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虛無的偉大意義:道和德的另外一個方向

虛無的偉大意義:道和德的另外一個方向

既入玄門之正教,必通宿世之善根

在國際道教論壇上,我們自然會聚焦在道家和道教的傳統。為呼應論壇的主題,我想重點談談虛無的偉大意義,同時也是道家對於道和德的根本理解。

我們知道,對待虛無的意義,歷史上有著非常不同的看法。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學對此給與了嚴厲的批評,並經常把老子和浮屠相提並論,認為儒家和道佛的根本區別就是實和虛,或者實有和虛無。現在一般人談起虛無來,也總是持某種負面的理解。因此之故,我想特別從積極的一面討論虛無的意義。以下簡單地談五點看法。

其一,道家是中國文化和思想中虛無意義的發現者。老子對於中國思想的一個重要貢獻便是無的發現。在此之前,「無」從來沒有成為思想的對象。老子之後,「無」便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觀念,尤其是在道家和佛教的傳統之中。老子十一章「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通過幾個具體的例子,說明有形事物的意義正是建立在無形存在的基礎之上。並進而提出「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從《道德經》可知,無其實是無形無名的概括和抽象。老子把道確立為萬物的本原,無則是道的根本性質。這種根本的性質表現為一種德性,老子稱之為玄德,其基本內容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也即是所謂無為。老子三十八章論德之上下,區分的關鍵就是無為和有為。

老子之後,無論是黃老學還是莊子,都繼承了無的觀念並發展之。黃老學在虛無形之道的基礎上,主要開展出一種以無為和形名為中心的政治哲學;莊子則開闢出一種新的生命形態和生活方式。

其後,王弼以道為無,「道者,無之稱也」,主張「以無為本」、「崇本舉末」,主要在哲學和政治的意義上進一步論述虛無的意義;河上公通過立「無源」、「虛用」、「無用」、「虛無」等章題,以及具體的注釋,在生命和宗教的意義上進一步拓展,使無的意義更加光大。虛無意義的發現,打開了中國一個獨特的思想世界,也打開了一個重要的生活世界。

其二、虛無的意義首先在於成就萬有。言虛無,必涉及到萬有,必討論無和有的關係。在這個問題上,道家一方面確立無的本原地位,另一方面確立有的世界。兩者不僅不可偏廢,而且在邏輯上,道家認為只有確立無之本,才能真正確立萬有的世界。老子說「有生於無」,這是確立無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確立萬物。王弼講的更清楚,「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不溫不涼,不宮不商……若溫也則不能涼矣,宮也則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聲必有所屬。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聲者,非大音也。」「有」因為其「分」的局限,只能確立某一類「有」,而不能確立萬有。要想確立萬有,必待無才能達到此目的。

在解釋《周易》復卦的時候,王弼說的更加清楚:「復者,反本之謂也,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無,是其本矣。故動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見也。若其以有為心,則異類未獲具存矣。」靜非對動,所以靜不是對於動的否定;無非對有,無也不是對於有的否定。

虛無不是萬有的否定者或者毀滅者,恰恰相反,它們是萬有的成就者。在道家看來,天地必以無為心,如果以有為心,則只能成就和此心相通的部分事物,卻忽略甚至否定了另外的事物。道家的理想,正如老子所說的,乃是「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其三、虛無的意義在於順應萬物之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方向,其實質是對於萬物和世界的順應和尊重,而不是粗暴的控制和改變。在如何成就萬物上,道家提供的是和儒家等學派不同的思路。儒家的成就萬物,所謂成己和成物,是先立一個「明德」,此「明德」是「善」和「美」的標準,然後依此標準來成就(所謂「新民」)。

道家則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以順物「自然」的方式成就之。此「自然」,即是物之本性,即是真。如果說儒家以「善」來成就萬物,道家則是以「自然」之「真」來成就萬物。王弼注《損》卦云:「自然之質,各定其分。短者不為不足,長者不為有餘。損益將何加焉?非道之常,故必與時偕行也。」短則短之,長則長之,所以其解釋「道法自然」時說:「法自然者,在方則法方,在圓則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

道家把萬物之「自然」視為最重要最應該守護的價值,如王弼所說:「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聖人達自然之行,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29章注)

其四、為了順應萬物之自然,權力必須做到自我節制,這就是「無為」。在老子那裡,無為是和道或者聖人、侯王聯繫在一起的,是指對待萬物和百姓的根本態度。只有聖人或侯王的無為,才能保證百姓的自然。如57章所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基於無為的主張,老子既反對如後世法家般的強梁,也反對儒家的仁義。天地不仁、聖人不仁,老子為了保證萬物和百姓的自然,拒絕基於任何名義的對萬物的改變。

王弼說:「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按照王弼的理解,造立施化的結果是事物失去其真的本性,而有恩有為的結果是萬物無法同時被成就。因此之故,權力必須自我節制,必須順應萬物,必須寬容百姓和世界,也就必須以無為心。無為是和無知、無心聯繫在一起的,《老子》四十九章說:「聖人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是莊子所說的「常寬容於物,而不削於人」的精神。這種寬容和節制的精神,正是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之上。

其五、虛無的意義還在於開拓出生命的另外一個境界。從老子開始,由於「虛無」的發現,而導致有(有形有名)的世界和無(無形無名)的世界的區分,因此也導致對於生命意義的重新理解。「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的提問,「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背後,乃是一個更根本世界的發現。這個更根本的世界指示出生命的一個新境界,一個比有形有名更根本的無的境界,莊子稱之為「無何有之鄉,廣漠之野」。

莊子說:「睹有者,昔之君子;睹無者,天地之友。」這是一個與廟堂相對的山林世界,也是陶淵明「桃花源」的世界。這個山林的境界,經過與神仙思想的結合,一轉而發展出道教的神仙理想,以及圍繞著這個理想而出現的對於道家的重新解釋,以及道教理論的建構。在這個理論之中,生命擺脫了眾多的束縛而獲得了獨立的意義,從而發展出獨特的生命理想。

總結地說,道家提出的虛無主張不應該被「虛無化」。認真地對待這份歷史文化遺產,更有助於我們全面地理解傳統文化,也更有助於傳統和當代的會通、中國和世界的溝通。

福生無量天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免費算命風水 的精彩文章:

貓為何不能接近死人?靈異之謎
如果不是開始關注24節氣變化,我並不會把螢火蟲與大暑聯繫起來
誰家有這3生肖,下半年富貴臨命,註定得好運、發橫財,全家享福
準備接財神了!3大生肖,8月喜氣逼人,橫財到家,註定錢大賺!

TAG:免費算命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