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陳平原:西北聯大,值得追懷的人與事

陳平原:西北聯大,值得追懷的人與事

在撰寫《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時,有三個難題,我意識到了,但沒能很好解決:第一,前方戰事與後方學術如何互相勾連;第二,是否公開談論偽北京大學與偽中央大學;第三,怎樣敘述存在不長但影響深遠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這些都不是「禁區」,是我自己的問題:在寫作方式、史料運用與學術立場之間,存在某些不太好彌合的裂縫,再加上時間緊迫,只好暫時擱置。

收到張在軍《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書稿時,我著實吃了一驚。此前讀過他的《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了解其學術熱情與工作經歷,而辨析頭緒繁多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可比描述武大教授故事或樂山的抗戰文化遺迹要困難得多。

最近幾年,有感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如日中天,與之相對應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則幾乎默默無聞,相關「後人」很不服氣,於是奮起直追,有了每年一屆、相關學校輪流坐莊的「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前三屆會議論文集已經刊行,那就是方光華主編的《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3年)、何寧主編的《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Ⅱ:紀念西北聯大漢中辦學75周年》(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年)以及劉仲奎主編的《第三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論文集》(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5年);主辦第四屆(2015)、第五屆(2016)論壇的天津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想來也會有成果推出。加上此前姚遠主編的《西北聯大史料彙編》(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等,不久的將來,關於西北聯大的功過得失,會成為中國教育界的熱門話題。

凡談論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的,都須直面這麼一個殘酷的事實——與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九年一貫不同,真正完整的擁有六個學院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存在時間只有三個多月(1938年4月-7月);隨著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農學院的「揮手自茲去」,餘下的四個學院也只維持了一年多。1939年8月,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正式解體,此後便是「五校分立,合作辦學」的階段。這也是西北聯大難以聲名遠揚的重要原因——即便各校合作無間,畢竟已各自獨立門戶。同在陝西城固還好說,日後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遠走蘭州(1941年),「聯大」更是成了遙遠的記憶。

從奉命西遷,三校(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合一,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到翻越秦嶺,移師漢中,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這一段歷史線索清晰,很好敘述;比較難說的是「解體」與「複員」這兩個關節點。「將西北聯大解體分立最主要、最深層次的原因應是國民政府開發西北、完善西北地區高等學校戰略布局長遠考慮;而防共控制的政治動機多少也介入到了政府的決策過程中,強化並加速了政府要將西北聯大解散分立的決心。」張著的以上論述大處著眼,扭轉了上世紀60年代單純強調「防共控制」的偏頗,頗具眼光;至於怎麼看待抗戰勝利後各大學的「複員與留守」,張著採用文學性語言,描述「西北聯大分立的五個院校像蒲公英一樣播撒在西北大地,生根、開花」,結論是:「若從中國高等教育對國家發展的貢獻這一視角去審視它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西北聯大的豐功偉績不亞於西南聯大,甚或有超越的事功。西南聯大只有一個師範學院留在了昆明,主體全部回遷。」這可就有點過了——處處以西南聯大做比較,非壓過對方一頭不可,反而是不自信的表現。

我當然知道,這是近幾年西北聯大論壇的主調,並非張君的獨創。在我看來,如此高調的論述,屬於事後諸葛亮——因應今天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以及各名校歷史溯源的需要,過分誇大了國民政府決策的合理性,更不要說執行力了。確實有開發大西北的言論,找到相關資料並不難,問題在於如何落實,以及在抗戰全局中的位置。漫天烽火中,各大學的分分合合,有很多不得已的因素,硬要往好的方面說,歷史就變得一片光明了。除了人事糾葛與利益紛爭,還有兩點不能忽略:一是戰事發展,二是所在地物質供應能力。這些都不是大學本身所能控制的。在這個意義上,談抗戰中的中國大學,必須有更為宏闊的視野與胸襟。

張著序章「辭別燕都」的第二節「歷史選擇了西北」,以及第五節「半路殺出個河北女師」,還有第二章「曇花一現的西北聯大」的第五節「『公誠勤樸』——校訓與校歌」,以及第十節「解體分立:一石二鳥」,都寫得很不錯,有許多我不熟悉的材料。下編「五校分立」介紹國立西北農學院、國立西北工學院、國立西北大學、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國立西北醫學院各自的歷史淵源、組織框架、校長及教授、課程與活動等,有點貪多求全,且不時旁枝逸出;過分排比校史資料,這樣一來,可供作者馳騁才華的空間就不太大了。

辦教育的好處是,再糟糕的年代,也會有好學生(多少是一回事),以及值得追懷的人與事。關鍵看投入產出比,以及你論述的參照系。對比雲南昆明的西南聯大、陪都重慶的中央大學、貴州遵義的浙江大學,乃至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困守陝西城固的西北聯大,整體形象及辦學水平並不佔有優勢。這裡有各種外部條件的限制,我們應儘可能回到那個特定的歷史情境,體諒先賢辦事的艱辛,給與充分的表彰。大凡喜歡西北聯大這個話題的,多少總有一點「打抱不平」的意味,這我完全可以理解。如何既具「理解之同情」,又避免刻意拔高,是學術成熟的表現。因為,面對大量史料,長期浸淫其間,很能不受感情因素的影響。

張著徘徊在史學與文學之間,偶有鋪展過度的地方,但其對於研究對象的飽滿熱情,以及寫作時的條分縷析,對於普通讀者了解這所早已被遺忘的大學,還是很有意義的。

價值閱讀延伸

【簽名鈐印毛邊本】《西北聯大》

(張在軍著,金城出版社2017年9月版,16K平裝,毛邊本,陳平原作序,作者簽名鈐印,並題寫許壽裳所撰校歌中一句「勤樸公誠校訓崇」)

本書是一部講述西北聯大校史的作品。主要講述了1937至1946年,從奉命西遷,三校(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合一,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到翻越秦嶺,移師漢中,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再到西北聯大子體八校(平津冀三校: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河北女子師範學院;西北五校:西北大學、西北農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師範學院、西北醫學院)的歷史淵源、組織框架、校長及教授、課程與活動、抗戰與學術。

參與書話交流——

加「壘文化」主編微信:sxtyljk,註明:互動

選自《西北聯大》

網店:無為精舍·垛垛堂(有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壘文化 的精彩文章:

秦樺林:「敦煌學」一詞的術語化過程
范曾:魯迅先生喚醒了我垂亡的生命
錢文忠:季羨林先生是個大收藏家
張蔭麟:才如江海命如絲

TAG:壘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眾所周知,東北王是張作霖,那麼東南、西南、西北的王分別是誰?
民國時期,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和西南分別說的是誰?都不敢信
吊打西北游牧民族的五位曹魏大將,同時也是劉備、諸葛亮、姜維的生平大敵
張作霖號稱東北王,而馮玉祥是西北王,其實在東南和西南也都有王
知道東北王張作霖,西北王馮玉祥,卻無人知道西南王
中國軍閥時期,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和西南王分別是誰?你可能不知道
涼州扛把子,西北話事人,董卓的崛起之路
被「西南聯大」感動過?你知道還有個「西北聯大」嗎
軍閥時期,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和西南王指的都是誰?
亮劍中晉西北鐵三角的結局,李雲龍自殺,丁偉被流放,讓人寒心
中國軍閥時期,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和西南王他們分別是誰?
西北的人生,你還記得江南的杭州嗎?
稱雄西北的西夏為何不向西域擴張卻非要和強大的宋遼較勁
巴基斯坦的大西北,不知道有沒有牛肉乾和饢
中國近代軍閥割據,東北王、西北王、西南王與東南王分別都是誰?
朱元璋:「大明的國運如何?」,老道士:「起於東南,亡於西北」
大西北的美麗,久居在大城市的你是難以體會到的!
民國時期,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和西南王分別是誰?
年羹堯剛被賜死,西北再起戰事,無人沙場禦敵,雍正追悔莫及
真實故事,引人深思:黔西北民間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