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強昱:莊子的生命之道

強昱:莊子的生命之道

三智

「三智師說」專欄簡介

三智書院官方微信在每周一開設「三智師說」專欄,為各位愛好中國文化的朋友們,以輕鬆的文字,生動再現各位老師講課的風采,為沒有機會聽課的同學們講授一場特殊的課程,為已經上過課的同學們再次回顧遠到八年前的課程,近到剛剛結束的課程。希望通過「三智師說」的平台,讓大家隨時隨地的通過學者,學習國學、自我認知、洞明心性。如果您有好的意見或建議,請留言三智書院官方微信。感謝您對三智書院的關注與支持!

在三智道商企業家國學高研首期班上,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系與社會學院教授、中國宗教學會理事、日本道教學會外籍會員、韓國西江大學客座研究員強昱為三智的同學們講授了《莊子的生命之道》。

莊子的生命之道 強昱

人類是宇宙萬物中的一員,是自然界的客觀產物。因為具有異於其他事物的理性自覺能力,因此在宇宙中居於特殊的地位。充分揭示自我與社會以及自然之間的關係,不斷反省歷史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有力地消除人類社會時刻因利益衝突形成的離心力量,才能推動文明的進程,實現更加深刻的突破。建立公正合理的社會秩序,從而使每一個人安享生活的福澤。哲學家殫精竭慮思考的問題,無不與人類未來和命運直接聯繫在一起。只有對這些終極性、根源性、普遍性的問題做出合乎真相的回答,最終擺脫對各種外在力量的盲目依附,獲得完全徹底的自由解放。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一個文化爆發期。周朝奠定的禮樂文化在此期間面臨禮崩樂壞的處境,以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孫子等為代表的諸子百家代表人物都從自己角度,反思人類命運和社會未來發展的規劃。

天下有大戒二

回到我們生存的現實環境,人類順應接受不可違抗的必然法則,同樣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且不能逾越歷史發展的階段性。人生天地之間,人類社會秩序需要一定數量的個人組成種群,人為萬物之靈。莊子認為「通天下一氣耳」。人類生存需要物質環境和社會結構,這兩項分別對應著人類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認識把握自我與社會以及自然之間的固有聯繫,就成為了實現個體人生必須解決的問題。化解矛盾衝突的途徑,首先需要清醒而審慎地處理自然法則與社會法則的考驗。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人間世》第四)

不可選擇為命,存在著一定的調節空間為義。適宜與正義都是義的含義,這種可調節性僅指君臣的名分職責存在升降的可能,但是上下的結構秩序始終存在,不容動搖否定。兒女愛戴父母的血緣親情是自然屬性,君臣之間要求的忠誠則是人類的社會屬性,永遠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無法剔除。受到這種與生俱來的必然性制約的個人,固然心理預期與現實狀態存在著不能對應的問題,但是不妨礙「自事其心」的「德之至者」,能夠超越客觀必然性的束縛,實現心靈的自由解放。「固有所不得已」的生存困境,因此在自我生命潛能徹底得到釋放的時候,最終被瓦解打破。這就是有限的個人可能達到的理想境界。

道家的精神巨人莊子思索一個命題:一個人做到了忠臣、孝子是否就是個人價值的最大化?他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具有無限的創造潛能,但要受到相關條件的制約。具體個人如何在不違背孔子提出的兩條大戒的前提下,實現自我自由解放這一終極目的,做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道德和法律是文明社會維繫和調節社會秩序的兩大主要手段,但是兩者是否具有不因時空變化而變化的永恆價值是要放在具體的歷史文化演進中考察。

首先是道德

維繫道德主要靠良心、輿論和社會習俗,主要訴諸於人類的自律原則。一個社會不同的社會生產力條件往往影響物質財富的分配方式,最終會影響一個社會的道德體系。首先,道德規範一方面具有穩定性;其次,道德規範具有一方面的滯後性;再次,道德規範有時候可能還帶有階級內涵。比如莊子提到的當時有名的盜賊「跖」居然宣稱具有仁義禮智信五德的原因自己才成為大盜賊。所謂的「道亦有道」的說法即是說明釐清道德善惡需要慧眼。

其次是法律

眾所周知,法律主要規範人的責任義務與權力關係,屬於人類社會有相對標準可循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保障和底線,例如古希臘法律規定的三大公民權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財產私有權。秦國重用法家思想治國,宣稱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大量的歷史實例給我們證明:沒有強大的國家政權的保障,法律推行會遇到難以想像的困難。法律將會變成一紙空文。社會秩序和組織很重要,其核心目的應該是最大限度地保護個人權利和空間,規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與融洽。面對這一目的,道德和法律就應該適時而變。《禮記》云:「聖人緣人情而治理。」禮儀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

順應生命的本然規律

一個人的「知情意」屬於天然生命本能,但只有到其理性發育成熟階段會對這些問題進行認知和判斷。具體的個人既有差別性又有同一性,具體到個人的外部表現,人有男女、美醜、壽夭、智愚等不同,他們的生命需求如何滿足?對具體個人的尊重必須要體現在對其具體存在需求、理想價值追求的尊重和認可基礎上。我們要尋找一個合理的生命追求的尺度,保留那些不能人為剔除的自然屬性。例如空氣、水、食物等因不同地理環境造成的物質生活的豐富與改善,這些往往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交往價值準則。總之,要做到生有安頓、死有尊嚴。

處在一定歷史環境下的個人,面對社會上各種不合理、欠缺應該看成既有的事實,然後進一步正視現實,考察一個具體個人在生命成長的不同環節以及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之間如何去化解人生的種種問題。比如,當下社會,大家現在都在積極開發孩子的各種潛在能力,最常見的是開發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計算能力、藝術欣賞與創造能力、身體運動能力。但是有些母親本著望子成龍的美好期望,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甚至進行掠奪式開發。這無異於拔苗助長。出現了很多的所謂早熟的天才,最後往往是曇花一現,給孩子身心發展造成許多意想不到的傷害。

莊子其實早在當時就對此類現象進行了嚴厲批評,認為這樣開發孩子的智能和才華屬於沒有符合其自然生命屬性和遵循其社會化進程,早熟的天才往往夭折。我們必須尊重生命成長的規律性和內在要求,某種行為之後一定有特定的觀念支配。生命成長是一個過程,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所謂知止不殆,認識和理念應該止於所當止,止於所應止。

實現人生的終極價值

如何實現人生的終極價值,也即人生的自由和解放,擺脫一切依附感,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自作主宰的人。莊子為我們提供了兩種途徑:

心齋坐忘

「心齋」的原文是「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者,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我們大家常說的齋戒是神聖、莊重的活動之前對自己的一種有意識的規範和約束,例如不吃肉喝酒、不食用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具有異味和刺激性的蔬菜、節制性行為、眼不視邪、口不言邪、耳不聽邪、腦不思邪;並不許有惡意中傷、造謠污衊、惹是生非、說謊吵架、偷盜兇殺、賭博閑逛,以及一切不講道理的野蠻行為。而莊子所說的是一種心靈的齋戒」,把世界的普遍本質納入自我的心靈,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潛能的提升去領會宇宙人生真相,類似於禪宗禪定後的大徹大悟,達到「瞬息即永恆」的體驗。

「坐忘」的原文是:「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心齋」「坐忘」是莊子思想的基本範疇,其修養歷程是由外而內層層遞進的內省過程,主要內涵是虛靜空明,終極目標是與道合一。彌補個體自我與無限世界的疏離,用理性直觀獲得世界和宇宙真相的覺悟。

道進乎技

心靈內省的價值自然不容否認,但是同具體煩瑣的日常生活實踐存在著明顯的距離。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莊子對在實踐過程中達到的心靈自由境界的地位給予了更加積極的評價,以更加寬闊的視野深邃的思考,解釋了這一重大的哲學難題。從事卑微職業的庖丁,沒有因為生活的重負壓垮自己的心靈。解牛的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令所有的同行望塵莫及。文惠王在庖丁的介紹中了解到,庖丁的動作因為「依乎天理」而在錯綜糾纏的筋骨中遊刃有餘。

如果止步於此,庖丁最多能夠成為一名技藝超群的工匠,將與人生的解放失之交臂。由於嚮往的是「道也,進乎技矣」的理性覺醒,決定了這位普通勞動者終於把知識提升升華為真理,而在知識技藝的實踐中密切著自己同世界的聯繫,成為領會必然法則的堅實支持者。這一認識不僅合理解釋了人類文明的初期,知識文化積累極其薄弱階段,以至後來的被世人公認的覺悟者,如黃帝、堯舜禹與耶穌、穆罕默德、惠能等雖然沒有高深的知識學問,但是如何實現人生的重大問題。而且有力地說明了實現人生絕不是王公大人的專利,每一個人都具有實現人生的潛能。滿足生命需求的被動勞作,因此被賦予了極其深刻的意義。正是經過認識的發掘使平凡的生產勞作轉化為精神結晶的必然途徑,表明任何迴避漠視或放棄貶斥勞動實踐的個人,已經徹底斷絕了擺脫被奴役命運的機會。

問答篇

問:莊子講的「心齋坐忘」與佛教的禪修有何關係?

答:「心齋」「坐忘」與佛家「禪修」最終達到「般若」有相似之處,佛學也認為智慧的最高境界「般若」是心正得來的。禪修的巴利文意思是「心靈的培育」,就是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其實踐方法就是以「八正道」的修學為主,輔以四梵住的慈悲喜舍;七覺支的念、擇法、精進、定等等。老莊道家說:「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要仔細聆聽這個世界,只有氣能把虛凝聚起來,「虛者心齋也」。這種超越外在與自我,專註心靈的方法,在古今中外哲學中都很豐富。

問:《莊子》內七篇和外雜篇是否有內在的生命關係?

答:《莊子·應帝王》里有一則關於「混沌之死」的寓言故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元。日鑿一竅,而渾沌死。 內七篇可能與「七竅」有一定的關係。《莊子》既有哲學思考,又充滿詩意。內外之間不好說有密切的生命關係。

問:精神和靈魂是否是二分的?老莊是否達到了生命的永恆?

答:靈魂的有無問題是一個高深的課題。歐美科學家對此問題已經做出長時間的研究。例如:瀕死體驗(英文: Near Death Experience 簡稱:NDE),也就是瀕臨死亡的體驗,指由某些遭受嚴重創傷或疾病但意外地獲得恢復的人,和處於潛在毀滅性境遇中預感即將死亡而又僥倖脫險的人所敘述的他們的死亡威脅時刻的主觀體驗。它和人們臨終過程心理一樣,是人類走向死亡時的精神活動。

瀕死體驗是當人們遇到危險(如車禍、突發疾病等)時的一種反應,在感知、情感等方面有幾種超常的基本感覺,比如感覺時間改變、生命回顧、心情超常地平和、欣喜,甚至「意識到死亡」等,每一種感覺對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的,可能同時出現,沒有普遍性。個體的感覺也通常因年齡和文化的不同而不一樣。在一些患者提供的個案中顯示瀕死體驗不應該是一種簡單的無意識行為。同時在人們遇到危險時,無論神經是否受到傷害,瀕死體驗都是有可能出現的。通常情況下,出現瀕死體驗的人都是處在身體局部缺血或缺氧抑或是兩種情況都有的狀態下。現代科學是在不斷進步的,當產生更精密的儀器測定時應該會有更大的發現。對此問題我們應該保持慎重的態度。

問:道家內丹修鍊對普通國學愛好者有什麼價值?

答: 道家的很多修行實踐對每個人都有指導價值。例如《四時寶鑒》教人通過調理日常起居可以改善身體健康狀況;我們常採用的打坐、調息等修行方法成本很低,只要能抽出一定的時間,調整自己忙碌的心靈和疲憊的身心。日常練習的功法要力求簡單,並且最好有專門的老師指導防止走偏。

問:面對當今社會的各種亂象,老莊道家思想對解決這一問題有何啟示?

答:道教的核心主要解決生命實踐問題。當今人性的扭曲有很多原因:

第一,個人的原因。70後出生的幾代人開始對苦難缺乏體驗,加上生活節奏太快,淤積的情緒難以宣洩,僅僅靠各種遊戲不足以徹底地釋放和解決。

第二,社會原因。世界上的各種宗教具有很強的心理修復作用,但是現在對普通大眾來說這一條件比較缺乏。出現了西方認為的「人學的空場」,對人的尊重不應僅僅體現在群體性上,而應該體現在個體上。當今貧富差距更加劇了社會的動亂。

第三,大眾媒體的原因。足球等各種體育運動對成年人來說有遊戲的價值,但當今體育運動的市場化運作將此價值沖淡了。影視音樂等藝術也有喪失五十年代現實主義傳統的趨勢,播放內容疏離普通百姓生活,充斥著言情、暴力、宮廷、玄虛等內容。

面對這些現象: 道家的人生強調人們要放下負擔,但是如何放下?道家認為人應該選擇平淡的生活方式。西方人也認為:簡約是藝術最高道德準則。要能夠從複雜的關係中解放出來。學習性格互補的朋友的優點。老莊主張嗇、朴、愚,這實際上是叫人們回歸本真,去掉豪華和鋪排。比如:衣服要求舒適而非名牌;飲食講究適口而非求奇。有句俗話說得好——有三碗面難吃:臉面、體面和情面。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孝養父母,撫養孩子;完成工作的同時注意身體,適當地保持自己個性,比如我的鬍子,並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天然所致。因為我是蒙古人,自然就有北方人的彪悍和豪放。個人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努力做改革開放的擁護者和建設者,而不僅僅是參與者和享受者。給晚輩和後學多一些幫助,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努力發掘人才、培養人才,為社會多做一些工作。謝謝大家!

往期回顧

三智師說 王德峰:《紅樓夢》與中國文化命運

三智師說 于丹: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當代應用

三智師說 於曉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與新軸心時代的展望

三智師說 於德潤:中華傳統養生思想概覽

三智師說 陳鼓應:全球視野下的道家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智書院 的精彩文章:

徐小躍:三智大道與中國傳統文化

TAG:三智書院 |

您可能感興趣

強昱光電:與LG化學聯合設立OLED材料評價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