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的書法都在這裡了,必須收藏

宋朝的書法都在這裡了,必須收藏

宋代書法,承唐繼晉,上技五代,開創了一代新風。宋太宗時留意書法翰墨,購摹古先帝王名賢墨跡,命王著刻工為十卷,以棗木鏤刻之,是為《涼化秘閣法帖》。有了帖,便打破了現書必真跡的限制,同時打破了前人法度,專門注重意趣,強調主觀表現,從而開闢了新的道路。

綜觀宋代書法,尚意之風為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宋書不是簡單否定唐人,也不是簡單回歸晉人,禪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響了宋人的書法觀念,而詩人、詞人的加入,又給書法注入了抒情意味。在強調意趣的前提下,宋代書法家重視自身的修養,胸次高,讀書多,見識廣,詩詞、音樂方面的功力也為前人所不及。

其著名代表書家有: 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四大家。四家之外,宋徽宗趙佶獨樹一幟,亦堪稱道。

在中國書法史上,白玉蟾並不是一個十分知名的人物,但他作為道士的身份卻播於人口。白玉蟾是道教南宗五祖的的實際創始人,其地位與當時道教內丹派北宗的一代宗師邱處機相當。也許是因為宗教家的身份,使他充滿了神秘色彩。他的身世和履歷讓對他感興趣的人大傷腦筋。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人接受了他出生於南宋光宗紹熙甲寅(1194),卒於理宗紹定己丑(1229)的說法,終年三十六歲。

白玉蟾作品

蔡卞,北宋宰相、書法家。蔡京之弟,王安石之婿。與蔡京同登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調江陰主簿。元豐中,歷同知諫院、侍御史。拜中書舍人兼侍講,進給事中。哲宗立,遷禮部侍郎。使遼還,以龍圖閣待制知宣州,徙江寧府,歷揚、廣、越、潤、陳五州。紹聖四年(一九七)。拜尚書左丞。

蔡卞作品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權相之一、書法家。北宋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東宅村)人,熙寧三年進士及第,先為地方官,後任中書舍人,改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崇寧元年(1102),為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右相),後又官至太師。蔡京先後四次任相,共達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稱古今第一人。蔡京興花石綱之役;改鹽法和茶法,鑄當十大錢。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東都事略》卷一〇一、《宋史》卷四七二有傳。

蔡京作品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遂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讀及第,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後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屢遭貶斥。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曆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上疏《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項改革措施。慶曆五年(1045年),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貶出京,歷任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知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范仲淹作品

韓絳(1012-1088)字子華。韓億第三子。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舉進士甲笠,任陳州通判,直集賢院,為開封府推官、戶部判官。仁宗時,知制誥,因審辦-擢為右正言,曾修起居注,後遷龍圖閣直學士、知練院,為翰林學士,御史中丞,以討平羌亂,加端明殿學士,召知開封府為三司使。神宗立,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贊成王安石變法,又任陝西宣撫使,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進觀文殿大學士。王安石罷相後,由他代相。元豐初,為建雄軍節度使。哲宗立,為鎮江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康國公,官至司空、檢校太尉。七十七歲卒,謚獻肅。絳工豪翰,其書師法顏真卿、柳公權,風格剛勁挺拔。

韓絳作品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自號岩夫民伯。漢族,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北宋書法家。曾任太常博士、金部員外郎、工部郎中、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職。被人稱「李西台」。流傳至今的李建中書法墨跡比較少。

李建中書得歐陽詢法,遒勁淳厚。行筆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亦妙,人多以為楷模。擅草、隸、篆、籀、八分等書體,多構新體,師法顏真卿及魏晉書風。其書筆致豐腴肥厚,結體端莊穩健,風格豐肌秀骨,氣宇軒朗。有墨跡《同年帖》、《寶宅帖》、《土母帖》,石刻有翻刻《嶧山碑》及法帖《千字文》等。等傳世。

李建中作品

李之儀(104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 滄州無棣(今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人。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葯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後遇赦復官,晚年卜居當塗。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

李之儀作品

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又稱和靖先生,漢族,浙江大里黃賢村(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北宋著名詩人。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1028年(天聖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林逋隱居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

林逋作品

米友仁是北宋書畫家米芾的長子,深得宋高宗的賞識,他承繼並發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雲山」的特殊表現方式,就是以表現雨後山水的煙雨蒙蒙、變幻空靈而見稱。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稱。早年以書畫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應選入掌書學,南渡後備受高宗優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高宗趙構曾命他鑒定法書。但對鑒別書畫「往往有一時附會迎合上意者」。工書法,雖不逮其父,然如王、謝家子弟,卻自有一種風格。

米友仁作品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

他在政治與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范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修好古嗜學,博通群書,詩文兼李白、杜甫、韓愈之長,文章名冠天下。唐末五代以來,一般崇尚內容空洞、風格浮艷、怪僻艱澀的文風。他著手文風的革新,強調文章的內容重於形式,反對內容浮薄空泛。寫作平實樸素,建立平易流暢、委曲婉轉的文章風格。得到梅堯臣、蘇舜卿、蘇軾、曾鞏、王安石等人的有力支持,古文革新運動漸次展開,取得蓬勃發展,在平易這點上,他的詩風和文風也頗為一致,常常以文為詩,但詩歌的創作不及他的文章。歐氏並擅長寫詞,詞作數量頗多,並取得相當成就。表現風流蘊藉的情調,一般寫得清麗明媚、語近情深。文學批評上,《六一詩話》開創《詩話》這一新的體裁,對後世詩歌理論發展,提供一種簡便靈活的形式。創作實績亦燦然可觀,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

歐陽修作品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1],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馬光作品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3]。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作品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

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黃庭堅作品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3]。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

米芾作品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漢族,興化軍仙游縣(今楓亭鎮青澤亭)人[1]。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

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贈吏部侍郎,後加贈少師。南宋乾道(1165年—1173年)年間,追謚忠惠,故稱「蔡忠惠」。

蔡襄任泉州知府時,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驛道松;在建州時,主持製作武夷茶精品「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所著《荔枝譜》被稱讚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

蔡襄工書法,詩文清妙,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蔡襄作品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2]),字子由,一字同叔[3],晚號潁濱遺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充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任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後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

宋哲宗即位後,召蘇轍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

紹聖元年(1094年),哲宗起用李清臣為中書舍人,蘇轍因上書勸阻而忤逆哲宗,落職知汝州。此後連貶數處。崇寧年間,蔡京當國,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州,號潁濱遺老。

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蘇轍作品

蘇過(1072-1123),北宋文學家。字叔黨,號斜川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市)人。蘇軾第三子,時稱為小坡。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曾應禮部試,未第。紹聖元年(1094),軾謫惠州,四年,復謫儋州,皆隨行。元符三年(1100),隨父北歸。軾卒後,依叔父蘇轍居潁昌(今河南許昌),營湖陰地數畝,名為小斜川。徽宗政和二年(1112),監太原稅。五年,知郾城。宣和五年,通判定州,卒。蘇過逝後葬於河南郟縣。

蘇過作品

王升(1067-?),字逸老,汴(今河南開封)人。宋宣、政間,奉召為補右爵。南渡後,寓居嘉禾羔羊里,自號羔羊居士,宋高宗時,召對蒙眷官至正使。卒年不詳,1149年尚在。虞集評:「逸老草書,殊有旭顛轉折變態」但考察其流傳書跡,實是學米芾。

王升作品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2],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王安石作品

王詵(1036-?),北宋畫家。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後徙開封(今屬河南)。熙寧二年(1069年)娶英宗女蜀國大長公主,拜左衛將軍、駙馬都尉。元豐二年,因受蘇軾牽連貶官。元祐元年(1086)復登州刺史、駙馬都尉。擅畫山水,學王維、李成,喜作煙江雲山、寒林幽谷,水墨清潤明潔,青綠設色高古絕俗。亦能書,善屬文。其詞語言清麗,情致纏綿,音調諧美。存世作品有《漁村小雪圖》《煙江疊嶂圖》《溪山秋霽圖》等。

王詵作品

徐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學家、書法家。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歷官五代吳校書郎、南唐知制誥、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後隨李煜歸宋,官至散騎常侍,世稱徐騎省。淳化初因事貶靜難軍行軍司馬。曾受詔與句中正等校定《說文解字》。工於書,好李斯小篆。與弟徐鍇有文名,號稱「二徐」;又與韓熙載齊名,江東謂之「韓徐」。

徐鉉作品

薛紹彭,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生卒年月不詳。字道祖,號翠微居士。恭敬公薛向之子,以翰墨名世。自謂河東三鳳後人。官至秘閣修撰,出為梓桐曹。時以翰墨名世,善品評鑒賞。與米芾為友,每以鑒定相尚,得失評較。曾刻孫過庭《書譜》傳世,後人推為精本。米芾嘗言:「薛紹彭與余,以書畫情好相同,嘗見有問,余戲答以詩曰:「世言米薛或薛米,猶如兄弟或弟兄。」工正、行、草書,筆致清潤遒麗,具晉、唐人法度,歷來書家對其評價甚高。與米芾齊名,人稱「米薛」。

薛紹彭作品

章友直,字伯益,一作浦城人(《歷代名人年裡碑傳總表》)。自放不羈,皇佑中(1051)召試,與楊南仲篆石經於國子監。工玉箸篆,兼通相術,知音律,精弈棋,善畫龜蛇,以篆筆作之。《宣和書譜.篆書》云:「友直工玉箸字學,自李斯篆法忘,而得一陽冰,陽冰後得一徐玄,而友直在玄之門,其猶游、夏歟!」《宣和書譜》卷二篆書下列章友直,載「博通經史,不以進取為意。工玉箸字學,嘉佑中,與楊南仲篆《石經》於國子監,當時稱之。

太常少卿元居中出領宿州,素喜其書,且富有之,至宿則盡所有摹諸石,以廣其傳,緣此東吳之地多其篆跡。友直既以此書名世,故家人女子亦莫不知筆法,咄咄逼真,人復寶之。說者雲。自李斯篆法之亡而得一陽冰,陽冰之後得一徐鉉,而友直在鉉之門,其猶游、夏歟!」 是一位專擅篆書的書法家。跋閻立本《步輦圖》,是迄今流傳最早的篆書書法作品的墨跡,是章友直為唐《步輦圖》寫的跋語。他的篆書結構勻稱,筆劃勻圓婉轉瘦勁,因為像牙制的筷子(箸),所以稱玉箸篆。兼通相術,知音律,精弈棋,善畫龜蛇,以篆筆作之,亦有五十七。

章友直作品

宋徽宗趙佶(1082年5月5日—1135年6月5日),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向皇后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都城紹興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東南35里處)。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被後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編寫《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說如果當初章惇的意見被採納,北宋也許是另一種結局。並還說如「宋不立徽宗,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

趙佶作品

周越字子發,一字清臣,北宋山東鄒平人,生卒年月不詳。兄周起,宋真宗時官禮部侍郎樞密副史,《宋史》有傳,《鄒平舊志》載其生平事迹甚詳,生於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卒於天聖六年(公元1028年)。故推究周越生年當在公元970年之後。

周越作品

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CP10NRJE0516EHEV.html

http://kuaibao.qq.com/s/MEDIANEWSLIST?chlid=5586799

http://baijiahao.baidu.com/u?app_id=1564549880867382&fr=bjhvideo

http://www.shengguoju.com/quan/?r=l&cid=7&u=7504&pv=1

雲逸書院· 書法視頻教程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一字 的精彩文章:

歷代十大女書法家,知道兩個算你厲害!
號稱繼承晉唐正脈的宋代薛紹彭書法
蘇軾的書法無一點俗氣!
日本的書道從中國學來,且看日本高僧遺墨

TAG:每日一字 |

您可能感興趣

學書法的都看過來,什麼是書法中的「中宮收緊」
沒有書法神童,何世龍的書法,為什麼需要從頭再來
不可否認的講,現在搞書法的這幫書法騙子,根本就玩不了草書
關於書法的點和畫,這麼大書法家們都是這樣說的,你們肯定不知道
鄭爽的書法,楊冪的書法,范冰冰的書法,全都輸給了她!
馬蓉的書法,井柏然的書法,鄭爽的書法,都比不上她的書法?
楷書陋室銘,這才是我想看到的書法,美極了
他的書法被稱為清朝第一,連清朝政治家劉墉都登門求見,他的書法到底有多牛?
那個大罵范曾書法的李敖走了,他的書法怎麼樣呢?
這麼好的書法,十人九收藏
李敖的那個江湖不在了,書法藝術還在
書法如果拋棄了「筆法」這一內核,就不再是書法了
陳獨秀書法,罵出了一位書法大家,自己的書法才能卻被淹沒?
看完岳飛的書法,再看秦檜的書法,網友:奸臣的字都這麼好嗎?
馬未都書法:專業搞收藏,書法寫得差火候
書法格式大全都在這裡了!不要私藏哦
趙孟頫的這些書法是隨便寫的,你信嗎?
李雪健書法:不是您的菜,別往碗里夾,您確定這是寫書法嗎
沒錯,這就是最全的小楷書法史!
書法結構不正確,非丑即俗!書法結構要領,都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