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命問題探微

生命問題探微

生命問題探微

1

生命的內涵

世界是生命的世界,生命無處不在。我們自身,就是一個個生命。本身即是生命,如果對生命沒有認識,是很難過好現實人生的。

生命二字拆開來說,「生」,是指萬事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動力,該動力是生生不息的。我們看萬事萬物,無一不是變化不居的,是不斷變易的。《易經》即是探討變易之道的學問。儒家把這種生生不息、變易的動力稱之為「仁」,儒家修學的最高境界即是入仁,和那個推動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動力融為一體,便和萬事萬物從根本上合二為一,即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命」,是指萬事萬物各有自己的運行軌道,不相紊亂。樹有樹的道,草有草的道,樹木中有各種樹木,也是各自有道,雖作為樹木皆同,但各有其道,道各不同。動物也是如此,狗有狗的道,牛有牛的道,馬有馬的道,雖作為動物有大體相同處,但細分起來,仍然是各各不同。人亦是如此,人人不同,各有其道,雖同為人,皆具備人的特性,但人人各異,各有其命。「命」,指出了萬事萬物雖同來自「生」的原動力,但有各自運行軌道,呈現紛繁複雜、多姿多彩的世間萬象。

每一個生命雖來自於同一原動力,但卻不能超越其運行軌道,從另一方面說,即是每一個生命皆有其局限性。每一個生命雖同來自於大全,卻不具備大全的無所不能,成為大全的一部分的生命,只能展現部分功用,這種局限性使每一個生命在其深處皆有回歸大全的動力,因為,只有回歸大全,才能實現生命的達成與圓滿。

儒家講的「天」即是大全,涵蓋天地萬物。儒家講的「天命」即是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即是最高的道。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意為五十而悟道。知天命而悟道,個體生命便與天地萬物渾然一體,圓融無礙,溶化在天地萬物中,而展現一切大機大用。如此的生命,即是生命的達成與圓滿。

2

生命的不能自主性與無常

現實的人生充滿了眾多的局限性,最突出的一點是人生不能自主。我們的生命我們自己不能做主,肉體的身體有其固有的運行規律,任我們如何下功夫,肉體依然堅定地依照生老病死的規律運作,最終化為塵埃。我們的心靈更是不能做主,生滅不停的念頭之流一直流下去,沒有一刻安寧,念頭不斷生滅,最強的念頭引導言語與身行造作,這便是我們的生命活動。人不能無事,即便真的無事了,不斷遷流的念頭會牽引我們去找事,這便是所謂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人難得無事,但卻難做到無事。沒事找事,是每個充滿局限性的生命反覆做的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這裡所說的逝者,即是遷滅不停的念頭之流。我們的心從未安住在某人某事上,而是不斷地生滅變化,今日的想法看法,他日便不這樣想了,不這樣看了,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若有人數十年如一日,能將自己的心安住在某事,必有大的突破,或可做出一番豐功偉業,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然而,真正能將心安住在某事的人並不多,多數人是隨念頭而去,被念頭牽引變化遷滅。將心安住在某事,數十年如一日,必是具堅忍不拔之大志向者,也有可能是執著心很重的人。

身心都是不斷地生滅變化,其中我們自己不能做主,這樣的生命委實令人無奈。這便是無常。無常的生命使人生充滿了不安,任你大富大貴,權傾朝野,名揚天下,最終難逃「是非成敗轉頭空」的結局。我們發現,非但人的生命是如此,萬事萬物無一例外,都是無常。得到必然失去,登高必然墮落,美好最終凋零,這本身即是一個充滿殘缺的世界,殘缺的世界是沒有所謂的完美的,追求完美,最終只能是美夢的破滅,隨之而來的是深深的絕望感。

然而正是因為無常,才有多姿多彩的世界。若能超然於外,不斷變換的風景,也是賞心悅目怡人情懷的。心若不能超然,無常對我們來說,便是一種殘酷。

3

生命的生死變滅性與永恆

有生必有死,這是不可更改的事實。不管是達官貴人、富甲一方,還是貧窮下賤、窮困潦倒,最終的結局便是一個土饅頭。一個生命自來到世間起,必然生死變滅化為烏有。可我們生命深處一直在追求永恆,永恆的美夢最終被無常的現實所粉碎。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老病死,冷若冰霜般撕碎一個一個關於永恆的理想。永遠年輕,永遠相愛,永遠美好,永遠清靜,永遠聖潔,永遠不死,可惜一個也沒有實現。我們所看到的是,滄海桑田,雕樑畫棟結滿蛛網,昔日繁華成衰草枯楊。多年的奮鬥,無數的血汗,在變易、死亡面前,一剎那間似乎變得毫無意義。

究竟有沒有永恆的生命?這個問題非同小可,因為它關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果生命的最終結局只是死亡變滅,那麼我們又何必如此辛苦奔波?有人似乎看到這一點,他們的人生便呈現慾望的大爆發,吃喝玩樂,醉生夢死,追求眼前的慾望滿足,卻又難耐午夜空虛的折磨。因為慾望永遠不可能滿足,暫時的滿足帶來的是更大的空虛寂寞,在空虛寂寞中,又需要慾望更大的滿足。如此循環無端,實在是人性的墮落與迷茫。

永恆的生命是存在的。但你在肉體中找不到,在紛飛無序的念頭中也找不到,在攀緣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中更是找不到,因為肉體是變滅的,念頭是變滅的,六塵是變滅的。永恆的生命在靜定中,在物我兩忘中,才會有些消息給我們,後文會詳細談到,此處不贅。

4

生命的無限可能性與命定性

生命是剎那生滅變易無常的,又按照一定的軌道運行,那麼,這個一定的軌道是否就是命呢?生命是命定的嗎?果真如某些人所說的「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如果真的皆是命定,那麼所有的努力還有什麼意義呢?在宿命論的支配下,人的生命便呈現消極保守狀態。既然一切皆是命定,那麼就沒有奮鬥的必要,只等著命定的安排吧。中國人長期在宿命論的支配下,過著保守、愚昧、懶散的人生,對中華民族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當前,宿命論又捲土重來,占卜算命甚囂塵上,一定的軌道就是命嗎?

生命按照一定的軌道運行,與宿命論有本質的不同。人有人的軌道,動物有動物的軌道,這是說人之所以為人,動物之所以為動物,是因為他們所走的軌道不同。這是自大類而論,具體到一個個人,也各有自己的人生軌道,為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於他人的人生軌道呢?《三字經》中「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道出了個中端倪。因為每個人習性不同,習性成為支配自我生命的決定性力量,習性由自己造,自己造後又支配自己,實在說並不是上帝或者老天爺在安排我們的人生,而是自己安排。習性不改,人生便有了一定的運作模式,某種境界現前,習性一定按照固有的方式運作,生命呈現出來的外相似乎有了一定的軌道。但這與我們常說的命運有本質的不同,一般人理解的命運是定的,不可更改的,而習性卻是完全可以改的,因為習性是自己造作的,當然自己可以改。而命運是天定的,人不能左右天,所以是不可改的。運也是經常變化的,有時候運氣好,有時候運氣壞,運氣的好壞也不是人自己能把握的,所以也是天意,人在命運面前無能為力。然而習性是自己造的,自己完全可以改過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說的正是此意。

習性無非是自己所造,雖然不斷造作成為一種很大的力量,但並非堅不可摧,因為習性本來沒有,因自己造作才有,所以完全可以用大意志力摧毀它。無常變動不居的人生使生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我們所造作的習性可以隨時變化,人生便充滿了變數,我們不要界定自己只能怎樣,其實我們可以成為一切。我們只能成為什麼而不能成為什麼,是因為我們如此界定自己。隨著惡的習性一個個去除,我們的人生將不斷提升到極高的境界。我們的生命之所以似乎有一定的軌道,是因為我們被自己的觀念和習性制約,若我們能突破自己的觀念和習性,我們的人生便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甚至我們可以從凡夫成為聖賢。

5

生命的局限與超越

人的生命確實充滿了過多的局限,所以道家的逍遙自在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中國歷代的士大夫,仕途失意後大多選擇歸卧山林,隱居嘯傲,摒絕人事,一心修道,與清風明月為伍。可是,大多士大夫卻不能真正放下身心,在做官與隱居之間遊離不定。「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那種真正的洒脫自在似乎並沒有到來,莊子所謂的「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以及「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之絕對自由境界似乎只是一種理想。

一方面是生命深處對絕對自由的無限企慕,一方面是捆綁系縛的不能自主的現實人生,每個人的生命便在局限與超越中搖擺。當現實的局限使人接近窒息時,我們希望實現人生的超越,可是,超越之路何在?真的能實現超越嗎?

2500年前,印度迦毗羅衛國凈飯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也在思考這樣類似的問題。既然生老病死人人不能避免,這樣充滿局限的人生究竟有何意義?這位養尊處優的太子毅然於一天深夜離開王宮,踏上追求人生究竟解脫之路,他要超越生老病死的人生局限,實現生死解脫,經過數年的苦苦探索,終於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他究竟悟到了什麼?真的實現生死解脫了嗎?中國有很多黃帝,求長生不老葯,終於奈何不得無常的捉弄,荒冢一堆草沒了。釋迦牟尼佛的身體不是也在80歲那一年消失了嗎?佛經中講佛涅槃了,不說死了,何為涅槃?本文系列篇章將逐一揭示,這裡只是提出生命的局限與超越問題,希望帶給我們對自我生命的思考。

6

生命的先天本有與後天生成

在我們生命的本初,究竟是一張白紙什麼都沒有還是帶著先天本有的東西降臨人世間?如果是一張白紙純潔無瑕,後天習染才成為所謂善人惡人或善惡參半之人,何以同樣的生活環境,有人趨向墮落,有人卻出淤泥而不染?為什麼我們會說某人天生聰明或天生愚鈍?又為何各人興趣愛好大異其趣?一張白紙純潔無暇之說,如何解釋以上問題?若說最初如一張白紙,後來不同仍是後天習染所致,何以雙胞胎生活環境基本相同,仍然展現不一樣的人生?當我們對人世間各種現象反覆思量後,不得不說,在我們生命的最初,並不是什麼也沒有如白紙一張,而是帶著先天的東西而來。這些先天的東西隨著人事接觸習染,漸漸展現出來,這便是我們的性格、興趣、愛好、聰明、愚鈍、感性、理性等不同的人生趨向。

其實我們的生命既非孟子性本善,亦非荀子性本惡之論,實在是複雜得很。佛法唯識學認為,在我們的生命深處,含藏有無始劫以來的善惡種子,有些種子是無所謂善惡,但會有一定的趨向。這些種子其實在母體內便隨緣展現生命趨向,所以有人天生殘疾,天生疾病,還有的胎死腹中。從母體出來後,來到世間,這些與生俱來的種子隨接觸人事之緣展現不同的生命趨向,起初並不明顯,因為其肉體器官尚未發育成熟,所以呈現無知懵懂狀態,需要父母照顧提攜,後來,隨著器官不斷發育成長,生命中的種子便隨緣展現不同的生命活動。譬如,處於同樣的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性情、興趣、愛好、智愚卻大相徑庭,以後也會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這些種種不同,如果大家認真觀察,在幼兒園的小朋友中便可以發現。

我們的生命,不是單一的今生習染,而是先天本有與後天習染共同所致。偏離任何一方面,便不能解釋複雜的生命現象。我們的生命,實在是含藏了無始劫以來所有的生命信息,這些信息潛藏於我們生命深處,隨緣便展開相應的生命活動。佛家將這些含藏的生命信息名之為「業」,人的一生,其實是酬償業報,也叫人生酬業。

7

生命的動、不動性與真妄

一切都在剎那變化,世間萬事萬物無不在動。所謂生命,其實是一個動相。道家認識到生命動相,便「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但那個「不喜不懼」是什麼?佛家「隨緣任運」,亦是隨任變化動相。但那個「隨任」又是什麼?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我們在說世間萬物變化的同時,我們生命中似乎有一個超越變化的東西,否則如何知道變化呢?知道某種東西,便意味著對這個東西某種程度的超越,至少具備了超越的可能性。人可以藉助認識某種事物進而超越它,認識到天地萬物的變動不居,便可以藉助認識變化進而去超越這種變化,超越變化的是什麼?是不變。超越動相的是什麼?是不動。

我們生命中難道真的有所謂不動的東西嗎?

《楞嚴經》中,波斯匿王問佛:我們生滅變化的生命中有不生滅性嗎?佛方便說法,循循善誘,反問波斯匿王:大王,你現在沒有死,如何知道自己一定死亡?波斯匿王回答:變化密移,剎那遷滅,今我六十二歲,老邁不如壯年,必然變滅無疑。佛說:你可知道生滅中有不生滅性?波斯匿王回答:我實不知。佛問:大王何時見恆河水?波斯匿王回答:三歲時母親帶我得見。佛說:大王,你三歲時見恆河水,與你現在見恆河水,大王你從幼變老,是謂變化,但你的能見之性有沒有變化?波斯匿王回答:沒有變化。佛說:能見之性沒有變化,是謂不生滅性。

所謂能見之性,是指生命中能見的功能。能見的功能不是眼睛,眼睛會衰老變化,能見的功能不會衰老變化。我們常人開眼見明,閉眼見暗,而瞎子只能見暗,暗也是一種境界相,也可以被我們能見之性所見。所以瞎子也能見,只是由於他的眼睛有問題,不能顯色,只能看見暗相罷了。不是眼睛能見,眼睛這個器官只是顯色,卻不能見外境。譬如新死之人,眼睛未壞,如何不見?所以能見為心,眼能顯色。我們生命中能見之性從未變易,是謂不生滅,不生滅即是不動。

動者終從變滅,不動安然如如,在我們的生命中,既有動相,亦有不動之性。動相雖現在存在,只是暫時存在,終究變滅,今有還無,如同幻化,幻化非真,即是虛妄;不動之性既沒有生,當然不滅,不生不滅,便是我們真實之性。

我們的生命,只是活在生命表層的動相中,隨動相起心動念,念念變化,無常變滅,所以心中常常不安,美好的一切雖現在擁有,但有一天將不復存在,心中如何得安?若我們回歸不生滅性,心便如如不動,超越世間諸般變化相,才能真正實現「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隨緣任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從而得生命的大洒脫,大自在。

8

生命的主宰

生命究竟有沒有主宰?關於主宰的問題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認為有主宰者,便是神創造天地萬物,天地萬物既是神創造,當然神便是萬物的主宰。神全知全能,一切皆是他的安排,歷代信此說者,便將自己的生命交給神,由神來安排,無論神如何安排,都要接受,不可違背神的意志。如果違背神的意志,神會發脾氣降災於你。認為無主宰者,主張沒有所謂的神,一切皆靠我們自己,所謂命自我立。

主宰者是他還是我?這便是爭論的焦點。如果是自我之外的他人或他物,抑或是神,便只能聽命於他,自我意志要服從他的意志,最好把自己完全交給他,才能得到他的庇佑。這似乎聽起來讓人不快,然而有宗教信仰的人便視為不如此不足以表達對萬能之神的崇敬。如果主宰者是我,這似乎也有問題,因為我不能決定一切,很多事情不以自我的意志為轉移,所謂的「事在人為」只是一種慰藉罷了,當有些事情經過自己一番努力後仍不能達成,則不得不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歸之於所謂的「天」,然而這個所謂的「天」是不是主宰呢?如果是,豈不是又落入「主宰者是他」的一邊了嗎?

如果我們審觀諦思,我們發現,不管認為主宰者是他還是我,皆是我們心的認識作用,看來,我們的心來決定主宰者是他還是我,如果我們認為是他,則是一個宗教信徒;如果我們認為主宰者是我,則是一個無神論者。一切由我們自己的心決定。我們的心究竟如何認識,我們便有什麼樣的生命活動。那麼,心是不是主宰呢?

當我們對自己的心觀照後,發現我們的心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念念生滅的。既然念念生滅,誰來做主宰呢?如果心中沒有主宰,可是一切皆依心而運作;如果心是主宰,可是心又是念念生滅的。那麼,究竟誰是主宰者?究竟有沒有主宰?如果沒有主宰,我們的生命豈不是沒有主人,一切皆隨波逐流,隨世浮沉,這樣的人生似乎並不盡如人意。如果有主宰,那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心就是我們生命的主宰,只不過不是我們覺察到的念念生滅的心,而是生命深處那個如如不動的心。在我們的生命中,有一個心從來不動,而能展現一切妙用,若我們能體證到此心,是謂悟道者。此是後話,茲處不贅。

9

我與無我

每一個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說,我的房子,我的錢,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等等。有了我,就不是你,我的就不是你的。有了我,就有自私,就有私慾,有私慾就有爭鬥,有爭鬥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苦。細觀人生的苦,根源就在於我。

生命中究竟有沒有我?

我是什麼?比如,我的東西,意味著這個東西歸屬於我,我對這個東西可以自由支配,我可以主宰這個東西,我是這個東西的主宰。對物可以主宰支配,對人就另當別論,比如,我的孩子,是否意味著可以對孩子主宰支配呢?其實是不可以的,我的妻子丈夫也同樣如此。只是說明他是屬於我的,不是你的,既然是我的,我當然要對他好,因為他是我的嘛!說到底,無非是自我私慾的延伸罷了。我意味著所有權的建立,對物而言,又有主宰支配之權;對人而言,意味著你是我的。

我們的生命大略來分,有身心兩方面,身的層面便是前面說的物,因為身可以為我們所用,我們也經常說我的身體,看來身體只是我們的一部分,不是全體的我。同樣,我們也經常說我的心,心也是我們的一部分,也不是全體的我。這個身心我們能否主宰支配嗎?身體從某方面來說,的確可以為我們主宰支配,比如,要搖頭便搖頭,要伸手便伸手,但是,從深層來看,未必盡然了,比如,我們能不能讓身體不老不死呢?身體的老死我們不能主宰支配,看來,生命中確有我們不能主宰的東西。我們的心是否可以主宰支配呢?從某方面說,也是可以的,比如我們要心怎麼想就怎麼想,可是,從深層來看,也未必如此,比如,我們不斷紛飛的念頭我們可以主宰嗎?我們要這些雜念不起可以嗎?其實我們也不是想動什麼念頭就能動什麼念頭,如果在我們的心中從來沒有某種東西的任何信息,實際上是動不了關於這個東西的念頭的。

如此來看,在我們的生命中,存在著某種非我們自己能夠主宰支配的東西,這些東西是屬於我嗎?這些東西就在我們的生命中,當然是我的了,可是這些東西又不受我們主宰支配,既然我們不能主宰支配,那怎麼說是我的呢?這些東西不是某個人,只是為我們所有,卻不能完全主宰他,而是物,比如身體,卻不能主宰它的老死,從這個意義上說,身體怎麼說是我呢?念頭的生滅也是我們不能完全主宰的,我們的心無非是念頭的持續罷了,既然念頭我們不能完全主宰,那麼心如何說是我呢?

其實我只是一種觀念而已,是我們認為有個我,以及我的,我所有的,這種關於我的觀念並非合於事實真相,比如我的孩子,孩子果真是我的嗎?其實孩子是不同於我們的另外一個生命,他自有他自己的人生,不是我們能做主的,既然我們不能做主,那孩子如何是我的呢?天地間存在一個是我的而我自己卻不能做主的東西嗎?或許有吧,比如是我們的東西,卻被他人霸佔,但我們的身體是誰霸佔了呢?何故不能左右它的老死?我們的念頭是誰霸佔了呢?何故不能左右它的生滅?我們的孩子是誰霸佔了呢?何故不能左右他的人生?所謂的我,在這些事實真相面前,實在無立足之地。

其實我們的生命從究竟真相來看,是沒有所謂的我的。身體剎那生滅,念頭剎那生滅,在剎那生滅中,當外緣介入時,我們的身體和念頭就開始呈現某種趨向,比如我們被強征入伍,念頭開始趨向消滅敵人,在激烈的戰鬥中,我們的身體被子彈打穿,身體便開始趨向死亡。在這其中,我們是做不得主的。即便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決定什麼,可是事情的發展也不是我們全部把控的,事實上如果緣不具足,我們所想要的結果也不會隨我們的意願而來。難怪很多聰明人發出如此的感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只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其實原本沒有我。有了我,便有了苦。沒有我,也便沒有苦了。我們在錯誤的觀念下,妄立有我,自私自利,爭鬥不休,枉自受苦。如果認識到生命中本沒有我,則私慾便不能大行其道,人人無我,則爭鬥不生,所謂的和諧世界也便不是夢想了。

10

個體生命與他人、萬物、天地

當一個人認識到在自己的生命中,其實是沒有我的,才能與天地萬物建立聯繫。因為只要有我,一個人便與天地萬物隔離開來,或者說自絕於天地萬物。我使一個人固守在自我狹隘的圈子裡,固步自封,作繭自縛,坐井觀天。他的所思所想,無法超越自我的範圍,一切圍繞自我進行,在自我的陷阱中展現一切生命活動。如此,使他無法看透世間真相,在狹隘的自我意識中度過自己短暫的一生。在他短暫的人生中,由於一切皆圍繞自我建立,順我者喜,喜而生愛,愛而生貪,貪得生慢,復又患失,又生懼怕;貪不得便是逆我,逆我便生嗔,嗔怒怨恨,由是七情俱生,交織進行,一個人便在情緒的起伏中度日,實在沒有多少樂趣可言。因有我故,私慾膨脹,貪慾不加節制,害人利己,實是害己,有牢獄災,苦不堪言。

當一個人認識到無我,他的生命才能突破自我的局限,與天地萬物相交通。他才能第一次以嶄新的眼光觀察天地萬物,由於突破了自我的局限,他發現即便是路邊的一片葉子,一顆小草,甚至一粒塵埃,無不與自己息息相關,因為他們與自己同是天生地養,共同生活在這個世界,只是自己局限在自我的圈子裡,沒有關注他們罷了。這時候,一個人才第一次發現,天地萬物不僅僅是為我所用,而是那麼地美,他第一次以欣賞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他奇怪何以自己多年來從不知自己生活的世界的美。在無我中,他完全將自己溶入天地萬物中,他便是天地萬物,他便是世間一切,他屬於這個世界,世界就是他。在如此的相即相融中,個體生命便與天地萬物成為一體而不可分。他發現自己之外的他人,就是自己,從而他不再冷漠,不再恨人,不再怨人,不再害人,代之而起的是對他人深沉的愛。隨著自我的漸漸消融,一個人便迎來了自我新生,他的生命經歷了破繭成蝶的蛻變,他從一個自我的小人成長為天地萬物的大人,在大人的境界中,他突破了自我的生死局限,將自己的生命與大全的天合二為一,他不再是狹小的自我,他成了天,這便是儒家講的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中,沒有死亡的恐懼,因為他是一切,一切是他,肉體可以老死,他隨時可以成為天地中的任何一物,此之謂超越生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書院 的精彩文章:

TAG:生命書院 |

您可能感興趣

專題 | 生命線
用生命影響生命
生命的重要課題
生命反思 籌劃人生
探討關於生命的美好命題
生命的坐標圖
冬季養生技巧推薦 這些細節不注意會導致生命危險
科學家探索火星上微生物生命從未停止
關於生命的兩個問題
關於生命 二次生命
生命探索之旅
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
為什麼地球生命都是碳基生命?其他星球上有硅基生命嗎?
生命線短的人一定壽命不長嗎?手相生命線看你一生命運!
生命繫於一髮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對於高級智慧生命來說生命意味著什麼呢?記憶就是他真正的生命
生命過程各階段的養生原則
雪憷先生 別樣生命視角
論殭屍的生命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