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为什么师父们喜欢“诵经” 而非“看经”呢?

为什么师父们喜欢“诵经” 而非“看经”呢?

为什么师父们喜欢“诵经”

而非“看经”呢?

文/续祥法师

昨天中午诵完经后,和一个居士散步聊天,他随口问我:为什么师父们喜欢诵经而不是看经呢?

我想了想,发现这是一个好问题,一个无法简单用口语回答的好问题。

于是我说:你这个问题太深了,我可能需要写一篇文章来回答,他抬起惊掉的下巴问我:你至于吗?

我说:如果你要我走心的回答你的话,当然至于。

然后我就折转回房间了,再然后,你们往下看就知道了。

一、把经“诵”出来的的好处

(一)、诵经比看经多用两种感官,把经书读出来我们不仅可以调用眼根和意根,还能得到舌根和耳根的助缘。

在口、耳、眼、意的共同作用下,更容易领纳法义。多出来的口、耳还能帮助我们对治昏沉,恢复正念,保持净念相续。

经书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可从没说过这个音不能是我们自己发的。

(二)、诵读可以为我们带来一种良好的态度感染,保证“思考的相续”和理解的质量。

还能加速善法种子的熏染,使我们获得更好的“精神体验”。

我们在读诵经书的时候,我们到底读诵了些什么?我想,可能是一种“感动”。

(三)、把经诵出来可以帮助我们一字不差的读。

我一向不太支持大家通过碎片化阅读学习佛法,这倒不是说碎片化的信息就不值得一读。

只是碎片化会令我们的注意力也碎片化,更有甚者还会令我们养成“跳读”“扫读”的不良阅读习惯,每天忙忙碌碌却一直一无所获。

你的注意力是否专注,决定了你到底可以从材料当中获取到多少信息。它也进一步地决定了,你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能力。?

对于很多“病入膏肓”的人来说,阅读经典的时候做到一字不差很困难,但是朗读的时候你必须得做到一字不差不然没法连贯读下去啊。

只要舌头动了,反馈机制自然开启了,此时,只要你读错了、你的舌头自然会打结,你就知道,哦,这里读错了。

诵经是一个等待你的理解速度慢慢跟上来的过程——磨刀从来不会费砍柴的工。

无论是读书还是读经,越读到后面你就越会发现前面概念掌握的准确性、精准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对一本书的理解过程就像是搭“脚手架”,下面的稍有松动,上面就会地动山摇。

所以一字不差的阅读经典这件事重要到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过份。

读出来你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我曾经说过:读书时内心涌现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保证“相续”的坚固,而读书不认真的人从来只有被带着跑的份,他们发现不了问题。

这里面还有一点隐情值得注意:对于缺乏自我觉察的人来说,是很难正确评估自己认真与否的。

在这种情况下,把经典读出来这件事情就显得更加可贵了。

因为我发现,无论是经书还是普通书籍,只要我把它们认真的“读出来”,就一定会发现一些问题——哪怕这本经书你以前读过很多遍。

怀特海在《思维方式》一书中曾提到:

理解的推进有两种,一种是把细节集合于既定的模式之内,一种是发现强调新细节的新模式。

他竭力推崇第二种,反对第一种。

而我想要补充的是——读出来你一定会发现很多不易发现的细节!

也唯有通过这些不容易发现的细节,你才能发现这些书背后没有被明确写出来的东西,而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如何诵读?

刚才讲的是诵经的好处,我现在再来讲讲诵经本身。诵经这件事情落实起来不过就是两件事:怎么诵?诵什么?

诵什么就是内容,怎样诵就是形式或方法。内容与形式或方法,其实不应分开来说。因为诵什么与怎样诵有关系,怎样诵与诵什么也有关系。

换而言之,诵经之法贵在“依教起观”,即跟随经书指明的方向调整自己的态度,所以这是一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学问。

每一本经宣说的意义和对治的方向都不尽相同,所以相应的来说诵经也不应该有定法可言。

不过诵经许多具体的不同之中,也有抽象的大同成分存在,倘若除去小异抽出大同,也未尝没有若干条理和共法可讲。

)、诵经前少吃为妙

吃的太多会导致脑部血液向胃回流,不利于思维法义和保持专注。

)、诵经时注意调控换气的节奏。

一来,我们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张弛而起的分别,声量的强弱则是由肺部发出的空气分量大小的分别。

找到自己换气的节奏就能形成自己的诵经风格——抑扬顿挫的关键解都在“气”这个字。

最好把自己的换气把控到自然而不断掉任何一句。

二来,诵经时的换气就和坐禅时的调息一样,都是直接决定“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

如果控制的起来很顺利很柔软的话,那会身心都很舒服,反之则会因累生厌,得不偿失了。

)、诵经时应该保持恭敬心。

恭敬心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我要是再啰嗦这个就是浪费大家时间了。但恭敬心不是嗔恨心,生起的条件很苛刻,生起的难度也要大的多。

我和大家分享我一直用的一个策厉自己的恭敬心的方法:遥想当年,如对圣容。

遥想自己就在佛陀宣说这部经的现场,佛陀就在自己的面前,诸大弟子就在自己旁边一起“偏袒右肩”恭敬听法。

这种“身临其境”的观法不但对于策厉恭敬心特别有效,对治昏沉和散乱也很有效。

对于“读诵经典”这件事,我要说的就是这么多,而下面我会推荐四本自己经常读的经典,并附上推荐理由。

1、《佛遗教经》这部经是佛涅槃时所说,诫敕弟子,甚为详要,下至纵情淫逸触涂烦恼,上至关涉人间动违经律,皆可做为我等行动之指南,?摄心之导归。

而这部经的译文经罗什大师推敲锤炼,词达意顺,古朴典雅,朗朗上口,耐人吟咏,字字珠玑,韵味无穷。

2、《普贤行愿品》行愿品有长行、偈颂两部份,尤以偈颂的部分回环复沓朗朗上口,可以摘录出来单独诵持。

3、《观无量寿经·十六观门》观经中十六种观法,也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十六种门径,念熟之后再配合起观,妙用无穷。

4、《大念处经》玛欣德尊者 (Bhikkhu Mahinda)新译本,这一版本的《大念处经》与我而言是禅修时和“裹腿布”一样重要的存在。

就像一位尊者描述的那样:“它像一棵不断成长的菩提树,在世间五欲炙热的烈日下,可为我们一次次提供片刻片刻的阴凉小息;又似不断涌流而出的甘泉,在我们渴乏之时,可再再啜饮润泽身心。”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腾讯佛学 的精彩文章:

TAG:腾讯佛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