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炯華 歐遊隨感

王炯華 歐遊隨感

暑期應女兒邀請,偕夫人得以歐遊。先在英國遊覽,再由女兒陪同,參加一個華人旅遊團,從倫敦出發去了歐共體九個國家: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德國,奧地利,義大利,梵蒂崗,摩洛哥,法國。一月之內,歐遊十國,在花甲之年了卻了我自少時起的一大堆心愿。比如,實地了解了初中地理所涉及的英吉利海峽、阿爾卑斯山、地中海等地理概念,大學國際共運史所涉及的科隆、阿姆斯特丹、布魯賽爾等一大串地名;目睹了倫敦、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薩、慕尼黑、海德堡等歷史名城的風采;參觀了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一些古老的學院和世界頂尖級的倫敦大英博物館、梵蒂崗博物館、巴黎羅浮宮博物館以及西方最大最有名的梵蒂崗聖伯多祿教堂,倫敦聖保羅大教堂,科隆教堂,佛羅倫薩主教座堂(花之聖母堂);看了古羅馬廢墟,加里略重力實驗的比薩斜塔,巴黎的愛斐爾鐵塔和凱旋門;還瞻仰了馬克思墓,看了與五四運動相關的凡爾賽宮的鏡宮等等。雖說純屬走馬觀花,卻也大開眼界,生出些許感想。

倫敦不再是霧都

上中學地理課時就熟知倫敦是霧都,泰唔斯河是臭河,可見倫敦的污染是多麼嚴重了!可是經過或許是極艱難的治理,倫敦不僅不再有霧,而且是白雲行天,空氣清新;泰唔斯河也不再發臭,而且是清水長流,魚蝦水中戲,人在船上游。所以此番歐遊的感想首先是人的自然生存環境的愜意和優美。

凡是到過歐美日本的人,都無不感覺到那裡的環境美,我這一次又是親身有所感了!(前次是到俄羅斯)這就是說,我此番歐遊令人心曠神怡的是閱盡了人家的青山綠水,草地鮮花,蘭天白雲,萬里晴空;使我深切感受到英吉利海峽,地中海的海水是那樣的蘭;摩洛哥海灘、尼斯海灘那遊人如織,泳人嬉海又是那樣的自在,那樣的蕭灑;海鷗飛的還是那樣的歡暢和自由。

進一步說,今日我所感受的這種環境美並不只是天賜的,而應當說大都是人為的,也就是工業化污染過後經過人們的重新治理和保護獲得的。在這個意義上,它又是一種再造自然,反映著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和人類文明的再造,體現著人的自覺,人的素質!即使拿丟拉圾這一件似乎很小的事來說,人家也不像國人那樣隨手亂扔,而總是隨身攜帶,去找拉圾箱。即此一例,還用得著梁任公先生20年代《歐遊隨感錄》所呼喚的用我們中國的東方文明去拯救西方文明的破產么?

當然,也有未盡人意的地方,那就是鴿子屎和狗屎太多。鴿子和狗都是人類的朋友。那裡的鴿子很多,而且不怕人;那裡的狗也很多,而且被主人牽著滿街跑。這些自然都是他們的一種樂趣,但是也帶來了負效應。倫敦的鴿子廣場,巴黎的聖心教堂廣場,威尼斯的聖馬爾谷廣場,無疑都是遊人的好去處,但太多的鴿子屎也實在使人少卻了幾份雅興;而走在倫敦、巴黎、羅馬等著名城市的大街上,還要時時提防不要一腳踩到了狗屎上。還有英國非常漂亮的丘吉爾莊園,它的停車場因為有羊,遊人一不小心也會就一腳踩到了新鮮的羊屎上。

貧富懸隔仍舊,但窮人不再地獄

此番歐遊,我所到十國,可算是親身感受到了西方發達國家之社會的豐足和富裕,人們的社會生存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就是說,梁任公先生當年歐遊所感受的貧富懸隔雖然仍舊,而他所感受的富人天堂、窮人地獄卻已不再。

這些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程度和水平雖然不同,大體上盧森堡,梵蒂崗,摩納哥幾個小國由於各自的特殊原因而更好,但無疑都是發達國家。並且,儘管貧富懸隔仍舊,既有富可敵國的大亨,也有收入較少的窮人,但更多的人則是收入穩定,衣食豐足,住有錦屋,行有私車,即使窮人也已經衣食住無憂。如用我們中國人的話說,在這些國家,普遍小康已是不爭的事實。況且這些國家的窮人也不是我們的所謂貧困未脫,溫飽未得;而是其收入相對較少,其低於這些國家當時社會最低生活保障線又一定會得到政府救濟的人。儘管不時也看到一些乞丐,但這些乞丐大多是習於流浪的吉普賽人,較少的大致是不事勞動或不善理財的人。因此,貧窮或者窮人已不再是這些國家的社會問題。進一步說,生活在這些國家的人們似乎不會再因為吃飯穿衣問題而起紛擾,更不大可能因為吃飯穿衣問題鋌而走險造反。可以說,其社會都已實現了穩定和有序。

這些國家能達到今日的富人天堂,窮人無憂,當然歸根到底是由於生產力推動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也是由於它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而後者又主要是其政府政策調節的結果。即是說,這些國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已普遍實行累進稅率的收入調節稅制度和社會福利政策,政府能夠有效地抽富濟貧,救濟失業和窮人。這當然是資本主義的一種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但也是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揭露而迫使人們進行的種種社會改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對今日的西方也是有貢獻的。進一步說,只要經濟發展的社會機制還在,社會改良也並非不是好事!

車在阿爾卑斯山中行

歐洲這些國家的發達同樣表現在交通。倫敦、巴黎、羅馬,阿姆斯特丹這些著名城市,不僅車船並用,更有多層地鐵,公用交通十分便當。而特別值得稱道的是這些國家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其中德國、盧森堡、義大利一些國家,興建在阿爾卑斯山中的高速公路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阿爾卑斯山是中歐南部的巨大山脈,從地中海熱那亞灣向北和東北伸展到維也納。山中的高速公路多半是大山打隧道,兩山之間架橋樑,山下才是田地和村莊。我們乘坐的汽車在山上行駛,就是這樣從一個高速路進入另一個高速路。我們出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就過了歐洲第一橋。這座跨越兩山之間的峽谷大橋,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汽車還專門停下來為遊人留影。

而過歐洲第一橋以後,汽車就基本上是在叢山迭嶂中行駛,幾個小時,大多不是鑽隧道就是過橋樑。接著從威尼斯到羅馬,再從比薩往摩納哥,都是數小時路程,汽車全都同樣是在山中鑽隧道過橋樑。這些橋當然不是江河橋,而是峽谷橋,或是沿山的加寬橋。有的隧道數公里,有的橋樑幾公里。正是由這種數不清的隧道和橋樑連接起來的高速公路,既就沒有大坡度的上與下,也沒有什麼急轉彎,汽車行駛其上,也就十分平穩和安全。鑽山見燈,過橋見景。車行其上,還特別令人心曠神怡!

由此可見,阿爾卑斯山的高速公路,我所經過的主要又是義大利境內的阿爾卑斯山高速公路,其設計是多麼合理和先進,其工程是何等巨大和艱難,其成就足堪公路史上之奇蹟!可是也可惜,他們似乎缺乏數學頭腦和浪曼主義聯想,沒有統計出其工程所完成的土石方按一米見方可繞地球赤道多少圈,可往月球走幾趟什麼的。我在穿山過橋時總在想,要是國人有這麼個機會,統計學上的事情和浪曼主義的聯想是會做很多很多的,何況還不需要浮誇呀。

日看教堂夜睡覺

外國人來我們中國旅遊,他們說是白天看廟,晚上睡覺。其實我們中國人去歐洲旅遊,還不也是日看教堂夜睡覺。這是因為中國的廟,外國的教堂,都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一種信仰,一種文明。更何況中國的名山僧佔多,中國的廟是與中國的名山聯在一起的。

西方信仰基督教,其教堂比中國的寺廟和道觀不知多多少,而我這一次卻看了世界最著名的大教堂。這就是梵蒂崗的聖伯多祿教堂,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科隆教堂,佛羅倫薩的主教座堂(花之聖母堂)。這些著名大教堂都是集建築、雕刻、繪畫於一體之精雕細刻、美崙美奐的藝術品,西方文化、文明的歷史結晶和象徵,規模恢宏,氣魄莊重,令人留連忘返,嘆為觀止!

聖伯多祿教堂興建於公元324年,經過16-17世紀的重建,是世界最大最豪華的宗教聖殿。

其前面的廣場就是人類歷史上的輝煌建築和絕世之作。這個寬240米的橢圓形廣場,由貝尼尼於1656-1667年設計的兩條高大雄偉的柱廊環繞。此柱廊又由240根石柱分成四行排列,而站在廣場中心之某一點,四行石柱在視野中則只有一行了!其上環立著140尊聖人和殉道者的大理石雕像。廣場中心聳立著一座高大的埃及石柱。1586年豎立的這座石柱又是公元一世紀從埃及運來裝飾羅馬競枝場的,其頂端還保存著耶穌十字架的真木。真不知他們是怎麼弄來又怎麼裝上去的!

其大殿呈拉丁文十字形狀,正面開有五扇大門。最右端的是聖門,中間大門上裝飾有極其美麗的青銅浮雕,最左端的則是死門。這個聖門平時是封死的,只有在聖年才打開,就是說,它每25年開一次。導遊說,今年是聖年,又恰好是世紀末的2000年,通過這個聖門尤其會有好「運」!我有幸從這個門走過,祈求我年近米壽的老母親能夠期頤!

其大殿內部空間之大令人咋舌:長210米,寬137米(比起這裡,足球場也只是小菜一碟了!),中央通廊高44米,由八根巨柱支撐,大穹頂高136米。而這個舉世無雙的大穹頂,又是1547年米開朗基羅受佛羅倫薩主教座堂穹頂的啟發設計的。

聖伯多祿教堂有許多藝術珍品,典雅輝煌,其中如最受人崇敬的聖伯多祿和聖彼得的青銅座像,雕刻非常美麗的教皇陵墓(多為貝尼尼的作品),米開朗基羅唯一署名作品《聖母哀悼基督像》等等。特別是其許多漂亮的壁畫,都是用微小的各種天然顏色的大理石石料拚成的,類似於今日人們貼馬賽克,它可以永不褪色。

聖伯多祿教堂的西斯汀小堂,是樞機們秘密選舉新教皇的地方,並以米開朗基羅的壁畫而聞名全球。這副壁畫是米開朗基羅於1508-1512年付出巨大辛勞、獨自完成的。它是描繪舊約創世紀內容的系列畫:在拱頂的穹隅中畫有七位強有力的先知以及一些女巫的形象;拱頂上的九副畫繪內容分別為天主分開光和黑暗,天主創造太陽、月亮和地上的植物,分開水並創造魚和飛鳥,天主創造人,創造女人,原祖犯原罪和被趕出天堂,洪水滅世,諾厄酒醉之後受兒子取笑;小堂盡頭的牆上則畫有精美絕倫、令人生畏的末世審判,這是有391個人物的巨大而壯觀的畫面,以強健果斷的審判者基督的形象為中心,有眾多的聖人和手拿各種刑具的殉道者,畫面下邊在吹響審判號角的天神旁邊,義人被提升上天堂,而惡人則由陰間的渡者卡隆特打入地獄。

聖伯多祿教堂的確太棒,但又只有宗教專制權威才能成就它。因為建造如此規模、如此氣魄的頂尖級教堂,需要無可估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而這唯有專制權威才能調度一切。在這個意義上,這種頂尖級教堂是絕後的。

黃山下來不看山,看了這教皇所在的聖伯多祿教堂,世界上其他的教堂,即使大教堂,也似乎不需要光顧了。

中國人和中國菜初具規模地走向世界

改革開放使外國人和外國吃食大批地進入中國,也是中國人和中國菜初具規模地走向世界,這是我此番歐遊的又一感受。

在我所乘坐的北京至倫敦往返的波音747飛機上,不用說,經濟倉中大部分都是中國人。他們有的是公派或自費赴英求學,有的是赴英考察或經商,而由於暑期是歐遊的最佳時期,象我這樣,大多則是去英倫三島旅遊。而在我所到的這十個國家,所到之處,無倫是倫敦、巴黎、羅馬、佛羅倫薩這些歷史文化名城,還是風景如畫的威尼斯、摩洛哥、尼斯、盧森堡、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無論是在羅馬廢墟、著名博物館和教堂、著名城堡和宮殿,還是在越來越斜的比薩斜塔和建成不久的頂尖級的巴黎迪斯尼樂園,也都常常遇到中國人,特別是一批一批的中國大陸旅遊者。正是異國他鄉遇國人,格外親;對中國的走向世界,也格外有信心。

中國人的確是初具規模走向世界了。據說法國的常住中國人就有30多萬,而只有210萬城區人口的巴黎,中國人就有17萬。倫敦第二區我女兒住所的旁邊還有威士華倫華人協會,這是由該區政府資助的華人活動場所。華人,主要是老人可每天來這裡休閑,小孩可每天來這裡學習,有中文書籍和報刊,可收中文電視節目,可跳舞唱京劇,交上1鎊半錢(相當於人民幣20元)還可吃上一頓可口的中餐。

隨著中國人的初具規模地走向世界,中國菜也順理成章地並同樣是初具規模地走向世界。在我這次走過的所有國家和所有的旅遊點,幾乎都有中國酒店或飯館,並且常常是一地多家,生意火爆。還要說,中國菜的品種風味也十分齊全,什麼川湘辣味,蘇浙甜味,粵港生猛海鮮,北方蔥餅,應有盡有,可隨意品食。並且即使晚上十一、二點,各地的中餐館仍在開門營業。這為我這樣一些不嘗西餐而又因旅程安排常常是晚上到達住地的中國旅遊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可喜的是外國人進中餐館的也越來越多。為了給他們進中餐提供方便,裝筷子的紙袋上都特地說明怎樣使用筷子,將拿筷子的動作一一圖解,使人一看就明白,一試就管用。

中國人和中國菜初具規模地走向世界當然是值得高興的,特別是開始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國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質量亦勢必發生變化,其中去外國旅遊也將是越來越多越方便越平常。即是說,涉外旅遊已不再只是發達國家人們的專利。但是,中國人去外國旅遊,在旅遊景點排隊時的插隊,在公共場所的喧嘩,上下車時的搶先,以及垃圾的處理不當,仍時有發生。每念及此,不能不想想國人該以什麼樣的形象和素質走向世界。

同樣,中菜的走向世界在價格方面是真的國際接軌了,這在外國人當然不成問題,對於涉外旅遊的中國人也不是什麼問題;但在質量上卻只是差可人意,甚至完全名不副實。即以我所感興趣的回鍋肉、麻婆豆腐一類家常菜來說,就太名不副實了!麻婆豆腐真的是既不辣也不麻,完全沒有什麼吃頭。這興許能哄哄外國人,但長期下去,肯定要砸牌子!這就是說,無論是中國人的走向世界還是中國菜的走向世界,都需要提高素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南文藝 的精彩文章:

雨落樓檐 夜雨寄夜語
思念,凝眸了一抹薄陽
羅從芳 情醉楓香瑤寨
子矜 緋雨劍星
飛翔的燕子 彼岸花又開

TAG:湖南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