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河南人說:「中中中」,你知道為啥嗎?

河南人說:「中中中」,你知道為啥嗎?

河南人愛說哪個字?不用懷疑,肯定是「中」字。河南人為啥這麼愛說「中」?「中國」這個詞是不是河南人愛說「中」說出來的?愛說「中」的背後,還有啥好玩的背景?作為河南人,你不了解這些,出去咋跟人「吹牛」?

河南人說:「中中中」,你知道為啥嗎?

作者珍跡

初白丨文

「中國」是河南人愛說「中」說出來的

故鄉對於一個人的烙印體現在兩個方面:口味和方言。河南地處中原,東西南北各地著實相差甚遠,比如信陽人和安陽人不一樣,吃的不一樣,說話音調更不一樣。想要選出一種美食,或者一種方言代表整個河南,恐怕是有難度的。

但是,在各路河南的各路方言里,有一個字的確可以代表河南。那就是「中」。兩人見面寒暄兩句:

「吃飯沒?沒吃一塊吃去?」

「中啊!」

或者是誇別人家孩子:「這孩兒高考考了650,真中啊!」

河南人說:「中中中」,你知道為啥嗎?

在河南話里,「中」是個萬能詞,可以代替「行、好、能、可以」等。由於用得頻繁又獨特,「中」幾乎成了河南人的標籤。在各種影視作品裡,但凡一個角色點著頭說「中啊」,不用想,人設一定是河南人。

河南人為啥愛說「中」,用文化的角度來解讀,「中」是一種認可,也是一個地域性的人文歷史傳承。這個「地域」,就是華夏人文歷史上最早的「中國」。

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那就是「中國」是河南人愛說「中」說出來的。

自古,河洛地區就是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帶,這裡的河南人溫文隨和,愛說「中」,一個人每天不知要說多少遍「中」。外地人到了河南,耳中不斷聽到「中,中,中……」印象就太深刻了。當他回到自己的家鄉時,別人問他去哪啦,他就說我去「中」國了。

河南人說:「中中中」,你知道為啥嗎?

「國」字古時指地域,因此中國起初只是河南的一個綽號。民間可能早就稱河南為中國了,但它尚未被官方接受,又無文字記載。為什麼管哪裡叫「中國」,因為那裡的人成天說「中」。這位網友認為,「中」的本意是行、好、贊、ok,中國的本意就是行國、好國、贊國、OK國,所以中國是河南人經過幾千年叫「中」叫出來的。

這個說法可能牽強,但有一點應該肯定,河南至少在大宋南遷前一直就是中國的中心,天下之中,「中」字不僅代表了「中國」,更是對現代「中原」、「中華」最早產生地理方位的歷史傳承和認定。

古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其中,河南所處的位置是「豫州」,在版圖的正中間。汝南有天中山,登封的嵩山是「中嶽」。嵩山上的中嶽廟、少林寺、嵩陽書院等合成為「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河南人說:「中中中」,你知道為啥嗎?

也因為長期「居中」,河南人也頗為講究「中庸之道」,長期和河南人觸久,你會發現,普普通通的河南人,對中庸的體現最會深刻:一般河南人家,都是非常低調謙和,不張狂,沒有表現欲。

簡單的一個「中」,蘊含著如此多的道理。這個字,代表河南,代表河南文化,最合適不過了。

古代,文人寫文章也愛說「中」

中國第一本字典,是東漢漯河人許慎編的《說文解字》,在這本書里,「中」字的解釋只是「內也」,即表示事物的內部。雖然沒有更多的解釋,但是,至少在戰國,人們已經開始用「中」表示肯定,代表「行」、「可以」了。而且,似乎全國人都會用。

河南人說:「中中中」,你知道為啥嗎?

舉個例子,河南人表示一個人的能力(or人品、見識)達不到一定要求,就會說:「那人不中」。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孟子》,有句話是這樣的:

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前兩句翻譯成考試用的書面語,畫風是這樣的:品德修養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沒有才能的人。

但是,如果按照河南話來翻譯,簡單粗暴一點:中的人教育不中的人。孟子是齊國鄒城(今山東鄒城)人,年輕時周遊列國的確來過河南,如果說他受了影響,那麼我還有其他例子。

編纂於清朝初年的《康熙字典》,解釋「中」字的其中一個條目是:「俚語。以不可為不中」。意思是,「中」這個字是民間口語,「不可以」就是「不中」。編纂者還引用了漢晉之際學者杜預注《左傳》的例子。

河南人說:「中中中」,你知道為啥嗎?

《左傳·成公二年》有「無能為役」的話,杜預釋為「不中為之役使」。這就是說,早在杜預所處的漢晉時期就有「不中」的說法,意思就是「無(不)能」。

正如《康熙字典》所言,「中」表達「可以」,是民間的口語。常常被用在小說、戲曲等俗文學裡。隨便舉兩個例子:

劇作家喬吉的《金錢記》:「這個先生實不中,九經三史幾曾通?」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正要與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里討去,可是中么?」

喬吉是元代太原人,流寓杭州;凌濛初是明代浙江程烏人,都跟河南沒啥關係。

河南人說「不中」

也是有來頭的

作為一個河南鄉村老太太,俺奶嫌棄黃瓤西瓜不好吃時,她會說:「這鱉孫黃瓤瓜,中看不中吃」;誇獎別人家女孩子能幹,會說:「這丫頭,老中用」;腿疼走路不利索的時候,說:「老啦,不中用啦」。

河南人說:「中中中」,你知道為啥嗎?

從小學習普通話的人肯定不會這樣表達,這三句用書面語來說,應該是:「這種黃瓤瓜,漂亮但不美味」,「這姑娘,太能幹了」,「老了,腿腳不利索了」。

相比之下,「(不)中+動詞」的結構就顯得有點土。但其實,這種結構沿襲了古漢語的用法,自帶古典氣質。以「不中用」為例:

《史記·外戚世家》:「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歸之。」

《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二哥,這丫頭見這般事,不中用,教他離了我家罷。」

《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是個不中用的貨,又不會種田,又不會作生意……」

朱自清 《執政府大屠殺記》:「我真不中用,出了門口,一面走,一面只是喘息!」

只是,河南人在用「(不)中+動詞」結構的時候,往往省略了「用」,直接「中」或者「不中」來表達肯定或否定。比如,我對主編說:「我想請個假,中不中?」主編言簡意賅地回絕了我:「不中」。

河南人的「不中」二字里,「不行」的意味更多一點。比如「天氣太熱了,我快不中了」,「昨天突然下了冰雹,俺家果樹不中了」。

《水滸傳》里也有這樣的用法,比如第十七回,何清問嫂子,說「哥哥忒殺欺負人!我不中,也是你一個親兄弟!」

河南人說:「中中中」,你知道為啥嗎?

越到後來,「(不)中」後邊的連帶詞語往往被省略,「中」字的「行、成、能、可以」這種答應、允諾和肯定的意味就越明顯。

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婆婆,這個怕不中么?」

楊顯之《酷寒亭》第三折:「(孔目雲)『可知有姦夫,我蹅開這門進去。』(高成慌科雲)『不中,有人來了,走!走!走!」

有時「不中」也被寫成「不終」。《西遊記》第四十七回:「雖然相貌不終,卻倒會降龍伏虎,捉妖擒怪。」這個例字中的「不終」,與現今河南方言的「不中」的意思、用法是完全相同的。

只是,語言是變化的,千年下來,只有河南人還在說點著頭說「中中中」,外地人也就理所當然認為「中」是河南人的標籤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豫記 的精彩文章:

神奇了!地里挖、樹上捉、還有火燒煙熏,捉知了花樣兒真多
豫西15縣市大山藏著個隱秘的侏羅紀公園:全世界70%的恐龍蛋和全中國20%的恐龍種類全在這兒
鄭州歷史辣么深厚,你們知道嗎
不要以為現代人才能喝到冰鎮啤酒,2300年前冰酒已經很流行,古人還會造「冰箱」?
史上最全河南燒餅大起底,專治各種嘴刁

TAG:豫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