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12小時戲劇《2666》,戴錦華止庵等原著黨怎麼說
看12個小時的話劇究竟是什麼感受?上周末,改編自已故智利作家羅貝托·波拉尼奧原著小說的鴻篇巨製馬拉松戲劇《2666》在天津大劇院上演,讓中國觀眾終於有機會有了這樣一次體驗。
小說《2666》是最近十年被文學界討論最多的文學作品,因此兩天的演出吸引了文學界的關注,演出現場出現了很多學界大咖。很多小說的「原著黨」和波拉尼奧粉絲文青,也從全國各地趕到天津,不少人還背著磚頭厚的原著,一邊看戲,一邊在中場間隙翻出小說對照。
演出從上午十點半一直演到了晚上十點半,中間經歷了四次幕間休息。不少從北京趕去的觀眾,早上七點就坐上了觀劇大巴,在周末的清晨踏上了跨城追劇之旅。不少觀眾還準備充分,有人帶上了靠枕頸枕,也有人自備乾糧零食。這場12小時的觀劇,從很多角度看,都有些「行為藝術」的意味。
整齣劇除去休息,共分五幕,劇長一共9小時。雖然持續時間很長,但整齣劇並不沉悶。相反,年輕的法國導演、29歲的朱利安·戈瑟蘭用各種視覺和聽覺的方式震撼著觀眾的神經和心臟。也因此,在這個12個小時里,要想睡著,其實也並不容易。
只不過,看到最後,整整坐了一天的觀眾,難免有些腰酸背痛。但所有觀眾看上去都堅持到了最後,很少有人中途退場。謝幕時,熱情的觀眾鼓掌持續了很久。演後談結束,還有觀眾拉著導演交流。一位在法國看過該劇的觀眾,甚至熱情地衝到後台,希望導演把自己的禮物帶給12位演員——一共12盒潤喉糖。
除去這些台前幕後「行為藝術」般的觀劇體驗,《2666》從本質而言,仍是一次極具文化意義的演出事件。能把這部小說搬上舞台,本身就是一件讓人「嘆為觀止」的事。而最終的舞台呈現,還是頗多讓人驚喜之處。
朱利安·戈瑟蘭在這部作品裡,幾乎使上了當下歐洲最「時髦」的各種舞台手段,手持即時攝影、玻璃鏡框舞台、現場電子音樂······但各種手段在這部作品裡顯得十分統一,和《2666》的作品氣質也相當搭調。
精緻晦暗的影像、始終兇猛炸裂的電音以及演員充滿爆發力的表演,《2666》在12個小時里不斷衝擊著觀眾的情緒和心臟。導演在各種技巧應用自如之外,又能把節奏和氛圍控制得恰到好處。場景的轉換極速而流暢,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場也是清晰有序。很難想像,這樣一部極為浩繁複雜的高難度作品,竟然出自一位29歲的年輕導演,並且完成得如此精緻及完整。
舞台劇幾乎嚴格按照了小說的結構演繹,劇中所有的台詞也幾乎都取自小說原文。在裁剪改編上,相對完整地保存了小說的文學性。小說里上百個人物,在劇中被濃縮成了67個角色。總共12位演員,基本都要一人分飾多角,而且要輪番完成現場配樂、表演、旁白。演出中好幾個演員的表演十分精彩,充滿爆發力和感染力。和印象中法國戲劇的表演風格也是大為不同。
在首演結束之後的演後談上,朱利安·戈瑟蘭表示,「戲劇最重要的,不是為了迎合觀眾的體驗,而是把書中最沉重的部分展示出來。大家讀小說,會覺得太長而讀不下去,改編成戲劇之後希望讓大家覺得,這是精彩可讀的作品。而除了文學性,還想讓觀眾感受這部劇的情感。文學的平靜與感官的體驗,都想在劇場里讓觀眾感受到。」
那麼,在看完這部12小時的馬拉松戲劇之後,特地從北京趕去的各路文化界的小說「忠粉」們又是什麼樣的感受呢?
戴錦華(北京大學教授)
《2666》這部小說可以說是我的最愛。在最近十幾年之內可能都沒有這樣的經驗,我害怕看完它。很難再找到這樣的小說,如此富有衝擊力。
也正因為此,我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觀眾。因為我是一個鐵杆的」原著黨「,在我心裡,很難有一部舞台劇可以真正把小說改編成功。事實上,我也從來沒有想像過,這部小說可以被改成影視或者其他,尤其是舞台劇。
但這一次,這件事被一個年輕的導演、一個年輕的劇團實現了。可以說這個舞台劇在很多方面讓我們覺得挺欣喜的,包括場面的調度,一些片段的處理,有幾個演員的表演非常精彩。我覺得這件事情本身,我舉雙手贊成。它彌足珍貴。
但我看完依然有一些不滿足,主要集中在兩點。
一個是我非常贊成國際上對這部小說的評語,它是一部真正的全景小說,真正全球化的圖景,它展現了這個世界整體的流動,包括資本的流動、暴力的流動。但舞台劇可能是希望有一個「鎖」,就是把所有的人和事最終「鎖」到聖特萊沙的謀殺,它也因此削弱了小說的全景性。
二是這個導演非常有媒介自覺,舞台上很多大屏幕,還有一些現場拍攝的畫面,我可以稱之為直播。這些畫面和演員的現場表演同時存在,但似乎比重更大,很多場景就像在看電影。再有舞台上使用了很多封閉空間,比如玻璃鏡框、比如有紗幕的表演區,這麼做看上去是強化了第四堵牆。也因此,12個小時的觀看經驗,我並沒有受到非常大的震撼,我是說,那種舞台劇形式帶給我的震撼。我會想,這部劇在什麼方面,是劇場意義上的思考。
但是演後談的時候我們也了解到,導演是先有了一個舞台劇的構想,然後找到了這本小說覺得非常合適。這和我們這些小說的熱愛者是不同的。而且我感覺,4個月的準備時間,對這本小說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它太豐富了。所以會有人說,波拉尼奧是21世紀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偉大的、重要的作家。
當然,你必須要承認,能夠把這部小說搬上舞台,是一件挺了不起的事。雖然小說中非常巧妙地使用了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這蘊含了一些改編成戲劇的可能性。但有些處理確實還是很難的。比如我最期待的第五幕,幾乎全部使用了旁白的手段。雖然其中有一場獨角戲非常精彩。但貫穿始終的這種旁白,還是削弱了這個戲的力量。
我想,今後可能還是會有人把這部小說搬上舞台。這個版本會是其中之一。它是一次了不起的嘗試,但並不是完美的版本。
止庵(作家)
《2666》這本小說我讀過兩遍,非常喜歡,所以看戲的時候,每一個舞台上的片段在小說里是什麼樣的,我能夠一一對照出來。
首先必須要承認,《2666》是很難改編成舞台劇的,直到現在,我依然覺得這樣一部巨著,全景式的小說,是不可能被改編成舞台劇的。
第二是改編《2666》應該有不止一種方法,法國人的這個版本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假如有其他的舞台版本來比較,也許就更容易來探討現在這個版本的方法是不是最好的。
對我來說,這部話劇有些段落是非常有力的,很能打動我。比如第一部分,女作家用吶喊的方式講述她的兩個同事毆打出租司機的段落;又比如第五部分,納粹官員的自述,處理方式都非常出效果,也達到了深刻的程度。
但在另外一些地方,我卻一時難以理解這樣處理的意圖。
比如同樣是女演員吶喊著講述,剛才說了,在第一部分非常打動我,但在第五部分,講到作家阿琴波爾迪寫了什麼作品,講到他妹妹的生平,也用了同樣的方式,這樣做的意圖何在呢?
比如第四部分,是小說的核心。話劇有關罪行是以字幕表現的,但又穿插了演出的場景,我感覺相比之下沖淡了那些字幕的分量,導演這樣安排是為了什麼?這些地方我都很想與導演探討一下。
又比如第三部分之前美國黑人那一段十幾分鐘的演講,是不是必要?舞台劇對小說內容的取捨標準是怎樣的,邏輯性何在,目前我還不能完全理解。
可以說這部舞台劇「取」的部分非常忠於原著,但對於一部舞台劇來說,是否忠實於原著並不是評判標準。是否表傳達出了原作的精神,可能才是標準。
事實上對這部舞台劇我現在無法給出非常確定的評價,因為我的感受是兩重的:它有些地方很能傳達原作精神,但有些地方於我還是有些隔膜。總體來說,這是一次很大膽,也很不容易的嘗試。
范曄(《百年孤獨》譯者)
其實看戲的時候,我挺羨慕那些沒看過原著的朋友,因為他們的狀態是完全敞開的,不像我們這樣,會有先入為主的設想。
去之前很好奇,這個舞台劇究竟會是什麼樣。因為它真的很難搬上舞台,尤其是小說第四部分「罪行」部分,幾乎全部都是在講述一百多個謀殺案件,這些東西怎麼來呈現。
看完之後,我對第四部分稍微有一些失望。但我覺得前幾部分都做得挺好的。尤其是第五幕,是非常精彩的收尾。
這個舞台劇一方面非常忠實於原著,但忠實的同時,也有一些自己的處理,比如舞台上的玻璃箱體、比如影像等等。第三部分的音響用的很多,我也很理解導演的設想,它希望能直抵你的心臟。
對我本人來說,我更喜歡小說和波拉尼奧。所以對於沒看過小說原著的觀眾,這個劇可以打9分,對於已經看過小說原著的觀眾,它可以打8.5分。
但總體來說,我會覺得作為一部《2666》小說改編的舞台劇,它是成功的。


※山東臨沂交警全員上路:要求「暴走團」按規定在人行道行走
※佳木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樹卿嚴重違紀被雙開
※網傳「中印軍隊邊境坐凳對峙照片」不實,系13年前軍演舊照
※從達芬奇到倫勃朗的肖像畫展,觀眾邂逅的是藝術家,還是模特
※甘肅砍死妻兒嫌犯在逃 村幹部稱其「認死理一根筋」
TAG:澎湃新聞 |
※2018年315晚會:看完這篇就夠了!
※黃仙姑預言:1964年大金龍的後20年,看完扎心了!
※2017白領年終獎平均7278元,網友看完後想眾籌!
※全面屏+四攝+華為做工,從2399跌至1899,看完處理器後:一首涼涼
※2018129-2 4——白羊座 白羊寶寶們看完點贊簽到收好運
※兔朋友的命:尤其是63、75、87、99再忙也要看完!
※完爆625!驍龍636到底啥水平?看完秒懂
※5分鐘帶你看完2018年米蘭時裝周
※一圖看完C羅生涯900場里程碑,連續8年50球以上!
※一篇文帶你看完今年315晚會
※2018賀歲片排行榜,你都看完了嗎?
※2018年:母愛的偉大,看完我哭了
※浪漫周末!一口氣看完2018新片!
※25張罕見圖,看完漲姿勢100點
※家居100:晒晒87㎡小家,鄰居看完說可以打個100分了!
※最苦命?1968年50歲「猴朋友」的後30年,您看完扎心嗎?
※2018129-2 4——射手座 射手寶寶們看完點贊簽到收好運哦
※看完了《請回答1988》,緩了一天之後想談一談我的2008
※為何獨行俠76人出戰2018中國賽?看完你就知道了
※驍龍845手機來了,為什麼華為新旗艦還用麒麟970?看完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