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間為什麼有「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

民間為什麼有「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

民間有句老話: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少不看水滸」,是說年輕人讀了《水滸傳》,容易激發過剩的雄性荷爾蒙,跑上梁山做「替天行道」的買賣。「老不看三國」,是說《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到處充斥著詭詐與欺騙,成年人讀了會變成曹操那樣的老奸巨猾。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絕世雙璧,《水滸傳》走的是底層路線,寫的是江湖俠客,以及仕途上的落魄不得志者。水滸雖然寫的是北宋末年的宋江農民起義,但內容多屬虛造,九分虛一分真。

與《水滸傳》同時代問世的《三國演義》走的則是高層路線,依託漢末三國的歷史架構,寫的是諸侯逐鹿,縱橫捭闔,氣勢磅礴,讓人心折!自《三國演義》問世以來,社會影響極其深遠,三國這段歷史也借著羅貫中的那支妙筆,成為中國人最熟悉,也最親切的時代。曹阿瞞是個白臉奸雄,諸葛軍師是個半仙,周都督賠了夫人又折兵,關二爺仁義忠孝,劉皇叔哭過鼻子、摔過孩子……

因為《三國演義》的名氣響得嚇死牛,西晉史家陳壽苦心瀝血編撰的正史《三國志》反倒不太為人熟知,更遑論南朝宋史家裴松之《三國志注》了。

《三國演義》被羅貫中寫得花團錦簇,絢爛奪目,但畢竟是一部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允許虛構的。清人章學誠將《三國演義》的歷史真實度(參照正史)比為「七分實,三分虛」,確實很有灼見。

有個問題一直縈繞心中:同樣是大統一王朝崩潰後出現的亂世,三國和五代十國的歷史軌跡極為相似,雖然這兩段歷史羅貫中都寫了,但為什麼羅貫中要詳寫三國而略寫五代?《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苦心瀝血之作,而《殘唐五代史演義》卻寫得七零八落,不成片段。

其實客觀來說,羅貫中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五代十國(羅貫中只寫五代)雖然承盛唐之後,卻顯得暮氣沉沉,欺世盜名者如過江之鯽。正如元朝人張鳴善在《水仙子·譏時》所諷刺「說英雄誰是英雄?五眼雞岐山鳴鳳,兩頭蛇南陽卧龍,三腳貓渭水飛熊」。

五代十國能稱得上英雄者寥寥數人而已,多是一些狗熊在窮折騰。好容易出了一個英雄柴榮,卻如流星般划過了歷史的天空,而羅貫中《殘唐五代史演義》也不過用三言兩語就帶過了柴榮。五代十國的故事雖然夠精彩,和明星如雲的三國相比,似乎少了一層「商業價值」。

三國時代從東漢末年算起,長不過百年,卻英雄紛起,豪傑遍地,「商業價值」極高。一代風流才子蘇東坡迎風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三國和五代十國就像是一條拋物線的兩個點,三國是「往上拋」,而五代十國則是「往下掉」。自「安史之亂」後,中國正處在一個歷史大轉型時期,由粗豪奔放進入了縝密嚴細,五代十國自然不討人歡喜。五代十國雖然上繼盛唐,下承隆宋,但宋朝人對五代十國多半沒什麼好感,尤其是歐陽修,將五代十國罵得幾乎一無是處。

雖然三國是漢末唐初三百年天下大亂的開始,但畢竟就整個歷史發展階段而言,三國處在了歷史上升時期。三國是亂世,不過卻亂得精彩,肉麻一點說,「亂出了藝術」,三國熱自然就長久不衰。

三國熱實際上並不是從羅貫中開始的,早在隋唐時期,三國的故事就已經家喻戶曉,「得之於道路,傳之於眾口」。別的不說,三國的那些明星大腕們都有自己的粉絲團,最典型的是諸葛亮,他的粉絲遍及古今。曹操也有大量的粉絲擁躉。

明星不是衡量一部戲或一個團隊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標準。曹操、諸葛亮、劉備、孫策、孫權、關羽、張飛、趙雲、荀或、呂布、馬超、周瑜、司馬懿,哪個單挑出來都是能壓住場的一線明星。誰不喜歡星光燦爛的陣容?見了明星我們一樣會尖叫,熒光棒滿天飛。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們花錢就是要來看明星的!

當然明星扎堆容易造成劇情被弱化,但三國顯然沒有受到這個定律的影響,三國的人物層次分配得非常合理,一二三線都有,還有大量跑龍套的群眾演員。我們不但記住了活躍在三國舞台的各路明星,也記住了精彩的三國故事,一張票看兩路戲,賺了。

也許是受到了《三國演義》的影響,我們心中的那個近乎完美的三國,更多的是指公元184年東漢黃巾起義以來,到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這五十年的精彩歷史。尤其是東漢末年那二十多年時間,幾乎包攬了三國歷史最精華的部分。比如孫策平江東、官渡之戰、三顧茅廬、赤壁之戰、借荊州、馬超復仇、劉備入蜀、失荊州、失空斬、星落五丈原等。

其實要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三國真正開始於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曹操、孫策、袁紹、呂布、劉表、苟或、荀攸、龐統、法正、郭嘉、周瑜、魯肅、呂蒙、關羽都是東漢人。

不過正因為三國的精華部分都在東漢末年,所以陳壽寫《三國志》時,也沒有嚴格拘泥於時代分界線,直接把東漢末年划進三國時代。就比如我們現在講春秋、戰國,這兩個偉大時代實際上都應該稱為東周,可大家都習慣了春秋戰國,沒人再計較什麼東周了。

我們有幸處在舊歷史階段的終點和新歷史階段的起點,曾經的金戈鐵馬、廟堂謀略、兒女情長,都被我們收覽眼底。「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用現在時髦的話說,歷史是一個大課堂,我們能從中學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站在歷史面前,每個人都會感覺到渺小,我們應該充滿敬畏地去審視歷史。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也有許多角度和側面,供我們切入,去尋找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感動。

我們站在歷史的新高度往回看,那一個個熟悉的身影,那一個個精彩的片段,總會在夜深入靜的時候,悄悄地走進我們的內心深處,繼續上演著他們的經典。

三國之氣勢,足以傾倒古今,嘗臨江邊,沐浩蕩之風煙,嘆一身之微妙;慕鳥魚之暢情,悲物事之牽錮。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不由得心湖慨然。最喜斜倚水邊樹,飲水上風,聽水中語,頓有不知今夕何夕之痴。

「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三國之事,三國之人,已越千八百載而直抵今人之前,卻無半點疏隔之感,謝陳承祚乎?謝羅貫中乎?或是謝曹劉關孫、諸葛司馬乎?天知道。 文/姜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房記 的精彩文章:

三毛一生到底愛過多少男人?
蔡京、童貫、高俅等人是如何謀劃剷除梁山賊寇的?
三國名將排行榜,只入選15名戰將!
沒有馮雲山,真的沒有太平天國嗎?
從望梅止渴到樂不思蜀,你對《軍師聯盟》中的典故知道多少?

TAG:書房記 |

您可能感興趣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種說法真的就是正確的?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為什麼有這些說法
為什麼老人走親戚時,民間有「三不留」的說法?
婆婆不給帶娃,那還給她養老嗎?看看大家的說法!
老人說:「兩腮無肉不可交」,這裡面有什麼說法嗎?
懷孕了怎麼看生男生女?民間說法那麼多,就不看下這一篇嗎?
對於「不買房不結婚」的說法,你怎麼看?
有的說古代藏民吃魚,有的說不吃魚,哪種說法更靠譜?
腳大腳小也有說法,是不是有錢命,看一看就知道了
輕斷食到底靠不靠譜?專家各執一詞,看看誰的說法更有道理!啊
蒙古為什麼會有一夫多妻制這種說法?看完哭笑不得
端午去哪兒?這些有趣又有數據證明的說法可以看看!
三國時,為何有「郭嘉不死,卧龍不出」的說法?我們一直都誤會了
貂蟬沒有了呂布,又該何去何從?民間有種說法,值得一看
輕斷食到底靠不靠譜?專家各執一詞,看看誰的說法更有道理!
如何看待不買神舟就是小白的說法?
為什麼老人常說:一家不上氣口,貓狗不能養全?沒想到還有這種說法
三國有「郭嘉不死,卧龍不出」的說法,它的由來是啥?
別傻了,哪裡有什麼青春不迷茫的說法
真的有「七年之癢」這個說法嗎?看看網友們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