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馮雪梅:中國通史講得最好的老先生,和他備受折騰的一生

馮雪梅:中國通史講得最好的老先生,和他備受折騰的一生

文 |馮雪梅

恕我無知,對趙儷生先生知之甚少。

山東大學的師長說,當年山大歷史系「八馬同槽」,他是其中之一;蘭州大學的朋友說,他是蘭大歷史系的泰斗。這兩者之間,隔著久長的歲月,如若不是那些存留於文字的回憶,往事已像西北曠野的衰草,被塵沙湮沒。

照片上的趙儷生瘦高,戴著大大的眼鏡,典型的老派知識分子模樣。唯一露齒而笑的那張,是和三女兒趙絪一起,穿著西裝,系著領帶,蹲在地上,將胖乎乎的女兒攬在懷中。黑白影像里,一個年輕挺拔的男子慢慢老去,沉靜的眼神看不到多少悲喜與滄桑。可誰都知道,對那一代學人而言,幾十年的日子從來都不清凈。

趙儷生和女兒趙絪

就讀於清華大學外語系,加入「左翼作家聯盟」,參加了多次學生運動的趙儷生,並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對黨組織的同志說:「我走不了布爾什維克的道路,我受不了嚴格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我願意做一個全心全意的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同時是一個自由主義者。」隨後在晉陝抗戰,去大學教書,研究中國農民戰爭史,眼前應該是一條通向未來的光明大道。

直至1957年,大鳴大放。本來已經離校休養想避一避風頭的趙儷生,到底還是被「拖下了水」。他在《青島日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很快成了「大毒草」,命運由此急轉直下。在《趙儷生高昭一夫婦回憶錄》里,老先生寫道:「我不是在1957劃的右派,我是右派是1958年被提出來,1959年秋冬之際才宣布處理,1960年開始執行。這過程很複雜。」

不想再在亂糟糟的山大校園待下去,趙儷生提筆給高教部寫了一封信,要求調離。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調動。撇開戰爭年代的各種周折輾轉不談,1950年初,作為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副處長的趙儷生,因為和郭沫若發生衝突,一氣之下接連寫了三封辭職信,最終,郭沫若批複:「三次請辭,礙難再留,應予照準。」僅有六天搬離期的趙儷生找到了艾思奇,被推薦去東北師範大學教書。沒過多久,院系調整,受山東大學校長之邀,一家人又遷往青島。

那是不可多得的幾年好時光。做學問,寫文章,看京戲,買字畫……女兒趙絪回憶:

「一入夏,京中的高官、名流就蜂擁而來,在父親的書齋,得以一見儒雅的顧頡剛、中規中矩的王崇武和伶牙俐齒的王瑤等……惠孝同、張伯駒、啟功也都在父親的宣冊上留下了墨寶,當年,這些不過是文人墨客間交往的雕蟲小技,不曾想如今居然成了讓人鑒賞的『珍貴文物』。」

有著超常「第六感」的趙儷生,在大鳴大放之初就預感到前景有些不妙,他本想逃脫,最終還是被「陽謀」的炮彈擊中。而大筆一揮再次要求調離的他,當時只想遠離各方勢力的糾纏,退避里依然有書生的桀驁,絕然不會想到從此身陷絕境。

作為高教部推薦的專家,趙儷生一家到了蘭州大學。在晉陝之地參加過抗戰的夫妻倆對蒼涼貧窮的西北並不陌生,孩子們卻彷彿到了「異域」。還好,有那些誘人的吃食:灰豆子、油茶、釀皮子、熱冬果、軟兒梨……大飽口腹之慾讓他們記憶深刻,因為不久,屈辱和飢餓就會展露猙獰。

趙儷生被「押解」回了山大,交待罪行。「去年還殷殷惜別、贈詩、贈言的同事們,此刻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一副同仇亂愾的模樣」,囚房的架子床上,都糊滿了大字報。後來,經過甘肅、山東、蘭大和山大反覆交涉討價還價,趙儷生被劃為右派分子,撤去教授學銜,降四級,監督使用。相比原處理:劃為極右分子,解除公職,勞動教養,這已經是天大的恩賜。

而一切,還只是開始。

幾十年的磨難,兩位老先生和他們的女兒,各自記錄下那些痛徹肺腑、銘心難忘的舊人、舊事。那曾經是多麼好玩有趣又個性鮮明的一群人,童書業、王瑤、周明鎮、張政烺……他們串聯起的不是某個人或者一個家庭的回憶,而是整整一代學人的唏噓人生。

很少有人知道,史學大家童書業竟然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每當他病情發作住院時,都會給精神病院的大夫們開出有關此領域的講座,令醫生們對他這個病人刮目相看。」趙儷生說他「是個怕字當頭的人,舊社會怕失業,曾怕到精神失常,這是被扭曲的頭一回;解放後不怕失業了,可又怕運動,試想,一千條性命的『血債』(曾有人揭發他殺了1000名共產黨),不夠他發瘋的嗎?」

《精神病與心理衛生》/童書業 著、童教英 整理 / 中華書局 / 2007

這樣一個人,卻是趙絪姐妹們童年逗樂的對象。童書業不吃肉,趙家的保姆就把肉裹到茄子中,摻到土豆泥里,做炸茄盒、炸土豆餅,看著他吃得有滋有味,孩子們就過去悄悄相互掇弄:「他吃了,他吃了,他吃肉了!」所以,「要是哪天童伯伯來了而未留飯,連保姆都會流露出一種失落感,我們這群孩子當然也會為失去了一些興奮點而掃興」。

和童書業的最後一面,讓趙儷生終生難忘。有一天早上剛起床,囚于山大等候處理的趙儷生突然聽到過道里傳來哭聲,那人背對著他的門,頭頂在對面牆上,兩手捂著臉嗚嗚地哭。「他們一個是必須劃清界限,不敢進門;一個是畫地為牢,不敢越雷池半步,於是兩個懦弱的老友就這樣一個在門內傷感,一個在門外慟哭,以此種方式完成了他們的最後一晤……」

反右、拔白旗、大鍊鋼鐵、四清……像我這樣70年代以後的人,恐怕都記不清這些名詞,可對經歷過它們的人而言,那是怎樣刻骨銘心的記憶?如今,我只是隔著紙頁來看那些塵年舊事,它們漸漸散落在歲月的風沙里,越來越不為人知。而我,之所以讀他們也是偶然。因趙絪的近作《孤燈下的記憶》,以及李零先生的幾句話而心生好奇,找到了那本7年前出版的回憶錄。網路書店上的折扣價很低,估計已存貨不多,準備沽清了。

《孤燈下的記憶》/趙絪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7

李零說:趙絪的父親「是我老師的好朋友,既是左派,也打成過右派(很多右派,原來都是左派)。趙先生吃了很多苦,但九死其未悔,不改初衷,仍然很樂觀,很幽默。我喜歡讀趙先生的書,讀其書而想見其為人。」

《趙儷生高昭一夫婦回憶錄》里,兩位老先生的敘述風格有很大差異。老先生在夫人著作的序里寫道:「颳起風來,我是在大門口頂著,她是在後院里頂著。幾十年下來,我的折損率就比她大。我慢慢產生了『剛』中之『柔』,比年輕時候『詭譎』了些,文章風格也表現為膽怯、逢事想說、又不敢說、又不甘於不說,文風就曲折了……高昭一同志文風耿直,不喜歡打彎。不但文章,變連她這個人也是不打彎的……在我呢,實在非『買賬』不可的時候也只好『買賬』……她是『絕不買賬的』!憑這一點,她沒有白活了80歲,沒白受了這一輩子的折騰……」

《趙儷生高昭一夫婦回憶錄》/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曾經有人評價:解放後,中國通史講得最好的首推趙儷生。老先生若還活著,今年100歲了。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他,記得那些曾經孤獨無依凄然離去的靈魂。

(本文原標題:《隔著一扇門,那些孤獨無依的靈魂凄然離去》)

【作者簡介】

馮雪梅|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資深媒體人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湯禎兆:日本正流行把城市女子嫁到農村的相親會
西閃:每個人都會老,但你或許可以老得慢些
張經緯:俄羅斯,滿洲崛起背後的隱藏因素
榮筱箐:一個樂團和一座城市
保姆縱火案:賠錢就是正義,這也是為了我們每個人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這是我最喜歡的中國通史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中國通史巔峰之作!
兩部半最好的《中國通史》,了解中國歷史不可不讀的好書
中國通史——魏曹的興衰之曹的弊政
中國通史——魏曹的興衰之伏後之死
邱建良研讀中國通史備戰拳擊強敵,粉絲:教授不及你三分之一
中國通史——曹魏的興衰之
司馬昭殺曹髦

全球通史:希臘文明,希臘化時代,以及它的意義
《中國通史》:浪花淘盡前世,大江東去今生
中國通史——魏曹的興衰之徵烏桓
中國通史——魏曹的興衰之賜死崔琰
中國通史——曹魏的興衰之袁術敗亡
中國通史——魏曹的興衰之楊修之死
中國通史——魏曹的興衰之曹丕、曹植之爭
歷時兩年,牆書《中國通史》為小朋友講述有趣的中國
中國通史——魏曹的興衰之曹丕稱帝
何炳松《通史新義》:寫全國國民都應該也都能夠閱讀的通史
最適合普通人讀的中國通史,從民國暢銷至今
中國通史——曹魏的興衰之曹操崛起
中國通史——曹魏的興衰之曹操擒呂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