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路軍兵臨涼州城,圍而不攻,在等此人一句話!

西路軍兵臨涼州城,圍而不攻,在等此人一句話!

史海拾記

【筆記君簡述:在紅軍長征、延安時期,有許多未知的困難,除了自然環境的惡劣,還有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在各處設下埋伏,幸好在毛主席的帶領下,紅軍將領有勇有謀,用靈活應變的策略逐一化解難題,創造了一個有一個勝利,期間也有慘痛的教訓。今天起聊聊一支悲壯的遠征軍——西路軍的故事。 】

上一篇說到西路軍在第九軍損失慘重,古浪失利之後,面臨兩難抉擇。最終決定抓住戰機,趁追兵未及趕到之時,加速西進,以期擺脫困境。這個決策在當時當地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後有追兵(馬家軍騎兵速度很快),前方空虛的情況下,只有義無返顧的往西進。

11月13日,作為挺進河西第一縱隊的紅三十軍先頭部隊進入涼州境內,14日包圍了涼州新舊兩城。一度雖也準備攻下城池,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儘快西進。因為,此時的涼州雖較為空虛,但這種空虛更多的屬於整個涼州和河西地區。而單就涼州新城而言,一則,由於驚恐萬分的馬步青急調嘉峪關的劉呈德團趕來協守,並將從一條山退下來的馬進昌團也事先塞進了城堡,因此防禦力量仍然不可小視;再則,馬步青畢竟還是不同於馬步芳,如何利用二馬之間的矛盾,通過談判和統戰工作來分化二馬,無疑也是紅西路軍當時的一種考量。何況,早在一條山作戰時,紅軍就已經進行了相關情況的分析和預設,因此,紅三十軍並沒在此做過多停留,而是圍而不打,並緊接著迅速向涼州、永昌的其他地區展開。

說起與馬步青的談判,還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馬步青與馬步芳雖為同胞兄弟,但相互間也絕非鐵板一塊。早年他們的父親馬麒(20年代,馮玉祥的國民軍入甘前一直是青海地區軍事和行政事務中最有權勢的人物,曾在北洋政府時期任甘邊寧海鎮守使兼青海蒙委宣慰使)就曾一度想把長子馬步青培養成軍事人物,把次子馬步芳培養成宗教人士。

馬步青的軍中勢力一度未必輸於乃弟,只不過在隨後馬麒與國民軍的博弈中,馬步青以人質身份隨著馮玉祥的國民軍在一個階段里離開了甘肅和青海,雖然在此期間,對他本人來講,也先後擔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二師第六十五旅旅長和洛陽警備司令等職務,但畢竟在這個過程中,家族權力漸漸地轉移到了行事更加強硬、做人更有手段的馬步芳手中。

所以,自1929年的蔣馮閻大戰後,儘管馬步青又重新回到甘青,並就任甘肅暫編騎兵一師(後改為陸軍騎兵第五師)師長,但畢竟已然淪為其弟馬步芳的附屬,而治下的地盤也僅僅靠其叔父馬麟的恩澤才有永登、涼州、民勤等地,並且還得小心提防馬步芳對其進行新的蠶食。所以,為防止馬步芳對自己地盤的繼續染指,馬步青一直在挖空心思尋求一種解脫辦法。當然了,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對馬步青來講,不斷進行與紅西路軍的談判,就未必不是一種解脫之道。

事實上,就是這些因素,再加上在馮部時馬步青又曾和寧都起義前的董振堂有過交往,因此,為了爭取馬步青停止內戰,西路軍政治部先遣工作團秘書長魏傳統帶著西路軍總指揮徐向前和紅五軍軍長董振堂的親筆信件,前往談判。

談判在涼州新城外的一個民房裡進行,魏傳統向馬步青的談判代表王達三反覆闡述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懇切地希望馬步青能從國家民族大義出發停止內戰,同時,說明紅軍只是假道而過,並無攻取涼州之意,望馬步青勿派兵阻攔。王達三也轉達了馬步青的口信,意思是希望只是過境,切莫久駐。當晚,馬軍還從涼州新城上吊下來一筐饅頭送給紅軍,次日又派人送來50雙鞋和一些香煙。而紅西路軍也將土門俘虜的100多人槍交還馬步青。

在這次和談之後,西路軍還曾截獲過馬家軍的一個電報,大意是:

「如紅軍不停留地走,可以不打,若停下來不走,就打」 。

可見,與馬步青的談判也不是毫無效果,從一定意義上講,其形勢發展一度還頗可選擇,甚至還頗為有利呢!

您的讚賞將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多少不限都是支持!也歡迎留言發表意見,積極吐槽,都表示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春筆記 的精彩文章:

西路軍面臨險境去留兩難,他們將如何抉擇?
西征大軍三路縱隊挺進河西走廊,惡戰西北「二馬」精銳騎兵!
西征遇挫,西路軍遭遇馬家軍瘋狂進攻,損失數倍於敵,悲壯
西路軍利用地形挫敗馬家軍騎兵優勢,絕地反擊差點擒了馬元海

TAG:陳春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