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新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新武器

潮水般的士兵端著機關槍爬出戰壕,英勇地衝刺,然後他們被每秒發射10發子彈的機關槍成片地掃倒,這個場面將在西線戰場上不斷地重複。很可怕是吧?什麼,你說你可以躲在戰壕里不出來?呵呵,你以為那樣你就安全了么?還有一樣武器,即便你躲在戰壕里,它也一樣會毫不留情地帶你去見上帝——那就是大炮

世界自動火器的鼻祖馬克沁(Maxim)機槍, 屠戮對手的利器,由英裔美國人馬克沁發明, 每分鐘發射400~600發子彈,被稱為「 死神收割機」。

大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是殺人的冠軍,它殺死的人比其他武器殺死的人都要多。在開戰之前,各國就花費巨資製造了各種類型的大炮,並儲備了巨量的炮彈——最大的炮彈有1噸重,有種小型炮甚至能像機關槍一樣發射炮彈。但是雙方很快就發現,巨量的炮彈根本不夠用——法軍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己的炮彈儲量足夠用上3個月,但6個星期後他們就不得不實行炮彈定量配給了。俄國曾驕傲地聲稱他們有足夠的炮彈,平均每門大炮1000發,但沒過幾天這些炮彈就用光了,因為每門大炮幾天時間就能炮擊1000次。

這說明什麼問題?您應該學會推理——那就是在戰場上呼嘯而來的炮彈數量是多麼驚人!也就是說士兵死亡的概率是多麼大!密集的轟炸把鮮活的士兵變成了屍體,鋪天蓋地的炮彈又把這些屍體炸得支離破碎,支離破碎的屍體經過新一輪的轟炸最終混入塵土……雨點一般落下的炮彈發出的巨大噪音讓許多士兵患上了「炮彈休克症」, 簡稱「彈震症」——專業的醫學名稱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其實叫什麼名字都無關緊要,這種「症」的癥狀是時而昏睡時而顫抖時而半癱瘓,還會小便失禁、腸胃紊亂,嚴重時會失去聽覺、視覺和語言能力。一開始,軍官將這些人當成精神緊張的懦夫,要不就是裝病的膽小鬼,他們命令這些士兵歸隊,否則就懲罰他們。但這樣的士兵越來越多,以至於軍官們後來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有病」。這些可憐的士兵們會備受噩夢的折磨,在戰後餘生里他們也會對噪音感到恐懼,關門的聲音、火車的汽笛聲、狗的叫聲都會讓他們不自覺地發抖。這還算好的,承受力不好的士兵乾脆精神崩潰——瘋掉了。在炮火不斷的戰場上,大概只有那些被俘虜的士兵稍感安慰,因為他們終於可以休息一下, 美美地睡上一覺了,耳膜不用再被持續不斷的炮火聲折磨,不用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戰友的胳膊大腿滿天飛,不用日日夜夜精神緊張地提防了……

而現在嚴重的問題是沒有炮彈了!沒有炮彈怎麼辦?比如說俄國,因為俄國的工業生產能力根本趕不上趟兒,自己生產的那點炮彈無異杯水車薪,於是俄國人就開始向英國購買。雖然英國的炮彈量連自己都不夠用,但還是接受了來自俄國的訂單,因為他們急需來自俄國的預付款。

1917年7月英國諾丁漢郡(Nottinghamshire)彈藥廠的工人,他們置身於炮彈的包圍中。

正在製造彈藥的婦女。

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早已為此感到疲累的雙方不再滿足於這些常規武器了,因為這些武器你有我有大家都有,於是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一大批更致命的新式武器登場了。

1914年10月,德軍開始使用火焰噴射器,這種武器有點像消防員的管子,不過用途大相徑庭——後者是噴水前者是噴火,後者是救火前者是放火。火焰噴射器噴出的火焰可以達到30 米,能瞬間秒殺對手,而且簡單易學,可以隨時停止噴射火焰。法軍對付這類武器的辦法是:一槍打爆敵人背的液體儲存器, 把噴火的敵人變成「火把」,這個「火把」還會向四周噴射,波及周圍的戰友,如果對方士兵槍法足夠好的話,那倒霉的就是拿火焰噴射器的人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火焰噴射器。

1916年9月15日清晨,隨著一陣轟隆隆的巨響,一群碉堡似的鋼鐵怪物在西線的索姆河(Somme)地區閃亮登場。這些大傢伙從英軍陣地緩緩駛出向德軍陣地壓來,德軍士兵拚命地向怪物們射擊,但這些傢伙不但刀槍不入, 還輕易地將他們堅固的陣地工事碾得粉碎。被嚇傻眼的德國兵被這群怪物上安裝的機關槍和大炮打倒,然後又被碾成肉餅。這些怪物是英軍為擊敗索姆河的德軍而隆重推出的新武器,它們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陸戰之王——坦克

這些鋼鐵怪物是前海軍大臣丘吉爾支持的傑作,是他私自挪用海軍軍費造出來的,為的是突破戰場上由戰壕、鐵絲網和機關槍造成的僵局。因為在西線戰場上總會出現這樣的困境:要想衝鋒就不能瞄準射擊,要瞄準射擊就不能很好地衝鋒,結果總是發起衝鋒進攻的那一方被固守射擊的那一方打退。於是英國人就想,能不能發明出一種既能衝鋒又能射擊還不怕敵人射擊的武器來呢? 於是集火力、機動力和防護力於一體的新式武器就誕生了!它就像一台蒸汽驅動的拖拉機,也可以說是帶著機關槍的裝甲車,或者叫「戰壕翻越車」。形象地說它就是一個裝著士兵和機關槍的巨大鐵盒子,每小時可爬行5千米。樣子就像個巨型的癩蛤蟆。這個28噸重,配有2門大炮﹑ 2挺機關槍的傢伙被稱為「陸艦」,顧名思義就是陸地上的艦艇(Landship)。為了保密,大家決定給它起個代號,比如「箱子」「桶子」「罐子」,後來決定用「水車」這個名字,由於英語「水」(water)和「車」(car)兩個單詞的開頭字母分別是W和C,所以這一研究小組被簡稱為WC 小組。後來大家覺得這實在太不文雅了,所以戰爭部的官員開始聲稱這是準備運往俄國的特殊移動式水箱,即「Tank」——音譯過來就是「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坦克,它的原型機有個很不雅的名字——「Little Willie」。第一批生產出的「馬克I」型坦克又分雌雄兩種:雄坦克配備了火炮,專門打堡壘;雌坦克只配了機關槍,負責對付步兵。

戰場上的坦克。

一戰中,中國勞工正在法國坦克維修中心清洗坦克。

但英國陸軍大臣基欽納(Kitchener)很懷疑這種既難看又笨重的新武器的效果,他認為坦克只不過是個「可愛好玩的機械玩具」而已,根本不能與既帥氣又拉風的騎兵媲美,所以拒絕接受它。一些軍事要員甚至建議發明它的斯溫頓(Swinton)上校去寫科幻小說。但軍需大臣勞合·喬治(Loyd George)看出了這個笨傢伙的潛力,他馬上和美國軍火公司簽了100輛的訂單, 後來增加到幾萬輛。不過美國的生產能力確實很低下,直到戰爭結束才一共生產出26輛,所以根本沒用上。

事實證明,這種新式武器還是很有效果的,坦克不但能掩護步兵,而且不怕機關槍,可以突破敵人的陣地,還能碾平敵人的鐵絲網,一直能開過敵人挖的壕溝——坦克後面背的木材可以用來填在壕溝里當便橋。因為沒有通訊設備, 只能用信鴿相互聯繫。

但這些大傢伙實在不靠譜,第一次亮相,36輛坦克就有一半因機械故障動不了,而且能動的1個小時只能走6千米。但即使這麼慢,英軍還是在它的幫助下在5個小時里向前推進了5千米,這等於1915年協約國在西線向前推進的總和。

然而坦克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的作用。丘吉爾和勞合·喬治認為一定要生產出數量足夠多的坦克才能投入戰場發揮奇襲的作用,但黑格堅持要馬上使用, 誰也說服不了他,於是原先的設想泡湯了。雖然坦克的出現把德國人嚇得夠嗆, 但數量太少的缺點使它並沒有發揮出期望中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德國已經知道了敵人的這種新式秘密武器,有了準備。這種陸上巨獸想要大顯身手稱霸武林還要等到20多年後的下一次大戰 。

既然陸地上的戰線陷入僵局,雙方就開始將戰場擴展到空中,於是飛艇隆重登場了。

這就是齊柏林(Zeppelin)伯爵研製出的齊柏林飛艇,它由鋁製骨架和十幾個充滿氫氣的氣囊組成,外面蒙著綢布,就像個巨大的氫氣球,有200多米長、20多米寬。下面由汽油發動機推動,可以攜帶成噸的炸彈。1915年5月,齊柏林飛艇首次空襲了倫敦,炸死了7個人後還扔下一張霸氣的傳單:

我們已經來過,而且還要再來。不投降就是死!

——德國人

巨大的飛艇把英國人嚇壞了,這引發了倫敦的大恐慌,因為英國本土還從未被敵人襲擊過。此後德國飛艇晚上來早上走,時常來騷擾。為了防禦空襲, 英國制定了《國土防務法案》,法案規定晚上不能點亮任何東西,以防敵人發現目標。晚上在街上點煙會被罰款,地方法官對此的解釋是:飛行在600多米高空的齊柏林飛艇可以看到一根點燃的火柴。而且也不能在大街上笑,狗也不允許叫喚,關門的聲音也不能太大,因為這都會引起齊柏林飛艇的注意…… 但怎麼對付齊柏林飛艇呢?報紙上教人們晚上在鄉間空地上點火吸引飛艇的注意,把它吸引過來後用飛機聚而殲之。這樣確實有效果。但齊柏林飛艇被擊毀後,幾乎所有的小孩都跑去撿飛艇的碎片,英國政府不得不下嚴令禁止這麼做。

齊柏林飛艇可以充56000立方米的氫氣,裝有2個16馬力的發動機。它的前身是氫氣球。

到1916年10月,齊柏林飛艇在18個月里向英國扔了近200噸炸彈,只炸死500多人,自身損失飛艇80 艘,這無疑是賠本買賣,因為這個大氣球不但造價昂貴而且問題多多:首先這個大個頭的氣球很不安全,因為它飛得又笨又慢——準確地說不是在飛,而是在飄,所以很容易被飛機擊中,只要一丁點火星碰到氫氣,就會著火引起大爆炸,最後燒得啥都不剩——連鋁製骨架都會被燒化掉。其次,這個大氣球一遇到大風就真像氣球一樣被吹得不知道飛哪兒去了:1915 年10月20日晚上11艘齊柏林飛艇夜襲倫敦,結果有3艘被大風吹得一去不回,2艘被吹到了法國——1艘被高射機槍打了下來,另一艘在法國南部墜毀。最後德國人才意識到,飛艇戰是無效的,未來的天空屬於飛機

大戰開始之前,飛機這種新生事物誕生才11年,還只是一堆蒙上帆布的木架,前端有個螺旋槳,只能飛1500~3000多米高,時速僅96千米。大風甚至可以把它吹散架。為了防止冬天飛機發動機里的潤滑油被凍住,只得用蓖麻油代替潤滑油,而這種蓖麻油發出的煙霧會直接噴在飛行員臉上,讓人要多難受有多難受——吸入這種煙霧1個小時就等於喝了幾勺的瀉藥。

戰爭剛開始時,法德兩國各有200來架飛機,英國則有不到100架。一開始, 這些能飛的新式武器只負責空中偵察,因為雙方都想知道對方在戰壕後面幹什麼。他們飛到敵人陣地上空,拍下他們的位置。法軍飛機就曾偵查到德軍向巴黎進軍的動向。後來飛機開始負責指引大炮的轟擊方向,有時還向對方陣地撒撒傳單,譬如:「歡迎你們過來,保證以禮相待!別做笨蛋,雞蛋是碰不破石頭的!」或者是一些黃色的傳單——不是它的顏色是黃的,而是它的內容是黃色的,這些「武器」是用來擾亂對方身心、渙散敵人意志的。比如說傳單上畫著一個脫光了衣服的女人正向一個小夥子投懷送抱,下面寫著:「你在前線賣命打仗,你的妻子卻在後方打情罵俏,給你戴綠帽子!」諸如此類。

既然雙方都有飛機,那麼如果兩家的飛機在空中相遇的話該怎麼辦呢?一開始,雙方的飛行員在天上遇到的時候會很有騎士風度地互相招手問好。但有一次,當德方的飛行員向對方招手致意時,另一方的法國飛行員伸出手指對其做了個鄙視的手勢,於是德方飛行員被惹惱了,他開始開著飛機猛追對方,對方也不甘示弱地跟他在空中兜起了圈子。最後德國飛行員忍無可忍拔出手槍給了對方兩槍,法方也毫不示弱地給予回擊。幾十聲槍響後,雙方子彈都用完了, 但誰也沒打中誰,於是兩人就各回各家了。這次空中鬥毆事件給了雙方領導人一個大啟發,他們發現,如果能把對方的飛機和飛行員打下來,那豈不更爽! 於是,空戰開始了。

在空中相遇的雙方飛行員都想擊落對方的飛機,於是他們就互相投擲石頭和飛鏢,既砸螺旋槳又砸飛行員。後來乾脆在飛機上配備了機關槍,這些司機——當時的飛行員一般都是汽車司機,因為當時的人覺得這樣更保險一些——負責駕駛,他們身旁搭載的乘客則負責用步槍或機關槍射擊對方。於是飛機中的戰鬥機誕生了!

但是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飛行員一不小心就會把自己乘坐的飛機擊落,我不是說他們視力不行,而是當時的飛機頭部都是挨著螺旋槳的, 一不小心子彈就會擊中自己的螺旋槳。於是人們在螺旋槳的葉片後面裝上了鋼板,以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但更可怕的事情又來了——螺旋槳的葉片會把射出的子彈反彈回來,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反彈回來的子彈也許會擊中射擊者的腦袋。後來發明了定時齒輪——當螺旋槳和機槍在一條直線上時機槍就不會發射——才解決了這個要命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發現,如果己方的飛機把對方的飛機都擊落了,對方就無法準確知道己方正在進行的戰爭準備,而自己卻會對敵人的行動了如指掌,這樣他們就獲得了對這一空間的控制權,這就是所謂的「制空權」。

德軍偵察機的偵查員配備有機槍。

戰場上的英國早期雙翼轟炸機。

雖然戰鬥機飛行員的待遇很好,但危險係數也很高,一個微小的失誤就可能機毀人亡,於是飛機被大家稱為「飛行的棺材」。在這個棺材裡死亡的方式有兩種,要麼被燒死,要麼從天上掉下來摔死——因為當時還沒有降落傘。你是想被活活燒死在飛機機艙里呢,還是從機艙里跳下來摔死?大多數飛行員選擇了後者。

後來飛行員逐漸發現,由飛機上向下投磚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砸傷地面上的敵人——也有自以為準頭好的飛行員乾脆向下邊投飛鏢,如果投中的話會將地上的人的腦袋劈成兩半。後來他們又發現,其實向下投炸彈才是最好的選擇,於是,轟炸機誕生了

有了轟炸機之後,雙方開始互相轟炸,不但轟炸前線的戰壕,還轟炸後方的城市。為了保衛巴黎,法國人還不惜成本特意在馬恩河環形地帶兩岸建造了一個模擬的城市「小巴黎」,用來欺騙德國的飛行員——為了吸引扔炸彈的飛機,還特意加上了明顯的界標,提醒德國飛行員:這就是巴黎!後來由於轟炸太頻繁了,英國國防部乾脆發布了通知,決定以後不再發出任何空襲警報。

到戰爭結束時,協約國共生產出了8000多架飛機用於作戰,其中英國2600架、法國3800架、義大利800多架、美國470架。而德國只生產了2800架——加上奧匈帝國的600架才3000多架,和陸地上的戰爭一樣,德國的空中力量同樣經不起消耗。

1916年4月22日發布的關於飛行員進入盟國領空的程序以及英國、法國、比利時和德國空軍識別標誌的海報

機槍大炮坦克飛機都不能一下子置對方於死地,雙方都恨得牙痒痒,於是另一種可怕的新型武器粉墨登場。這種奪命利器第一次成功露臉是在1915年的伊普爾,那天剛好是日落時分的黃昏,夕陽西下,一片沉寂,已經被炮火轟成斷壁殘垣的小鎮顯得既陰森又恐怖,就像個鬼城。法軍士兵向對面德軍的例行謾罵也沒有得到積極的「互動」和「回應」。正在法軍感到納悶的時候,突然一串恐怖的炮聲劃破了寂靜的天空,不久,罵娘的法軍士兵就聞到了一股莫名其妙的香氣,接著他們就看到兩股一人高、幽靈般的黃綠色煙霧牆以每秒數米的速度向他們飄來,然後又慢慢地飄散,向前浮蕩,直到變成一片藍色的濃霧。法軍士兵猝不及防,立馬中招,許多人當即倒地抽搐,還能邁動腿的則驚恐地向後方奔竄。這種他們還從未見過的殺人武器,就是毒氣

雖然《海牙協議》禁止在戰場上使用毒氣彈或投射毒氣,以及任何能讓氣體燃燒的發射物,但德軍根本沒遵守——而且把規定都違反全了。當協約國指責德國喪心病狂違反國際條例時,德國方面則聲稱他們使用的鋼瓶毒氣不屬於「投射」。1915年的時候,德軍就開始使用毒氣,先是黃綠色的氯氣,後來升級到無色的光氣,終極版則是芥子氣。

氯氣中毒的士兵喉嚨里會有一股熱油的氣味和爛梨子的味兒,會劇烈地咳嗽,好像要把自己內臟咳出來。由食道進入人體的氯氣會使人噁心、嘔吐、胸口疼痛和腹瀉。它能使呼吸道黏膜浮腫,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難。嚴重時,會發生肺水腫,使循環作用困難而致死亡。

光氣比重是空氣的3.5倍,而且比氯氣的殺傷力大10倍,能起到讓人心臟總崩潰的效果,在通風的地方它也要3~6個小時才能消散。這種毒氣的最大特點是可以殺人於無形,因為它沒有顏色你根本看不見它。

1918 年,德軍又發明了有芥末味和大蒜味的毒氣芥子氣——大名叫二氯二乙硫醚,號稱「毒氣之王」。這種毒氣是一種糜爛性毒氣,沒有顏色,但像油一樣黏糊糊的,能讓接觸到的人全身起泡潰爛,尤其是當毒氣和泥水混合到一起時,效果更佳更持久。中了此毒的士兵被警告不能用手抓撓被感染的皮膚, 以免過敏部位蔓延,但瘙癢難忍的士兵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他們會瘋狂地抓撓瘙癢部位,撕扯撓破的傷口,直到最後毒發身亡。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有效治療芥子氣中毒的辦法。

為了攻破敵人的防毒面具,德國人還研發出了一種可以滲透防毒面具的嘔吐性毒氣,這種氣體可以讓戴面具的人猛打噴嚏,噁心嘔吐,讓他們自己扯掉防毒面具,從而中毒身亡。

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為了應付德軍的毒氣攻擊,一開始,法軍採取燃燒柴火讓毒氣轉向的方法,但很快他們就放棄了,因為根本不管用。後來軍中又準備了很多桶硫代硫酸水,將紗布在水裡浸濕之後裝在小布袋裡,然後用兩根繩子綁在耳朵上當口罩用。這樣鼻子和嘴是保住了,那眼睛呢?為了保護眼睛,還得準備一副駕駛員的眼鏡。一開始協約國還搞不清楚怎麼用防毒面具,於是前線的士兵接到了前後矛盾的命令:一開始說明書上說防毒面具應該浸濕後用,後來又說必須保持面具的乾燥性;開始說要把面具放在小背包里, 後來又規定不要用什麼小背包……一直到1915年10月的時候,協約國才從他們的敵人那裡知道怎麼做有效的防毒面具,因為他們抓到了幾個戴橡膠防毒面具的德國俘虜。11月的時候,法國人又發明出了一種新的防毒面具,這種面具有一個在眼睛處蒙著玻璃紙的風帽,裡面還有可以塞住鼻子的含有好幾種不同防毒紗布的棉栓來過濾毒氣,樣子就像一個豬嘴。這種玩意兒雖然很有效果,但戴起來特別不舒服,戴了的人會憋得不斷地流淚。由於不透氣,呼出的熱氣很快就讓眼鏡片模糊成一片。戴這種防毒面具的缺點總結起來就是:無法正常呼吸;被霧氣蒙住的雲母鏡片讓人無法看清眼前的東西;不透氣造成汗水不斷,像是洗桑拿浴。

由於毒氣的頻繁襲擊,士兵們養成了在戰場上養金魚的好習慣。金魚並不是他們的吉祥物,也不是為了能吃上水煮魚,而是水和魚都有用——水用來洗用過的防毒面具,如果洗過之後魚死了,那就證明沒洗乾淨。

一戰期間像豬嘴一樣的防毒面具,它的原型就來源於野豬,因為野豬在遇到毒氣時會把嘴拱進泥土裡,通過泥土的顆粒吸附過濾毒氣。還有給馬和驢戴的型號。

為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協約國也開始使用毒氣,但由於有時毒氣不夠用,他們就會點燃煙霧來冒充毒氣,以虛虛實實的戰法來麻痹敵人。後來雙方都被搞得草木皆兵神經兮兮的一隻要一看到煙飄過來就趕緊戴防毒面具,採取緊急措施。這種武器一開始頗有效果,不過慢慢地大家就都習慣了, 因為大家都有了防毒面具。而且釋放毒氣還得觀測風向,比如點一支香煙通過看煙圈飄向哪兒來判定風向,但這根本不準,因為風向會東風轉西風西風轉南風南風轉北風地亂變,英軍在盧斯(Loos)會戰中就有過慘痛的教訓,發生過由於風向突變導致毒氣迴流,自家士兵被熏翻的悲劇。由於釋放毒氣不好掌握風向,於是雙方又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把毒氣裝到炮彈里——就是用《海牙協議》里明令禁止使用的投射方式,一切禁忌都已被拋在了腦後。到大戰的最後一年,德軍50%的炮彈都充了毒氣。在整個大戰期間,雙方投射的毒氣達13萬噸,毒氣造成的傷亡超過了100萬。

德國士兵正在裝填毒氣彈。

一名德國士兵正在為SKL/45 38 厘米德軍列車炮"Max"(也被稱為Langer Max)裝填彈

雖然群毆的雙方絞盡腦汁發明新式武器,但飛機、坦克、毒氣的輪番登場並沒有取得決定性的突破,正像魯登道夫說的那樣:「新武器是夠討厭,但不是決定性的。」最後的勝利取決於拼消耗,取決於誰的血夠多,誰能熬到最後。

正在裝載燃燒彈的英國偵察機 R.E.8,該偵察機還被兼用作轟炸機。

兩輛行進中的英軍坦克。攝於1917 年。

一名德軍軍官正在接聽野戰電話,兩名士兵正在為其架設電話線。

德軍的無線電站,士兵們用自行車發電機為其提供電力。攝於1917年。

本文選自《趣味一戰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納粹德國27名元帥的最後結局
輪架上的傳奇:郭留諾夫機槍
孫臏奇謀決斷之圍魏救趙
會戰奠邊府!越人民軍1953 年冬到1954 年旱季作戰方針
走向「黑色星期五」的聖殿騎士團

TAG:戰爭事典 |

您可能感興趣

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經典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煽動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中的英國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跳傘犬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西線的華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摩托車的戰鬥
埃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個在戰爭中使用化學武器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五大著名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大的坦克決戰——第四次中東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五大著名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經典的五次戰役,我國有一戰上榜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假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十個歷史細節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術教訓
一堆國家的混戰-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八大著名歷史人物
風留痕:第六次中東戰爭和第三次世界大戰危險迫近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動物——機槍戰象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八大著名歷史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八大經典戰役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