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苗寨的人手真巧啊!

苗寨的人手真巧啊!

丹寨,可謂是黔東南最鮮為人知的地方了。它周邊有著西江千戶苗寨、肇興侗寨、岜沙「槍手部落」等多個在旅行者眼中知名的目的地。

但在知情人眼裡,作為貴州的第一民族手工大縣——丹寨,仍有一群人執著於手工的夢想,執著於心與手的傳遞。

於是,在丹寨我見識了一些苗族同胞保存下來的一些手藝:造紙、蠟染、竹編……

石橋造紙,岩洞里的手工造紙作坊

一條狹窄的鄉村公路,左邊腳下是一條奔騰的河流。水清且淺,卻有著不容小覷的能量——在前面三十米見方的地方,一座擋在它前面的山岩被開膛破肚,切割出一座天生的石橋,石橋村便因橋得名。公路右邊有一座高約百米的懸崖拔地而起,我們要拜訪的手工紙作坊便依偎在懸崖的懷抱中。懸崖名為大岩腳,手工紙作坊也以大岩腳為名。

丹寨手工紙有幾十道工序,大岩腳下的作坊只做其中最重要的工序——抄紙。

穿藍布衣手工抄紙的大叔名叫王亞平,今年40歲,抄紙的經驗已經超過二十八個年頭。

石橋手工製造白皮紙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唐朝。安史之亂後,原居湘鄂的苗人又一次大規模南遷,開始進入貴州,包括造紙在內的一些手工藝也被帶進貴州的深山之中。千百年間,很多地方的造紙工藝逐漸失傳,唯有丹寨石橋的傳承始終沒有間斷,只有些許小的技術改進。比如,以前製作紙漿時要用木棍攪拌,如今改用了電動攪拌機。王亞平插上電後,攪拌機渦輪開始轉動,他面前的一池漿水如燒開的白粥一般翻滾。在池水翻滾的間歇,王亞平走到大岩腳邊上的樹叢中,拽下樹上的一根樹枝,開始向圍觀者講解丹寨手工紙工藝。

「我們丹寨做的手工紙又名皮紙。皮,便是這種樹皮。這種樹名為構樹,漿水中這些如白粥一樣的東西,便是構樹皮搗碎後變成的纖維。我們採集來新鮮的構樹皮,削掉外皮,留下內層的麻質,經晒乾、水漚、漿灰、煮料、河漚、地灰蒸、漂洗、選料、碓料、袋洗,然後才能進入現在這個步驟。這一切工序都是由工匠親手完成的。」

攪拌是為了讓這些纖維在水中均勻分布。 攪拌機工作幾分鐘後,王亞平把攪拌機拎出,雙手掄起如紗窗一般的竹簾浸入混滿紙漿的池子中,再舀起。竹簾出水時外高內低,竹簾中的紙漿水一邊由外向內流,一邊往下漏,水還未觸及外面邊框,王亞平又把竹簾按進水中。這一回竹簾出水時內高外低,簾中紙漿水的流動方向也與之 前正好相反。如竹籃打水一般,當竹簾離開水面約20厘米高時,簾中的水便已經漏空,只留下一層薄薄的漿膜貼在竹簾上,這就是紙的雛形。

「之所以要抄兩段兩次水,而且抄水方向不同,是為了讓纖維形成縱橫交錯的網路。這樣做出的紙張才有更強的韌性。」 王亞平試圖用講解加演示的方式讓觀眾見證並理解一張手工紙的誕生。

最後,王亞平把貼著漿膜的竹簾往身旁的案板上一貼,附在竹簾上的紙膜就輕輕地從竹簾上落下來,一層層貼在一起,如同一摞千張皮。

如今在石橋,依舊能夠見到樣式古老的碓、碓桿、水輪、曲柄軸等造紙器具。回家後特意翻看明代的工程寶典《天工開物》,發現其中收錄的圖解與石橋村中的古老工具竟是如此相似,有些甚至一模一樣。這種傳統的保留,得益於石橋村自然環境的閉塞,外界影響難及。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裡過於偏僻,周邊市場對紙的需求始終有限,並沒有隨著工業時代和消費時代的來臨而增長,傳統生產方式能夠滿足需求,誰還會有動力去改進技術、 提升產能呢?這樣一個陰差陽錯的矛盾,竟成了傳統手藝得以完好保存的最大原因。歷史似乎與我們開了個玩笑。

蠟染,流淌於手上的記憶

在揚武鎮上七彎八拐,走進一間木樓。這木樓在一大片磚瓦房中格外醒目,剛刷過桐油的木板油光鋥亮,還沒有經歷時光的磨礪。還未走近,就遠遠看見巨大的招牌——「東方第一染」。

染坊的主人是丹寨蠟染省級傳承人楊芳。 她身後的相片牆上,風景千姿百態,國際友人衣著光怪陸離,唯有她,一襲素雅的蠟染布衣,頭髮高高束起,沒有用銀簪,只用一個蠟染頭箍就箍出一個高聳的髮髻——這是白領苗支系女子的標準打扮,百搭不爽,毫不違和。

「這是1986年,,那時我正好18歲,和我們丹寨的蠟染前輩王阿勇一起受邀出訪美國,在白宮表演蠟染。里根總統看了我們的表演後,贊阿勇為『東方第一染』,稱我為『蠟花小姐』!那是苗家蠟染第一次走出國門。」 楊芳指著牆壁上的照片說排倒莫蠟染史。 王阿勇去世後,楊芳就成了排倒莫蠟染的 「帶頭大姐」。她聯合起排調、排莫等十 多個白領苗支系做蠟染的自然村,組成了 「排倒莫蠟染合作社」。

「蠟花小姐」推開堂屋後門,一絲輕微的陳腐氣息飄進堂屋裡。「別擔心,這味道來自桶里的藍靛。」看到我們皺鼻,楊芳指了指角落處的一個大木桶。桶里盛滿了黑水,桶上橫著一根木棍,木棍上有三四個巨型衣架,每個衣架上都掛著一匹還在滴水的青布,那是剛剛染過色的蠟染布。

我們想湊過去看個究竟,楊芳卻示意我們上樓。樓上是她們的作坊,一間20平米見方的房間擺了兩列桌椅,每列四行,每張桌子上都攤著或大或小的白布,桌子右上角都有一個電熱爐,爐子上方飄著淡淡的熱氣。桌子旁坐著的人里,有梳著髮髻、年過六旬的老婦,有披著長發、青春洋溢的姑娘,也有還沒桌子高、站在椅子上 「裝模作樣」的小男孩。

女人們都低著頭,手上拿著一支奇怪的筆。筆在電熱爐里蘸一下,然後拉回胸前在白布上抹一筆,一條弧形的暗黃色線條就在白布上生成。再蘸,再抹,手起筆落,白布上漸漸出現了一幅工筆蝴蝶圖。 蝴蝶代表的是苗族花飾中常見的「蝴蝶媽媽」形象,她是苗族傳說中的民族始祖。 白領苗蠟畫不同於漢族水墨畫的閒情逸緻、個人抒懷,而是更多著眼於生活起居、傳承民族文化。

這道工序叫畫蠟,就是用眼前這隻奇怪的筆——蠟刀蘸蜂蠟之後,在白布上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蠟刀刀頭由帶有凹槽的弧形鐵皮構成,便於儲存蜂蠟。蠟刀畫過,蜂蠟留痕。

白領苗女子一般從十來歲開始畫蠟畫,一直到老。日復一日的修鍊,讓每個苗女都修得一手信手拈來的工筆畫絕活。這些民間高手,一生不問江湖事,只在苗寨深閨里默默地用畫筆記錄她們自己的故事與人生。

畫蠟結束後就進入第二步,染色。楊芳拿起一塊畫好的布,布上蜂蠟構成的圖案已經固化。把白布全部浸入染缸,用木棍在缸中來回攪拌五六個回合之後,挑起布匹。白布從藍靛水中被挑起時,已經被深深的藍色浸透,而蠟刀划過的地方依然白凈,彷彿百毒不侵。蜂蠟憎水性,能有效隔絕水的浸染,因而蜂蠟留過痕迹的地方就變成了水的禁地。

染完色後,楊芳把布匹投進水中漂洗。以前漂洗工作都是在村口的小河裡進行,自從排倒莫搬到揚武鎮上後,居住條件改善了,離河卻遠了,漂洗這道工序只能用自來水代替。

隨後,她走到廚房角落裡的灶台前,向大鍋里倒進幾大桶水後,燃起大火。待鍋中水燒得滾燙時,把漂洗完晾乾的布匹浸入開水中,拿起火鉗夾住布,在開水裡來回翻動,布每翻一次,鍋里就泛起一層油花。「水面上這層油花,是熔化的蜂蠟。 布在開水裡煮得越久,火鉗翻得越勤,蜂蠟就處理得越乾淨。浮在水面上的蜂蠟還可以回收再利用。」

卡拉鳥籠,關不住的鳥語嫣然

還沒到卡拉村,就看見小山頂上豎著一隻巨大的鳥籠。苗族人愛鳥,但是卡拉村的苗族人不但愛鳥,還有一手做鳥籠的絕活。在這個貴州黔東南的苗寨里,製作鳥籠的手藝已經代代相傳了幾百年,家家都會編製鳥籠,戶戶都有能工巧匠。他們編製的鳥籠,堅固耐用而且不變形。

穿過一片寬闊的水面,拐個彎進村,繞過村口的幾戶「苗家樂」,沿著村子多轉上幾圈,就會看到房前屋後掛著鳥籠,連路燈都是鳥籠的造型。

在鳥籠協會門口,我們看到已經從事了27年的鳥籠製作工藝的王玉和。從編製竹圈、構制框架到產品雛形,數根竹條在王玉和雙手中靈動翻飛。在他家的院落中,擺滿了大大小小做工精美、款式不同的鳥籠。

王玉和介紹,製作鳥籠需要用楠竹和水竹,楠竹硬性好,用於製作籠圈;水竹韌性好,用作籠絲。當地盛產的竹子已經不能滿足村裡製作鳥籠的需要,現在還需要從周圍地方買竹子。

村民吳文軍是村裡最有天賦的人之一,他做的鳥籠以精緻見長。見到他的時候,他正用小刀雕刻竹節造型。他正在做的鳥籠需要100多個竹節造型,每一個竹節都是用刀一點一點雕刻出來。要保證每個竹節大小相同,間隔相同,沒有幾年的經驗很難做到。這個鳥籠就是吳文軍最得意的作品,鳥籠的邊緣雕滿了花紋。門邊,兩條龍盤旋而上,栩栩如生。從選料劈竹子到雕花全都是由他一人完成,做這樣一隻籠子要半個月的時間,可以賣到3500元,是整個卡拉村最好也是最貴的鳥籠之一。

「別小看這小小的鳥籠,這些產品不僅暢銷貴陽、北京等地,還遠銷海外。」王玉和笑著說,「現在村裡正在申請專門的商標,幾年前卡拉村也開通了農經寬頻網,網上訂單業務越來越多,目前已經有40%的產品通過網上銷售。」

「以前的卡拉很窮,排在最後,一點都不OK,如今的卡拉OK了。」王玉和幽默地說道。

如今,這些手工藝在丹寨縣城旁的丹寨萬達小鎮都可以看到。作為一個關注「非遺文化」的旅遊小鎮,丹寨萬達小鎮定製了以「編、制、染」為主要內容的傳承文化為體驗主線,在整個小鎮的遊覽過程中你可以依次參觀到鳥籠小院、石橋造紙小院和蠟染小院這三個有著濃濃非遺文化的精緻院子。在每個小院里,旅行者不僅能觀賞到這些手工藝製作的過程,也能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手工藝作品。

鳥籠小院

走在丹寨小鎮,最先看到的就是鳥籠小院,它是以卡拉村手工竹編鳥籠為主題的特色民俗小院,在提供鳥籠展示的同時,還融入了鳥籠製作文化。

遠遠望去,你會被小院木製的院門、歷史悠久的石鼓、鑲嵌著古老陶罐的矮牆和搖曳在空中的一排排精緻鳥籠所打動。

小院老闆楊雪亮是個能工巧匠,他把從山上找回的樹枝做舊後釘在牆上,屋頂布滿碧綠的樹枝,然後再掛滿各式各樣琳琅滿目的鳥籠,讓整個屋子裡看上去如同鳥籠的森林。

石橋造紙小院

走出鳥籠小院,繼續前行,便發現有一個茅草為頂、竹木結構的大門,配合籬笆、院牆、幌子和展示架,讓你遠遠就能感受到造紙的書香。各色古法紙張靜置在造紙小院的各個角落,既具有裝飾效果,又具有濃濃的傳統氣息。

店中銷售的主要是紙傘、記事本、紙質工藝品以及各種美麗花草製成的藝術琥珀紙。穿越院門,走進後院,就是生產紙張的作坊,這裡仍然使用著古法造紙技藝,從漚浸、蒸煮原料開始,到錘搗成為紙漿,再到撈漿過程,最後晾曬,整個造紙過程你都可以親身體驗,實在是太有趣了。這裡還有老師手把手教授你如何做一張美妙絕倫的花草琥珀紙。

蠟染小院

蠟染小院門口垂著幾匹長長的蠟染布,屋內坐著一位老阿媽在白布上畫著蠟染的圖案。

這裡不僅可以全過程再現傳統蠟染手藝的流程,庭院里還有傳統的蠟染器具,讓這裡變成一個真正的「蠟染加工廠」,旅行者不僅可以觀看,還可以真實地參與整個蠟染過程,你可以做一份獨特的禮物送與友人,也可以一家人一起製作一件作品,一起互動其樂融融。

丹寨的風光,就像是隱藏在大海深處的珍珠。她沒有西藏,雲南那麼著名,卻擁有可與之比擬的傳統民族風光。這裡的天空藍得你無法想像。這裡的手工藝品,精緻得你連呼吸都要靜止。很多風光給予你的驚嘆,是任何照片都表現不出來的;很多一閃而過的絕美風物,永遠停留在你的記憶里。

《雲上丹寨,大美非遺》宣傳片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於《地道風物·黔東南》

作者/雷虎,攝影/黃曉海 等

文/絳秋

導航

可可西里丨鼓浪嶼丨京族三島丨

消暑美食丨酸梅湯丨麻辣小龍蝦丨天津煎餅果子丨

書畫修復丨老北京鬃人丨葯香丨發簪丨

-END-

我們每天都會看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道風物 的精彩文章:

比鳳凰更值得去!湘西這些美得驚艷全國的古村落
一口涼到小時候,全國夏日消暑美食地圖
見證可可西里的生命浪潮
香港市井的那點兒靈與肉,連歲月神偷也無可奈何
30年前,他就買了北京胡同的院子,只因會這門手藝

TAG:地道風物 |

您可能感興趣

真實的千戶苗寨是這樣的 你還會去嗎?
貴州真有活人墓嗎?苗寨活埋親人的習俗究竟是真是假?
古老又神秘的貴州苗寨,婦女的手為什麼都是藍的?
苗寨「牛角杯」里的酒喝不得?網友:好像其他杯里的就能喝一樣!
苗寨娃娃的「無錫媽媽」
苗寨旅行它是男遊客的「禁忌」?網友:收禮物?碰到這個真的慘?
千戶苗寨怎麼玩你知道嗎?
苗寨雞爪村妙不可言的美!
風景如畫的苗寨,從曾經的人山人海到如今的無人問津,真的可惜
貴州這座最美的寨子,比千戶苗寨更吸引人,到處都是原汁原味!
為何去苗寨旅遊,別接苗族美女遞的「布」?那可不是擦汗的!
去苗寨遊玩,為何導遊告誡不要接當地女孩的手巾?接了就麻煩了
苗寨都差不多,而南花苗寨遊客卻驟減,看完你會去嗎?
苗寨旅遊絕對不能說的兩個字?網友:這個玩笑真的有些過分了!
到苗寨旅遊,苗族美女偷偷給你「個人用品」別亂接,不是給你擦汗
貴州凱里的西江千戶苗寨怎麼樣?值得去玩幾天嗎?
曾遊人絡繹不絕的苗寨,如今卻變成無人問津,網友大呼:可惜了
這個鮮為人知的苗寨 好似世外桃源
遊客來苗寨別亂喝攔門酒,牛角杯里藏的,有你不知道的秘密
外國友人很喜歡去的苗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