、自己選擇,當他決定回到課堂後,老師和職員也一直鼓勵他,令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至於在學員之間,由於學業時間緊、壓力大,這群青少年在囚人士亦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當想到放棄不僅意味之前花的功夫和精力都浪費了,之後服刑的時間也不能更好利用,因此最終在互相鼓勵之下,學員們堅持了下來。

阿偉還回憶說,自己曾經在通識科功課中遇到一道難題,最後在沒有作答的情況下直接交給了老師。「如果是一般學校的老師,我想可能會在這一題上打一個交叉、問號,然後把這份功課退回,要學生重新做過,而不會說太多別的話。」

壁屋懲教所的體育課堂。

(中評社 庄恭誠攝)

但這位通識科何老師則在該題旁寫下了一句令阿偉至今印象深刻、記得一字不差的話:Omelette cannot be made without breaking eggs,意即:如果你不嘗試,就不會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

阿偉說,儘管自己和其他學員的學業水平欠佳,但當知道老師未曾放棄他們的時候,心中感到十分鼓舞。他表示,在DSE班的學習讓自己學會了堅持,明白了如何在艱難的時刻不放棄自己想做的事,而這一點對於將來重回社會工作或面對逆境時,都是很好的經歷和體會。

即使在囚不乏出路

不時巡視學員學習情況的石中強說,曾翻閱過學員的英文功課,見到學員遇到不認識的詞語,都會自己主動查字典,一個一個把中文翻譯寫在旁邊,從中感受到學員的用心和刻苦。他說,學員的成績不只是懲教所老師和職員的付出、家人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學員自身的努力、毅力和決心。

曾在中學任教8年、去年9月才來到懲教所教書的顧忠熹說,懲教所的學員比一般學校的學生更乖,自律性很好,完全沒有操行方面的問題,上課也十分專心,他想像中可能交不齊功課的狀況也不曾出現,而且當遇到不懂的問題,懲教所的學員即使因為怕丑、不敢當面向老師提出,也一定會堅持把問題寫在功課中,向老師請教。

不僅如此,顧忠熹說一位學員在DSE後,因為一道題目未能答出而擔憂不已,甚至眼泛淚光。他說從中能看出學員對成績和未來的重視和執著,希望將來社會能夠重新接納這些已通過實際行動改過的年輕人。

除了阿偉之外,今年懲教署轄下還有3名在囚考生考獲入讀香港本地大學的最低門檻,其中在哥連臣角懲教所,1名考生的總分達到21分,而且即將刑滿釋放,有望在「哪間大學」這一甜蜜的煩惱中獲得更多選擇。

香港各懲教所過往多年都有在囚人士完成學士甚至碩士學位課程,去年從監獄裡分別走出了1位碩士畢業生和3位學士畢業生。

供青少年在囚人士學習的樂器。

(中評社 庄恭誠攝)

蕭佩芬表示,懲教署一直都很相信,教育對青少年在囚人士的更生工作影響很大,在提供基礎教育之餘,懲教署亦很鼓勵在囚人士參加公開考試,希望學員能夠把學到的知識好好應用在未來的日子當中,回饋社會和家人。

石中強則指出,鼓勵青少年在囚人士接受教育、參加公開考試,是懲教署為他們所提供更生計劃的一部分。他相信這些措施可以使青少年在囚人士重新奮發、努力學習並考取獲認可的成績,從而幫助他們在獲釋後繼續升學、得以受聘,為重投社會做好準備。

在參加DSE、尋求報讀大學課程以外,懲教署亦為青少年在囚人士安排了不同的職業訓練,例如:備考香港建造業議會的中級工藝測試,將來可投入工地工作;備考英國城市專業學會考試,有望尋求商業圖像設計方面的工作;還有髮型設計、音樂與樂器、訪談節目錄製等訓練。

其中在訪談節目錄製訓練當中,懲教署更邀請了不少知名人士與青少年在囚人士對話,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藝人劉德華、撞球名將吳安儀、三屆亞運會單車賽金牌得主黃金寶等。而節目錄製完成後,更會獲安排向其他青少年在囚人士播放,以鼓勵他們積極面對未來。

雖然距離真正走出懲教所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但是阿偉的人生無疑已開啟了全新的篇章,阿偉在訪問中充滿自信的言談和對未來樂觀的態度,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儘管已服刑3年的他,剩餘刑期還有長達6年。

在訪問尾聲,阿偉不忘提醒社會上的青少年不要輕易受人誘惑,為了零花錢而貿然嘗試賺快錢,否則到了真的被警察拘捕的那一刻,再去後悔已來不及。「不要走到無法回頭的時候才覺醒。」

(為保障個人私隱,文中「阿偉」為化名,部分文字信息和圖片人像作模糊化處理)

壁屋懲教所。

(中評社 庄恭誠攝)

來源:中評網

記者:庄恭誠

發自:香港

責編:嘎子

監製:中評社新媒體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評社 的精彩文章:

解嚴30年 葉俊榮盼公投法完成修法
施瑤台語中評:藍綠成同路人不會有鐘擺效應
退將羅吉源:現在有三股力量集結反蔡
宣誓案後立會癱瘓 林鄭:我開始擔心
分析:蘇嘉全非王金平 沒慢慢協商這種事

TAG:中評社 |

您可能感興趣

社評:看中俄關係須走出傳統地緣政治視角
深泉學院走出來的男生
台灣間諜被挖出的背後,是大陸統戰走出的關鍵一步
全美爆發控槍大遊行 資深議員走出國會回應憤怒學生
這所以天才和勤奮著名的大學,走出了大批中國「學霸」科學家
涇陽黃土地走出的藝術家,他的作品被收入大學教材!
社評:中美從上海再出發,尋找走出僵局之路
席酉民:從體制內走出,當了「一棟樓大學」的校長
高亢的琵琶曲在ICU內奏響 她的生命從絕望中走出
女子監獄選美大賽走出的美人
中年以後走出人生低谷,迎接大富大貴的生肖
給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學生一些簡單建議
希臘,一個活生生被中國抬著走出經濟危機的國家(轉載)
中年以後走出人生低谷,迎接大富大貴的生肖!
江西中醫藥大學:熱敏灸「走出」精彩
中企打造模里西斯最大體育中心 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
環保風暴中走出的壟斷者
從沙漠中走出的奇蹟
人民網評:走出一條互利共贏的康庄大道
朴槿惠二審走出監獄大門?韓檢的回應響徹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