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燕王劉旦之墓何處尋
大葆台漢墓的墓室復原圖,考古專家一度認為此為燕王劉旦之墓,但之後證明是其子劉建之墓。
北京古稱燕國。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這裡曾分別隸屬於廣陽國、涿郡、上古郡等地。
在西漢王朝的版圖上,燕國是東北邊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北京也留下了幾位漢代郡王的墓地。其中最吸引人們目光的是漢武帝第三子燕王劉旦的墓。劉旦生前充滿了傳奇色彩,其墓同樣撲朔迷離,已經發現的大葆台漢墓和老山漢墓,起初都認為是劉旦之墓,但最終證明這兩座墓的墓主都不是劉旦。如今燕王劉旦的墓地的具體位置仍難覓蹤影。那麼這座漢墓究竟在何方,燕剌王劉旦又是怎樣一位王爺?讓我們翻開史籍,利用歷史遺留下來的線索,去探尋漢墓迷蹤。
首先大概介紹一下燕王劉旦的身世。西漢元狩六年(約公元前117),漢武帝冊封了三位藩王:劉閎為齊王,劉旦為燕王,劉胥為廣陵王。在幾個兄弟中,燕王劉旦文武雙全。隨著齊王和太子的相繼離世,他認為皇位的繼承權理所應當輪到自己的頭上,因此他派使者給病中的父親漢武帝上了一道奏章,請求朝廷能夠讓他到首都長安去擔任宮廷警衛工作。這一舉動引得漢武帝大怒,劉旦徹底失去了皇位繼承的可能性。一年後漢武帝去世,其幼子劉弗陵繼位,即漢昭帝。
但是劉旦並未就此罷休,而是自己開始過起了皇帝癮。他還私自鑄造兵器,並和宗室劉澤一起密謀叛亂。還沒有起兵,就被人告發,所有參與反叛人員被悉數逮捕。昭帝念及劉旦是自己的兄長,對他免予追究。可是之後的劉旦並沒有悔過,而是再次參與了鄂邑長公主、上官桀等密謀的誅殺權臣霍光一案。最終事情敗露,劉旦也自縊身亡,朝廷賜謚號為「剌」,燕國被削除,其故地設置廣陽郡。
燕王謀反事件後六年,昭帝駕崩,劉詢繼皇帝位,是為漢宣帝。新皇帝竟賜予劉旦幾個兒子爵位。原燕國太子,已被貶為庶人的劉建(劉旦之子)被封為廣陽王,廣陽郡也因此被改為「廣陽國」。劉建和自己的父親劉旦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在王位的二十餘年裡對朝廷畢恭畢敬,因此也換來了宣帝對他的絕對放心。劉建死後被以王禮下葬。
幾年前老山漢墓的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很多專家甚至一度認為這座墓葬極有可能是劉旦的墓葬。但是最終證實老山漢墓是一位女性貴族的墓,這位女性有可能是劉旦自殺後追隨他而去的夫人之一。
不過一座湮沒已久的古代攔水壩,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就是北京的「戾陵堰」。戾陵堰修築在當時的薊城西部的永定河上,是為了防止永定河泛濫時淹沒薊城以及周邊的耕地而建。而戾陵堰的得名,是因為它東面梁山(即石景山)腳下,有一座漢代的墓葬「戾陵」。這就讓人們聯想到劉旦的謚號「剌」字的含義――「暴戾無親」。也就是說「戾陵」極有可能便是燕剌王劉旦的墓葬所在。而關於戾陵堰的具體位置,史學家們和地理學家們基本已經達成了一致,即石景山區廣寧街道所轄範圍內的永定河東岸。
除此之外,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考古界認定大葆台漢墓的墓主正是劉旦。在這座墓中曾經出土過一件漆器,在上面寫有「二十四年五月丙辰丞」的字樣。由此工作人員推斷此墓墓主至少是一位在位二十四年以上的藩王。
西漢歷史上在北京地區能冠以「王」稱號的,只有燕王(異姓燕王和劉姓燕王)和廣陵王兩支,而這其中在位二十四年以上的藩王有四位,其中較早的兩位分別是在位二十六年的燕康王劉嘉和他的兒子――在位二十四年的燕王劉定國。劉嘉的墓在一些史冊中曾經有過描述,其故址大致在今西城區右安門一帶,由於金代時擴建中都城,這座墳墓恰好被圈在了城裡,因此當時的統治者將其遷到今順義區西南的溫榆河畔。而劉嘉的繼任者劉定國則是西漢歷史上出了名的荒淫無道者。最終他的種種劣跡被人揭發,朝廷對他予以嚴懲。劉定國畏罪自殺,燕國也從此被降格為燕郡。劉定國由於罪人的身份,最終沒有以王禮安葬。所以大葆台漢墓的墓主也不會是他。
還有一則更有說服力的證據,證明這兩位燕王都不是墓主,那便是墓中出土的五銖錢。因為這種貨幣直到劉定國去世後十餘年才開始發行。五銖錢正式發行的第二年,漢武帝封皇子劉旦為燕王,燕國這個藩國再次出現。考古界最初認定大葆台漢墓的墓主正是劉旦。但是經過縝密分析發現,葬有君王的一號墓和王后的二號墓,建造時間有差距,而燕王劉旦和他的王后都是同時畏罪自盡,理應是同時下葬。所以最終這座墓的墓主被確定為廣陽頃王劉建,而二號墓的墓主則是劉建的王后。楊征


※全國總工會文工團在呼和浩特舉行慰問演出
※土耳其未遂政變一周年 埃爾多安誓言查幕後黑手
※日本經濟再認識:債務問題與經濟長期停滯
※人民日報追問「領導就有特權」:那個插隊者是何方神聖
※賀州:10戶村民近4年時間欠下供電站51000元電費
TAG:東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