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個入園焦慮的小孩,內心都在害怕一件事

每個入園焦慮的小孩,內心都在害怕一件事

《幫孩子緩解分離焦慮的小遊戲》

在我們的微信後台,關於孩子入園的問題,一直花樣百出,層出不窮。

有人問:「老師,我們家小孩剛上幼兒園,把他送進教室就哭了,回到家就鬧,各種找茬,連睡著了都在哼哼著不去幼兒園,我該怎麼處理?」

有人問:「老師,我家孩子都上中班了,怎麼去幼兒園還會哭?這到底是什麼原因?我都想放棄送他去幼兒園,真的太折騰了!」

還有的很無奈:「孩子看起來不哭不鬧,可是三天兩頭身體生毛病,究竟是怎麼了?」

「入園」這個事,一時間變成了一個「照妖鏡」,背後總能映射出各種各樣的家庭狀態,或者家庭關係問題。

一般而言,孩子入園一周到一個月,入園哭鬧問題就會減少很多。而那些持續三個月以上哭鬧,甚至達到一年以上的,一定是安全感很差,或者親子關係存在問題,或者孩子內心對於入園有心理創傷的。

對於這些家庭來說,困擾他們的一定不止「入園」這一個課題。當媽媽產假結束後的第一次上班,當孩子每次入睡之前鬧覺,當嘗試斷奶,當要跟寶貝分床和分房,當孩子見到陌生人之後退縮……他們一定遇到過很多很多次類似的陣痛。

在這些過程中,孩子在承受著什麼?擔憂和焦慮,恐懼和不安,乃至不被看見的無力和無望。

眼睜睜看著最依戀的父母狠心離開自己,並且越走越遠,直至從眼前消失,每一個孩子內心都會有這樣的擔憂:父母是不是不要自己了。

有人將親子分離比喻為「心理斷乳」,分離是必然,它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觸動了孩子內心那根害怕「被拋棄」的心弦。

如果早期親子關係建立得好,給予了孩子應有的高質量陪伴,孩子就能確認,爸爸媽媽還會回來的,他們一直會守護我的。那麼,孩子就能很容易度過這些分離時刻。

但是早期親子關係存在問題的,特別是早期缺席孩子成長的,此時就不得不要花費更多精力、面對更多挑戰。這就相當於父母育兒早期欠下了一筆債,還是帶利息的。欠得越久,利息越高,還款難度越大。

當然還有一些父母,雖然孩子帶在身邊,但是卻疏於關注孩子的情緒情感,他們的小孩,在幼兒園的適應能力也會更弱。

如果父母一直都不能注意到孩子的內心情緒,孩子的行為一定會出現反覆,包括抵觸幼兒園,不合群,頻繁軀體化反應等等。

孩子害怕分離,是因為他害怕「被拋棄」。

如果家有孩子,遲遲無法適應入園生活,那麼這些父母都需要補上一節課,名為情緒課。

作為成人,我們習慣了武裝自己,最常做的就是否定或隱藏自己的情緒,生怕因此暴露自己的弱點。

在面對孩子的發脾氣行為時,我們通常也會這樣做:因為孩子哭鬧而心煩意亂,甚至大發雷霆;也可能不拿孩子的情緒當回事,並阻止孩子的情緒表達,「多大點事兒,有什麼可哭的?」「別人都不哭,你就給我丟臉吧。」

父母教給孩子的是什麼?不是認識了解自己的情緒、跟自己的情緒和解,而是否定不好的情緒、甚至跟自己的情緒對抗。

也正因為如此,孩子不知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故而,他們會認為情緒是不好的,會將那些讓他難受、不安的情緒壓抑或封閉起來。

但是被忽視或壓抑的情緒並不會因此而消失,反而積聚成一定的能量,以不同的方式間接發泄出來,如孩子動不動就生病,或是無法跟小朋友好好相處等。

還因為孩子平時的情緒沒能得到足夠表達,這才導致孩子將在幼兒園積壓的一肚子委屈(如,見不到媽媽的傷心、吃飯時弄髒衣服的不快、睡覺時尿床的尷尬、上課時不能亂動的受限等等)帶回了家,遇事就著、一碰就炸。

孩子出現入園問題,父母需要給孩子補上一堂情緒課。

那麼父母在面對入園孩子鬧脾氣時,應該怎麼做呢?

嘗試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

發脾氣是孩子最有說服力的表達方式,而父母需要試著去了解孩子憤怒表象之下掩藏的脆弱感受。

如果孩子真的在幼兒園遇到了某些打擊或者心理陰影,那麼你也能夠在第一時間給以孩子情感支持與呵護。

如孩子只是不願意離開家,怕分離,怕被拋棄,那麼父母就可以通過一些儀式化的行為向孩子證明,父母沒有拋棄他。

比如,你可以模仿繪本《魔法親親》或《存起來的吻》中的情節,在跟孩子分離時送孩子幾個帶魔法的親吻,或者給孩子帶一塊愛心小手絹,讓它們在與父母分離時能代替父母陪伴孩子,給孩子心理撫慰。

當然,父母還可嘗試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說出來。哪怕不能完全理解孩子的情緒,也請在孩子發脾氣、鬧情緒時不要離開,可緊緊抱著孩子,輕輕拍撫孩子,甚至是坐在不遠處陪伴孩子,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沒有拋棄他的。

與孩子一起處理這些焦慮情緒

焦慮就好像一個躲藏在暗處的小精靈,無時無刻不在左右著孩子的情緒,佔據著孩子的思維,它常常跟人們做這樣一個遊戲,即「所見所經歷的就是全部」。

比如,入園焦慮的孩子,嘴裡念叨的就是「不去幼兒園」,心裡也會不斷回想上幼兒園的恐怖經歷,並預演第二天上幼兒園的可怕情景,結果導致孩子沒有餘力去關注眼前的事情。因為他擔心昨天發生的事還會在今天或明天繼續發生。

父母怎麼做?可通過遊戲將孩子從可怕的想像中抽離出來,讓孩子專註在當下的活動本身上,甚至是跟孩子瘋玩起來,跟孩子一起大笑起來;

其次,多跟孩子說一些開心的事,如幼兒園老師的表揚,父母自己上學時的糗事,或是表達對孩子上學的羨慕,甚至可以請孩子當小老師,讓他給大人上課,模仿老師給孩子講故事等。

在遊戲的過程中,父母盡量以孩子為主體,配合他的行動,然後通過輕鬆的語調和誇張的表情來給予孩子積極回應,讓孩子了解事情沒有那麼可怕,也從與父母的歡樂互動中趕跑緊張。

最主要的是,父母平時跟孩子分開時要做好分離,最好是有一個固定的分離程序,如告知孩子自己要去做什麼,什麼時候回來,如果孩子想媽媽了,可以怎麼做等。

當然,父母跟孩子約定好什麼時候回來,要盡量做到,因事耽誤,最好能提前通知到孩子,讓孩子能有心理準備,從而避免焦慮。

孩子需要父母陪他一起應對焦慮這個「小精靈」。

信任孩子

有的父母過於擔心孩子。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去適應新的環境。父母的這種過度擔憂,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

因為孩子只會從大人的言行里讀到一個信號:家以外的世界很可怕,不值得信任,我不行,我做不到。這樣的父母必須早早處理好自己的分離焦慮,與其憂慮,不如多給孩子一些信任和祝福。

信任老師和學校

由於一些輿論的原因,許多父母對學校和老師抱懷疑態度。他們對學校和老師諸多挑剔和不信任。要麼怕老師這裡做的不好,要麼抱怨幼兒園那裡做的不對。

然而,你已經選定了這個幼兒園。接下來的日子裡,如果你能夠對老師保持應有的尊重、信任和配合,老師也會感激你這樣的家長,並能夠擁有更好的心理狀態,去面對你的孩子,以及其他小朋友們。你發自內心的尊重和信任,可比送禮管用百倍千倍。

因為,人與人的關係是相互的。

《糖果哥哥和他的工廠》

糖果哥哥用顏料和白紙教小朋友製作好看的彩色棒棒糖。

不用筆也可以畫畫嗎?當然!無論是手指還是硬紙板的邊緣、或者樹葉、小汽車的輪子蘸上顏料,都是絕妙的「筆」。

甚至不用蘸上顏料,用水澆一澆,用材料擺一擺,甚至是通過高速旋轉就可以讓幾滴顏料變成沒有的圖畫哦。

只要開動腦筋,鼓勵孩子盡情發揮想像力,就能動手製作出別具一格的圖畫和手工。

還等什麼,與孩子一起來領會創藝的奇妙吧。

評論互動有驚喜哦!

今日互動話題

INTERACTIVE TOPIC

你家孩子什麼情況下容易焦慮?都有哪些反應?父母如何做孩子更容易放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廈門積木寶貝早教中心 的精彩文章:

見過世面的孩子,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積木寶貝家長意見箱正式上線了!
睡前繪本故事 瑪麗太乖了
7.14直擊手足口病,專家教你如何戰「役」!
積木寶貝#積木父母微學院#歡迎您的加入

TAG:廈門積木寶貝早教中心 |

您可能感興趣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小孩,你心中的熊孩子是哪款?
火影忍者:九尾最害怕的幾個人,最後一個竟然還是一個小孩!
開心一刻:一個小偷來到一個居民區,他看到一個小孩坐在房子門口,於是就……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個受傷的小孩
真愛一個人,就是寵她像小孩
真愛一個人,就是寵她像個小孩!
當你不開心時,請擁抱內在那個受傷的小孩
這個小孩的內心居然有這樣的想法,真讓人驚訝!
遇到一個二貨的老媽是什麼感受?神回復:還沒有小孩懂事呢
願你遇到一個成熟的愛人,將你寵得一輩子都像個小孩
我曾經也是一個被生活寵愛的小孩
那個早就「脫髮」的小孩子,不害怕長大
看見這個小孩,很多人內心都很沉重!
在古代,當乳娘的女人到底有多心酸?不僅要哺育小孩,還要做一件屈辱的事情
五個小孩一個便秘,身心危害太大,只需多吃它,輕鬆除根健康成長
小孩的脾氣差,除了擔心害怕,這幾點也可能是主因
古代的乳娘到底有多辛苦,不僅要餵養小孩,還要做一件羞恥的事情
歷史中最壞的四個孩子,雖是小孩,卻死一萬遍都不夠,凌遲也活該
戀愛往往使一個大人變回小孩子;每一次的分手,卻逼著我們學習做一個大人
小孩喝了這個引發腦癱,大人還是要多注意,遇上這種事要保護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