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永嘉南渡,神州沉陸。

北方是五胡十六國的紛爭,社會動蕩不安。南方是相對寧靜的,司馬氏的東晉王朝盤踞在煙水古都建康,佳山秀水,令人留連忘返;煙花柳巷,豈知今夕何夕?江左名流,新亭對酒,談玄論道,暢敘幽情,其樂也融融。

就在這偏安的小天地里,升起了中國書法上光耀千秋的巨星——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人,出身於名門望族,官宦世家。這樣的門第,加上王羲之才華出眾,步入仕途是順理成章的事。他從秘書郎做起;而立之年,征西將軍庾亮請為參軍,累遷長史;永和七年(351)拜右軍將軍,會稽內史。

出仕為官並不符合王羲之的心志,他情之所鐘的是清風明月,泉石煙霞。而他的官居之地——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山川竹石,正好可以滿足他的心愿。尤其是距離會稽城西二十餘里的蘭渚,更是一處難得的勝境,只見峻岭崇山,佳木蔥蘢,修竹婀娜,鳥語陣陣,清泉潺潺,流連其間,樂而忘歸,世俗的喧囂,官場的污濁,在此蕩滌無遺。

蘭渚之上,有亭玉立,可供遊人小憩,也是觀景談天的好處所。

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正是當地「修禊」的日子。

修禊,是一種古老的習俗,起源於周代,每年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邊沐浴,以祓除不祥。曹魏後固定在三月初三,內容也變成臨水宴飲、郊外春遊一類活動。

王羲之要利用「修禊」這種形式,安排一次名流雅集。前來參加這次雅集的有司徒謝安、司馬孫綽、高僧支遁,還有李充、許恂等著名文士,王羲之和他的兒子凝之、徽之、操之、獻之等四十二人,真可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規模盛大空前。

值此暮春時節,對明山秀水,賞茂林修竹。春風煦暖,輕拂雙頰;清流鳥語,搖人心旌,真所謂「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朱熹語)。

有良辰美景,不能沒有賞心樂事。王羲之提議進行「曲水流觴」的活動,大家紛紛表示贊同。文人雅士們在彎彎曲曲的溪流邊依次而坐,上游盛滿美酒的觴(古代酒器)放在木盤中正隨著溪流順勢而下。按照規則,木盤流到誰的面前,誰就要即興賦詩一首,不然就要罰酒。當木盤流到王羲之面前時,王羲之賦詩道:

仰眺望天際,俯盤淥水濱;

寥朗無崖觀,寓物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群賴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一首首美妙的詩應聲而成,罰酒的歡謔夾雜其間,歡聲笑語與瀅瀅的流泉交織成優美的樂章,這是人與自然的契合與通融,胸次為之開闊,心靈為之凈化,情感隨之提升……

詩篇陸續彙集起來了,大家建議編訂成集,取名《蘭亭集》。大家又公推王羲之為之作序。

王羲之也不推託,乘著幾分醉意,來到書案前。在細細研墨之時,一篇序文已構思好了。他挑選了一支精製的鼠須筆,鋪開蠶繭紙,從容揮灑,時如春雲舒捲,時如白鵝優遊。清氣、和風、茂林、修竹、飛流在筆下交織;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的愉悅、歡洽,對人生問題、死生大事的深層思索,化作筆下剛柔相濟的線條。他忽而面帶微笑,忽而神色嚴峻,圍觀的人屏聲凝氣,不出一聲,他似乎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忘記了人們的存在,他的思緒已從蘭亭飛向千里萬里之外……不知不覺中,一篇文辭優美、書法精絕的序文已呈現在人們面前。

序曰: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刊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天下第一行書」就這樣誕生了。臨流一序,熠耀千古。

《蘭亭序》全篇三百二十四字,凡是重複的字都個個不同,其中二十個「之」,變化迥異,無一雷同,如得神助。待到王羲之酒醒之後,過幾天又重新寫了多遍,都不及蘭亭集會時寫的那篇精妙。

書法是抒情的藝術,具有「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功能。《蘭亭序》正是王羲之情感的自然宣洩。正如宗白華先生所說:「晉人風神瀟洒不滯於物,這優美的自然心靈找到了一種最適宜於表現他們自己的藝術,這就是書法中的行草。行草藝術純系一片神機,無法而有法,全在於下筆時點畫自如,一點一拂皆有情趣,從頭至尾,一氣呵成,如天馬行空,遊行自在……這種超妙的藝術,只有晉人瀟散超脫的心靈,才能心手相應,登峰造極。」透過《蘭亭序》那不激不厲、溫文嫻雅的線條,我們彷彿看到了晉人落拓不羈、風流瀟洒的奕奕神采,翩翩風度。修髯頎頎、峨冠巍巍、綬帶當風的王羲之正微笑著向我們走來。

《蘭亭序》是王羲之神閑務逸、心手雙暢、不可重複的得意之作。王羲之對此十分寶愛,作為家珍代代相傳。

二百多年後,《蘭亭序》傳到第七世孫智永禪師手中。智永對祖傳之寶十分珍惜,專門修築了臨書閣,寶藏《蘭亭序》。

智永臨終時,將《蘭亭序》鄭重地託付給他的弟子辨才,辨才於禪房伏樑上鑿暗檻,儲藏《蘭亭序》真跡,秘不示人。

歲月流轉,物換星移,轉眼到了唐代。大唐天子李世民於日理萬機之暇,留心翰墨,對王羲之書法藝術折服得五體投地,又親撰《王羲之傳論》,稱讚王羲之書法「盡善盡美」,利用帝王的威勢,在舉國上下掀起了一場尊王的造神運動,將王羲之推上「書聖」的寶座。他下令讓臣下「用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跡」,一時之間,「天下爭齎古書,諸闕以獻」。經過廣泛搜羅,共得王羲之書法三千餘件,藏於內府。

得不到赫赫名帖《蘭亭序》使李世民寢食難安,太宗遂派人四處明查暗訪,終於得到《蘭亭序》的下落。後來近臣房玄齡推薦了才藝出眾、足智多謀的監察御史蕭翼,騙得辨才信任,智賺《蘭亭序》。

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在彌留之際囑李治(唐高宗)將《蘭亭序》陪葬昭陵。「天下第一行書」就這樣永絕人間了。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不過是唐人的摹本。墨跡摹本以馮承素的響拓(雙鉤填墨)本為最。因此本上鑒有唐中宗「神龍」小印,故稱「神龍本」。刻本則以宋定武太守薛珦所刻為佳,是為「定武本」。

再沒有哪一件名碑名帖像《蘭亭序》那樣聲名顯赫,並引發出人們長久的興趣和數不清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僅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圍繞《蘭亭序》展開過三次大的論辯,場面漸次熱鬧鼎盛,比起一千多年前東晉名流的雅集規模,超出甚遠。

歲月悠悠,「俯仰之間,已成陳跡」。不知「後之覽者」,「有感於斯文」否?

學過書法的人都知道永字八法。「永」這個字包含了點、橫、豎、鉤、提、撇、短撇、捺這八種筆劃的寫法,簡直就是沙粒中的宇宙。有人認為,最早提出永字八法的人正是王羲之。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蘭亭序》第一個字就是「永」

不過,《蘭亭序》里最有名的字絕對不是「永」,而是「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蘭亭序》里有二十個「之」,個個不重樣。真有這麼神?還是眼見為實吧: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果然個個不重樣!「之」這個字僅有四劃,竟然派生出這麼多變化,真是不可思議!

在漢字各種書體中,篆書、隸書、楷書常用於正式場合,書法家為追求端莊凝重的效果,同一個字往往寫得跟現代印刷體似的,幾乎一模一樣。但在創作行書和草書時,書法家更希望彰顯個性,所以追求多變的效果。應該講,不僅王羲之遵循這樣的習慣,許多書法家都是這麼做的。

但也必須承認,一個字能寫出二十個樣子,即使你有這個心思,也很難具備這樣的能力!

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無人能比,他的楷書、行書和草書都堪稱後世標杆。但需要澄清的是,他並不是這三種書體的創立者。

許多人都以為,楷書是從隸書中分化出來的,而行書和草書是從楷書發展而來的,所以寫毛筆字要按照楷行草的順序來——其實不然。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東漢《張遷碑》是隸書的代表

楷行草三書都是在兩漢時期從隸書直接演化而來的,它們都是隸書的「親生兒女」。隸書給人一種古樸的印象,略顯笨拙,這就是所謂的「古拙」感。親生兒女自然長得「隨娘」,楷行草最初都不可避免帶有類似的古拙感。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這是西晉書法家索靖的《七月帖》,雖然是草書,但明顯帶有隸書的凝重之感。據說王羲之的伯父王廙(音意)曾將《七月帖》真跡贈送給幼年王羲之,希望他好好學習。

誰知王羲之不僅好好學習,而且天天向上,直接超越了前人!他的字擺脫了隸書的束縛,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流暢之感。南宋詞人姜夔(音魁)評價說,等到王羲之形成個人風格的時候,漢魏、西晉的書法就「盡廢」了。換句話講,王羲之的書法改變了以古拙為美的審美情趣,樹立了其後一千多年的書法審美標杆,所以他的地位無可取代!

只可惜王羲之的真跡一件都沒留下來。幸好還有一件絕世摹本留存人間,記錄下書聖最本真的魅力。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

唐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存世最有名的三大《蘭亭序》摹本都保存在北京故宮,據說分別出自唐代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之手。之所以名氣最大,是因為乾隆皇帝最喜歡這三件。其中,馮承素那件臨摹得最好,而且是公認的、存世所有摹本當中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一件——憑什麼就公認了?就憑馮承素臨摹得極端仔細,連書聖筆下的「瑕疵」也沒有放過。

王羲之使用的毛筆跟現在不太一樣,筆芯是硬毛,外圍是軟毛,寫起來比較硬,常有幾根筆毫不聽指揮,寫出下面三種「瑕疵」來:

一、破鋒。筆毫似乎分了岔,導致筆畫中間出現細長的空白線,比如下圖「同」的左邊一豎、「觴」(觴)左邊的「角」、「歲」(歲)上面的「山」(其實王羲之寫的不是「歲」,而是它的異體字,能看出區別嗎):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二、斷筆。也就是筆畫不連貫,出現中斷,比如「可」的一橫、「足」的一捺、「攬」(攬)字里的「臣」(王羲之其實對「攬」進行了部分簡化):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三、賊毫。指個別筆毫不聽指揮,四處遊走,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下面這個「暫」。其右上角的「斤」的第一撇出現了分岔,右下角的「足」的右側乾脆出現了「毛邊」,這些都是賊毫的效果——話說標準的繁體字應該是「暫」,書聖又寫了異體字。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當然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瑕疵,應該算是「特效」。存世所有《蘭亭序》摹本當中,馮承素保留的特效最多,自然最接近真跡。為什麼只有他做到了?

唐朝人製作摹本常常使用雙鉤填廓法,也就是在原作表面覆蓋一張半透明的紙,先勾出筆劃的輪廓,再把空白處填滿。這種方法的還原度很高,但筆劃中的尖銳之處(比如鉤和提)往往缺乏稜角,賊毫之類的細節也很難表現出來。

所以馮承素採用半臨半摹的方法,有時雙鉤填廓,有時直接手寫!這樣做當然最能保留原作的手寫意味,但恐怕只有那些書法造詣直追王羲之的人,才有膽量、有能力這麼做吧!

馮承素摹本最精絕的地方,在於他充分保留了王羲之的修改痕迹: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於)所欣」改為「向之所欣」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或者足)」改為「悲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豈不哉」改為「豈不哉」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寄所託」改為「寄所託」,囙是因的異體字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有感於斯」改為「有感於斯

這些改動保留了王羲之的創作思路,非常「原汁原味」!而且多數改動乃馮承素摹本所獨有!

最精彩的一處修改痕迹還要數下面這個: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王羲之最初寫的是「攬昔人興感之由」(一看到古人發感慨的由頭),思考再三後在「一」上多添幾筆,改成了「每」,變成「攬昔人興感之由」(每當我看到古人發感慨的由頭)。

馮承素不僅使用濃淡不同的墨色保留了「每」的修改痕迹,而且遵循了原作的字間距:由於字型較扁的「一」改成了字型較長的「每」,所以「每」與「哉」「攬」二字的間距明顯變小。我們看下面這幅圖會更清楚: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右邊「哉一攬」三字的間距與左邊「合一契」三字的間距原本是一樣,由於「一」改成了「每」,所以「哉每攬」三字立刻擠到了一起。如此絕妙的修改痕迹在其他摹本中都沒有體現!

除字間距外,馮承素對行間距的把握也極為精彩。通覽全文,你會發現文稿開頭部分行距寬鬆,結尾部分卻比較擁擠: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上兩幅圖分別是文章首尾部分的截圖,圖片寬度完全一樣。文首部分有五行字,文末的密度卻增加到六行半。是馮承素臨摹到最後發現沒紙了嗎?當然不是。當代書畫鑒定家啟功認為,這很可能反映了原作的行間距變化,真正沒紙的是王羲之!這種行間距的變化同樣沒有出現在其他絕大多數摹本上!

有關馮承素的史料記載很少,因為他沒有做過大官,充其量也就是個負責文書工作的小京官。但他的書法造詣和臨摹技巧必定非常了得,因為史料明確記載說,唐太宗曾用他臨摹的王羲之作品賞賜王公大臣。

時至今日,馮承素沒有留下一件屬於他個人風格的書法作品。事實上,《蘭亭序》上也沒有他的簽名和印章,我們只是根據明朝人的鑒定意見,將人世間最優秀、最珍貴的《蘭亭序》摹本歸在他的名下。

不過,讀到此處的你一定感覺到了:這件最優秀、最珍貴的摹本出自誰手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因為它最大限度保留了《蘭亭序》真跡的特點,所以無論歸在誰的名下,都無損它本身的價值。而我們還能親眼目睹其風采,已是無比幸運!

一序臨流萬古傳 王羲之《蘭亭序技法與變化》

書聖筆下不僅有「瑕疵」,還有真正的錯別字,比如「和」的右邊無論如何也不應該是「曰」。王羲之定是喝多了,可惜馮承素不願放過他

【小鏈接】王羲之的字在他活著的時候就非常有名。有段子稱,他見一賣扇子的老太生意不好,便非常自來熟地在每把扇子上題了幾個字,扇子分分鐘就賣完了。另有段子稱,王羲之看中一個道士養的鵝,想掏錢購買。道士靈機一動,要王羲之拿一篇《道德經》來換,書聖欣然應允,事後趕著鵝,開開心心回家去了。

王羲之要這麼多鵝幹嘛?當然不是為了吃。有人說扭動的鵝脖子堪比靈動的筆法,還有人說握筆的手指神似鵝的某種姿態。真正的原因咱們不去考證,能被證實就不叫段子了。

但需要說明的是,扇子和鵝的故事並非野史的胡謅,而是出自堂堂正史、位列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當然啦,考慮到唐太宗是王羲之的死忠粉,又是《晉書》編委會的最高領導,所以下頭編輯收錄兩則不太靠譜的書聖小故事也是可以理解的。關於這位死忠粉的其他故事,咱們下期慢慢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沃德利成書畫院 的精彩文章:

彩墨虎畫法步驟
隸書就40種規律,再想提高就靠悟性了
陶淵明書法欣賞
珍稀舊拓 王羲之《周孝侯帖》
趙孟頫 行書詩冊 欣賞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您可能感興趣

《聖教序》的結字,縱橫取勢、對比變化、奇肆古風
遒勁流暢、變化多姿:唐代褚遂良行楷《文皇哀冊》書法欣賞
伏羲祭祀儀式及文化內涵的變化
《九成宮醴泉銘》筆畫的變化與組合——豎畫
歷史朝代變化更替順序表
《九成宮醴泉銘》筆畫的變化與組合——撇和捺
與鄉土情懷 談劉軍平山水畫作品的風格變化
《九成宮醴泉銘》筆畫的變化與組合——點
《殺手古德》之 歡心&變化
李小曼:《樹的變化》
《古墓麗影:源起之戰》 克勞馥莊園揭示勞拉新變化
論古今之道教變化
精靈夢葉羅麗中文茜的造型變化,真人版最滑稽,舊版的像黑化茉莉
西漢王朝的外交政策變化
牡丹江的風光變化
《九成宮醴泉銘》筆畫的變化與組合——連筆
靈遁者物理宇宙科普書籍《變化》彩印版
從《禮樂志》內涵的變化看儒家禮樂思想的邊緣化
精靈夢葉羅麗舊版到第六季,王默與羅麗公主相遇時的四個造型變化
書體變化適意,韻致朴茂,宋克《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書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