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第一任蜀王朱椿的朋友圈 開國文臣之首宋濂 客死他鄉後遷葬成都

明朝第一任蜀王朱椿的朋友圈 開國文臣之首宋濂 客死他鄉後遷葬成都

宋濂畫像

成都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安公社區安公廣場一側,有一棟灰色建築,叫潛溪書院。名字叫書院,其實不是學校,而是為當地居民免費服務的圖書館。這個圖書館為何取名潛溪書院?說起來淵源就很深了。

清朝的四川,書院數量排在全國第二位,成都城區內有錦江書院、墨池書院、芙蓉書院、潛溪書院四大書院。潛溪書院最初位於原華陽縣境內,道光13年(1833)遷到梨花街,清末被廢。所以,華陽街道安公社區重拾潛溪書院的牌子,也在情理之中。

潛溪書院為何得名潛溪?這與明初大儒、被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有關。宋濂本是今浙江浦江縣人,為何與遠在千里外的四川搭上了關係?這又與宋濂晚年橫遭牢獄、客死四川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後被首任蜀王朱椿遷墓到華陽縣有關。

宋濂死時,朱椿年齡尚小,他們有著怎樣的交集和故事?隨著世界級孤本、朱椿的《獻園睿制集》被成都市龍泉驛區檔案館(局)的胡開全先生從日本拍攝回國,宋濂與四川、蜀王朱椿的故事浮出水面。

神童成為一代名儒

立志要做帝王老師

宋濂(1310-1381),《明史》有傳。因與祖父的生日在同一天,故名為壽,後改名為濂,字景濂,出生在金華縣潛溪村(今浙江金華市金東區傅村鎮上柳家村),後舉家遷居到浦江縣的青蘿山。

宋濂以出生地潛溪為號,又稱潛溪先生,潛溪書院得名即由此來。

宋濂是早產兒,母親懷他剛滿7個月就生下來了,幼時的宋濂體弱多病。這個看起來病怏怏的娃娃,卻在讀書上表現出神童般的天賦。他的求學經歷,簡直就是一部傳奇加勵志史。

宋濂的好友王褘在《宋太史傳》中說:「(宋濂)甫六歲,即能誦古文書,過其目輒成誦。為詩歌有奇語,操筆立就。人異之,呼為神童。」

有讀書天賦的宋濂,卻遭遇了家貧的困境。他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講述早年艱辛求學的情況,現在人已經很難理解和體會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找《送東陽馬生序》看看。

總之,經過一番「寒徹骨」的勤奮學習,先後師承著名文學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宋濂成了一代名儒。

元朝以理學為官方哲學,宋濂精通理學之道,這成為他後來輔佐朱元璋的基礎。

至正9年(1349),因宋濂名氣太大,元朝廷徵辟他為翰林院編修。

能進翰林院,對讀書人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榮耀,估計和現在的院士差不多。

但宋濂以要奉養父母的理由拒絕,選擇隱居講學。

宋濂為什麼拒絕?這時的宋濂還沒滿40歲,一身學問,正是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的大好時機。

這裡自然有古代文人清高的因素,也有學者分析是宋濂認為元朝廷行將就木,不願同流合污損害聲名。

但更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宋濂不願為元朝廷效力。

吳萊、柳貫、黃溍都是南宋遺民方鳳的門生,方鳳對故宋的懷念根深蒂固,這必然會影響門下弟子,傳承到宋濂身上也是理所當然。作為漢人,宋濂自然不願意為「外族」政權效力。

但宋濂是有志向、抱負的,而且雄心很大,不亞於躬耕南陽的諸葛亮。

他在《太白丈人傳》中說:「其自任以斯道之重,非人君北面而事之不輕出,出則必為帝者師。」要做事就要做大事,比如給皇帝噹噹老師什麼的。

不是不想,時候未到啊。9年後,時機來了。

至正18年(1358),吳國公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治所在今浙江金華市),改名寧越府。

這時的朱元璋,事業正處於急速上升期間,他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

朱元璋久聞宋濂大名,召見宋濂。宋濂沒有學諸葛亮「待價而沽」,讓朱元璋去三顧茅廬,而是應邀面見了朱元璋。

這一年,宋濂48歲,朱元璋30歲。

史料沒有記載江湖草莽英雄朱元璋和一代名儒大家宋濂談了什麼,但可以推測的是,風華正茂、豪氣萬丈的朱元璋,對「狀貌豐偉,美須髯」又博學多才的宋濂充滿了崇敬之情。

第二年,寧越府知府王顯宗奉朱元璋之命開辦學校,聘請宋濂等人為老師。

這時,朱元璋還沒有奪得天下,天下還是元朝廷的,但宋濂欣然應徵出山了。

從此,宋濂與老朱家開始了各種恩怨情仇的歲月。

隨侍朱元璋的左右

宣講儒家治國之道

至正20年(1360),經朱元璋手下謀士李善長舉薦,聞名江南的「浙東四先生」劉基、宋濂、章溢、葉琛,一起應徵到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被尊為「五經」師,為明朝確定以理學為宗的執行者之一。

宋濂被任命為江南儒學提舉,掌管江南一帶的儒學教育事務。

這一年,朱元璋的大兒子朱標5歲。宋濂的另一個工作,太子贊善大夫,就是給朱標當老師,編寫教材,講授經書。直到洪武10年(1377)宋濂退休,他的帝師角色都沒變。

宋濂出仕後不久,工作改任,為朱元璋撰起居注,隨侍朱元璋左右,相當於是給朱元璋當秘書兼顧問。

朱元璋本是草莽出身,但在戎馬生涯中深知知識的重要性。所以,在政務之餘,仍勤奮好學,非常勵志。宋濂作為飽讀詩書的儒士,成為朱元璋最好的老師。

宋濂終於得償所願,也樂得趁此機會,通過宣講儒家經典要義,用儒家的經邦治國之道,特別是理學,影響朱元璋的思想、決策和施政。

朱元璋為學習治國安邦的經驗和方法,也對儒家經典懷有特別的興趣。

一拍即合,事情就這麼愉快地成了。

朱元璋曾叫宋濂給他講解《春秋左氏傳》。宋濂藉機進言說:「《春秋左氏傳》是孔子褒善貶惡的書,如果您能遵行,則賞罰公正適中,就能平定天下!」

宋濂這番話,算是說到朱元璋心窩裡了。

朱元璋當時還沒取得天下,但他渴望擁有天下。宋老師說遵行《春秋左氏傳》里的道理,就能平定天下,那一定是極有道理的。

朱元璋曾經問宋濂,帝王之學,看什麼書最好,宋濂推薦了《大學衍義》。

《大學》與《論語》《孟子》《中庸》並稱儒家經典「四書」,講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大學衍義》包括了儒家的一整套倫理、哲學、政治思想,後世視之為「帝王之學」,的確很適合用來教導朱元璋。

朱元璋不僅接受了《大學衍義》,還叫人把書中的內容書寫在「殿兩廡壁」。

朱元璋不僅自己經常去觀看,還與大臣們反覆討論其中的一些問題,並讓宋濂評講,最後自己總結髮言。

洪武2年(1369),朱元璋下詔修《元史》,宋濂被任命為總裁官。《元史》修成後,宋濂被授為翰林院學士。

第二年,朱元璋命宋濂等人續修《元史》,半年後完成,朱元璋賜宋濂金帛。學者們都尊稱宋濂為太史公。

洪武6年(1373),朱元璋想讓宋濂參與處理政事。宋濂推辭說,我沒有別的長處,只要能就近侍奉皇上就已很滿足了。

宋濂一心一意只想當帝師。作為朱元璋沒掛名的老師和太子朱標、諸王子如朱椿等掛名的老師,宋濂應該是用盡了洪荒之力。但效果呢?

對朱元璋來說,宋濂是失敗的;對太子朱標、王子朱椿等來說,宋濂是成功的。

盡心儘力教導太子

仁厚理念埋藏禍根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下令在宮中修建大本堂,搜集古今圖書放在裡面,延請四方名儒教育太子朱標及其他王子,宋濂為負主要教導責任的師傅,即繼續兼任太子贊善大夫。

從至正20年(1360)到洪武10年(1377),在長達17年的時間裡,宋濂即使因父親去世而回家居喪,都一直認真負責地教導朱標。

朱標的一言一行,宋濂都要以禮法來勸導;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之事,宋濂必定會說:「應當是這樣,而不應當是那樣。」

朱標對宋濂也非常尊敬,宋濂說什麼,他都嚴肅虛心地接受,對宋濂言必稱師父。

這樣的結果,宋濂成功地把小小少年郎朱標教導成溫文儒雅、敦厚善良的皇位繼承人。

宋濂把朱標教導成這個樣子,朱元璋表面上滿意,但內心深處卻越來越不滿意。

朱元璋認為,歷史上的那套政治是有缺陷的,只有進行必要的革新,推行強權政治、施行嚴刑重法,才能穩定天下,並希望後世子孫也要這麼做。

但宋濂傳授給朱標的治國理念卻是宋儒那套仁厚倫理,主張立國之道應以寬仁為本。要命的是,宋濂的理念,朱標非常認同。

洪武10年(1377),朱元璋下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有意讓朱標「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

從此,朱標開始學習並協助朱元璋處理日常政務。朱標希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但多次因與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難行其道。

據說,朱元璋有一次對報上來的案子審定後,叫御史送給朱標複審,朱標把重罪都減為輕罪。

這讓朱元璋很不高興,問御史:「朕與太子誰正確?」

老奸巨猾的御史哪個都不敢得罪,說了一句兩邊都討好的話:「陛下欲殺之,法之正也;太子遞減,心之誠也。」

在朱元璋看來,作為接班人的太子擁有婦人一般的仁慈心腸,對治理天下不是好事。而太子之所以這樣,全是宋濂教導的結果。

洪武10年(1377),宋濂以年老為由申請退休,朱元璋爽快地同意了。

朱元璋寫了一首詩送給宋濂,其中兩句是:「白下開樽話別離,知君此後跡應稀。」退休了就好好回家休養吧,今後我們就很難見面了。

但宋濂沒看出朱元璋的話外之音,反而回應了兩句:「臣身願作衡陽雁,一度秋風一度歸。」

事實上,宋濂的確這麼做了,此後每年到南京朝見一次,你讓朱元璋怎麼想、怎麼看?

而且,宋濂回家後,退而不休,還繼續發揮餘熱,仍然以帝師身份給太子寫信,繼續向太子推行他的仁愛理念。

不但如此,宋濂在自己出事後還不忘給才幾歲的朱椿寫信,繼續推銷他的儒家仁厚倫理理念。

這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是朱椿親口說的。

宋濂曾經教過朱椿

啟發朱椿教化一方

洪武4年(1371),朱椿出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朱椿在宮中開始接受儒學教育。

明朝狀元、新都人楊慎(楊升庵)在給蜀成王朱讓栩的《長春競辰稿·序》說,蜀王朱椿「自其未之分封日,則宋景濂為之傅」。

楊慎這句話,幾百年來曾引起過爭議:宋濂到底教沒教過朱椿?

因相關史料沒有記載宋濂與朱椿有交集,其他證據也沒有,所以從嚴謹的學術態度來說,宋濂是否為朱椿老師,的確存疑。

胡開全整理《獻園睿制集》後發現,集子中收錄了朱椿與宋濂有關的諸多文獻,如《題翰林承旨宋濂觀化帖》《跋宋太史楹銘》《跋宋太史與門人手帖》等。

這些由朱椿寫下的文獻證明,朱椿的確與宋濂有交集,而且關係非同一般的親密。

朱椿在《跋宋太史與門人手帖》中說:「先生以事將謫於蜀,命下之日,乃貽書某,諭以明經樹德,以濂洛諸賢自期。視先生處患難憂戚,如在函丈間,死生禍福置之度外,而拳拳以先哲所以為教者望其徒。」

這裡的「徒」,意思很明顯,就是徒弟、弟子、學生的意思。朱椿稱呼宋濂為先生,自然有尊敬宋濂的意思,但也有老師的含義。

這說明,宋濂的確在皇宮裡教過朱椿。楊慎的說法是正確的,是言之有據的。

胡開全認為,宋濂叮囑朱椿「明經樹德,以濂洛諸賢自期」,是朱椿後來到蜀地就藩後「以文教化一方」的思想源頭。

宋濂所說的「濂洛」,是指宋朝理學的兩個重要學派。

「濂」指周敦頤,世稱濂溪先生,宋代理學之祖;「洛」指程頤、程顥兄弟,因其家居洛陽,世稱其學為洛學。

話說回來,宋濂是怎麼出事的呢?

宋濂有兩兒兩女,大兒子宋瓚,二兒子宋璲。

洪武9年(1376)六月,朱元璋對宋濂說:「朕以布衣為天子,卿亦起草萊列侍從,為開國文臣之首。俾世世與國同休,不亦美乎?」

朱元璋還說,希望讓宋濂的兒子、孫子都一起出來做官,為國效力。

儘管宋濂再三推辭,朱元璋還是任命宋璉為中書舍人,宋濂的長孫、宋瓚的大兒子宋慎為殿廷儀禮司序班。

中書舍人和儀禮司序班都屬於內廷官職,加上宋濂的帝師身份,宋家祖孫3代同時在朝廷為官,都能經常見到皇帝,真是無比榮耀,大家羨慕不已。

宋家和當朝左丞相胡惟庸還結成了一樁親事,宋慎娶了胡惟庸的孫女為妻。沒想到,就是這樁在當初看起來很是榮光的婚事,給宋家帶來無盡的災禍。

洪武13年(1380)正月,朱元璋突然以「擅權植黨」罪處死胡惟庸,並取消丞相及其辦事機構中書省,整肅「胡黨」,前後誅殺3萬餘人。這就是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又稱胡黨之獄,簡稱胡獄。

宋慎因婚姻關係被牽連進胡惟庸案,在洪武14年冬被處死;宋璉也被株連而死;遠在浙江浦江縣青蘿山老家安享晚年的宋濂,被戴上枷鎖,押解到南京論死。

在馬皇后和朱標的抗爭下,朱元璋最終免去宋濂一死,流放到茂州(今四川北川、汶川一帶)。

71歲的宋濂戴著枷鎖,在官兵的押解下,與大兒子宋瓚等家人一起,艱難地朝茂州而去。

走到夔州時,宋濂再也經不起折騰,駕鶴西去,享年72歲(虛歲)。

遷葬宋濂墓到成都

朱椿先為宋濂平反

宋濂死後,夔州的官員們不顧禁忌,紛紛前去哭祭,並贈送財物以幫助宋濂家人辦理喪事。夔州知州葉以從,把宋濂安葬在蓮花峰下。

宋家人還沒來得及離開夔州,宋瓚也去世了。安葬宋瓚後,宋家人繼續朝茂州進發。

宋璲的兒子宋懌,與母親居住在茂州,生活艱辛。

宋璲善於作詩,尤其精於書法,宋懌「思紹父學」,想繼承父親的學問,勤奮努力,非常上進。

宋濂死後9年,洪武23年(1390)正月初一,朱椿就藩四川成都府。

在宋濂的得意弟子方孝孺的請求下,朱椿派人打聽宋濂家人的情況,聽說宋家日子過得艱辛、宋懌勤奮上進後,「閔之,時賜粟帛,賙其家」,使宋懌解除後顧之憂,得以專心學習,並學有所成。

朱椿這麼做,也是冒著極大風險的。宋濂死後,罪名並沒消除,他的家人仍戴罪在身。換成別人,躲都來不及,而朱椿不但同情還資助宋濂家人,這是非常難得的。

1398年,朱標之子朱允炆即位為建文帝。建文帝追念宋濂「興宗舊學」的功績,徵召宋懌入朝,授職翰林院侍書。宋懌的書法很好,「名革朝間。」

永樂11年(1413),朱椿感念宋濂開國有功,將宋濂墓從夔州遷葬到華陽縣安養鄉。此舉被認為是拉開了為宋濂平反的序幕。

72年後的成化22年(1485年)農曆十二月十三日,蜀惠王朱申鑿有鑒於宋濂墓被損壞的情況,將宋濂墓遷到「錦城迎暉門外」,即成都的凈居寺西側。

同時,為更好地祭祀宋濂,蜀惠王還把凈居寺改名為報恩寺,賜田80畝以供祭祀,在寺南側大約一里遠的磚頭堰支流上修建宋公橋,以作紀念。

弘治9年(1496),四川巡撫馬俊上奏,稱讚宋濂是了不起的大學者,述作可師,又輔佐帝業,功昭績著,但卻死在遠戍之地,希望能為宋濂正名。

弘治帝將此事下到禮部商議,恢復宋濂原有官職,每年春秋兩季在所葬之地舉行祭祀。正德年間,又追封宋濂謚號「文憲」,所以宋濂又被稱為文憲公。

宋濂平反後,人們在他墓旁修建了祠堂,為他塑像。因宋濂號潛溪,故名潛溪祠。

明末,張獻忠退出成都時,報恩寺和潛溪祠毀於兵火中。

清乾隆12年(1747),華陽縣知縣安洪德在凈居寺舊址上,修建了一個書院,以宋濂的號命名為潛溪書院。

《華陽縣誌》記載,潛溪書院「延名師,設講席,集生徒,朝夕肄業於其中」,聲名遠播。與錦江書院、墨池書院和芙蓉書院並稱為成都四大書院。

道光13年(1833),華陽縣知縣高學濂考慮到潛溪書院離城區比較遠,學生上學不方便,在城區的梨花街買下一塊地,修建為潛溪書院。原有的潛溪書院,仍舊稱為潛溪祠。

到清末,潛溪祠被廢。宋公橋旁建成了街道,街名宋公橋街即由此而來。宋公橋橋頭有不少慈善人家施茶、粥,所以這條街又稱茗粥街。

那麼,原凈居寺及潛溪書院遺址如今究竟在哪裡呢?經成都有關部門考證,其所在地為今龍舟路小學校園內。

龍舟路小學官網「校園情況」中明確地說,校址原是潛溪書院故地。學校內修建有宋公亭、潛溪小橋以及潛溪源頭井遺迹等。

封面新聞記者 黃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蛐蛐皇帝未見於明史卻被印證,有時候野史比正史還準確
內江史家鎮 得名明朝高姓家族
這個國家被滅300年後, 遺老遺少出來卻說: 我們才是正統漢族人! 究竟怎麼回事?
皇帝突發興緻臨幸了一宮女,卻讓王朝得以延續一百多年
為什麼朱元璋打敗蒙古後成立明朝而不恢復宋朝呢?

TAG:明朝 |

您可能感興趣

蔣緯國曾擬將兩蔣遺體遷葬大陸
末代皇帝溥儀,去世後被葬八寶山,為何又被遷葬在西陵?
曾國藩也迷信!在將祖母遷葬寶地之後,才官運恆通升至二品!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墓三次遷葬影像全記錄
一農民稱帝後要給父母遷葬,軍師見狀大喊:這不能遷啊,為何?
蔣介石的陵墓有多慘,銅像被鞭屍,後人哭著要給他遷葬
笑星洛桑死亡10年後,遷葬青城山,銅號長伴,墓地原為張國榮準備
父親墳頭浸水,風水師建議遷葬,大哥二哥不管,老三卻因此發財
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三次遷葬影像全記錄
一代數學宗師華羅庚遺言葉落歸根,20年後遷葬故鄉,墓碑造型別緻
兩蔣死後為何沒有入土為安?原因簡單:想遷葬奉化老家
秋瑾一代女俠,死後卻遭遇十次遷葬,聽聞實屬無奈!
一人仕途不順,於是將祖母遷葬了一塊寶地,不久官運亨通升至二品
尋家屬!大連七烈士需遷葬
中國遠征軍墓旁葬有幾名日軍,日本說出遷葬實情後,我們一口回絕
遷葬
伊麗莎白公主,1918年遇害後遷葬至北京的俄國皇族
太后的棺材越來越重,不斷晃動,皇帝跪下說:停轎,擇吉遷葬!
太后的棺材越來越重,不斷晃動,皇帝說:停轎,擇吉遷葬!
鏡頭下白求恩墓地,經歷過四次遷葬,墓地很大,墓座上有地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