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馬光資治通鑒,與司馬遷史記同為通史,為何卻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司馬光資治通鑒,與司馬遷史記同為通史,為何卻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記錄歷史的書籍更是浩如煙海。這些史書的寫法和體例都是一樣的么?怎麼區分他們呢?

先看西周,這一時期剛剛開始出現了記錄歷史事件的文獻,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史書"的雛形和碎片,但是這些文獻並不成系統,這樣的記錄也不是政府主導的。直到孔子最先對這些散亂的歷史文獻進行了整理,集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步史書《尚書》。

孔子

而孔子的家鄉魯國那時候已經有官方的史官對魯國歷史進行記錄了,孔子在這些史料的基礎上整理編撰成《春秋》,就是《三國演義》中關二爺走到哪帶到哪的那本書。《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年體史書,就是按照年份的自然順序記錄歷史。後來左丘明又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春秋》進行了內容上的豐富和註解,著成《左氏春秋》也叫《左傳》。

左傳

接下來是大咖出場了,西漢武帝時期的史官司馬遷在遭受腐刑(就是後世常說的宮刑)後用他的如椽巨筆寫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史書——《史記》。注意!這是一部通史,就是從儘可能獲得的史料的最早時間寫到自己生活的時代,史記就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一直寫到漢武帝時期共3000多年的歷史,這得多麼了不起!再次注意!這是一部紀傳體體例的史書,就是給歷史人物做個人傳記,這又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司馬遷修史記

後世既把《史記》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又把《史記》看作是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魯迅先生對史記的評價更為著名,也更為貼切,謂之「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從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兩個方面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要知道魯迅先生可是一流的文學家,以他的眼光來看,《史記》寫得堪比純文學的高水平作品《離騷》。與之相對的是《春秋》的寫法,特點是內容寫得非常的簡單,惜字如金,後世也有「春秋筆法」的說法,當然這也與當時的書寫工具都難於獲得有關。可以想見,古時候的讀書人得有多愛司馬遷,因為這本歷史書寫得比小說還好看,就算拿到課堂上看老師也不會批評和沒收。

接下來,東漢的班固作《漢書》,是二十四史的第二部。但是它也創造了一個第一,這是第一部「斷代史」,也就是只記錄一個朝代的史書。上面剛剛說到《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但是除了《史記》外其他的二十三部史書就都是斷代史了。還有一個情況在《漢書》之後也發生了變化,那就是以後的二十二部斷代史都是由後來取得政權的朝代為前朝修史。這裡還有一個特殊情況,按理說民國應該為清朝修史,但是由於民國的政權統治實在是混亂不堪,於是這件事兒就沒能做完,所以今天清史只能叫做《清史稿》就意味著這是一部未能完成的史書,也就不能算在二十四史中。

漢書

還有一部重要的史書需要提及,那就是北宋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鑒》,這也是一部和《史記》一樣的通史,從東周的周威烈王寫到五代後周世宗,總共1362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資治通鑒》和《史記》以及其他的各個朝代的斷代史是有重合的時間段的。《資治通鑒》中的內容主要是有關治亂興衰的,寫出來供統治者參考借鑒。這部通史與《史記》的體例不同,是編年體史書。

資治通鑒

上面的內容也許有點混亂,為了讓大家更清晰的了解史書的分類,總結如下,史書(不包括野史)可以分兩個維度:時間和體例。

時間上可以分為「通史」和「斷代史」:通史有《史記》和《資治通鑒》,而二十四史中的其他二十三部都是斷代史。

體例上可以分為紀傳體和編年體:以《史記》為代表的的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史書,而《春秋》和《資治通鑒》是編年體史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漫談南明 的精彩文章:

崇禎也曾想過遷都,但是大臣反對,他的反應決定大明必亡於其手
山東總督殺了與慈禧有緋聞的心愛太監,慈禧為何還要給他陞官
崇禎太子與李自成會面,太子拒不下跪,還提了三個條件
此人給李自成戴綠帽,生了兒子認太監做乾爹,部下橫掃半個明朝

TAG:漫談南明 |

您可能感興趣

通史筆記之清朝篇·十二
歷史之書:一部紀傳體通史流傳千年《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通史筆記之清朝篇·十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三國通史——北方經濟和文化之改善吏治
通史筆記之清朝上篇·二
通史筆記之清朝上篇·一
通史筆記之清朝上篇·三
通史筆記之清朝上篇·四
通史筆記之清朝上篇·五
中國通史——魏曹的興衰之司馬懿平遼東
讀中國通史之婚姻
中國通史——曹魏的興衰之淮南三叛
中國通史——魏曹的興衰之楊修之死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一篇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中國通史巔峰之作!
司馬遷寫出了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以人物傳記為主
一部世界通史經典著作
《全球通史》:被一念之差改變的世界
通史筆記之大明王朝·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