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反感「親戚」這群人?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反感「親戚」這群人?

抱怨他人時,要看看我們自己做得怎麼樣。我們是否明白不要侵犯他人的邊界?懂得正確地求助?是否有一顆知道感謝的小紅心?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辛上邪

一個文學博士眼中的加拿大與中國

全文2914字,讀完大約4分鐘

知乎上數千人回答、數萬人點贊的一個討論是「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反感親戚這群人」。說親戚好的沒多少,大多數答案是控訴親戚的不好,個別答案中立。

親戚大致是兩類,血親和姻親。前者是與生俱來、血緣關係割不斷的,我們和他們的DNA高度相似,有一樣的家譜;後者是隨著婚姻關係帶來的,只要婚姻不解體,這些親戚也會一直存在,除非另一半主動放棄他們。無論哪類,至少要算兩三代以內的。

不止中國,放眼世界,好像不在乎親戚的民族很少見。即使北美這樣講究小家庭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也少不了家族聚會、互贈禮物。尤其是聖誕節,堪比中國的春節,即使千里之外,也要想辦法聚一聚。禮物的挑選、包裝更是講究,還不能少了配套的卡片。

這樣一個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關係群體,為什麼在國內受到一些年輕人與日俱增的抵觸呢?

GIF/1446K

少了個人邊界,

誰都容易變成那個被討厭的人

知乎問題上各答主吐槽親戚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太愛操心;過於追求實用關係;價值觀不同聊不到一起。其實這三點都是踐踏個人邊界的表現。

個人邊界是什麼?從物理範圍來說,伸出胳膊畫一個圈,形成一個虛擬的泡泡。良好的個人邊界就是泡泡的範圍。如果排隊,我們希望周圍的人不要靠得太近,最好在一個胳膊的距離之外。當然,這絕對是個理想狀態。凡是擠過北京地鐵、在火車站排過隊的人都明白,什麼是現實範圍中可執行的「個人邊界」。

但是,再擁擠,即使旁邊的人已經貼在了我們的身上,他們也不能有意伸手碰我們的身體和東西。這就是底線。如果他們主動、故意碰我們了,那就是侵犯了我們的邊界。無論斥責是否有用,在道理上他們是錯的。

精神層面的個人邊界也是一樣的。人們可以圍觀我們的生活,但是不要指指點點地評頭論足。如果聊天時說起來,也不要當面怒斥,這是基本的禮貌。更不要對一些私人問題劈頭蓋臉地、無休止地給予「建議」、「指導」,「否定」。

保持「只許看、不許摸」的狀態,大家都比較舒服。

這個交往原則適用於幾乎所有的人,親戚、朋友、認識人,甚至父母、配偶。這樣說似乎有些極端,但是請仔細想想,人和人之間最常見的矛盾、尤其是生於口舌是非的矛盾,是不是都是因為一方說了另一方認為不該說的話引起的?那些不該說的話中,是不是絕大部分是被說的認為說話的人沒有資格說那些話?

GIF/261K

以前孩子學校有位家長是在國內做諮詢的,可能是職業習慣使然,見人就提「建議」。教室外看著孩子們在玩兒,他會語重心長地說:「有些家長給孩子們買鞋喜歡買大的,覺得省錢,可是對孩子的腳不好。你家孩子的鞋肯定就是故意買大了的,這樣其實不好。」來我家做客,環顧四周後說:「有些華人就認為內牆刷成白色很好,他們根本不懂本地的審美,不知道這樣看起來很單調。」我們家的內牆就是白色的。抱著他的大胖兒子,看著我們家孩子說,「你知道嗎,孩子胖了對發育不利。你怎麼把孩子養得這麼胖?」如此種種,不勝枚舉。以至於後來我遠遠地見了他就主動躲藏,實在躲不過便點頭速閃。

建議可以提,要注意方式方法。誰都不喜歡被橫加指責。北美比較流行「三明治」說話法,先肯定,再說期望,最後再肯定。中間的「期望」也不是直接指出不足,而是說,在某方面如果更努力就更好了,或者說某方面的進步空間還很大等等。聽起來覺得「虛偽」,但比起來被直抒胸臆,聽者的感受要好一些。

聊天也是一樣的。聊得來多聊,聊不來及時轉移話題。任何人都不是永遠正確的,自己的主張不能非要強加給他人。在北京時有位鄰居是公司老總,大概在公司說話養成的風格,鄰居間聊天也是那樣,總喜歡面帶微笑地對意見不同者說:「不對,你說得不對。你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還有局限性,再好好想想吧。」有一次真把另一位鄰居惹急了、掉頭而去。

受歡迎的交流方式是出自真心關愛的動機提建議,說話不要那麼「喪」、「扎心」,會察言觀色地適可而止。

反之,無論什麼關係,一見面就像機關槍一樣開火,哪壺不開提哪壺;對我們的努力視而不見,什麼都不了解還要對我們的未來計劃宣判死刑;肆無忌憚地互相議論、傾軋,這樣的人肯定誰也不想多見面。

GIF/807K

只有雙贏的人際關係

才能長久

親戚之間「過於追求實用關係」的矛盾,除了踐踏個人邊界之外,還有是否能共贏的考量。

中國自古以來是靠家族管理來維繫社會的穩定。梁漱溟先生甚至說,正是因為周公在制定禮儀規則時,將家族置於絕對的至高地位,從而代替了宗教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換言之,家族關係在中國社會文化中的作用相當於基督教在西方社會的作用。古代中國考取功名的人是不能在家鄉做官的,要調到比較遠的地方,就是為了防止親親相護。孔子主張,父親偷了羊,兒子不要去舉報。由此可見,親戚關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概念是怎樣的。

但是到了現代,隨著農耕社會的瓦解、市場經濟的加速、公平競爭的講求,親戚之間互相幫忙、提攜、照顧變得越來越困難,有時甚至是違法的、容易被詬病。

過去,家族互助是建立在家族一起生活、管理的基礎上。大家族都有族長,與有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共同管理。各家各戶會按照貧富或者人頭公攤一些費用,為貧困的同族提供簡單的住房和基本口糧。有的地區家族之間的爭鬥很嚴重,如果發生械鬥,同族成員必須不顧個人安危去參戰。戶口的管理制度由來已久,古代的管理更嚴苛,很多時代都限制人口流動,對職業限制得死,就算想去「北上廣」漂、想去打工,遠沒有現代容易。古代法律中的株連制度更是將家族成員死死捆綁在一起。在這些前提下,從長遠利益出發,親戚的關係真是打斷骨頭連著筋,是必須共同進退、互相依存的。

當互助的客觀基礎消亡後,親戚間的幫助就容易變成單方面的。一般是經濟實力好的幫助不好的,城裡的幫助鄉下的,有本事的幫助沒本事的。利益天平失衡後,吐槽就出現了。

GIF/1138K

如知乎中這條答案,「打小在我記憶中,他們就隔三差五來到我們家,扯著嗓子說這我難以聽懂的家鄉話,每次來不一定會帶來禮物,但一定會帶來一些訴求:要麼是借錢,要麼是要幫忙找工作,要麼是在家裡白吃白喝好長一段時間來城裡玩兒。這些親戚來自尚不發達的地區,和你聊起來除了問你成績怎麼樣,工作怎麼樣,就是和你訴苦,讓你多趕回家看看。」親戚的一味索求,讓這位答主的親情淡化。

朋友之間的關係亦如是。再好的朋友,就算是從小混大的發小,如果長期是一方在幫助另一方,友誼也難維繫。穩固的友誼一定是有來有往。往來不止是「親兄弟明算賬」,還包括感情的真摯投入。如果只是在需要的時候想起對方,接受完幫助一走了之,甚至還認為「咱這關係,必須不把你當外人,你不幫我誰幫我「,更可怕的是嫌人家幫忙沒幫好,那麼,友誼的小船不馬上翻也早晚會翻。

所謂投桃報李。正確的方式是至少有一顆感謝的心。別說感恩了,感謝就行。提出幫助請求時注意態度,不要跟領導下命令似的,接受完幫助要真誠致謝。平時多想著對方,不要需要用人的時候冒泡、用完了立即潛水,還是深潛。明白對方給予的幫助出於是情分、而非對方的義務。也要力所能及地回饋對方。凡此種種,才有助於感情的天長地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最重要的,抱怨他人時,要看看我們自己做得怎麼樣。我們是否明白不要侵犯他人的邊界?懂得正確地求助?是否有一顆知道感謝的小紅心?

對別人的喜歡或者厭惡不是那麼重要,喜歡就多相處,不喜歡就多迴避。但要從對別人的評判中得出教訓,爭取自己不要成為那個被嫌棄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哥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開捉鬼公司、夜訪墓地、找UFO,美國人對鬼神有多痴迷?
你在日本亂扔垃圾有多嚴重?坐5年牢,罰1000萬!

TAG:華哥看世界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反感這群「親戚」
為什麼有些年輕人越來越反感「親戚」?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反感親戚,根本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不願意走親戚了?
人到中年,和這3種親戚來往越多,說明你人品越好
為什麼很多芬蘭人看起來像中國人?原來我們是親戚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走親戚了,聽聽這個小夥子咋說?
年關將至,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討厭串親戚?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反感親戚,也許是時代發展的錯
人到中年,遠離這四種親戚,你的人生才會越來越順暢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很反感親戚,不想和親戚交流?
你為什麼越來越討厭親戚?
越來越多的人不走親戚了,聽聽這個小夥子咋說?
為什麼現在的8090後們,越來越反感親戚這群人?
人到中年,多和這幾種親戚走動,你家好事會越來越多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走親戚了,自己反省一下吧!
人到中年,必須遠離這三種親戚,生活才能越來越順!
我為什麼越來越不想在親戚群搶紅包了?
這3種親戚躲的越遠越好,關係再好也不要來往!尤其是人到中年
人窮了別走親戚,你們怎麼看?